朱肱(1050—1125年)北宋名医,字翼中,别号无求子,大隐翁等,世称“朱奉议”。北宋吴兴归安(今浙江省归安县)人。出身儒门世家。元祐三年(1088)中进士,历任雄州(今属河北)防御推官、知邓州录事、奉议郎等职。宋徽宗崇宁初年(1102),日蚀,他上书讲灾异抨击朝政,罢官,侨居杭州大隐坊,自号大隐翁。肱素喜论医,尤深于伤寒。潜心于《伤寒论》二十年(1089~1108),撰《伤寒百问》六卷,类聚伤寒条文,设问答百题。政和元年(1111年)重加校证,增补至二十卷,张蒇作序,更名《南阳活人书》,进表此书于朝。时值宋廷大兴医学,求深于此道者为官师,乃起肱为医学博士。次年,因直言时事与书写苏轼诗句,违犯党禁,被贬达州(今属四川)茶场,同时遭贬的尚有陈弁、余应求、李升、韩均四人,时称为五君子。政和七年(1116年),以朝奉郎提举洞霄宫召还,卒于任上。
政和六年(1116年),以朝奉郎提点洞霄宫,著书、酿酒,侨居西湖上。时《南阳活人书》印行于京师、京都、湖南、福建等五处,各本刻误者颇多,且证与方分为数卷,仓卒难检。肱乃重为参详,改动一百余处,于政和八年(1118年)命工匠于杭州大隐坊镂板,重刊于世。朱肱与成无己一样,均为历史上注解《伤寒论》的最早人物。其治病先须识经络及识脉辨证等学术思想,对后世伤寒学之研究产生过深刻影响。朱肱是宋代名医之一,他精研伤寒,所著《南阳活人书》共二十二卷,以问答体编著,于《伤寒论》的研究,颇有特色。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活人书论》中评曰:“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朱肱所著尚有《内外二景图》、《北山酒经》等。
3卷。北宋朱翼中著。朱翼中,名肱,字翼中,号大隐。《北山酒经》卷上是有关酒的总论,卷中介绍制曲法,卷下介绍酿酒法。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酿酒手工业史和科技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卷上简述中国的制酒史和饮酒史。提出“天之命民作酒,惟祀而已”,“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的观点,强调酒的社会功能,认为酒是因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又指出后世因酒误事引起祸害,是因为失去节制,而酒是没有错的。作者还引述《周礼》、《月令》、《说文》、《春秋纬》、《释名》、《齐民要求》等书中有关酒的记载,并对一些术语如“五齐”、“六七投”等作了解释。卷中介绍制曲法。先总论制曲的一般要领。其中讲到“伤热则心红”,引起现代酒史研究者的注意。不少学者认为可能是关于红曲制造的最早记录之一,因为做红曲的发酵温度要比做其他曲为高。接着介绍十二种制曲法,分为罨曲、风曲、䤖曲三类。罨曲的制造法是把生曲埋置在麦秸里,定时翻动。罨曲又可分为顿递祠发曲、香泉曲、香桂曲、杏仁曲四种。其中顿递祠发曲在制作时要用蛇麻,据专家考证即酒花。这一记载说明中国早在宋代就已经使用酒花酿酒。风曲的制造法是用树叶或纸张包裹生曲,挂在通风之处。风曲有瑶泉曲、金波曲、滑台曲、豆花曲四种。䤖曲的制造法是用草捂合曲团,生毛后去掉盖草。䤖曲有玉友曲、白醪曲、小酒曲、真一曲、莲子曲五种。卷下介绍酿酒法。作者先按一般酿酒顺序,叙述各道工序的操作方法。它们是:卧浆,淘米,煎浆,汤酒。如进一步加工,或按各种特殊的方法酿制,则可获得各种不同特色的酒。书中介绍了煮酒、火迫酒、曝酒法、白羊酒、地黄酒、菊花酒、酴醾酒、葡萄酒法、猥酒、神仙酒法、冷泉酒法等制酒方法。 查看详情>>
三卷。宋朱翼中撰。朱翼中,自号大隐翁。生卒年不详。隐居湖上,因其医术高明,朝廷起为博士。因书苏东坡诗获罪,被贬达州。著有《北山酒经》。是书首卷为总论,主要论述酒对人的利弊。古人制酒为礼天地祭鬼神,历代饮酒名士皆借以逃世。最后总论酒的制法及其优劣。中卷先总论酒曲的原料及制法,分叙顿递祠祭曲以下十多种酒曲的原料及制法。下卷主要记叙各种酒的制作过程和方法。是书《宋史·艺文志》作一卷,为传刻之误。《说郛》本所采仅总论一篇,其余皆有目无书。原书卷末有袁宏道《觞政》十六则,王绩《醉乡记》一篇,均为后人所附入,《四库全书》本削而不载。现存明刊本、《知不足斋》本、影宋钞本、《四库全书》 本。 查看详情>>
二十二卷。宋朱肱撰。朱肱精研 《伤寒论》数十年,于大观元年 (1107)撰成此书,原称《南阳活人书》 (概因张机曾居南阳,而华佗称 《伤寒论》 为“活人书”,故名),又名 《无求子伤寒百问》、《无求子伤寒活人书》、《无求子伤寒类证活人书》。原书二十卷,后作者重校为十八卷。后世代有增加,至明吴勉学刊本析二十卷本为二十一卷,并附释音辨误药性诸篇及伤寒十劝等为一卷,共二十二卷。卷一至卷十一论经络、切脉、表里、阴阳等,并剖述各类伤寒之症;卷十二至卷十五载《伤寒论》诸方辨析;卷十六至卷十八辑各家伤寒治方; 卷十九至卷二十一为妇儿伤寒诸证及疮疹医方;卷二十二为释音辨误药性及李子健伤寒十劝。作者根据《伤寒论》的经络说提出三阴三阳六经病机说,并且提出辨识六经为病的证侯指证,补充了六经脉侯,打开了后世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思路,并对后世立六经提纲证开辟先路。作者还提出了七表阳、八里阴的脉象分类,即:浮、芤、滑、实、弦、紧、洪为表为阳,迟、缓、微、涩、沉、伏、濡、弱为里为阴。这种分类成为后世论脉象分类的先驱与基础。作者特别强调病症的鉴别诊断,认为:“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如暗得明,胸中晓然,而处病不差矣。”通过辨病而辨证,区分寒温异旨,对后世颇有启发。作者主张以方类证,遣方用药应方证相合,将药合病,灵活加减,不可执方疗病。这又是一个创见。作者研究《伤寒论》,但并不迷信,认为此书不能包罗万象,百灵百应,所以又从他书摘取有效之方,以为补充。同时注意妇、儿体质特点,提出遣方用药应特别慎重。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评价:“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可见此书极为后世医家所重。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