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杂记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 岑仲勉 ]

我国军事家几无不晓得孙子兵法那一本书,但墨翟的守城方法,似乎还未得到人们的十分注意。墨翟的时期,大约比孙武不过略后几十年。据墨子公输篇说,以技巧著名的公输般替楚困造成云梯,要来攻打宋国。 查看详情>>

茗谭 [ 徐火勃 ]

明代茶书,1卷,徐火勃撰。此书仅《茶书全集》乙本。书末有徐氏万历癸丑(四十一年,1613)暮春自序,书即撰于此际。其又自署轩名荔奴,可见亦师蔡襄嗜茶兼喜荔枝。此书约1600字,记述有关茶的诗文、故实,关于茶与水的品第及如何发挥茶的清雅趣味。其书第11条表示与许次纾、屠本畯、闻龙、罗廪、喻政诸人相友善且趣味相合,堪称茗中知己。也证明《茗笈》、《茶笺》、《茶解》、《茶集》、《茶书全集》此时俱已成书。又,其书第15条批评顾元庆《茶谱》之说,“取诸花和茶藏之,殊夺真味”,也颇为有识。 查看详情>>

竹谱 [ 戴凯之 ]

《竹谱》一卷,旧本题晋戴凯之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凯之字庆预,武昌人。又引李淑《邯郸图书志》云,谓不知何代人。案《隋书·经籍志·谱系类》中有《竹谱》一卷,不著名氏。《旧唐书·经籍志》载入农家,始题戴凯之之名,然不著时代。左圭《百川学海》题曰晋人,而其字则曰庆豫。预、豫字近,未详孰是。其曰晋人,亦不知其何所本。然观其以仑韵年船,以邦韵同功,犹存古读,注中音训,皆引三苍。他所援引如虞豫《会稽典录》、常宽《蜀志》、徐广《杂记》、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郭璞《山海经注》、《尔雅注》,亦皆晋人之书,而《尚书》条簜既敷,犹用郑玄筱箭竹簜大竹之注。似在孔传未盛行以前。虽题为晋人别无显证,而李善注马融《长笛赋》已引其笼籦一条,段公路北户录引其{紂}必六十复亦六年一条,足证为唐以前书。惟《酉阳杂俎》称《竹谱》竹类三十九,今本乃七十馀种,稍为不符,疑《酉阳杂俎》传写误也。其书以四言韵语记竹之种类,而自为之注,文皆古雅,所引《黄图》一条,今本无之,与徐广注《史记》所引《黄图》均为今本不载者其事相类,亦足证作是书时黄图旧本犹未改修矣。旧本传刻颇多讹脱,如盖竹所生,大抵江东,上密防露,下疏来风,连亩接町,竦散冈潭六句,潭字於韵不协。虽风字据诗卫风有孚金切一读,於古音可以协潭,而东字则万无协理,似乎潭冈散竦四字误倒其文,以竦韵东风,犹刘琨诗之以叟韵璆,潘岳诗之以荷韵歌也。然诸本并同,难以臆改。凡斯之类,皆姑仍其旧焉。 查看详情>>

童歌养正 [ 彭继先 ]

《童歌养正》是彭继先创作的蒙学读物。 查看详情>>

镜镜詅痴译注 [ 郑复光 ]

中国最早专门论述几何光学原理的著作。郑复光著。1846年成书,1847年刻入清道光中杨尚文辑的《连筠簃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出版。郑复光(1780—约1853),清代科学家。字元甫,又字浣香,安徽歙县人。少年时即成为贡生。自幼偏爱科学,博览群书,注重西学,重视实验研究,通晓数学、物理学和机械制造,尤善于融会贯通中西光学。1819年曾依据古文献成功地做过削冰造镜取火的实验。道光年间曾自制一架测天望远镜。1842年写成《弗隐与知录》,把当时人们认为怪异不可解的各种现象,归纳成200余条,用物性、热学、光学、地理学等原理加以解释。 本书共5卷,约7万余言,计分“明原”、“类镜”、“释圆”、“述作”4个部分,末附“火轮图说”。明原部分计有6篇,分别说明了几何光学中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论述了物体发光和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以及眼睛的光学功能。类镜部分是镜子的综述,论述了4个问题,介绍了几种镜的质料与性能,重点阐述了几种方形透明体的特性及其光现象。释圆部分是全书的中心,分为5个专题,主要论述了几种凸凹透镜成像的理论问题,并分别论述了凸凹透镜成像的总规律、特点,透镜组的成像情况,凸凹透镜之间量的关系。述作部分著录了17种光学仪器和器具,详细论述了各种光学仪器的制作、调节、使用、保养和原理。本书集当时已传入中国的西方近代光学和中国古代光学知识之大成,加以系统化,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安排系统与逻辑结构严谨,是当时1部比较完整的几何光学著作,书中所阐发的几何光学理论,代表了清代中期中国的光学发展水平。 查看详情>>

林泉随笔 [ 张纶 ]

明代文言笔记小说集。明张纶撰。一卷。有《今献汇言》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等。作者生平不可考, 自署“淮浦”人。作者在本书开头谈了他的写作动机。他认为,书籍除《论语》、 《孟子》之外,像子史、诗文词赋乃至异端方技术数之书, “虽有纯驳邪正浅深偏全之不同,然而吾心之体未始不该也。苟能覃思熟究以求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抑岂不可以为学之助乎?”因此,当他晚年“耕钓江淮”时, “追思往昔所读经传子史诸书,其或理有未畅、语有未莹、舛有可考、疑有当辨者,疏而通之,补而足之,推广而明之,不分伦类,随笔记录, 久之,不觉成编。”这乃全书的概括,但所记往往抓住一鳞半爪,议以三言两语,意亦平平,无甚高论。其引莫诚父《棹歌》第四首(“小鱼易钓不值钱,大鱼往往潜深渊。渔者日取小鱼去,还使大鱼长弃捐。”) 时人认为“此盖以渔者喻君相而以鱼喻人材也”,似也有怀才不遇之感。 查看详情>>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 薛尚功 ]

古代金石学著作。薛尚功著。旨在于鉴别书法,故名之曰“法帖”。而后人所重视者乃因其是一部宋代收罗铜器铭文最富的拓本集。此书石刻本成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石刻残叶现存上海博物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处。木版本以明崇祯六年(1633)朱谋垔刻本最佳。1983年中华书局重新影印于省吾1935年影朱本,流传于世。该书共有20卷。著录历代彝器510件,摹录其文字并加考释。宋代所出青铜器有铭文者收入十分之七八。今仅有宋拓残叶留传。木刻本以明崇祯六年朱谋校刊本较佳。 查看详情>>

殷周制度论 [ 王国维 ]

近人王国维撰。王氏自述撰是篇旨在考殷亡周兴之原因。认为周之所以兴,自制度始。并具体论证殷周制度之差异:其一为立子立嫡之制。殷制兄终弟及,殷以前无嫡庶之制,自周始舍弟传子,严嫡庶之分,定嫡长继统之制,所以“息争宁国”。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旋下及大夫以下,宗法及丧服之制由此形成。周代政治赖此宗法之制而益得巩固。其二为庙数之制。王氏考殷人祭法无远迩尊卑之分,周人立尊尊之统,以尊尊亲亲之义立庙制,尊卑分明。其三为同姓不婚制。周初多“异姓之国”,非宗法所能统,乃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实为周人用血缘宗法行施一统之策。以上三制不出尊尊、亲亲、长长、男女有别四纲。周代之所以能久兴不衰,就是用此四纲来维系的。此文对学术界影响较大。收入《观堂集林》。 查看详情>>

孔子改制考 [ 康有为 ]

康有为所撰关于变法维新的重要理论著作。1892年(光绪十八年)在弟子陈千秋、梁启超等协助下开始编著,1898年正式刊行。共二十一卷。书中阐发“托古改制”理论。宣称《六经》皆孔子所作,是孔子假托古圣先王言行,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改革主张,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素王”。认为孔子改制的精义主要反映在《春秋》一书中,而《公羊传》则是阐释《春秋》的典籍。作者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需要出发,附会公羊学派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解释历史发展趋势。认为“据乱世”即西方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即君民共主时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时代。这一划分并不科学,但确认历史不断进化发展,强调当时中国应由“据乱世”通过改革进入“升平世”,冲破了顽固派“敬天法祖”和“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反动思想,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影响甚大。顽固派攻击该书“灭圣经”、“乱成宪”,要求清政府将该书毁版。 查看详情>>

西游补 [ 董说 ]

长篇神魔小说。清董说著。十六回。说字若雨,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少补弟子员,应考落第,乃受业于复社主将张溥,并注名复社,于时弊多所抨击。明亡后绝意仕进,落发为僧,更名南潜,号月函。写唐僧师徒过火焰山之后,孙悟空为鲭鱼精所迷,欲借秦始皇“驱山铎”使用,在青青世界万镜楼中见到古今之事,并当了半日阎罗天子,后得虚空主人一呼,始离梦境,寻着师父,化斋而去。崇祯间刊本,题“静啸斋主人著”,实为董说所作。据刘半农考证,此书作在明亡以前,作者年仅二十一岁,时值崇祯十三年。本书除崇祯间刊本外,尚有空青室刊大字本、申报馆排印本、北新书局排印本等。一九五五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崇祯本影印出版,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学出版社用前亚东图书馆的纸型印行,校以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并附刘复所撰《若雨传》。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