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经典。《四书》之一。孔子及其弟子们的重要言行录。体现孔子对古代政治、宗教制度等的理解。其中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重要政治伦理原则;提倡忠恕仁爱,把仁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而孝又为仁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相信天命,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主张“克己复礼”,认为一旦“克己复礼”,就可使“天下归仁”。礼之中,又最重禘礼,认为懂得禘祭之礼,就能很容易地把天下治好。该书在汉代分今文“齐论”、“鲁论”及古文《论语》三家。今《十三经注疏》所收,为何晏集解本;朱熹将《论 语》编入《四书》,并作集注,为宋以后流行本。 查看详情>>
十八章。作者各说不一。《汉书·艺文志》:“《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宋王应麟疑其为后人依托孔子、曾子而作。清纪昀以为是孔门后学七十子之徒所作。《孝经》有今文、古文之分。《古文孝经》有二十二章,《今文孝经》有十八章。《新论》说《古文孝经》有一千八百七十二字,今文经相异者有四百多字。唐代玄宗注《孝经》用今文本,邢昺疏亦用今文本,成为《十三经注疏》之一。宋朱熹《孝经刊误》又用古文本。删二百二十二字,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清吴澄《孝经定本》,又改用今文本,分经一章,传十二章。主旨宣扬封建孝道。以孝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主张不亏体、不辱身、养志重于养体;并细分为庶人之孝、士之孝、卿大夫之孝、诸侯之孝、天子之孝等。是研究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参考书。 查看详情>>
儒家类著作。原书二十七卷,久佚。今本为三国魏王肃作,十卷,共四十四篇。王肃《自序》中云:“郑氏学,行五十余载矣,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由此可知,王氏的目的是驳斥郑玄的经学诸论。为此,王氏从《左传》、《国语》、《孟子》、《礼记》、《荀子》、《说苑》等书中,收集了与郑学不同的丰富的事例,批驳郑氏,不仅使该书保存了大量古代佚文遗事,而且由于考证精细,引证详洽,使该书获得历代经学家的高度评价。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经学中衰时代》中强调:“郑学出而汉学衰,王肃出而郑学亦衰。”明清两代,为之作注者很多。明何孟春有《孔子家语注》八卷,清姜兆锡有《孔子家语正义》十卷。有明末毛晋据北宋本刻印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书》本,《四部备要》本。 查看详情>>
晋代袁准撰。《袁子正书》二十五卷。与《旧唐书·经籍志上》丙部子录儒家类、《群书治要》、《太平御览》(将其作为引用书目)、《全晋文》、《玉函山房辑佚书》及其《续编》、《丛书集成初编·袁氏艺文金石录》、《中国丛书综录》、《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汉晋学术编年》中均有记载。 今存不足两万言。分为礼政,经国,设宦,政略,论兵等十七篇。 查看详情>>
亦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儒家经典《春秋》三传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左氏传 “三十卷” ,班固注作者曰“左丘明,鲁太史” 。两汉魏晋学者均无异辞,唐赵匡始疑《左传》非左丘明作。宋元以来疑难者相继而起,争论不休,迄今无定论。《左传》解经,以记载史事为主,用大量可靠史料来补充、说明、订正《春秋》,也有说明“书法”者。所记史实延及鲁悼公十四年,比 《春秋》多二十七年,由于《左传》不以空言论道,故有若干条“无经之传” ,或有经无传,从而不同于《公羊传》、《榖梁传》的体例,成为与《春秋》平行记载春秋时代鲁史的一部编年史,史料价值高于公羊、榖梁二传。叙史详密而周备,兼包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及社会各个方面,自然天象、医学、音乐等等亦有丰富记载,是我国第一部独立的史学著作。行文简练、活泼流畅,特别长于叙事和描写人物。在经学、史学、文学各个方面都有很高价值。此为左传原文译文。 查看详情>>
相传今本《孟子》七篇之外尚有四篇,称为《外书》。东汉赵岐《孟子题辞》:“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汉代流传之《外书》四篇已佚。今本系明人姚士粦伪造。 查看详情>>
先秦杂家著作。据刘向《别录》说,作者尸佼,战国晋人,商鞅之客。“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凡六万余言。”其书久佚,经清人辑集整理,现存2卷,上卷13篇,下卷佚文数十则。全书思想以尊尚儒家为主,以仁义忠信为基调,有时也采用道家、名家观点,对当时各派大体一视同仁。以文章论,其中佳言卓论,雄词华章,往往散见。明人王浚川说:“予爱其精深闳博,光辉焕烨,亦可充味古者之一脔耳。”(《诸子汇函》卷9)如《劝学》篇,专谈学习和修养,连用譬喻,叠引例证,恳切笃实,平易周到,可与《荀子·劝学》比美。有些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意蕴深厚,见解精辟,发人深省。如“范献子游河”,说明政治清明,上下同心,即使有少数仇敌,也不足惧。否则,身边也可能出现敌人。又如外科名手医竘,多次为秦王、张仪治病皆愈,其经验在于病者“委制”,即充分信赖任其所为。作者进而推论,治国亦须委制,然后得治。其中哲理朴素亲切,值得玩味。此为尸子白话译文。 查看详情>>
中国南宋朱熹(1130~1200)编著。这是一部古代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教本。1187年写成。全书共6卷,385章,分为内外篇。内篇4卷,以《立教》、《明伦》、《敬身》、《稽古》为题,分别阐明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五伦之教,恭敬修养工夫;辑录历代思想家的行为、表现等。外篇2卷,以《嘉言》、《善行》为题,分别辑录了汉至宋代诸多思想家的言论和行为表现、格言政事,具体形象地给学生举出榜样。该书既有封建道德的理论说教,又把古代贤人的“嘉言懿行”汇集起来,使儿童通过此书,即读、即讲、即知、即行,以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从小树立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目的。宋代以后,此书成为历代各类学校,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入门教材,影响甚大。该书注释校勘本主要有:明代陈选《小学集注》,清代张伯行《小学集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朱子小学节本》等。 查看详情>>
亦称《礼》或《士礼》,作为儒家经典,也称为 《礼经》,成书约在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人主张为孔子所撰。全书17篇,现今通行本、即郑玄所注本的篇次是: 《士冠礼》第一,叙贵族子弟在20岁所举行的加冠典礼; 《士昏礼》第二,叙贵族结婚的礼仪; 《士相见礼》第三,叙贵族之间相见、送礼或回拜的礼节;《乡饮酒礼》第四,叙乡里定期举行的以敬老为中心的酒会仪式;《乡射礼》第五,叙乡里定期举行的射箭比赛的仪节; 《燕礼》第六,叙诸侯与大臣们举行酒会的礼节; 《大射礼》第七,叙国君主持射箭比赛的具体仪节; 《聘礼》第八,叙大臣出国的礼节; 《觐礼》第十,叙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 《丧服》第十一,叙人们对死去的亲友,根据亲疏远近而在丧服和服期上有种种差别的制度;《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这两篇叙贵族从死到葬的仪节;《士虞礼》第十四,叙贵族埋葬父母后,回家所举行的安魂礼;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叙贵族定期有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这两篇叙述大夫一级的贵族在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此为仪礼白话文。 查看详情>>
《周礼》是西周根据周王朝曾有过的官制加工整理的王朝设官分职的书。汉朝原称《周官》,又称《周官经》。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全书6篇,分载天、地、春、夏、秋、冬6官:天官冢宰,称为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宫中事项,有属官63;地官司徒,称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内人民的教养,有属官78;春官宗伯,称为礼官,管理宗教及文化,有属官70;夏官司马,称为政官,管理军制、步骑、兵甲、交通及各方诸侯有关事务,有属官69;秋官司寇,称为刑官,管理刑狱、司法政务,兼掌礼宾等,有属官66;冬官司空,称为事官,管理工程建设兼及沟洫、土地、水利等,这一部分在汉代发现时已缺,当时取《考工记》抵充,有属官30。旧时常约言共有官360,实为376,每一官职皆有不少属员,合计数万人。《周礼》以官制的职掌联系各种制度,目的在于富国强兵,组织民户,广征贡赋,充实府库,为治理统一的大国提供设计蓝图。这部书原是先秦旧籍。郑玄认为该书“乃周公致太平之迹”,遂被认为是周公的著作大行于世。此为周礼白话文。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