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宋明理学概述 [ 钱穆 ]

成书于1953年。台北“中华文化事业委员会”1953年初版,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4月修订出版。该书在材料上多取自《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内容包括宋学之兴起、宋初诸儒、中期宋学、南渡宋学、金元诸儒、初期明儒、中期明学、晚期明学、明末诸遗老等,扼要地叙述了宋元明七百年间理学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收入台湾出版的《钱宾四先生全集》。自宋学之兴起,下迄晚明遗老,分五十六目,将此六百年间理学发展衍变之迹,溯源穷流,作简明扼要之叙述。中国思想史上,两汉以后,儒学渐微,庄、老代兴,而佛学东来,递兴日盛,至隋唐而臻全盛。然佛学盛极转衰,继之则宋学崛起,而为新儒学之复兴,另辟新局。宋初诸儒,其议论识见、精神意气,有跨汉唐而上追先秦之概。周濂溪以下,转趋精微,遂为宋明理学开山,而后有二程、张载、朱熹乃至于王阳明之学术盛世。 查看详情>>

续近思录 [ 张伯行 ]

十四卷。清代张伯行撰。此书依据宋代朱熹《近思录》书中的门类,摘录朱熹有关言论分别编入其中,并作了注解,计有六百三十九条,内容主要有“道体”、“论学”、“致知”、“存养”、“家道”、“辨别异端”等十四门类。有 《正谊堂全书》 本。 查看详情>>

朱子语类评 [ 颜元 ]

清颜元撰。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今河北保定)人。思想家、教育家。是书摘录《朱子语类》中第一百一十三卷至第一百二十一卷中“训门人”中条目,先列朱熹语,后附己说,对朱熹之说逐条加以批驳。其文犀利直率,嘲讽多于说理,甚或直斥,然其批驳间或断章取义,甚至扭曲朱熹原意。颜元的思想有一个转变过程,初宗程朱,后反理学。是书之评正以“反”为基调。颜元力主“实学”,故批评朱熹“千余年来率天下人入故纸堆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为之,可谓迷魂第一、洪涛水母矣。”认为朱熹之学不仅误人,甚至误国。本书从理学反面立论,虽常有过激之语,然亦不失于反观理学的一个角度。 查看详情>>

近思录译文 [ 朱熹 ]

南宋理学家朱熹与吕祖谦共辑周敦颐、张载、程顥、程颐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之言,取子夏“切问近思” 之义以名。凡14卷。成书于淳熙二年 (1175年) 。周、张二程之书,博大精深,初学者不知所择,无从入门。朱熹与祖谦从《太极图说》、《易通》、《西铭》、《正蒙》、《经学理窟》、《二程遗书》、《易传》中,摘录有关体用的论述,分类编排。分为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治、家道、出处、治体、治法、政事、教学、警戒、辨异端、观圣贤14门,共622条、道体论 “性之本原,道之体统,盖学问之纲领也”(《近思录》卷1) 。为学论述“为学之要,盖尊德性矣。必道问学,明乎道体,知所指归” (同书卷2) 。出处论 “出处之道,盖身既修,家既齐,则可以仕矣” (同书卷7) 。此书使学者致力于日用之实,而不使骛于高远,实为性理诸书之祖,为《五经》之阶梯,“入圣之基” (《近思录·原序》)。此本为《近思录》白话译文。 查看详情>>

宋代理学三书随扎 [ 钱穆 ]

《宋代理学三书随扎》为钱穆对宋代理学三书——元代刘因所编《朱子四书集义精要》、周濂溪《能书》及朱熹、吕东莱编《近思录》——所作的读书答记,以发挥理学家之共同要义为主,简明扼要地辨析了枕头代理学对传统孔孟儒家思想的阐释、继承和发展。书珍附有四篇论文,深入浅出地探计了中国文化、思想之大要、精义。 查看详情>>

朱子学提纲 [ 钱穆 ]

1970年钱穆先生因撰写了《朱子新学案》,“分篇逾五十,全书超百万言,恐读者畏其繁猥”,作《朱子学提纲》,“冠于书端,庶使进窥全书,易于寻究”从钱穆先生的《朱子学提纲》,我们可以归纳出朱某理学思想的特性。朱来理学思想是在孔子内在思想性特征基础上,通过包括苟子、董仲舒、张载、二程等人的演化、桥梁,寓政治、道德与思想意识为一体,“朱子精神气魄宏大,故能立大规模而兼斯两者。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到中庸,四通六辟,成此一家”。简言之,“惟朱子,一面固最能创新义,一面又最能守传统”,而为集儒学之大成者,充分充分体现了其思想体系的时代创新性、民族文化传承性、集大成科学理性和经世致用社会大众性。 查看详情>>

御纂朱子全书 [ 朱熹 ]

理学著作。宋朱熹著。清李光地、熊赐履等奉敕编。六十六卷。分《为学》、《四书》、《六经》、《性命》、《道德》、《天地》、《阴阳》、《鬼神》等十九门。宋代理学,以程朱之学为正统;宋儒文集、语录,惟朱熹卷帙最繁。其中未定之说,先后互异;门人记述,彼此不同,学者各据一端,众说纷纭。康熙皇帝尊崇朱熹之学,乃诏李光地等集各书中有关朱熹的字句,摘取精要,删削繁文,以类排比,汇为全书,以便学者。该书系统地反映了朱熹的理学思想。认为“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强调“理者天之体,命者理之用,性是人之所爱,情是性之用”。编纂者认为,此书为学者“入圣之阶梯”,“穷经之指要”(《御纂朱子全书·上表》)。是研究朱熹理学思想的主要著作。有《古香斋袖珍十种》本,《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查看详情>>

颜氏学记 [ 戴望 ]

晚清戴望编撰。十卷。戴望十四岁读颜元书,崇颜李之学,以为“周公孔子之道”(《颜氏学记序》),遂萌“条其言行及授受源流,传诸将来”(同上)之愿。后得赵㧑叔之助,于1869年编成此书。《序》称“如颜氏者,可谓百世之师”。书中专文评介颜元、李塨及颜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王源、程绵庄之生平言行,摘要汇编颜、李、王、程年谱或代表著作中之精要论述,均能忠实于颜李学说原貌。卷十《颜李弟子录》介绍颜元弟子一百八人、私淑二人,李塨弟子九十七人。本书之作正值颜李之学衰微之时,对振兴其学有一定作用,是研究颜李学派的重要参考书。初版为同治十年冶城山馆本,另有光绪二十年龙山白书院本、光绪间蜕庐朱氏本、《国学丛书》本。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 查看详情>>

学术辨 [ 陆陇其 ]

一卷。清代陆陇其(1629-1692)撰。其学说以“居敬穷理”为主,崇尚程朱学说,反对王守仁之说。此书分上、中、下三篇,都是驳斥王(守仁)学的论述。其中上篇叙述王学之产生、源流,中篇叙述议论王学之错误所在,弊之根由,下篇论述王守仁学说“为害”之深。此书收在作者《三鱼堂文集》中。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查看详情>>

学蔀通辨 [ 陈建 ]

十二卷。明陈建撰。其学以朱学为宗,反对王守仁的心学。主要着作有《皇明后信录》、《经世宏词》、《陈氏文献录》、《西涯乐府通考》等。当时王守仁心学盛行。他“忧学脉日紊”,乃取《朱子年谱》、《行状》、《文集》、《语类》及朱熹与陆九渊兄弟往来信札,逐年编辑,并对以往《朱陆编年》二编进行修改,稿本修改六七次。终于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成书,题名《学蔀通辨》。全书分为《前编》、《后编》、《续编》和《终编》,每编又自分上中下。他在此书的《总序》中认为,自陆九渊以来,引释入儒,阳儒阴释之风很盛,到王守仁师徒更是推波助澜,加之王守仁等人造作朱熹“早异晚同”说,致使儒学正宗的朱学受到佛学“异说”的遮蔽,而失其正。造成“儒佛混淆”,“朱陆莫辨”的学术“蔀障”。故他愤然究心通辨,要专明一实,以扶三蔀。此书的《前编》辨驳朱、陆“早异晚同”说,以明朱、陆“早同晚异”之实。他认为,朱子早年尝出入禅学,与陆九渊是未会而同,故朱、陆之学早年并非异而是同。朱子中年时方认识陆九渊,其学说多去短集长,疑信参半。朱、陆晚年相互指斥,“冰炭之甚”,陆九渊卒后朱熹“排之尤明”。《后编》批评陆、王心学“阳儒阴释”。他站在朱学的立场,批评陆、王心学为“佛禅”、为“援儒入佛”、“借儒以掩佛”、“阳儒阴释”。指出陆九渊的“宇宙无穷之说”、“吾心宇宙之说”与佛教禅宗的“佛性”、“法界十方世界”一样,“一言而该禅学之全”。他还认为,明初的陈献章发扬了陆九渊的“宇宙之旨”,把佛禅的“作弄精神”推向极端。《续编》论佛学近似惑人之实。《终编》讲圣贤正学不可妄议。在王学盛行时,陈建撰此书对它进行批评,其思想颇有影响。有《西京清麓丛书读编》本,《聚德堂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