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嵩云撰。共四十八则,多论词之作法,见解通达。如云词在宋代,早分为音律家之词和文学家之词,“音律家声文并茂之作,固可传世;文学家专重辞章之作,又何尝不可传世”。因此,“初学不必守四声”。又云“意贵清新,境贵曲折”。复论词人词作云:东坡词“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其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皆为有得之论。是书附录于作者所著《柯亭词》后,《词话丛编》据以辑入。 查看详情>>
词论,一卷,清彭孙遹撰。彭氏论词崇尚自然:“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便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乃造平淡’耳。若使语意淡远者,稍加刻画,镂金错绣者,渐近天然,则骎骎乎绝唱矣。”自然不等于粗率,它正是人工雕琢达到极致的结果。因此,作者认为咏物词最难写,它要“字字刻画”,又须“字字天然”,这样方为“上乘”。至于一些看似小巧的拆字、合字的写法,彭氏极为反对。他说:“山谷‘女边著子,门里安心’鄙俚不堪入诵。”对于李清照的作品,他说李词“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李词的特点就是平淡浅易,但又极精练,正体现了“绚烂之极,乃造平淡”的审美理想。彭氏还认为:“词以艳丽为本色,要是体制使然。”但他对苍凉悲壮、慷慨生哀的范仲淹《渔家傲》也持肯定态度。并认为“稼轩之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激昂措宕,不可一世。今人未有稼轩一字,辄纷纷有异同之论,宋玉罪人,可胜三叹”。书中亦论及清词,认为云间词派(以陈子龙、李雯、宋徵舆为代表,是清初第一个词派)“能作景语,不能情语”。同时还对清初几位慢词代表作家———龚鼎孳、吴伟业、曹溶的作品作了评价。此书共十八则,文字很少,但许多条言简意赅,亦较中肯。有中华书局1986年排印《词话丛编》本。 查看详情>>
尝读《全唐诗》,载有《观邻人演昭君变》一首。《昭君变》者,当时剧名也。使逊清同、光以来诗人,执笔为之,必什九不敢用“昭君变”三字。观于《范伯子诗集》,偶涉及电报,辄以“电语”二字代之,特电话及有声电影犹未传播中国也。若在今日,直不知电话之类当作何语矣。揣其意,殆以电报二字非古,易以电语,则典雅近古。抑知“杂报”、“邸报”,皆古人所常用之语,仅更一字,即期期以为不可,毋乃泥古! 查看详情>>
词话。一卷。清王又华编。王又华(生卒年不详),字静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古今词论》编于康熙年间,汇集宋至清初二十六家论词之语。其中较著名的词论家有杨缵(守斋)、张炎(玉田)、王世贞(元美)、杨慎(升庵)、张(世文)、俞彦(仲矛)、刘体仁(公勇)、贺裳(黄公)、彭孙遹(骏孙)、邹祗谟(程村)、王士禛(阮亭)、毛先舒(稚黄)等,而引毛先舒之词论尤多。《古今词论》主要内容多为对词的特点、作法和声律的论述,选录还算精当,但文字时有删改,也不注明出处,是不足之处。此书名曰《古今词论》,其实清以前古人只占十之一,而今人却占十之九。书中常为后人引用的词论有:李东琪论词的特色:“诗庄词媚,其体元别。然不得因媚辄写入淫亵一路。媚中仍存庄意,风雅庶几不坠。”又论小令与中长调的作法:“小令叙事须简净,再着一二景物语,便觉笔有余闲。中调须骨肉停匀,语有尽而意无穷。长调切忌过于铺叙,其对仗处,须十分警策,方能动人。设色既穷,忽转出别境,方不窘于边幅。”毛稚黄论炼意:“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又论婉约与豪放:“词句参差,本便旖旎,然雄放磊落,亦属伟观。”对研究者均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编者对所引词论均无论断、发明,也是缺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此书于“附存目”。清查继超编的《词学全书》中存有此书,今收入近人唐圭璋编的《词话丛编》第一册,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 查看详情>>
清沈雄撰。凡八卷,包括《词话》上下两卷,《词品》上下两卷,《词辨》上下两卷,《词评》上下两卷。《四库全书》著录为六卷,并非完本。书前有曹溶《词话序》云:“岁在乙丑,余来金阊,偶僧沈子出示《词话》。”乙丑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可知此书至迟于是年已完成。序后有“凡例”四则,首云:“词话者旧有《古今词话》一书,撰述名氏久矣失传,又散见一二则于诸刻,兹仍旧名”。按《古今词话》有南宋杨湜撰本。而《历代诗馀》所引《古今词话》内容有关南宋及元、明人事,可见此书当为杨湜《古今词话》后另一种《词话》。钱曾《也是园书目》卷七著录《古今词话》十卷,或即此本。沈雄此书为第三种同名词话,名同而实异,不可混淆。是编搜集资料繁杂,引用书籍不下百种,在清初词坛上亦有开拓视野的作用。然所引前人论著,既不以时代先后为序,又不按著作性质分类,既引用书名,又夹杂人名,体裁杂乱。《四库提要》称“是编所述,上起于唐,下迄于康熙中年。杂引旧文,参以近人之论,亦间附己说。分词评、词辨、词品三门,征引颇为寒俭,又多不著出典。所引近人之说,尤多标榜,不为定论”。至于作者《柳塘词话》一书,今虽不传,然本书仍辑存若干条,自唐宋至清初词人,皆有评述,足备一说,亦为后人所援引。是书由于辑录资料不注明出处,剪裁也欠审慎,因此书中难免舛误。故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第五册按语亦称“其书芜陋不足道”。唐圭璋《词话丛编》所录《古今词话》乃据澄晖堂刊本。 查看详情>>
词话。一卷。南宋杨湜撰。杨湜(生平不详),字曼倩。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对此书已加称引,知杨湜为绍兴年间人。《古今词话》采辑五代以下词林逸事,仿唐宋说部体裁,所记本事每多不实,大都出于传闻。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驳之甚烈,以为“《古今词话》以古人好词世所共知者,易甲为乙,称其所作,仍随其词牵合为说,殊无根蒂,皆不足信也”。如以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为任世德作,《八六子》(倚危亭)为贺铸作,《浣溪沙》(脚上鞋儿四寸罗)为黄庭坚作,皆非。所记又侧重冶艳故实,品评亦时或失当。但这是现存宋代第一部以“词话”命名的论词专著,其体例为后人沿袭,在词话史研究上有重要价值。《古今词话》明以后久佚,宋以来公私书目罕见著录(《也是园书目》载《古今词话》十卷,未知是否此书),卷数未详。近人赵万里从《岁时广记》、《笺注草堂诗余》、《花草粹编》、天一阁旧藏明写本《绿窗新话》中辑得六十七则,附载于《校辑宋金元人词》中。《历代诗余话》引《古今词话》,多涉宋南渡后及元明人事,盖另一书,与杨湜无涉。此外,清康熙间吴江沈雄(偶僧)亦著《古今词话》八卷,与此书名同而实异。有《校辑宋金元人词》本,唐圭璋收入《词话丛编》。 查看详情>>
清谭献撰。共一百三十一则,为其门生徐珂所辑,1925年付梓。徐珂跋云:“师之论词诸说,散见文集、日记及所纂《箧中词》、所评周止庵《词辨》。光绪庚子(1900),珂里居,思辑为专书,请于师曰:‘集录绪论,弟子职也。侍教有年,请从事。’师诺。其年冬,书成,呈师。师曰:‘可名之曰《复堂词话》。’”谭献论词继承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的词学观点而有所发挥,认为“倚声之学,由二张(张惠言、张琦)而始尊”;周济“切磋于晋卿,而持论益精”。谭氏极少推尊词体,并在《复堂词录叙》中指出:“词为诗馀,非徒诗之馀,而乐府之馀也。”词是由风、骚和乐府的演变发展而来,不应“以词为小道”。作者虽撰《箧中词》,“以衍张茗柯、周介存之学”,但又感到“以常(州)派挽朱、厉、吴、郭,佻染饾饤之失,而流为学究”。故“常州词派,不善学之,入于平钝廓落,当求其用意深隽处”。他不囿于门户之见,而自立己说。如对苏轼《卜算子·雁》,张惠言《词选》以《诗经·考槃》为比,谭献以为“其言非河汉也”,并提出“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主张,颇有新见,对晚清词坛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书有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唐圭璋《词话丛编》据《心园丛刊》辑入。 查看详情>>
词论,三卷,清蒋敦复撰。敦复(1808~1867)字剑人,始名金和,字纯甫,又易名尔谔,字子文,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性傲慢,好诋肆人,江淮间人因名之曰“怪虫”。避仇为僧,号铁岸,亦号妙尘,后返初服,始名敦复。所交多江南名士。工诗词古文。蒋氏少时受知于周济,故其论词受到常州词派的影响。认为他们“启古人不传之秘”。“近来浙吴二派,俱宗南宋,独常州诸公,能瓣香周秦以上,窥唐人之旨”。敦复主张提高词体的地位,言词为“意内言外”之作,其蕴涵深厚。他还提出作词应“以无厚入有间”,认为词应能做到“比兴无端,言有尽而意无穷”。敦复以南宋词为例说:“词源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咏梅,暗指南北议和事。及碧山、草窗、玉潜、仁近诸遗民,《乐府补遗》中,龙涎香、白莲、莼、蟹、蝉诸咏,皆寓其家国无穷之感,非区区赋物而已。知乎此,则《齐天乐·咏蝉》《摸鱼儿·咏莼》皆可不续貂。”这是蒋氏主张“尊词体”的原因。他对清代一些绘形绘影而毫无寄托的作品是否定的。书中以论时人词为主,兼论当时词事。“月坡词刻”条记孙麟趾事,言其客游所得,尽以刻词,并言及其所受知于地方官之事。结合刘履芬为孙氏所著《词迳》写的跋语便可知孙氏生平大概。此书为其友王韬所刻,刊于光绪十一年(1885)。常见者有中华书局1986年排印《词话丛编》本。 查看详情>>
郑文焯撰,龙沐勋辑。大鹤山人郑文焯为近代词学大家,批校宋人词集甚多,朱黄满纸,颇具新意,然散落海内藏家。1933年龙沐勋附记:“友人唐圭璋君,方议汇刊词话,属为搜辑遗佚,因拟汇录先生批校各集,兼及遗札中之有关于词学者,为《大鹤山人词话》若干卷,以报唐君,并先揭载本刊(《词学季刊》),为海内治词者之助云。”是编辑录《东坡乐府》(据《彊村丛书》本)批校语二十五则,如《永遇乐》(天末山横)一首,文焯按:“此词又见《石林词》,元刻既无之,毛本又以意题作‘眺望’,当据元刻及叶梦得词,删去此阕。”有的则用评语,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评语云:“煞拍画龙点睛,此亦词中一格。”另有附录“郑大鹤先生论词手简”五通、“大鹤山人词集跋尾”十一则、“大鹤山人论词遗札”二十四则,还有戴正诚辑“大鹤先生手札汇钞”十九则等,对研究郑文焯词学观点皆有助益。《词话丛编》据《词学季刊》辑入。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