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词话著作。1卷。张祥龄撰。10则。张祥龄论词强调文章气运,认为诗至唐末已经作尽,所以文人才变化诗体以求发展,才有词的产生。而词体本身的发展又如春、夏、秋、冬一样,经过萌芽、发展、繁盛阶段,然后萧条冷落,最终又以元曲继之。这是从一种文体的兴衰废替立论的见解。他又重视作家天然才质的区别,“能疏宕者不能密丽,能密丽者不能疏宕”,是丹非朱,并非确论。他提倡讽世寓托,认为“词主谲谏,与诗同流”,但是又反对张惠言的胶柱鼓瑟,穿凿附会的作法。此外,他还提倡气骨,而并不摒弃绮语;反对雕凿,而又指斥鄙俚,这些意见都比较圆通,体现了他论词“不问人论何如,自叩用工甘苦”的基本立场。本书有唐圭璋辑《词话丛编》本。 查看详情>>
三卷。清戈载编。明清之际,词韵分合之争,与词韵之作,一时俱盛。戈氏谓“古无词韵,古人之词,即词韵也”。是书即取唐宋人词,博考互证,又广稽韵书,裁酌繁简而成。其撰述目的,“非敢正古人之讹,实欲正今人之谬”,对于以前各种词韵之误,多所纠弹。分为十九韵部,前十四部为舒声韵。因词之押韵允许平上去三声通押,故是书将平上去三声合并于一部,每部中又分为平仄两声,仄声中再分上、去声;凡入声作平声或上、去声者,则附载于某部。入声因在词中不与舒声相混,故另列五部入声韵。十九韵部无韵目,但在每一部中均标明该部所包《广韵》之韵部,如第一部包括“平声东冬钟、上声董肿、去声送宋用”。韵部及每部内的小韵(即同音字组)的排列,基本与《广韵》一系韵书的排列同。每一小韵之首字,用〔 〕标出,并注明反切。反切多依《集韵》,韵字下无注释。书前有“发凡”一卷,简述编是书之目的、经过,该书之简况,词韵与诗韵、曲韵之差别等,举例甚详。王鹏运跋谓:“《文会堂》、《学宋斋》诸家强作解事,未足依据。戈氏书最晚出,而最精核,可谓前无古人矣。”但王氏对是书亦有所批评,云:“宝士著书,动谓宋词失韵,余谓执韵以绳今人之不知宫调者则可,若以绳宋人,似尚隔一尘也。”本书初刻于道光元年(1821),全书收韵字一万二千九百九十九字。清人词韵之学,至戈氏而总其成。但尚有偏颇失当之处,罗常培曾拟为之重订。 查看详情>>
词论。清人先著、程洪撰。六卷。著字迁夫,泸州(今属四川)人。徙居江宁。有《之溪老生集》八卷、《劝影堂词》三卷。洪字丹问,曾与吴绮合编《纪红集》。二人生卒年俱末详,约生活于清初。原名《词洁》,流传不广。北京图书馆典藏三部:吴瞿安旧藏、西谛旧藏及无题识一部,俱康熙时刻,同一版本。今人胡念贻据以辑录成帙,题今名。选录词作,时出评语。所选以宋词为主,“洁”者录之。评语多述词之源流、体制,间有品藻之语。于词学研究及词之品评、鉴赏,均有参考价值。唐圭璋辑入《词话丛编》,一九八六年中华书局出版。 查看详情>>
词话著作,清陈廷焯撰。陈廷焯(1853~1892),字亦峰,江苏丹徒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作者论词大旨,宗常州词派张惠言。常州词派的词学观点为反对浙派尖新小巧、轻佻浮滑而无所寄托的词风,主张“温柔敦厚”。陈氏论词的主要精神也是如此。他在书中卷1特别突出地提出了“沉郁”二字作为词论核心。所谓“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其含义有二,一为要求比兴寄托、微言大义。“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二为要求词的风格含蓄、沉稳。陈氏还提出了“顿挫”一词与“沉郁”互补。谓二者统一则“词中三昧尽矣”。并以此衡文,品评周邦彦、冯延已、王沂孙诸家。并多次强调“温厚”,如卷8云:“温厚和平,诗词一本也。”作者的词论既有以诗教评词,提高词的地位与格调的意义,又有限制词的风格多样化的弊病。《白雨斋词话》原为10卷,今本只存8卷。由其门人许正诗整理刊刻。许正诗原刻本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后附《白雨斋词存》、《白雨斋诗钞》各1卷。此后又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唐圭璋辑《词话丛编本》、民国三十五年(1946)上海开明书店本及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杜维沫校点本。 查看详情>>
晚清沈祥龙撰,1 卷。沈氏述词之源,亦主诗余之说, 又说出于古乐府,他要求词应“发乎 情,止乎礼义”,这是力图提高词的 地位,把词从末技小道提高到正统 文学同等的地位上来,沈氏的动机 是好的,但他从合乎礼仪的封建诗 教立场上讲话,未免保守。对婉约、豪放二派,他认为二 者均不可偏废,贵在施之得宜,根 本在表现情致,情致不同,风格当 然就各异了,此说法是有道理的。 但沈氏对词还要求雅,这与宋末以 来论词求雅的趋势完全一致。就词 的整体上说,沈氏虽然认为婉约、 豪放均不可废,却终归要求清空妥 溜,自然本色。他心目中对豪放词 并不那么提倡。沈氏于词的具体做法上论之甚 多,他认为词当多用比兴,借景寄 情,借物寓意,这才能达到低回要 眇,隐然动人心的效果。所谓意余 于辞,含蓄蕴藉,既是词之要诀, 亦是词之妙境。有 《乐志簃集》 本,今收入 《词话丛编》 中。 查看详情>>
清代词话著作。4卷。李调元撰。李调元著此词话的目的很明确,他在自序中说:“存前人之是,正所以正今人之非”,“择其可学者取以为法,其不可学者取以为鉴”。古为今用,以利于时人创作,态度是可取的。全书杂评前人词作优劣,间亦辨证字句讹误出处,阐述其大意。李调元论词推重南宋,盛称姜夔、史达祖、李清照,并为史达祖作“摘句图”,录数十首。他虽以婉约为宗,但也重视豪宕有寄兴的作品。如说张元幹“平生忠义,见于‘梦绕神州路’”一词;说辛弃疾词“肝胆激烈,有奇气”;评刘克庄〔满江红〕12首,“悲壮激烈,有敲碎唾壶,旁若无人之意,南渡后诸贤皆不及”。李调元也反对南宋词人的率易不经,对辛派词人豪放而有时流于粗略的毛病给予批评。《雨村词话》系杂感式的随笔,没有提出系统明确的理论观点,引用原作大多没有详细核实,以至有不少讹误失考之处,如说〔玉楼春〕“来如春梦几多时”2句为欧阳修现成对句,说程垓为苏轼中表兄弟之类。本书有《函海》本,唐圭璋据以编入《词话丛编》。 查看详情>>
清杜文澜撰。凡六卷。卷一计三十则,为概论部分,专门发挥“词仍当以韵律为主”的宗旨,探讨词的音韵、平仄、曲调、格律等问题,力赞周济以周、辛、王、吴为冠及“还清真之浑化”诸说,“深得词中三昧”。二至六卷,“就同人所谱新词,或已刊行,或存稿本,均为摘录数阕,自遣吟怀。其人之字籍宦途及平时交谊,亦备书之。更有同辈商榷之词,及平生游历有涉于长短句者,附为记述。”为当代词人鼓吹和立传,杜氏最为自觉。此书向无刊本,唐圭璋《词话丛编》“例言”云:“原钞本尝经潘钟瑞、费念慈两家校订,兹并刊之。” 查看详情>>
词学著作。近代张德瀛著。六卷,凡二百七十四则。卷一至卷三论词的来源、体制,声律,词调;卷四评论和录取自五代至明的词集、选集、总集及其版本;卷五载唐宋词本事,并略加品评;卷六评论元明清人词及其美学特色。认为“词之为道”,在“情景交炼”,“景寄于情”,或“情系于景”。其评张惠言词,如“邓尉探梅,冷香满袖”;恽敬词,如“瑶台月明,凤笙独奏”;龚自珍词,如“琉璃砚匣,光采夺目”;俞樾词,如“帝女机抒,别出新裁”等,均以八字概括其词风特色。有1922年《阇楼丛书》本,唐圭璋编《词话丛编》收录。 查看详情>>
近代况周颐著。正编五卷,系况氏晚年合并旧作厘订而成。卷一重在论词的作法以及对词的鉴赏和批评等理论性问题,卷二至卷五则据卷一的理论,泛论自唐迄清的词人词作。续编二卷,为今人唐圭璋从况氏遗著中辑出,连载于1936年的《艺文》月刊上,侧重于词事的考证,兼评前人的词作和词论。况氏词论,首尊词体,反对传统的“诗余”说。卷一:“词之为道,智者之事。酌剂乎阴阳,陶写乎性情。自有元音,上通雅乐,别黑白而定一尊,亘古今而不敝矣。”其次在词格上提出重、拙、大“三要”说。“重”即沉著,主要表现在气格和笔力上;“拙”以真为核心,强调语言的真率、自然;“大”指含蕴远大,词境开阔,三者关系以拙为本,“融重与大于拙之中”。故况氏推进了常州派词论的发展,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的词学理论。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王幼安校订本(与《人间词话》合为一册,为郭绍虞、罗根泽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种)和《词话丛编》本。 查看详情>>
词学专著。陈匪石著,自序云:“昔释迦说相,法执我执,皆所当破。词属声尘,宁免两执。况词自有法,不得谓一切相皆属虚妄,题以声执,适表其真。”是书意在示人以作词法门。共四十八则,汇为上下二卷。上卷考论词律及作法、燕乐二十八调,阐述词由歌诗加入和声变化而来,简评前人词谱、词韵之作,详论诗韵与词韵之异及平仄、四声、句式、字句等。并旁及词风、词境和作词用笔之曲直、虚实、疏密等问题。下卷评介词学要籍,自五代《花间集》至自己所编的《宋词举》,凡23种,一一评介其内容、特色、优劣、版本等。附录汇刻词集9种,并为学词者指导门径。该书论作词之法规,颇多创见,言简意赅,嘉惠后学良多。附于南京金陵书画社1983年11月出版的《宋词举》后,另有北京·中华书局《词话丛编》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