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

周易象辞 [ 黄宗炎 ]

清黄宗炎撰。二十一卷,附《寻门余论》二卷、《图书辨惑》一卷。《四库全书》本。宗炎之学,力辟陈抟“图书”之说。其《周易象辞》,训释《易》辞,专主义理。所附《寻门余论》,又称《周易寻门余论》,于论《易》之余兼排佛氏之说;《图书辨惑》,又称《易学辨惑》,则以考辨陈抟所传《易》图为主。《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周易象辞》之解,或发“前人所未发”,或“分明融洽”,或“颇有根据不为牵合”,或“能得文外之意”,“皆可备《易》家之一解。” 查看详情>>

八白易传 [ 叶山 ]

明叶山撰。十六卷。《四库全书》本。此书广采历代史事及诸子杂说以证《易》,大旨与杨万里《诚斋易传》相类。全书只释六十四卦爻辞,而不涉及《彖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屡易其稿,《自序》凡四。其初《序》略云:‘予十岁读《周易》,越十年能厌学究语,又十四年为嘉靖丁卯,又六年从鹿田精舍见杨诚斋《易传》,又九年为今壬子。’云云。 查看详情>>

洗心斋读易述 [ 潘士藻 ]

明潘士藻撰。十七卷。《四库全书》本。亦题曰《读易述》。此书阐释《周易》经传,大致采用义理之学。前十卷为上下经,后七卷为《系辞》以下诸传。其体例乃先列己见,复采缀诸家之说附于后。《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前有焦竑《序》,称:‘主理莫备于房审权,主象莫备于李鼎祚,士藻裒而择之。’则所据旧说,惟采《周易义海》、《周易集解》二书。然大旨多主于义理,故取《义海》者较多;《集解》所载如虞翻、干宝诸家涉于象数者,率置不录。每条皆先述己见,再列前儒旧说。所取以房审权 《周易义海》(或李衡 《周易义海撮要》) 为主,间亦参用李鼎祚《周易集解》。重义理,间涉象数。 查看详情>>

易义古象通 [ 魏濬 ]

明魏濬撰。八卷。《四库全书》本。魏氏撰述此书,颇采汉、魏以来《易》家言象之说以阐解《易》义,在明代万历以后学者中别具见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前有《明象总论》八篇,一曰《原古象》,二曰《理传象》,三曰《八卦正象》,四曰《六爻位》,五曰《卦爻画》,六曰《卦变》,七曰《互卦》,八曰《反对动爻》。大旨谓文、周之《易》即象著理,孔子之《易》以理明象。又于汉、魏、晋、唐诸人所论象义,取其近正者,故名《古象通》。而冠以‘易义’,言即象以通义也。朱彝尊《经义考》改曰《周易古象通》,则与濬名书之意不合矣。明自万历以后经学弥荒。笃实者局于文句,无所发明;高明者骛于玄虚,流为恣肆。濬独能博考旧文,兼存古义,在尔时说《易》之家,譬以‘不食之硕果’,殆庶几焉。”按,南京图书馆今藏此书明刻本,末有清丁丙《跋》语,可备参考。 查看详情>>

易象正 [ 黄道周 ]

易学著作。明黄道周撰。十六卷,卷首目录凡例一卷。是一部以古占法解释《周易》的书。《凡例》叙述作书大旨:“凡《易》自《春秋》、《左》、《国》暨两汉名儒皆就动爻以论之,虞(翻)、王(弼)而下始就本卦正应以观攻取,只论阴阳刚柔,不分七八九六,虽《易》有刚柔杂居之交,而卦无不动玩占之理,《象正》就动爻以明之。”卷首目次一卷,“以汉人分爻直日之法,按文王之卦序,以推历代之治乱。”《明史 ·艺文志》、《经义考》作十四卷,盖合其初卷上下、终卷上下四卷为二卷。是书自卷一至卷十一为上下经解,卷十二为重卦解。其解经,每卦都重列之卦经文,以之卦观其变象,发明 《左传》、《国语》以来卜筮之法。 查看详情>>

古周易订诂 [ 何楷 ]

明何楷撰。十六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训解经传,大致以古《易》上下经、《十翼》之篇次为本,杂采汉、魏以来旧注以立说。《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成于崇祯癸酉,盖其筦榷江南时所作。卷末附以《答客问》一篇,借诂经以言时事也。观其《自序》,论分经合传之非古,然复引魏淳于俊对高贵乡公语,则又未始不以分附为便。故其前分上下经为六卷,而《彖》、《象》、《系辞》诸传之文仍随卦分列,犹祖费直之意;而七卷后则仍列《十翼》原文,以还田何之旧。盖分《经》分《传》以存古本,而《经》下所列《十翼》之文则引以互证,故皆低一格书之,以别於后之正文。其仍以“古周易”标目,盖以是也。惟於《上、下经》内又别立初、中、终诸名,则自我作古耳。楷之学,虽博而不精。然取材宏富,汉晋以来之旧说,杂采并陈,不株守一家之言。又辞必有据,亦不为悬空臆断、穿凿附会之说,每可以见先儒之馀绪。明人经解,空疏者多,弃短取长,不得已而思其次,楷书犹足备采择者,正不可以驳杂废矣。 查看详情>>

易象钩解 [ 陈士元 ]

明陈士元撰。四卷。《归云别集》本。此书专阐《周易》经文取象之义,其论说虽未必尽切,但精当者颇多。《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前有士元《自序》,称:‘朱晦庵,张南轩善谈《易》者,皆谓互体、五行、纳甲、飞伏之类俱不可废。盖文、周彖爻,虽非后世纬数琐碎,而道则不冒焉。传注者惟以虚玄之旨例之,有遗论矣。’其《履》卦注又曰:‘京房之学授受有自,今之学士大夫摈斥不取,使圣人不因卜筮,而作《易》,惟欲立言垂训,则画卦揲蓍何为哉?朱子曰:《易》之取象,固必有所自来,而其为说必已具於太卜之官,今不可复考,亦不可谓象为假设。然则京氏之学安知非太卜所藏者耶”云云。案太卜之法虽不可考,然《左传》所载变爻、互体诸占,犹可以见其崖略。汉《易》自田何以下无异说。孟喜六日七分之学,云出田王孙,而田王孙之徒以为非。焦赣直日用事之例,云出孟喜,而孟喜之徒又以为非。刘向校书,亦云“惟京氏为异党”。《汉书·儒林传》源委秩然,可以覆案。京氏书虽多散佚,而《易传》三卷犹存,其占法亦大概可考,与《左传》所载迥殊。士元以京氏《易》当太卜所藏,殊为无据。且京氏之法绝不主象,引以为明象之证,亦失其真。然其谓《易》以卜筮为用,卜筮以象为宗,则深有合於作《易》之本旨。故所论虽或穿凿,而黎然有当者为多,要胜於虚谈名理、荒蔑古义者矣。是书每卷标目之下皆题《归云别集》,卷数自五十八至六十一。盖当时编入全集,如李石《方舟集》收《易互体》之例。其《序》又称往为《汇解》二卷,括其大凡。考《明史·艺文志》,载士元《易象钩解》四卷,《易象汇解》二卷,则《汇解》亦发明象学者。今以未见其书,故不著录焉。 查看详情>>

读易纪闻 [ 张献翼 ]

六卷,明张献翼著。《江南通志·文苑传》称:“献翼好《易》,十年中笺注凡三易。”其书不载经文,逐节拈说,如劄记之体。此书以读书札记之体解说《易》旨,大致阐发“义理”之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平正通达,笃实不支,祧庄、老之元(玄)虚,阐程、朱之义理,凡吉凶、悔吝、进退、存亡,足为人事之鉴者,多所发明,得得圣人示戒之旨。 查看详情>>

读易考原 [ 萧汉中 ]

元萧汉中撰。一卷。《四库全书》本。此书凡三篇,一论分卦,一论合卦,一论卦序。其中虽未攻驳《序卦传》,亦不用《序卦传》之说。书中大旨,以邵雍所传《六十四卦圆图》之《乾》、《坤》、《坎》、《离》居四正方,为上经之主卦;《兑》、《艮》、《巽》、《震》居四隅方,为下经之主卦。又按图列说,申明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多寡分合之不可改易;以及《乾》、《坤》之后受以《屯》、《蒙》,《屯》、《蒙》之后受以《需》、《讼》,先后次序之不可紊乱。卷后论三十六宫阴阳消长之机,以互明其义。《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汉中书不甚著,明初朱升作《周易旁注》,始采录其文,附于末卷。升自记称‘谨节缩为上下经二图于右,而录其原文于下,以广其传’。则是书经升编辑,不尽汉中之旧。今升书残缺,而汉中书反附以得存,此本即从升书中录出别行者。朱彝尊《经义考》作三卷,盖以一篇为一卷,实无别本也。其说虽出于邵氏,而推阐卦序,颇具精理。盖犹依经立义,视黑白奇偶蔓衍而不可极者,固有殊焉。”按,《豫章丛书》刊入此书,末附民国间魏元旷所撰《读易考原校勘记》一卷,可资参考。 查看详情>>

周易会通 [ 董真卿 ]

元董真卿撰。十四卷。《通志堂经解》本。是一本综合诸家《易》说的书。董真卿是胡一桂的弟子,此书实本胡一桂之《周易纂疏》而广及诸家。此书原名《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后改今名。全书大旨,乃尊崇程颐、朱熹、胡一桂《易》说,并广采历代《易》家之解,集为是编。《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斯编实本一桂之《纂疏》而广及诸家。初名《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盖其例,编次伏羲、文王、周公之经而翼以孔子之《传》,各为标目,使相亲而不相杂;其无经可附之《传》,则总附于六十四卦之后,是为‘经传’。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