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张英撰。二卷。《张文端集》本。此书专辨六十四卦经传之旨,不及《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每卦各为一篇以诠解大意,而不列原文。解说以朱熹《易本义》为宗,但又不固守朱熹之说。如坎卦:朱熹以“贰用缶”为句,此书则从程颐《易传》,以“贰”字应属上句,断为“樽酒簋贰”。 查看详情>>
九卷,清傅以渐、曹本荣等著。 此书是顺治十三年(1656年)十二月,傅以渐、曹本荣等奉诏而作。于十五年(1658年)完成。顺治诏书称:“自魏王弼、唐孔颖达有注与正义,宋程颐有传、朱熹有《本义》出,学者宗之。明永乐间,命儒臣合元以前诸儒之说,汇为《大全》,皆于《易》。首载顺治十三年十月十五日谕旨,次载顺治十五年十月傅以渐等进书表,则是书完成于1656年至1658年间。次为傅以渐序文,略谓明永乐年间,官修《周易大全》综合元代以前诸儒之说汇为一书,虽对易理多所发明,但其中异同互存 查看详情>>
元代保巴(蒙古族)著。八卷。前六卷对 《易经》六十四卦、《彖》、《象》、《文言》的注释,后两卷注 释《系辞》、《说卦》、《序卦》和《杂卦》。书中主张“太极” 是最高的哲学范畴,太极为“理”,为“道”,“太极,理也, 无外,故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太极又为“神”、为“一”、 为“心”,太极即性。认为太极是运动变化的:“太极动而 生阳生阴,阴变阳和,而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为注释《易经》、 《易传》,发挥易学和理学伦理思想的著作。原6卷。与《易源奥义》(1卷)、《系辞》(2卷)统名《易体用》。后将《系辞》并入,遂成8卷。有并予以改造发挥,提出了忠君济民的政治道德学说。 查看详情>>
元保巴(蒙古族)著。全书三千余字,未 分章节。书前附有《进太子笺》的前言。书中对河图、八 卦、洛书及其关系进行注释。称河图为先天图,亦即“太 极”。主张“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先天数者, 无极而太极”,描述了“太极”演为六十四卦的图示。认 为先天的太极产生“中天”、“人道”:“中天数者,太极之 运化也”,“后天数者,三极之妙用也”。并用“根干支 末”、“元亨利贞”、“动静有无”、“先天象数”、“阴阳五 行”等词语解释“太极运化”,以说明宇宙运动及规律 性。此外还提出“言不尽意,以心会心”的唯心主义认识 论观点。 查看详情>>
清惠栋撰。八卷。搜集自汉至三国时期孟 喜、虞翻、京房、荀爽等人的《易》说,“采辑遗闻,钩稽考 证,使学者多略见汉儒之门径”(《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经部》易类六)。汉儒治《易》多讲阴阳灾异,以卦象配 自然、人事。《经训堂丛书》本。此书大旨,乃追考汉《易》学说,掇拾其余绪,陈述其要例。全书所考,凡孟喜《易》二卷、虞翻《易》一卷、京房《易》二卷(干宝《易》附见)、郑玄《易》一卷、荀爽《易》一卷;末一卷为惠氏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别传》自称五世传孟氏《易》;以郑玄次京房者,以《后汉书》称玄通京氏《易》也; 查看详情>>
南宋吴沆撰。三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凡论《易》之文二十七篇,每九篇为一卷。《自序》称:上卷明天理之自然,中卷讲人事之修,下卷备注疏之失。每卷九篇, 杂论 《易》义,计有法天、通六子、贵 中、初上定位、六九定名、天地变卦、 论变有四、有象、求彖、明位、明君道、 明君子、论养、论刑、论伐、辨圣、辨 内外、辨吉凶、通卦、通象、通爻、通 辞、通证、释卦、释系、存互体、广演 等二十七论。是书以观彖为主,因彖求 卦、求象、求爻。“璇玑”,取于王弼 《易略例明象》篇中“处璇玑以观运”之 句。《四库全书》 收入。 查看详情>>
五卷,明陈祖念著。书前序称:“义理无穷,非言之能尽。故传注于汉,疏义于唐,议论于宋,日起而日变,而《易》之用则随时随事可以自察。是以君子居则观象玩辞, 动则观变玩占, 圣人所以言《易》者,如是而已。《传》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四库全书》本。此书不载六十四卦经文,但于每卦阐说其义;《系辞》以下诸传亦不录原文,唯各标明章目而诠释之。其说详论义理,间涉互体之说,务以切于人事为主,故名《易用》。《四库全书提要》指出:陈祖念之父陈第“于韵学为大有功,而所作《伏羲图赞》则支离穿凿,一无可取。祖念学不及其父,而说《易》乃胜其父。” 查看详情>>
八卷,清陈法著。以《易》是专言人事之书,彖辞、爻辞所言天地,雷、风等象也不是讲阴阳。《系辞》所说错综指揲蓍而言,谓错综七八六九之数, 以确定各卦之象。来知德以错综诸卦定象,是先错综其象,又以错综言数,是错综其象以定数,故被斥为颠倒之说。《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书大旨,以为《易》专言人事,故彖爻之辞未尝言天、地、雷、风诸象,亦并不言阴阳。考《震》彖言‘震惊百里’,即象震雷;诸卦彖言‘利涉大川’,即象坎水。法所云彖词不言象者,未为尽合。然其持论之大旨,则切实不支。至来知德以伏卦为错,反对之卦为综,法则谓:‘《大传》所云错综者,以揲蓍而言,错综其七八九六之数,遂定诸卦之象,今以错综诸卦定象,是先错综其象也。又以错综言数,是错综其象以定数也。先儒虽言卦变,未有易其阴阳刚柔之实,颠倒其上下之位者。今以《乾》为《坤》,以水为火,以上为下,混淆汨没,而《易》象反自此亡矣。” 查看详情>>
六卷,元曾贯著。朱彝尊《经义考》载有《周易变通》,但以已佚。而《永乐大典》所录《周易》各卦,保存曾贯之说较多,标题作《易学贯通》。唯豫、随、无妄、大壮、晋、睽、蹇、中孚八卦,为《永乐大典》原缺。清《四库全书》编为六卷。曾贯,字传道,泰和 (今属江西)人。天历元年 (1328)举人,官绍兴府照磨。元末弃官家居,后御敌战败而死。著有《易学变通》、《四书类辨》、《学庸标目》,后二书皆湮没不传。该书纯以义理说《易》,其体例每篇统论一卦六爻之义,又举他卦辞义相近者参互,究其异同之故。立义纯正,剖析微细,往往能出前儒训解之外。间取互体立说,兼存古义,持论公允。《四库总目提要》称此书“在说易诸家,可谓明白而笃实”。朱彝尊《经义考》载该书为《周易变通》,并认为书已亡佚,盖未见该书。《永乐大典》载该书为 《易学变通》,《四库全书》据以从之。该书有《豫章丛书》(胡思敬辑)本,附《校勘记》一卷,《校勘续记》一卷,现藏于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等多处。 查看详情>>
《易》学著作。明末黄宗羲撰。六卷。前三卷主要论《易》象,后三卷主要论《易》数。作者认为,易学“至京房、焦延寿而流为方术,至陈抟而岐入道家”,后世学者为宋儒“象数”之言所迷惑,不明本原。自序称:“《易》广大无所不备,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说,而《易》之本义反晦。世儒过视象数以为绝学,故为所欺。今一一疏通之,知其于《易》本了无干涉,而后反求《程传》,亦廓清之一端。”前三卷论《河图》、《洛书》、先天、方位、纳甲、纳音、月建、卦气、卦变、互卦、筮法、占法,附所著《原象》为内篇,全部是关于象的论述;后三卷论《太玄》、《乾凿度》、《元包》、《潜虚》、《洞极》、《洪范》数、《皇极经世》等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