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旧题汉孔鲋著。《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小尔雅》一篇,无作者名姓。《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都载有李轨注《小尔雅》一卷,其书早佚。今传《小尔雅》系《孔丛子》第十一篇钞出别行,分《广诂》、《广言》、《广训》、《广义》、《广名》、《广服》、《广器》、《广物》、《广鸟》、《广兽》,再益以度、量、衡,为十三章。其中的有些内容,是杜预注《左传》时才征引,故此书当是汉末晚出之书,晋时才通行的,非《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小尔雅》。宋《馆阁书目》始题孔鲋著,后人因以为说。经清戴震等考证,才知其误。清宋翔风有《小尔雅训纂》五卷;葛其仁有《小尔雅疏证》四卷,附王宝仁《辑佚》一卷,最详备。收入清《四库全书》中。 查看详情>>
又名《白虎通》、《白虎通德论》,中国东汉时代讲论五经同异的哲学著作。班固根据东汉建初四年(79)在洛阳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会议材料编写而成。唐、宋时期被刻印成书,后有元大德九年(1035)本、《四部丛刊》本、《抱经堂丛书》本等。班固(32—92),字孟坚,中国东汉历史学家。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青年时代博览群书,曾继续完成其父班彪所著《史记后传》,历经20余年修成《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主要著作还有《两都赋》等,后人辑成《班兰台集》。《白虎通义》的卷集、篇目各史记载不同。今传元大德九年本称其10卷,凡44篇。本书涉及内容很多,主要继承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将经学与谶纬神学捏合在一起,使经学进一步神学化。主张天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天神的意志通过五行行使的阴阳二气的盛衰和五行的相生、相胜表现出来,宣扬魂去人亡的形神观,认为人的灵魂由神秘的阴阳二气所构成,由天神支配的阴阳之气在没有人的形体之前就已独立存在,人禀受了阴阳二气才有了形体。本书还宣扬“万世不易”的形而上学思想,提出“顺连环”的形而上学历史观,主张具有神学色彩的“独见前睹”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先天具有的,发展、神化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它是后汉王朝官方哲学的代表作和由神学转入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查看详情>>
经书,亦称《大戴礼》或《大戴记》。传西汉戴德编,85篇。今存39篇,订为13卷。德字延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后仓弟子,西汉今文礼“大戴学”的创始者。书本为秦汉以前儒家治《礼》所辑解释和补充经文的有关资料,初无定本,系在长期传习中逐渐定型,而附会为“大戴”之作。所收皆产生于公元之前,不少属于战国作品。 为研究上古社会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夏小正》为中国最古月令之作。孔子三朝记八篇和曾 子十篇之于儒学,《五帝德》、《帝系》之于古世系,《诸侯迁庙》、《诸侯衅庙》、《投壶》、《公冠》之于古礼,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北周卢辩注为通行之注。版本以明袁耿翻韩本为佳,《四部丛刊》即影此本。日本有正德六年京师万屋喜兵卫本。注本以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可读。孙诒让《大戴礼记校补》、汪照《大戴礼记补注》等亦可参考。日人铃木隆一编有《大戴礼索引》。 查看详情>>
汉初的一部征引《诗经》诗句以证事的著作。韩婴作。当时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韩诗》的创始者韩婴,曾“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汉书·儒林传》)。据此则《韩诗内传》与《韩诗外传》皆为阐述《诗经》旨意的著作。《韩诗内传》于南宋时已经失传,无从考究其内容。但现今流传的《韩诗外传》的内容,并不是阐释经义的,它的每章都是先讲一则故事,尔后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加以证实。这种引《诗》以证事的方法,早在《论语》等先秦诸子散文中即已运用。汉代除《韩诗外传》外,刘向的《说苑》、《新序》、《列女传》也用此种体例。可见《韩诗外传》虽然关乎到《诗经》,但它并不是一部研究《诗经》的学术著作。《四库全书总目》说:“《韩诗外传》引《诗》以证事,非引事以明《诗》”,它并不是关乎《诗》义的著作,因此,《四库全书》只把它附在《诗经》类的最后。关于《韩诗外传》的流传与版本,据《汉书·艺文志》说共6卷,《隋书·经籍志》作10卷,今本也是10卷。清人赵怀玉有《韩诗外传校》,周廷寀有《韩诗外传注》,吴棠合刊为《韩诗外传校注》,一般被认为是善本。现代学者许维遹有《韩诗外传集释》,有中华书局1980年初版本。 查看详情>>
西汉董仲舒撰。十七卷,八十二篇。其中第三十九、四十、五十四三篇缺佚。本书是西汉今文经学的代表作。《汉书·董仲舒传》说:“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於后世。”后人将“说《春秋》事得失”的《蕃露》、《玉杯》、《竹林》之属数十篇编辑成书,并以《蕃露》之篇名为书名,称为《春秋繁露》。《隋书·经籍志》著录该书十七卷,宋《崇文总目》著录其十七卷、八十二篇。今本是宋朝楼钥的校本。该书以儒学为中心,杂以阴阳家之学,并旁采道、法、墨、名等家思想,发挥《春秋公羊传》之微言大义,形成了以“天人感应”目的论为特征的新儒学体系。在宇宙观上把“天”作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建立了“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确立了“君权神授”论。在思想方法上强调统一,认为矛盾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从而确立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方法论。在认识论上提出“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建立了以名正实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在人性论上倡“性三品”说,并根据其“天人感应”的目的论提出“三纲”、“五常”的名教思想。注解本有清凌曙的《春秋繁露注》、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 查看详情>>
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王充撰著的一部哲学著作。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已亡,实存八十四篇,共二十余万言。作者因感于“伪书俗文,多不诚实”(《自纪》),乃用三十余年撰成此书。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在宇宙观上,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基础,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以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代替神学理论;在认识论上,批判了唯心主义宣传的“圣人生而知之”先验论,强调学用一致,博览古今;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有善恶,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在形神关系上,提出精气必须依赖于形体,形体死亡,知觉即告停止的观点,批判了谶讳迷信的思想;在历史观上,反对崇古非今,提出了“汉高于商”的发展进化思想;在学派关系上,对孔、孟、荀、墨、名、法、道、阴阳诸家,以及汉代儒士、道教和迷信思想,均有批判。此外,书中还有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因为本书是一部具有强烈战斗性的论著,所以它一问世,就被统治阶级斥为“异端邪说”,长期受到埋没,宋明以后才渐受重视。王充对西汉经学的“天人感应”和当时“谶讳迷信”的神学思想进行全面挑战,特别是他开创了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新阶段,对中国古代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时代和科学认识水平的限制,使他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认为人的贵贱寿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到“时数”的支配。这种唯心主义的命定论,自然会在本书中有所反映。本书明清以来版本颇多。今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公元1974年出版的以通津堂本为底本的校勘本。注释有刘盼遂《论衡集解》(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极便读者参阅。 查看详情>>
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所用《礼记》为《小戴记》,四十九篇。《隋书·经籍志》谓《小戴记》四十六篇,后马融增《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才有四十九篇,前人已辨其为误说。东汉时,郑玄据《小戴记》为之作注,元延祐中科试定《礼记》用郑玄注。郑玄之后,亦有多人注解。唐初存皇侃、熊安生二家。贞观中,孔颖达等奉诏著《五经正义》,作《礼记正义》就以皇侃本为据,以熊安生本补其所未备,但《礼记正义序》谓:“熊则违背本经,多引外义,犹之楚而北行,马虽愈而去愈远矣。又欲释经文,惟聚难义,犹治丝而棼之,手虽繁而丝益乱也。皇氏虽章句详正,征稍繁广,又既违郑氏,乃时乖郑义,此是木落不归其本,狐死不首其邱。此皆两家之弊,未为得也。”故其疏务申郑玄之注,未免有附会之说。其书本为七十卷,后清钦定为六十三卷本,阮元校刻因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甚高:“采摭旧文,词富理博,说礼之家,钻研莫尽,譬诸依山铸铜,煮海为盐。即卫湜之书尚不能窥其涯矣,陈澔之流益如莛与楹也。”今存《十三经注疏》。 查看详情>>
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玄与公彦有《周礼注疏》已著录。此书为记载周至战国时期儒家传习礼仪的最早著作。自西汉高堂生所传《士礼》今文本,数传而有大戴(戴德)本、小戴(戴圣)本及刘向《别录》本。郑注兼取今文本及古文本十七篇(出自孔子壁之《仪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今文经大体相同),“其从今文而不从古文者,则今文大书,古文附注”;“从古文而不从今文者,则古文大书,今文附注。”其所以不采大、小戴本,因为别录本“尊卑吉凶,次第伦序,故郑用之,二戴尊卑吉凶杂乱,故郑不从之也。”(《四库全书总目》),贾公彦据郑注而又依齐黄庆、隋李孟悊之疏而益之,定为今本。其书自明以来刻本舛误殊甚,顾炎武《日知录》及阮元校勘记曾指出多处,可供读时参考。此编十七卷次第为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此目排列顺序先人事,后鬼神,较之二戴本为合理。自“丧服第十一”以下都属丧葬祭祀的仪礼,且繁文缛节,不胜其扰。有《四库全书》本,《十三经注疏》本。 查看详情>>
儒家经典注疏。四十二卷。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宋人合刻附唐陆德明音义。玄有《周易注》注已著录。公彦洺州永年(今属河北省)人,永徽中官至太学博士。事迹具《旧唐书·儒学传》。《周礼》又名《周官》叙六官之事。西汉不传,东汉有郑众、贾逵(二人从杜子春学礼)、郑兴、马融诸家注说。郑玄融汇众说,集成《周礼注》,简明扼要,使之大行。郑玄肯定此书为周公所作。贾疏在北周沈重《周礼义疏》基础上,集魏晋六朝诸家之说,阐释郑注,于礼乐军赋诸方面引证详赡,说理透彻,为后世所肯定。《四库全书总目》引《朱子语录》称“五经疏中,《周礼疏》最好”,又云“元(玄)于三礼之学本为专门,故所释特精,惟好引纬书,是其一短,……然纬书不尽可据,亦非尽不可据,在审别其是非而已,不必窜易古书也。又好改经字,亦其一失,然所注但日当作某耳,尚不似北宋以后连篇累牍,动辄错简,则亦不必苛责于元(玄)矣。公彦之疏,亦极博核,足以发挥郑学。”按、郑、贾两人为汉唐著名礼学大师,此为早期带有总结性的礼学著作。为研究古制礼俗之重要参考书。此书“隋志”作十二卷,贾疏文繁析为五十卷,新旧唐志并同,今本作四十二卷,不知何人所并。有《四库全书》本,《十三经注疏》本。可参考一九七二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林尹注译《周礼今注今译》一书。一九八五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有此书复印本。 查看详情>>
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解释词义和名物的词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词典之一。成书于约公元前2世纪。由汉初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今本共3卷,19篇。内容分为19类,以“释某”为标题,其中首3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并将古书中与此有关的同义词分别归并成若干条目,用当时通行的词语作解释, 集中保存了古词和古义,成为后世训诂的重要依据,是研究上古词汇,阅读古籍和了解上古社会的重要资料。唐宋时为“十三经”之一。注释《尔雅》的专著有晋代郭璞《尔雅注》、清代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近人陈玉树《尔雅释例》等,这些注本大多取材广博,各有创见,为研究《尔雅》较有成就之著作。另外,仿照、补充、增广、辅佐《尔雅》的训诂书也应运而生,有汉代《小尔雅》、三国魏张辑《广雅》、宋代陆佃《埤雅》、罗愿《尔雅翼》、明代朱谋讳《骈雅》和方以智《通雅》等。今存善本为明景泰刻本。有1983年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影印)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