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旧本题周吕望撰。此书首见于《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二卷。考此书内容,首列“天阵”、“地阵”、“人阵”之名,其说出 《六韬》。而“风”、“云”、“日”、“星”等占,皆以七言诗句为歌诀。可知书出《六韬》之后,也不类先秦古书,伪题吕望之名以取重耳。又《隋志》著录《太公三宫兵法》、《太公金匮》、《太公书禁忌立成集》、《太公杂兵书》,两《唐志》著录《太公阴谋三十六用》等等不胜繁举,可为明证。此书出于隋唐间无疑。据《历代兵书目录》载,有天一阁藏本。清汪宗沂辑有《太公兵法逸文》一卷,清光绪五年 (1879) 桐庐袁昶刊入 《渐西村舍汇刊》。 查看详情>>
一题《魏武帝注孙子》、《曹注孙子》。现存最早的注解《孙子》的书。撰者曹操。此书版本甚多,除单行本、合刻本外,还有曹萧注、曹杜注、五家注、十家注等集注本。存世主要版本有:《平津馆丛书》影宋《孙吴司马法》本,明刊《武经七书》25卷本;《孙子吴子》5卷合刻本,《广汉魏丛书》本,王念孙校抄本,左枢笺注本等。以《平津馆丛书》影宋本最为流行。《十家注》系统各本中亦存其注。曹操“博览群书”,又有“御军三十年”的军事实践经验,所以他的注既重名物训诂,更重实际运用,理论性、实践性兼备,是诸家注中最全面者。此书训解字、词简洁而多能得其要旨,对于后人理解《孙子》本义具有开创性意义。注中间或征引史例、个人实践阐发原文微旨,并常有新的发挥,而不拘泥于字义;引述他书言论相参证亦多精切。另外,曹注本在文字校勘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许多异文较《武经》本和《十家注》本为优。由于以上原因,曹注一直被视为《孙子》注家中第一大家,深受后人重视。宋朝颁行《武经七书》,只有《孙子》有曹注,其余六书无注。但其注过于简略,偶有阙误,是其不足。 查看详情>>
明代卜大同撰。全书共2卷。上卷分制置、方画、将领、士卒、烽堠、险要、战舸、边储8篇;下卷分奏牍、策议2篇。作者卜大同,字吉夫,秀水(今嘉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曾任湖广按察司佥事、布政司参议、福建巡海副使。此书即其在福建任事讲求备倭之术而作。 查看详情>>
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早期墓葬所出竹简中,有一篇题为《盖庐》的古代佚文,原文用隶书抄写,现经整理,可恢复原貌。全文采用问答形式,由“盖庐”提问,“申青”回答,内容属兵阴阳家的学说。“盖庐”即吴王阖间,“申青”即伍子青,楚人,其父兄为楚王所害,投奔吴国,封于申,故称“申青”。《史记·吴太伯世家》云:“王阖庐元年,举伍子青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吴王阖间正是在伍子青的辅助下,励精图治,称雄一时。《史记·伍子青列传》云: 当是时,吴以伍子骨、孙武之谋,西破强 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伍子青是与孙武齐名的军事家,简本“盖庐”通过吴王阖间与伍子青君臣二人的对话,记述兵阴阳家的学说 查看详情>>
中国古代关于八阵布列的兵书。又称《风后握奇经》、《握机经》、《幄机经》。1卷,380余字。相传书中的经文为黄帝臣风后撰,姜尚加以发挥引申,后来又经汉武帝的丞相公孙弘作解。经文后附有佚名《握奇经续图》一卷,但仅存其目,无图。再后则附晋马隆《八阵总述》一卷。按《七略·兵书略》有“《风后》十三篇,图二卷”。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曰“依托也”。已定其伪。而《握奇经》之名,汉、隋、唐诸书《艺文志》皆不载。 查看详情>>
中国古代最早的专论兵制的军事著作。南宋孝宗时陈傅良撰。共8卷,约4万字。该书按照朝代顺序,记述自西周到北宋的兵制。对西周的乡遂井田兵农合一制,汉代的京师兵、地方兵,隋、唐的府兵,唐代的骑、禁军,以及兵制的继承、发 展也有所论述。有关历代兵员征集办法,兵役、徭役情况,军功爵赏,兵员数额,军费开支,战争状况等亦有记述。对其中重要内容,还加以评论。如在兵农关系上赞赏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在征调问题上,主张爱惜民力反对征调无度;在统御关系上,强调权限分明,既要保证“强干弱枝”,反对“诸王擅兵”,又要保证将领必要的指挥权,反对“兵无专主,将无重权”;在练兵问题上,主张号令严明,严加考核,选拔优秀,反对“练习不精”,等等。 该书对北宋兵制的流弊,言之尤详,旨在通过古今兵制对比,以针对南宋将弱兵骄,冗兵充斥,军费浩繁的现实,提供改革兵制的借鉴,以贯彻其兵要少但要至精的主张。《历代兵制》作为论述中国古代兵制的第一部专著,对后世有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其学术价值至今仍值得重视和探讨。 查看详情>>
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1卷,28篇。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撰。书成后,深得翰林学士苏轼赞赏,两次奏荐,乞换文资,并附呈此《备论》,以证实其“文章议论”。该书现存26篇。书中对战国至五代的兴衰成败和22个军事人物的用兵得失进行了评述,旨在以史为鉴。该书认为,不能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战争,战争既“有以 用而危,亦有以不用而殆”,重要的是看是否含乎“德”、合乎“顺逆之情”、“利害之势”。它强调,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有“智”,“智”胜于“勇”,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得真智之所在”,所以战胜了一味争强斗力的项羽; “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济智”,认为隋朝杨素堪称智勇兼备。书中对如何用“智”作了多方面的论述:认清主要敌人,以战国时六国之亡,“自战其所可亲,而忘其所可仇”为鉴;攻防的主次方向要分明,以晋灭吴所以胜,刘濞之所以败为例证;主张灵活用兵,“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推崇韩信、曹操“出奇应变”,多谋善断。 为了以智胜敌,主张利用“谋夫策士”,东汉末孙坚之所以“功业不就”,就是因为无人“发智虑之所不及”。书中提出君将要和谐,认为孙武、司马穰苴、周亚夫、诸葛亮、王猛等历代著名将相都是“深得于君”,权不中御,因而才能“武事可立,而战功可收。”《何博士备论》褒贬历史人物不囿旧说,苏轼赞誉它“论历代所 以废兴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当然,其中对某些人和事的评论,也难免有偏颇之处。 查看详情>>
又名《华岳翠微先生北征录》、《翠微北征录》。宋代论述抗金备战问题的兵书。南宋华岳撰。12卷。今存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刊本。该书主要由《平戎十策》和《治安药石》两部分组成。作者面对宋金对峙、征战不休的局面,既不同意主战派逞忿出兵,也不同意主和派偏安江南。他主张在内政不修,国力不足时,切忌与强大的敌国硬拼。因而建议以“和议”为缓兵之计,积蓄实力,拣选贤才,重赏功臣,抚慰民心,并针对女真铁骑横冲直撞的特点,具体提出了以车御骑,以弩陷骑等制骑战术。由于作者身遭厄运,书中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并没有被宋朝廷所采纳,其书也被淹没三四百年。但至清代被重新搜寻到以后,仍受到兵学界的普遍重视。 查看详情>>
不分卷,无年代和作者可考。共分六套,每套六计,共三十六计。第一套战胜计,有“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第二套敌战计,有“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第三套攻战计,有“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姑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第四套混战计,有“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第五套并战计,有“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有“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前三套是处于优势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之计。各计解语有不少是用阴阳燮理,推演成为兵法的刚柔、奇正、进退以及攻守的变化。解语之后设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子、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既集中了古代兵家的奇谋方略,也集中了封建割据的尔虞我诈、掠夺兼并一类落后、反动的东西。它不能正确地阐明战争的实质问题,只局限于计谋的推演与施用上。 查看详情>>
中国古代军事著作。战国中期孙膑著 (为其门弟子所记,可能有部分自著)。《汉书·艺文志 ·兵书略》著录“《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隋书· 经籍志》已不见著录。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 中发现其残简,经整理后编定为《孙膑兵法》。共收入竹 简三百六十四枚,一万一千余字,分上下两编,各十五 篇,共三十篇。上编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 《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 《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强兵》,下编 有:《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 名五恭》、《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 牝城》、《五度九夺》、《积疏》、《奇正》。由于简文残缺不 全,有些篇题是由整理者根据内容补加,《杀士》、《略 甲》等篇大多无法写出。虽其缺残,但仍可从中窥出其 军事思想之概略。它是对战国中期以前战争经验的总 结,是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内容主要讲治军和 战略战术的原则,包含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是中 国军事理论的一份珍贵遗产。现有山东临沂银雀山汉 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孙膑兵法》,张震泽《孙膑兵法校 理》等,可供研究参考。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