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亨九,福建南安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其远祖本姓陈,因入赘于洪氏,故改姓洪。洪承畴自幼聪颖,熟读经书,万历四十三年,23岁的洪承畴考中举人,第二年登进士,曾任刑部主事、浙江提学道等职。天启七年(1627),迁陕西布政使。作为一位明朝的地方官,他对朝廷算是十分效忠,如果他生活在盛世,或许称得上是忠臣。但他生活在明清交替之际,明朝已是日落西山,社会动荡不安,这使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他一生事过明清二主,后人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崇祯初年,明朝已是危机四伏,摇摇欲坠。早在明中期,张居正已无回天之力,到明后期,东林党人也是一筹莫展,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加之我国北方连年灾荒,“野无青草,十室九空”,而明朝官吏却不管百姓死活,严催赋税,任意压榨人民,官逼民反,一场震撼神州大地的农民反抗斗争,终于在天启、崇祯年间掀起。高迎祥和李自成是这次农民起义的领袖。起义首先爆发在陕西。陕西三边总督杨鹤、陈奇瑜和延绥巡抚均因剿抚不力,先后罢官。因洪承畴昔日曾学兵术,善于治军,崇祯三年(1630)授洪承畴延绥巡抚,崇祯四年迁升为三边总督。由于多次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获胜,他很得崇祯皇帝的赏识。崇祯七年,洪承畴又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督河南、山、陕、川、湖军务。这时,大部分起义军转战河南。明廷命洪承畴东出潼关入豫。与山东巡抚朱大典合力围攻,企图将农民军扼杀于中原。但是他们却没能得逞,遭到了起义军的沉重打击。洪承畴心里那个气啊,只想对起义军斩尽杀绝,邀功于皇上。崇祯九年,高迎祥被洪承畴所俘杀。十一年,李自成起义军与洪承畴部将曹变蛟交战于潼关南原,李自成遭到了“以十八骑走商洛”的惨败。关中义军的活动转入低潮。这一仗使洪承畴在皇帝眼里重新成为战功赫赫的功臣。
但这时的明朝早已是梁倾柱摧。一方面是汹涌澎湃的农民起义军大潮般冲击着明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辽东的大清政权已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大清兵不断入关抢掠,威胁京师。为防御清兵,朝廷征洪承畴入卫,命他总督蓟、辽,主持对清事务。
崇祯十四年四月,明清之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松锦之战,清军围困了锦州。洪承畴于同年七月奉命率吴三桂等8个总兵、13万人马云集宁远。洪承畴将骑兵布置在松山东、南、西三面驻扎,将步兵布置在离锦州只有六七里地的乳山岗,准备与清军决一死战。清皇太极得知明朝援兵已到时,便从盛京赶来,驻扎在松山、杏山之间,截断松、杏间明军的联系,阻绝了洪承畴的归路;随后,皇太极又派兵夺了塔山之粮。两军交战后,洪承畴背松山列阵,派兵冲击清营。一冲不破,便决定撤退。总兵王朴、吴三桂临阵先逃杏山时,前被清军伏击,后有清军追赶,非常狼狈。当他们逃到杏山不久,又决定撤奔宁远,结果再次遭到伏击,部卒伤亡惨重。洪承畴由于事先没有决战的决心,使自己的军士一下子就伤亡5万人,剩下残兵1万人,被清军团团围在松山。崇祯十五年一月,洪承畴听说朝廷援兵到,又派6000兵出城夜袭,也被清兵战败。败兵欲退入城内,但洪承畴见后有追兵,竟下令关闭城门,因此败兵大都被歼,其余逃往杏山;后遭伏击全被歼灭。洪承畴不敢再战,而朝廷援军也因害怕清军不敢前来。就这样,松山一直被围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粮食殆尽,副将夏承德叩请清军,愿拿儿子做人质约降。二月,清军应邀夜攻,洪承畴被俘。
洪承畴被俘之初,与其他被俘明将一样,拒不低头,只求速死。当满族官员发怒,要举刀砍他时,洪承畴曾伸直脖子承刃,始终不屈;他还下决心绝食,曾7天不进粒米。但当时的清帝皇太极想成就大业,故对招降明将特别爱惜。而明朝的降将都察院参政张存仁对此更为热心。四月一日,张存仁上奏皇太极说:“洪承畴这样的人,不宜久加拘禁,应令其速速剃发,降于我朝,然后酌加使用,这样做的结果,会使明朝崇祯皇帝闻之寒心,其朝廷文臣闻之夺气。”皇太极采纳了张存仁的意见,对洪承畴积极做诱降工作。
皇太极曾多次派不同身份的官员去说服洪承畴降清。有一天,皇太极派范文程去说降。范文程与洪承畴一见面,洪承畴便破口大骂,范文程并不着恼,也不说降清之事,只是和他随意漫谈古今之事。谈话之间,忽然从梁间落下一些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赶紧将其拂去。这次谈话后,范文程对皇太极说:“洪承畴决不愿意死去,他对衣服尚且这样珍惜,何况生命呢?”于是,皇太极亲自去看望洪承畴,并把自己身着的貂裘脱下送给他,说:“先生难道不冷吗?”洪承畴听后心里感叹道:“真乃命世之主也!”但其仍不肯降服。皇太极去向明朝人打听,知道洪承畴好色,每日便派10多个美女陪伴,也没收到什么效果。最后皇太极不得不派美貌的爱妃博尔济吉特氏前去勾引。洪承畴为其美貌和温柔所打动,出乎意料地喝了一口她送到唇边的参汤。不一会儿,博氏又照此办理,承畴也就连饮不止。终于使这位大名鼎鼎的明朝总督回心转意,投降了清朝。洪承畴的投降,使得皇太极异常高兴,立即对他大加赏赐,并设酒陈百戏庆祝。当时,一些缺乏远见的清朝将领对此不满,皇太极笑着解释说:“我们要想得到中原,就需得到一位向导,现在洪承畴便是,怎能不令人高兴呢?”以后的事实证明,洪承畴确实没辜负皇太极的期望,为大清王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令人遗憾的是,洪承畴已投降了清朝,北京却谣传承畴已为国捐躯,因此准备对洪承畴举行隆重的祭祀之礼,并建祠都城外,与死难的巡抚都御史丘民仰等并列。到崇祯帝将亲临奠祭时,才又听说洪承畴投降了,只得结束了这场滑稽戏。
这年的五月,皇太极亲临崇政殿,召见洪承畴及祖大寿等降将。这是他们投降后第一次接受清帝的接见,走到大清门外,便跪倒在地,不敢上前,奏言道:“臣等本是明将,率将兵13万援救锦州,因皇上用兵如神而兵败,臣入守松山,同皇上抗衡,城破被俘,自分当死,皇上不杀且厚待于我,臣认为自己罪恶深重,不敢进去。”皇太极传谕道:“承畴言辞恳切,那时你我交战,各为其主,我岂能介意。且朕之所以能战胜明兵,攻克松山、锦州诸城,皆是天意,天且如此厚待于朕,朕亦当厚待于你们。你能记住我的恩情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以后要尽力辅佐朕。降将张春也感激于朕,但他却既不能为明而死,也没能辅佐朕以成大业至死一无所成,你们可别像他那样。”洪承畴等人应诏入朝,皇上赐他上殿坐,赐茶。君臣又讨论了一些新制旧制及对将士的奖罚等问题。皇太极加深了对明制的了解,而洪承畴也从这次谈话中感觉到自己确实投了一位宽仁的明主,他感觉到中原早晚会是大清的天下,决心为大清的统一建功立业,以报皇恩。
但洪承畴并没得到重用,皇太极在世之时,只是使他隶镶黄旗汉军,而生活上厚待于他罢了。
崇祯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三月,李自成进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于万寿山(今景山,又叫煤山),宣告了明朝的灭亡。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引起清统治集团的极大重视。睿亲王多尔衮立即召开会议,征询意见。洪承畴与李自成多次交战,对起义军的情况较熟悉,便献计说:“现在应该宣传王令,明确此行目的在于灭贼,有敢违抗者,必加诛戮;不杀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并宣告各知府,开门归降,官吏升迁,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城下3日,官吏悉诛,百姓仍予安抚,有首倡为内应者,破格封赏。”他还分析了李自成的战术,建议清军从蓟州一带疾行,赶在起义军前面截击。另外还建议把骑兵改为步兵,便于在北京城作战。他的这些建议得到多尔衮的赞许。
顺治元年四月,多尔衮率军入关,洪承畴时刻不离多尔衮左右,他所献种种计策,多为多尔衮采用,此后,他的地位渐趋重要。山海关一战,清军取得胜利,向明朝军民发布出师告示,就是洪承畴根据上述主张起草的。在这个告示中,不仅把清军说成是仁义之师,而且号召汉族地主阶级与满族贵族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农民军,这个告示,在促进北方地主阶级、明官僚与满族贵族的联合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清朝定鼎北京后,命洪承畴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官衔,同内院官佐理机务,不久便成为秘书院大学士。为健全政府机构和完善各种制度,洪承畴与冯铨共同上书多尔衮,要求恢复明朝内阁之制,题奏皆下内阁拟旨,分下六科,抄发各部院,这样做,如有什么问题,大学士们就可以有所指陈,六科也可据此摘参,从而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顺治帝到达北京后,他又与冯铨、谢陞等奏请皇上,制订郊庙乐章,把汉族的一些礼乐制度,介绍给新朝。另外,他在用人制度及建议满族习汉文等方面也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顺治帝对洪承畴十分赏识,对好的建议予以采纳,即使不可行,也从不责备于他,这使得洪承畴能大胆进言。
顺治二年,豫亲王多铎率师南下,不久占领南京。这时江南人民的反清斗争如火如荼,清廷为镇压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便派洪承畴去江南安抚,铸“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印,去执行安抚事宜。当时江南的局势还很严峻,清军虽占领南京,但剃发令的重申,致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另一方面,逃往江南的地主、官僚建立政权,与清朝对抗,史称南明。他们企图抗清复明,给清的统一战争带来极大困难。洪承畴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到达江南后,一方面用“抚”的方法安定了宁国、徽州、江西南昌、南康、九江、瑞州、饶州、临江、吉安、广信、建昌诸府,又用“剿”的方法攻破绩溪、婺源等地。
顺治三年正月,江宁的谊石、谊泐合兵2万举事。城内有人响应,洪承畴便在距城50里的西沟池捕杀万德华等50多人,又闭城搜捕50余人,审讯后,与郭世彦、尤琚等31人杀之。谊石等人失去内应,只好强攻神策门。清军分兵出朝阳、太平二门,截谊石等其后,启神策门出城与谊石战作一处,谊石等人大败,清军追及摄山,斩首无数。此战之后,洪承畴疏请还京,清政府以江南尚未安定为由,没有允许,但赐其妻白金百两,貂皮200件以示奖赏。
南明鲁王朱以海号监国,占有浙江绍兴、宁波、温州、台州(今浙江临海)等地,拥有一定实力。顺治三年,明朝给事中陈子龙,私下接受鲁王的封官,谋集太湖的明朝溃兵起事反清。洪承畴前去追捕,陈子龙投水自杀。这月,皇帝再次下谕慰问洪承畴。洪承畴以剿抚并用的策略,为清政府在江南地区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他以汉族军民的鲜血,换来顺治帝及多尔衮等人对他的赏识。
时隔不久,广州有个和尚叫函可,给洪承畴惹了一件麻烦事。原来函可是故明朝尚书韩日缵之子,已出家多年了,韩日缵与洪承畴有师生之谊。函可向洪承畴请授给印牌以便出城回广东。但城门守卫盘查函可时,却发现他携带的东西中有南明福王答其大臣阮大铖的书信,信中文字触犯忌讳,又有《变纪》一书,内容干预时事。事发,上报到洪承畴那里。洪承畴自知此事不小,便上书引咎自责。三院大臣议定,洪承畴徇情,私给印牌,应予革职处分。但顺治帝认为他平定江南功绩可嘉,予以宽宥。
不久,洪承畴因父丧,请求解职守丧。顺治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同时命他治丧完毕,即回内院任事。顺治六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上疏请议定推广督、抚、提、镇行保举连坐法。皇上同意了这件事。
从入关至今,不到5年的时间,洪承畴以他的才干和谋略,使江南基本得到平定,为清的统一和清政权的巩固作出了贡献。
顺治十年正月,调洪承畴任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此时湖广、云贵一带,南明余部日渐壮大。南明桂王朱由榔是明神宗的孙子,于清顺治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在肇庆(今广东肇庆市)称号,第二年改元永历,坚持抗清,另一方面,张献忠牺牲后留下的大西军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等率领,在川南、云、贵一带坚持斗争。迫于清军加紧南进,大顺军余部便主动与南明政权联合抗清。顺治九年二月,孙可望迎桂王居于贵州的安隆所。云南、贵州两省尚为南明据守。时隔半年,大西军对清军发动大规模攻势。孙可望留守,李定国率主力8万出湖广,一路连克靖州、武冈、宝庆等地后,又转攻广西。大西军节节胜利。李定国在9个月的时间里,纵横湘、桂,兵锋曾达江西,破数十万清军。
鉴于如此危急的形势,顺治帝认为洪承畴才干过人,往昔为清廷屡立战功,让他担当扑灭南方抗清势力的重任。顺治十年五月,授洪承畴太保兼太子太师、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命其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并敕谕抚镇以下咸听其节制,凡其所到之处,攻守抚剿等事全由他相机决断,事后再报告朝廷。并允许洪承畴上疏荐举,起用原任大学士李率泰督管两广。因江西的反清军未完全消灭,命洪承畴兼领,铸“经略大学士”印授之。临出发前,赐予蟒朝衣、冠带、靴袜、松石嵌撒袋、弓矢、马及鞍辔。
洪承畴到任不久,便上书朝廷:“湖南所驻重兵,本来足够用以防备和剿灭反清势力,但因各郡分布很远,兵力难以达到。郝摇旗、一只虎等窃伏湖北荆、襄诸郡,如果他们南下攻打澧(今湖南澧县)、岳(今湖南岳阳),就会使我军腹背受敌。我与督臣、议臣应该往来于长沙等地,灵活调度军队。督臣应率劲兵驻荆州,并另遣兵增援武昌城的守军,以壮大我军声威。”又上疏说:“桂林虽已被我军收复,但李定国的军队距桂林仅200里,从我满洲派去援剿的官兵怎能在桂林站稳脚跟呢?所攻克的其他各州县,又怎样分兵驻守?又如果孙可望窥探得我军出援时,暗中从靖(今湖南靖县)、沅(今湖南芷江南)出兵,在粤西险道截击我军,就会使我军首尾难顾。我孤军深入远地,其危险显而易见。我已分兵驰赴所攻克的州郡,以支援他们守战。我还将亲自往来于衡(今湖南衡阳)、永(今湖南零陵)各地,以相机行事。”总之他认为当前应采取“以守为战,固全楚以巩固江南”的战略方针,一旦时机成熟,再转守为攻。十二月,清廷命固山额真陈泰为宁南靖寇大将军,又命固山额真蓝拜、济席哈、摆牙喇纛章京(清代军职名)苏克萨哈等率领八旗兵镇守湖南各战略要地。顺治十一年二月,又命靖南王耿继茂率所部自广州移镇桂林。这些都是洪承畴上疏清廷同意下发的。
顺治十二年,孙可望劫持南明桂王,杀了大学士吴贞毓等人,引起反清军内讧。六月孙可望遣部将刘文秀攻常德(今湖南常德),派卢明臣、冯双礼攻武昌、岳州。洪承畴、陈泰一面指挥清军在常德设下埋伏,一面派遣苏克萨哈迎击,结果大获全胜。卢明臣坠水而死,刘文秀、冯双礼败走贵州。不久陈泰死于军中。洪承畴以固山额真阿尔津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领固山额真卓罗、祖泽润等分驻荆州、长沙。至此,湖广形势大为改观。
顺治帝对于洪承畴的策划、调度和取得的战果极为赞赏,下书表彰。同年,洪承畴加太傅,仍兼太子太师。
李定国奉明桂王入云南,湖广一带无战事。阿尔津建议以重兵驻长州,意图从沅、靖入滇、黔,洪承畴与他有意见分歧。帝诏阿尔津还京师,用皇帝宗室罗代替他。
洪承畴战功赫赫,深得皇帝的信任。但也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有人上疏弹劾洪承畴,他一面上疏为自己辩解,一面以无能、老疾等理由要求罢斥。顺治帝同意他解任还京养病。正当洪承畴准备北上还京之际,孙可望背叛其主,兴兵进攻云南,被李定国打败。顺治十四年十一月,他亲自率属官百余名,兵数千人,从贵州到长沙投降了清朝。洪承畴借机向皇帝表白自己招降政策的胜利,还让孙可望上疏顺治皇帝,赞扬洪承畴的战略战术。于是顺治帝让洪承畴留任。
清廷计划分3路出兵贵州:洪承畴所部与罗由湖广出兵,平西大将军吴三桂由四川出兵,征南将军卓布泰自广西出兵。顺治十五年正月,清廷命信郡王多尼为安远靖寂大将军,率军南征。于是洪承畴与罗会师常德,经过沅州、靖州进入贵州境内,攻克了镇远。卓布泰招抚南丹、那地、抚宁诸土司,南下独山州,不久攻克贵阳。吴三桂也从重庆攻取遵义进攻开州、桐梓,率领军队前来会合。洪承畴上疏筹军粮,他说:“贵州诸府、州、县、卫、所只剩下空城,即使有少量余粮,兵过之后就用尽了。只有省仓库存米7000余石、谷4000余石,足够支撑1个月。我所率领的军队,让他们分开驻守在镇远、偏桥、兴隆、清平、平越。降兵暂驻三五日,改屯天柱、会同、黔阳各县及湖南沅州。四川兵驻遵义,广西兵驻独山,让士兵分地就粮。听说信郡王的大兵六月初从荆州出发,需粮多并且聚集在一起。贵州山深地寒,收获都在九月。我正派官吏劝谕军民要交纳今秋收获粮食的一半,并派人从沅州运粮到镇远储存。又令常德道府准备布囊、棕套、木架、绳索,思南、石阡诸府、州、县、卫、所及诸土司招募成年男子服役,准备工糈,以投入到兴军之中。”洪承畴的这些措施,既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又缓解了兵众拥集、争粮乏食的情况,支援了战争的顺利进行。九月,清廷授洪承畴为英武殿大学士。
信郡王多尼的军队到了,驻军在平越杨老堡,洪承畴、吴三桂、卓布泰在一起,商讨决定多尼的军队从中路出发,经关岭铁索桥到云南省城,行1000余里;吴三桂的军队从遵义经七星关,共1500余里,比中路军先行10天;卓布泰军因南宁有反清军,从贵、广西边境平浪、永顺、威透山,路过安隆所、黄草、罗平州,共1800余里,比四川兵先行15日。已经商讨好了,洪承畴回到贵阳,和罗驻守,派提督张勇等跟随多尼的部队。明将李定国等战败,明桂王逃奔永昌。
顺治十六年正月,3路大军会师,攻克云南省城昆明,明桂王逃奔缅甸。洪承畴到了云南,他认为,目前的主要任务在于安定云南内部。他上疏说:“云南地势险要且位于偏远地带,请如元、明故事,以王公坐镇。”于是顺治帝便命平西王吴三桂领兵驻云南。三月,洪承畴再次上疏说:“信郡王命贝子尚善及吴三桂等追剿到永昌、腾越。明将贺九义、李成爵、李如碧、廖鱼、邹自贵、马得鸣等收集溃兵,分兵逃往元江、顺宁、云龙、澜沧、丽江,伺机作战。云南民间屡遭兵火,饥馑严重,死无虚日。近来,永昌诸处,遭祸更烈,周围数百里,杳无人烟。追剿之军因无粮不能久驻。省城昆明米价高达每石白银13两多。因此诸军只好分驻宜良、富农、罗次、姚安、宾川、临安、新兴、陆凉等处就粮。臣知皇上明察万里,自有决断,使边臣得以遵奉。”顺治帝阅毕疏文,即谕户、兵二部:“云南、贵州新归我朝,百姓皆朕赤子。今日大兵所至,黎民归命,欢欣鼓舞,如逢再生。但闻两省地方,生产未能恢复,房屋残毁,田亩荒芜,衣食艰窘。朕每念及,不胜恻悯。今特发国库银30万两,以15万两赈济两省贫民,另15万两令经略臣收贮,备军饷不足。”
八月,洪承畴又一次上疏:“兵部密令速攻缅甸,彻底消灭桂王政权。臣受命经略,看见民生凋敝,而云南土司和降卒还抱着观望态度。所以我认为必须先安内,然后才可剿外。现在李定国等窜伏孟浪诸处,山川险阻,且瘴毒为害,必待霜降之后才消。明年二月,青草将生的时候,瘴又复起。因此,可以用兵的时间不过4个月。由于时间短,便不能穷追敌人。而李定国等企图从景东(今云南景东)、元江(今云南元江),复入广西,与土司相勾结,私授印,歃血为盟。如果听说我大清兵西进,他们一定会避实就虚,合力内犯。那时,我军相隔已远,不能回顾,省城之留兵,也来不及抵御:这就必然导制李定国军纵逸横行,其后果十分严重。鉴于上述情况,权衡轻重利弊,臣以为今年秋冬暂停进兵,使云南西部的人民,能获得一个秋收和喘息的机会,以便他们明年尽力春耕,以获取生计。我军也能够养锐蓄威,居中制外,使李定国等不能窥动静而潜逃,诸土司也不能伺机逞强。这样就能断绝反清残兵互相勾结以及降卒反水的可能,从而使我牢牢地掌握克敌致胜的主动权。李定国等潜藏边界,无居无食,瘴疠相侵,内变易生,就必然造成可乘之机。到那时我粮草齐备,苗蛮亦顺服,再调发将卒,然后进兵,大概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这是安内剿外的长远之计。”顺治帝对洪承畴这一大计极为重视,并让议政王、贝勒、大臣集议商讨定夺。结果,同意了洪承畴的建议,暂停进兵。
顺治十六年(1659)十月,年逾六旬的洪承畴,由于奔波于战事,出谋划策,费尽心机,自觉不胜官职,借目疾乞解任,请求回京调理。第二年,吴三桂出兵进攻缅甸,俘获明桂王回归。
顺治十八年正月,清圣祖康熙即位。五月,洪承畴请求辞职,授予他三等阿达哈哈番(清代的四等功爵名称)世职。康熙四年(1665)二月,洪承畴卒,清廷赐谥号曰“文襄”。他的儿子士钦,顺治十二年中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对洪承畴的评价,显然褒贬有别。乾隆帝将洪承畴和一大批背明降清的汉宫编入《贰臣传》,这是包括洪承畴在内的降清明臣生前所料想不到的。不过乾隆认为,洪承畴“虽不克终于胜国(指明朝),实能效忠于本朝”,并多有建树,因此把他列为贰臣中的甲等。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