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689年—740年),唐朝著名诗人。以字行,名不详。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少时于故园度过,后隐居鹿门山。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于秘书省同诸名士赋诗,浩然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叹为清绝,为之搁笔。次年,还乡。后漫游吴、越等地,与诗人张子容、崔国辅交游。开元二十一年,再游长安,韩朝宗欲荐之于朝,因浩然爽约而未果。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二十七年,离幕归里养病。次年,王昌龄自岭南北归,至襄阳访浩然,相见甚欢,食鲜疾动,不久卒,年五十二。浩然早年有用世之志,但终于布衣,沦落一生,然名重当时。李白称颂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与当时著名诗人如张九龄、王维、裴朏、卢僎、裴总、独孤策等为忘形之交。浩然所写以山水田园和隐居逸兴为主要题材,与王维齐名,同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世称“王孟”。所作以五言为多,尤工五律,时人称为“文不按古,匠心独妙”(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殷璠评云:“浩然诗,文采芊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河岳英灵集》)善以清淡之笔,写秀丽之景,情幽兴远,意境清迥,风格恬淡孤清,逸韵独标,杜甫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少数诗篇描绘壮阔山川,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势磅礴,格调雄浑。但就其整体而言,创作题材较狭隘,多局限于自我表现范围,内容不够丰富。浩然诗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禛推衍严氏之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谓“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天宝四载(745),浩然友人王士源编有《孟浩然诗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孟浩然诗集》三卷,今传宋蜀刻本孟集大体保持了其原貌。明人有所增补,析为四卷。《全唐诗》卷一五九、一六○收其诗二卷,《全唐诗补编》另有辑佚之作。《旧唐书》卷一九○下、《新唐书》卷二○三有传,另参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唐诗纪事》卷二三、《唐才子传》卷二。
唐诗别集。孟浩然撰。原书是由王士源在孟浩然死后不久,于天宝四载(745)收集遗诗编辑而成。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浩然凡所属缀,就辄毁弃,无复编录,常自叹为文不逮意也。流落既多,篇章散逸,乡里购采,不有其半,敷求四方,往往而获”。“今集其诗二百一十八首,分为四卷。诗或缺逸未成而制思清美,及他人酬赠,咸录次而不弃耳。”天宝九载(750),韦滔又据王本重加整理,“增其条目,送上秘府”。宋代,《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所著录为3卷,题名为《孟襄阳集》,诗的数目也稍有差异,但基本上仍保留了原编情况。现存宋蜀刻本,题名《孟浩然诗集》,收诗201首,与王士源原编本最为接近。元明以后,刊刻者很多。有元刻刘辰翁评点本3卷,收诗233首;明弘治关中刻本3卷,收诗218首;吴下《十二家诗》本,收诗263首;明毛晋汲古阁刊本3卷,收诗266首。《四部丛刊》据江南图书馆藏明刊本影印,共4卷,分体编次,计五古63首,七古5首,五排37首,五律129首,七律4首,五绝19首,七绝6首,总计263首。《四库全书》据江苏蒋曾莹家藏4卷本编录,收诗262首,但指出:“此本四卷之数,虽与序合,而诗乃二百六十二首,较原本多四十五首”,“则后人窜入者多矣”(《四库全书总目》)。1954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明刻本重印。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发行。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