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孔伯,别号荆岘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河南睢州 (今河南睢县)
  • 出生日期:公元1627

汤斌(公元1627~1687年),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清河南睢州 (今河南睢县) 人。是清初理学名臣,并以清廉刚正、敢言直谏闻名于顺治康熙朝。

汤斌家世为“阀阅旧族”,明末已衰败,其父恪守家法,课子甚严。汤斌8岁入塾,恐有辱于先人事业,“遂笃志圣贤之学”。15岁以前,已读完《左传》、《战国策》、《公羊传》、《史记》、《汉书》等书。崇祯十四年 (公元1642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睢阳,汤斌一家避难逃至河北,后迁至浙江衢州,直至顺治二年 (公元1645年),全家人才由江西鄱阳湖返回故乡。汤斌自幼读书成癖,颠迫流离的日子里仍手不释卷,自此,他更是发奋苦读,尤其是致力于经史与宋儒之书,后在乡、州、府试中连连中捷。顺治九年, 汤斌中进士, 授宏文院庶吉上, 后又任国史院检讨,潼关道副使、江西岭北道参政。汤斌施政重变通,他推崇唐文宗时名臣崔郾“初治陕不鞭一人,既迁鄂而严刑不贷”,因时因地而制宜的做法。在任职岭北道参政时,他根据赣南战乱情况,审时度势,设伏大败明旧将李玉廷,有效地阻止了海上渔民军,使这一带局势很快稳定下来。

顺治十六年汤斌因父病故,回家守孝。康熙五年 (公元1666年),他闻听理学大师孙奇逢在辉县夏峰讲学,便投奔其门下,做了门徒。后成为当时程朱学派思想的代表人物。朱学是统治阶级提倡的官方哲学,汤斌是把朱学理论见诸于实践的倡导者,因而在统治阶级中得到重视。

康熙十七年,清圣祖玄烨决定举办博学鸿词科。汤斌在左都御史魏象枢、左副都御史金鋐的举荐下,应试取中一等,补翰林院侍讲,同编修彭孙通等人共同纂修明史。二十一年任《明史》总裁官。康熙二十三年,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任《大清会典》副总裁官。这年,江苏巡抚出缺,康熙帝因汤斌有操守,特简用,并赐御书、鞍马等。二十五年,升任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再次担任明史总裁。次年改任工部尚书。十月,因病去世。雍正十年 (公元1732年),入贤良祠。乾隆元年 (公元1736),迫溢文正。所著有《汤子遗书》 (一作《汤文正公全集》)传世。

汤斌生活在明清两个封建王朝更替的时代。他的思想体系属于程朱理学的儒家体系,所谓“学术师洙泗,政事慕唐虞”是对汤斌一生学术思想和政治成就的极好概括。

清政权发展到顺治、康熙年间已基本稳定,清朝统治阶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因而清政权的发展比较稳固。一部分知识分子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 “经世致用” 的原则。“经世致用” 的目的就是摆脱明以来的社会危机,调整濒于崩溃的封建统治秩序,这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而汤斌正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

汤斌为官廉洁自律,恪守职责。在任江苏巡抚期间,曾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整肃吏治,严禁行贿受贿,先后发布《严禁征收钱粮勒索火耗私派之弊以恤民艰以清赋税告谕》、《严禁请托以肃官箴告谕》等文件,并且公开宣布:“本院执行如山,言出必行,断无宽容。”同时,大力开展反贪工作,动员官民进行揭发检举,并且根据揭发检举出来的材料,认真地进行立案审查,相继查处了在所辖区内苏州知府赵禄星、扬州知府张万寿、句容知县陈协浚、宜兴知县蔡司霑、如皋知县卢綖、睢宁知县葛之英、江都知县刘涛、金坛知县刘茂位等人贪污劣绩,并将他们绳之以法。从而狠狠地打击了贪官污吏的气焰,刹住了贪污贿赂的歪风。

汤斌关心民众疾苦。康熙二十四年秋,淮、扬、徐三府再次出现水灾,数十个州县的民众受灾。作为巡抚的汤斌,亲赴灾情严重的清河、桃源、宿迁、邳、丰诸州察看灾情,并且给朝廷上疏如实反映灾情,请求拨款赈恤。康熙得知后,即派户部侍郎素赫前往督赈,使得灾民及时得到赈济。此外,他还兴修水利,减轻人民的负担,任用贤才良士,兴办各州县社学,宣传儒家经典,修建泰伯祠、宋范仲淹祠、明周顺昌祠,毁弃在当地危害极大的五通神淫祠,禁止妇女敛财聚会,迎社赛神,提倡火葬,这些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百姓的欢迎。

汤斌致力于哲学思想研究。他的哲学著作,主要有《理学正宗》、《孝经阐义》、《事亲庸言》及《洛学编》等。在思想渊源上,深受孙奇逢的影响,虽属程朱理学体系,但因他主张“经世致用”,探讨“学术精策”,因而其见解接近唯物主义。但他又过于机械地看待事物,他认为“自古好为之君,必亲君子远小人”,只机械地将历史上的人物分为君子与小人两类。汤斌主张进行社会实践,身体力行,从一点一滴做起,反对坐而论道,空谈心性。他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思想界有较大的影响,成为理学代表性的人物。

汤斌在史学上也颇有成就。他在纂修明史工作中,不仅为明史的编写制定了编例,还承担了编写任务,先后撰写了《明太祖本纪》四卷,裁定了《天文志》、《历志》和《五行志》,并撰写了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的人物列传,今有《拟明史稿》20卷存世。他还参与了清代《太宗文皇帝圣训》、《世祖皇帝圣训》的纂修。

汤斌是清康熙年间的一位治世名臣。他以操守廉洁而著称,多次受到康熙的表彰。当他病逝时,康熙特意遣大臣予以祭奠,并说: “汤斌任巡抚时,廉以自守,特加擢用。忽闻溘逝,深轸朕怀。命由驿还榇。”后祀于陕西、江西、江南名宦祠。

汤斌作品

常语笔存 [ 汤斌 ]

一卷。清代汤斌(1626—1687)撰。作者学说源于清代学者孙奇逢,介于朱陆二派之间。此书共有二十多条目,均是作者关于“存心”、“养性”、“稽古”、“敬身”等方面的心得。“常语”意为常用通行之言论。书后附有作者之子汤傅作的跋语,此书收在《汤子遗书》内。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查看详情>>

汤子遗书 [ 汤斌 ]

清初学者汤斌所撰杂著。斌之学源出孙奇逢,治程朱理学,也不废陆王之说,虽以宋儒为主,亦不废汉唐儒者之所长。主张“身体力行” ,以正心诚意,讲求实用为本。尝谓: “圣贤义理,载于五经四书,而其要在于吾身,若舍目前各人进修之实,不以改过迁善为务,纵将注疏大全辨析毫厘,与己终无干涉。” 又说:“夫所谓道者,六经、四书之旨,体验于心,躬行而有得之谓也。非经书之外,更有不传之道学也。故离经书而言道,此异端之所谓道也; 外身心而言经,此俗儒之所谓经也。” (《重修苏州府儒学碑记》) 是书为其门人王廷灿所辑,复为编类,皆汤氏语录、诗赋、杂文、奏议等作,共10卷,末附年谱、誌状1卷。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王氏树德堂刻本及同治九年(1870年)睢州汤氏宗祠重刻本,《正谊堂全书》题为《汤潜菴集》。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