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启泰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直隶客城(今属河北)人
  • 出生日期:1584

孙奇逢(1584—1675年),明清之际哲学家。字启泰,直隶客城(今属河北)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举人。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擅朝政,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以“党祸”被逮。孙奇逢树幡击鼓,募金以救之。当时宦官阉党之势如火方炽,时人或趋或避犹恐不及,孙奇逢焦头烂额赴之而不顾,义声遂震天下。台垣巡抚交章举荐,奇逢皆辞不就,而于扰攘之中,弦诵不辍,与黄宗羲李颙并称“清初三大儒”。明清鼎革,归隐乡里,屡征不仕。晚年隐居河南辉县苏门山夏峰村,躬耕自食,收徒讲学,故学者称夏峰先生。康熙时“理学名臣”汤斌等皆其门人弟子。为学初守程朱道学,亦好陆王心学,自称:“某幼而读书,谨守程朱之训,然于陆王亦甚喜之。”(《夏峰集》卷七,《寄张蓬轩》)时值明末,如日中天的陆王心学自明中叶后己日渐式微,门庭冷落的程朱道学又萌起复之势,孙奇逢出而为两家调和论者,他主张在朱陆之间,“不宜存心立异,亦不必著意求同”(同上)。如固执师说,坚守门户,则失之偏颇。在他看来,“朱王入门,原有不同,及其归也,总不外知之明、处之当而己”(《答常二河书》)。孙奇逢曾纂辑《理学宗传》二十六卷,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陆九渊等十一人为理学正宗。自云:“所辑《宗传》,谓专尊朱,而不敢遗陆、王,谓专尊陆、王,而不敢遗紫阳。盖陆、王乃紫阳之益友,忠臣有相成,而无相悖。”(《与魏莲叔》)为了调停朱陆、揉合朱王,孙奇逢提出“礼”概念,以取代宋明理学的“理”概念。因为,朱熹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主张人们格物穷理。王阳明遵此格竹致疾,遂悟“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则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参见《明儒学案·姚江学案》)朱王由此分为两家。因此,朱王分门别户且水火日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理”的不同理解,孙奇逢指出:“理”字若是指外物之理,仍然与“吾心”无关;若以万物各得其理而谓之“理”,则此“理”已不再是“理”,而只是“礼”。以“礼”代“理”,则“指出一个把柄,立定一个主宰,不于无声无形中问本体,而于有条有理众著成象者见本原也”(《四书近旨·颜渊问仁章》)。因此,孙奇逢认为,程朱所谓“物各有其理”之“理”,还只是“礼”、即万物的条理秩序,而不是“本体”之“理”。“本体”之“理”,作为万物的主宰和本原,只有人“心”,即人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而与具体事物之“理”有所不同。因此,对“理”的认识,不能止于“一物之理”,而应该从万物的条理秩序上升到对“本体”之“理”的认识,而这正是人“心”的功能。所以,离开了“吾心”,“理”也就不存在了。在孙奇逢看来,程朱视“一物之理即是万物之理”固然失之粗疏,陆王以“心即理、理即心”为旨亦流于偏颇。以“礼”代“理”,则格物致知可以穷理,而物理亦不外吾心,朱陆殊途而同归。可见,程朱陆王理本同归,而见各有偏,根本就在于虚“理”而失实。因此,“说礼不说理者,用功必有下落,离却显然条理,说恁么不睹不闻。天下归仁者,乾坤浑是一个礼,盖舍了天下,即无处寄我之仁。”(同上)孙奇逢认为:由此以观之,则朱王分歧可以立消。如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朱门学者攻之“实篡于禅”。与禅宗的顿悟无别。因此,“遵建安者痛除顿悟”,以“渐”“顿”为划分朱王门户之标的。其实,“渐”“顿”本不可分,相辅相成,如“克己复礼”就是由“渐”入“顿”,故“顿从渐来,无渐何顿可言?”(《寄张蓬轩》)同样,朱学讥王学的“工夫即是本体”为“顿悟”,而“紫阳亦云,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何尝非顿悟乎?”(同上)其实,学问、工夫本身不是目的,“渐”也必须入“顿”。否则,惟有“忠恕之渐”即可,“吾道”何必“贯之于一唯”?从儒学的圣贤事迹看,“渐”“顿”本为成贤成圣必由之途。颜渊、曾参各践其道而隮于贤;由“渐”入“顿”即是“下学而上达”。孙奇逢指出:“用力在平时,收功在一旦。渐者下学也,顿者上达也,不可以分言。则顿之非虚,而渐之非实,当不作歧观矣。”(同上)孙奇逢于调停朱王之间,也阐发了一些自己的新的见解。如他在知识论上着重强调了“知行合一”,而他的“知行合一”说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正相反对,不是以知销行,而是以行兼知。他说:“盖行足以兼知,未有能行而不知者,知不足以兼行。”(《答魏石生》)孙奇逢的“行可兼知”的思想,对后来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后来主张力行的颜元等,就深受其影响。孙奇逢的主要著作有《四书近旨》、《理学宗传》、《夏峰集》等。

孙奇逢作品

四书近指 [ 孙奇逢 ]

明清之际孙奇逢著。二十卷。其中《大学》一卷、《中庸》二卷、《论语》十二卷、《孟子》五卷。《自序》言尊刘因《四书精要》和鹿善继《四书说约》。“吾四十年领其教旨,亦尝窃以教我子弟”。后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七十六岁时将讲稿编成此书。“圣贤立训无非修己治人亲师取友理财折狱用贤远奸郊天事神明理适用,总之皆学也,故两论遂章皆点学字,学庸两孟以学字统括之,此近指一编之义”(《凡例》)。《四库全书总目》说:“是编于四子之书,挈其要领,统论大指,间以先儒之说以证异同。”“奇逢之学,兼采朱陆”。以心学观点解释《论语》,说“仲尼之道”,虽犹天而“可阶而升”,“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心、理自同,亦吾之心而已。心以天地万物为体,操功却在日用饮食之间”(《自序》)。强调圣贤“生知之人,亦不废学”。其解“仁”为“人心,心不违仁,心才得正”。又说:“仁者原与天地万物相流通,而礼则灿然秩叙流动充满于天高地下之间,盖仁不可见,而可见者礼也。”“礼与仁非二物也,克与复非两功也,欲尽礼还而仁即在,故一日克复而天下归仁。”《四库全书》有辑录。 查看详情>>

中州人物考 [ 孙奇逢 ]

明末清初孙奇逢撰。八卷。是书为作者晚岁居夏峰村时所撰,所收二百余人,均系明代河南人。分理学、经济、忠节、清直、方正、武功、隐逸七类,每类又以世次为序。各人传赞详略不等,由于史料无征,少的仅一行,并不以详略定褒贬。末卷《补遗》、《续补》,实为七类之外无所归从之人物。最后尚有列名而无传者三十四人。书前冠有自序。 查看详情>>

读易大旨 [ 孙奇逢 ]

五卷。清孙奇逢(1585—1675)撰。奇逢字君泰,号钟元,又号复峰,容城人 (今河北容城),前明万历庚子举人。此书乃入清后流寓河南管门山时所作。前有序言云,至苏门山始学易,年老才尽,偶据所得之见,撮其体要,以示门人子弟,原非逐句逐字作解,故称其为“大旨”。其门人耿极为他校订,末附有《兼山堂问答》,及与三元道人李崶论易之语,别为一卷。李崶,雄县人,孙奇逢师从崶学《易》。后奇逢曾孙用正复从散见于他著中的论《易》之语取得五条,汇冠卷首,题曰义例。跋称原本序文凡例皆缺,故用此补充。案奇逢说《易》,不显攻图书,亦无一字及图书,大意在发明义理,切近人事,以《象传》通一卦之旨,由一卦而通六十四卦之义。凡所训释,均先列出己说,其后附上旧训。其平生所学,主要在于实用,故所说均关法戒,有可取之处。有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全集本,收入 《四库全书》。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