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雱[pāng](1044-1076),北宋经学学者、哲学家。字元泽,王安石之子。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生于仁宗庆历四年,卒于神宗熙宁九年。性敏甚,未满二十岁,已著书数万言。举进士,调旌德尉。气豪,睥睨一世,不肯作小官。曾作策论三十余篇及他书亦数万言,为神宗所知,又受人推荐,被召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后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迁龙图阁直学士,以病辞。卒后,特赠左谏议大夫。协助王安石变法,推崇法家商鞅,主张采取严厉手段对付阻碍改革的政敌,“常称商鞅为豪杰之士,言不诛异议者法不行”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王安石传》附)。为实行新法提供理论根据,曾参与撰修《三经新义》。其中,除《周礼新义》为王安石所手着外,余《书》、《诗》二书实皆雱说,“神宗数留(雱)与语,受诏撰《诗》、《书》义,……书成”(同上)。“《三经新义》尽出于荆公子元泽所述,……独《周礼》则亲出于荆公之笔”(《荆公周礼新义题词》 ,见《宋元学案》卷九十八《荆公新学略》)。对老子和佛学有较深的研究,曾注释《老子》及论说佛教义旨。对老子的“道”加以唯物主义的解释,“道者,万物之所自生”(《道德真经集义》卷十三),为王安石赞许和采用。雱为创立和传播王学的重要人物。其著作《老子注》,存《道藏》本四家注。另有《诗义》、《尚书义》、《尔雅义》、《论语义》十卷、《孟子注》十四卷、《庄子注》等,尽佚。
二十卷。宋王雱(1044—1076)撰。王雱字元泽,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人,王安石之子。王雱博学多识,不到二十岁就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熙宁四年(1071)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参加撰修《三经义》,升天章阁待制。熙宁九年,迁为学土,后以病辞官,未几卒,年仅三十三岁。撰有《老子训传》、《佛书义解》、《南华真经新传》等。唐天宝元年(742)诏号庄周为南华子,《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王雱此书,是为解《庄子》。前人注《庄子》者,有晋代向秀、郭象等。王雱撰此书的体例,略仿郭象注本,而更加简约其词,标示大意,不琐屑诠释文句。内七篇注之较详,外十五篇、杂十一篇注之较简。除《逍遥游》外,以下诸篇都有题解,概括通篇大意。其诠解《庄子》,大体以庄释庄。但也偶有会通儒佛之言。例如,以“逍遥”况佛家之“身通法界”,以“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比孟子的“不加不损”、佛家的“不增不减”,称“缘督以为经”,是儒家的中庸之道等。全书不言神仙丹道炉火之事,大略叙述庄子以道为宗为本。认为道是无方无物,寂然冥运,而万物没有不由之的。至于人体道,其要在于无我。又以体用讲道,认为道体无形无名,无内无外,因为道体无所用,所以为众用之祖;圣人穷理尽性,是保全性命的根本;体道是为了用,尽道之所无,入神之所妙,与物不迕,随变而迁,能内圣而外王,逍遥而应世。认为道遍布一切领域,物与我同根,都是以道为体,禀受阴阳而生。王雱对于个别词句的诠释,常常别出心裁。例如,其解《逍遥游》中“齐谐”说:“齐者齐其所不齐,谐者谐其所不谐”所以称齐谐。其释《齐物论》的“成心”一词说:“心者人之真君也,人不能丧其真君,所以谓之成心也。”王雱所释虽与别家有异,但又颇能阐述经旨。后世研究《庄子》者,虽然对王雱其人褒贬不一,但对其才学则一致称赞。认为王雱之作,破规矩而任自然,与庄周的滉漾肆论极为相近,颇得庄周之微旨,是研究《庄子》的重要典籍之一。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本影印《道藏举要》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