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约公元836年-公元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四世孙。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为人疏放旷达,不拘小节。屡试不第,辗转于长安、洛阳、越中、江西及湖南、湖北等地,长达十年之久。中和三年,在洛阳,作《秦妇吟》,人称“秦妇吟秀才”。乾宁元年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四年,随昭宗在华州,时李询为西川宣谕和协使,辟为判官,奉使入蜀。光化三年,擢为左补阙。是年,编选唐一百五十人诗为《又玄集》成书。十二月,奏请追赐李贺、皇甫松、陆龟蒙等进士及第。天复元年,入蜀依王建,为掌书记,遂终身仕蜀。三年,奉王建命出使,修好于朱全忠。天祐三年,王建立行台于蜀,承制封拜,以庄为安抚副使。次年,劝王建称帝,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蜀之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多出其手。前蜀武成元年,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二年,为吏部侍郎平章事。三年八月卒,谥文靖。庄工诗,其诗多怀古伤世,离情感旧之什,缘情而发,内容较充实。故其弟韦蔼称其诗“流离漂泛,寓目缘情。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制。或离群轸虑,或反袂兴悲。四愁九愁之文,一咏一觞之作”(《浣花集序》)。其部分诗作师学杜甫,亦具杜诗风概,故清人余成教谓其《忆昔》、《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题姑苏凌处士》诸诗“颇似老杜笔力”(《石园诗话》)。诗风凄婉哀怨,情调低沉,时有真切动人之篇。其七绝怀古诗《台城》,尤为脍炙人口。《古离别》、《焦崖阁》、《江行西望寄友》、《赠进士》等诗亦向推名作。《秦妇吟》乃现存唐诗中最长之叙事诗之一。此诗虽有诋毁黄巢义军之辞,然亦能揭露唐军之暴行,颇能反映当时动乱之社会现实。尤善词,与温庭筠并称“温韦”,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其词多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亦时寓身世之感。其中《女冠子》、《菩萨蛮》、《荷叶杯》、《谒金门》诸词最为人所称诵。善用白描手法,语言自然,词风清丽。周济称其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月柳,使人想见风度”(《介存斋论词杂著》)。其词虽无温庭筠词之浓丽含蓄,而清丽流畅,亦能独树一帜。故陈廷焯评云:“词至端己,语渐疏,情意却深厚,虽不及飞卿之沉郁,亦古今绝构也。”(《词则》)所著有《浣花集》,乃其弟韦蔼编其诗所成。此书卷数各书录所记不同,《崇文总目》载为二○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为五卷,《直斋书录解题》则记为一卷。今传本为一○卷。《崇文总目》尚记其《幽居杂编》一卷。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又著录《韦庄笺表》一卷、《谏草》二卷、《蜀程记》一卷、《峡程记》一卷,今皆佚失。《全唐诗》编其诗为六卷,见卷六九五至卷七○○,卷八九二又录存其词五二首。《全唐诗补编·补全唐诗》及《续补遗》卷一三又各补其诗一首。文三篇,见《全唐文》卷八八九。此外,庄尚选录王维、杜甫等人诗为《又玄集》,今传。生平事迹见《蜀檮杌》卷上、《唐诗纪事》卷六八、《唐才子传校笺》卷一○、《十国春秋》卷四○本传。近人夏承焘著有《韦端己年谱》。
诗别集。十卷。《补遗》一卷。唐韦庄(836—910)撰。韦庄,字端己,杜陵(今属陕西)人。少孤,家贫力学,工诗,尤善长短句。乾宁元年(894)进士第,授校书郎。转补阙。后仕蜀王建,至吏部侍郎同平章事。《文献通考》载《庄集》五卷。此本十卷,乃毛晋汲古阁所刻。为韦庄弟韦蔼所编,前有韦蔼序。疑后人析五为十,因而第十卷仅诗六首。末为《补遗》一卷,则是毛晋所增。但《癸丑年下第献新先辈》一首,即见于卷八,入《补遗》实为失检。《全唐诗》所录较此本多《勉儿子即事》等篇共三十余首。盖韦蔼序作于癸亥年六月,为唐昭宗之天复三年(903)。韦庄方得杜甫草堂,故以名集。自此以后,篇什皆未载。故往往散见于诸书,后人递有增入。其原序题,集中所载为韦庄近体诗,其内容如《序》所云:“流离溧沧,寓目缘情,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制;或离群轸念,或反袂兴悲;四愁九愁之文,一咏一觞之作”。原序称广明元年(880)至天复三年(903)有诗千首。今所存诗为二百四十六首,集外补遗为二十首,断句三则,共不足四百首。由此可知韦庄诗散佚已多。本书有《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唐诗。七古。韦庄作。见《全唐诗外编》第一编。中和三年(883)三月在洛阳时作。全诗共238句,为唐代最长的叙事诗。僖宗广明元年(880)冬至中和三年春,黄巢农民起义军占领长安时期,作者羁留城中,亲眼目睹这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巨变。此诗即借一“秦妇”之口,叙写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称帝建国及其与唐军攻守厮杀情景,展现出当时大动乱的时代画卷。对农民起义军采取敌视态度,同时又对唐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官军的残民暴行进行鞭挞。该诗选择典型的细节和生动的情节,采取层层铺叙的手法,着重刻画场面和渲染气氛,以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写得结构宏伟,布局严谨,语言精丽,气势流畅,体现出我国长篇叙事诗的重大发展。此作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诗人因此而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后韦庄讳之,未收入其集子《浣花集》,致使长期失传。其讳因,五代孙光宪曰:“《秦妇吟》一篇,内一联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尔后公卿亦多垂讶,庄乃讳之。……他日撰家戒,内不许垂《秦妇吟》幛子。以此止谤,亦无及也。”(《北梦琐言》卷六)近人陈寅恪则认为此说不确,指出庄所惮者,并非当时唐朝公卿,而是后来蜀中新贵:“怕触新朝宫闱之隐情。”(《读〈秦妇吟〉》)直至本世纪初,才在敦煌石窟中发现此诗的九个手抄本,后经许多学者的研究、校勘,写定后收入中华书局《全唐诗外编》。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