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幼清,晚称伯清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249年2月3日

吴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字幼清,晚称伯清,曾建草屋数间,有对联说:“抱膝《梁父吟》,浩歌《出师表》。”程钜夫知其意,题其屋为“草庐”,学者称草庐先生,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幼年聪慧,三岁即能诵诗,九岁试乡校,每中前列,尝举进士不第。二十七岁之前生活于南宋,入元任儒学副提举,仅三月,以病辞。至大元年(1308),召为国子监丞。皇庆元年(1312)升司业,拜集贤直学士。英宗即位,超迁翰林学士。至治末辞官归,至顺二年(1333)卒,年八十五,谥文正。他每次任职时间都不长,往往旋进旋退。对于仕进他并不十分乐意,这在诗中有所反映,在建康,他写过:“寄语醉中彭泽令,如何飞倦始知还”,希望退隐田园。当他被任为集贤直学士北上经过彭泽时,又有“顾余白发归来晚,羞过渊明五柳庄”句,则是以仕进为羞了。他是与许衡齐名的理学家,揭傒斯《吴澄神道碑》说:“皇元授命,天降真儒,北有许衡,南有吴澄。”在理学的道统方面,他是相当自负的,以朱熹的传人自居。他费时几十年,到晚年成《五经纂言》,对于该书,黄宗羲之子黄百家称“有功经术,接武建阳(按:指朱熹)”,全祖望认为“盖本朱子未竟之绪而由之,用功最勤”(《宋元学案·草庐学案》)。但他并不完全严守朱学门户,也有和会朱、陆之处,对明代的王学有所启迪。理学家一般不重文辞,但吴澄比较讲究词章文采,尤其是书启、序记之类。清四库馆臣指出他的文章“往往斐然可观。据其文章论之,澄其尤彬彬乎”。明人徐勃认为“吴草庐专志理学,而诗亦多巧思”,“皆超脱理学傒径”(《笔精》),这主要指吴澄的一些七律,如《立春日寓北方赋雪》、《叠叶梅》等,写得纤巧,不同于一般理学家诗的质木无文。他的题画诗大都构思精巧,往往突出观画者的主观色彩。他长于五律,如《送富州尹刘秉彝如京》,风格淡雅,情意深长,笔法老苍,在很大程度上可代表他的诗格。清顾嗣立认为其诗有“句法超逸”的特点,并句摘多联,说“清婉可诵”(《元诗选》)。其文学成就超过与他并称的许衡。吴澄有《草庐词》,存词十一首,其中[渡江云]《揭浩斋送春》曾流传一时。著有《吴文正集》一百卷,系其孙吴当所编,片言只字无不收入,有过滥之病。生平事迹见集中附录虞集所作行状,揭傒斯所作神道碑,危素所作年谱,《祭草庐先生吴公文》(《申斋文集》卷一二)、《元史》卷一七一、《(嘉靖)抚州府志》卷一○、《元儒考略》卷三、《宋元学案》卷九二、《历代名儒传》、《新元史》卷一七○。

吴澄作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吴澄 ]

一卷,旧题元吴澄著。其书以三百六十天,五天为一候,共七十二候,又以七十二候分属二十四气,各加训释。吴澄作《礼记纂言》,曾引唐《月令》,分著五日一候之义,但并未闻其著有此书。书中说多矛盾肤浅,故清儒多以为此书为好事者托名吴澄。 查看详情>>

书纂言 [ 吴澄 ]

四卷。宋吴澄撰。《尚书》有古、今文之分。澄此书唯注今文,不及古文。《自序》谓“晋世晚出之书,别见于后”。然除此四卷之外,澄并未释古文一篇。注《尚书》专释今文,自此书始。此书诠解《尚书》今文,多取前人之说折衷之,持论较为公允,见解亦有独到之处;唯其好改经文,且不明言改窜之故,乃其缺憾。此书有元刊本、《通志堂经解》本,明嘉靖顾应祥刊本。 查看详情>>

礼记纂言 [ 吴澄 ]

三十六卷。元吴澄撰。澄字幼清,号草庐、江西崇仁人。南宋咸淳末举进士不第。入元,荐擢翰林应奉文字。泰定初年开经庭,澄为讲官,曾主修《英宗实录》,诏加为资善大夫,广招门徒,从学者数千百人,卒谥文正,为元代着名学者,着有《老子注》和诸经《纂言》等。据元代危素为澄所作《年谱》载,至顺三年(1332)澄年八十四,是年为抚州郡学,《礼记纂言》成;而虞集《行状》则称成于至顺四年,即澄卒之岁,其言颇不相合,可见此书为澄晚年之作。《礼记》,据《汉书·艺文志》载为《仪礼》附庸,原有一百三十一篇,后戴德取其八十五篇而成《大戴礼记》,其侄戴胜则删作四十九篇,是为《礼记》。《礼记纂言》每卷为一篇,其大旨以为《戴记》经文庞杂,故疑其多有错简,故每一篇中,其经文皆以类相从,使其上下意义连属贯通,而识其章句于左。其三十六篇次序也以类相从。共有《通礼》九篇、《丧礼》十一篇、《祭礼》四篇、《通论》十一篇,各有其标目。如《通礼》首篇为《曲礼》,而以《少仪》、《玉藻》等篇附后,与《礼记》原有体制大有不同。又如《大学》、《中庸》别为一书是为遵程朱之法;又以《投壶》、《奔丧》归入《仪礼》;并将《冠礼》、《昏礼》、《乡饮酒礼》、《射义》、《燕义》、《聘义》六篇单辑为《仪礼传》,多有诸如此类迥然与古制相异之法,确为其独到之处。其说解亦常发前儒之所未发,颇有新意。全书结构严整、次序井然,颇得时人誉言。虞集于吴氏《行状》称其始终先后,最为精密,先王之遗制,圣贤之格言,其仅存可靠者,统表而存之,各有所附。所评虽未免过誉之处,然作者不袭旧例,自创新制的方法确为《礼记》研究另辟了蹊径。有明正德间刻本、明嘉靖中新安黄氏刊本、崇祯中刊本、高安全书本。 查看详情>>

庄子内篇订正 [ 吴澄 ]

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查看详情>>

孝经定本 [ 吴澄 ]

一卷。元吴澄撰。该书以 《今文孝经》为本,仍从朱熹《孝经刊误》的体例,分列经传。其经则合今文六章为一章,其传则依今文为十二章,而改易其次序。后附录朱熹所删语句一百七十二字与古文《闺门》章二十四字。书末有大德七年 (1303) 门人张恒跋:“ (澄)观邢疏而知古文之伪,观朱子所论,知今文亦有可疑。因整齐诸说,附入己见,为家塾课子之书,不欲传之,未尝示人。”该书所定篇第虽多分裂旧文,然诠解简明,秩然成理。当与朱氏《刊误》并行为《孝经》的两种改本。该书有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通志堂经解》本,亦有明朱鸿编 《孝经十书》本。 查看详情>>

春秋纂言 [ 吴澄 ]

十二卷。总例一卷。元吴澄撰。此书仿陆淳《春秋纂例》之体例,采摭诸家之言,各附于经,而间以己意论断。首为《总例》七篇,其“天道”、“人纪”二例为吴氏所首创,其余“吉”、“凶”、“军”、“宾”、“嘉”五例,则与宋张大亨《春秋五礼例宗》雷同。七例共八十八目。其《自序》云:“凡《春秋》之例,礼失者书,出于礼则入于法,故曰刑书也。”此书之体例虽近似张大亨《五礼例宗》,而其说经则近似苏轼与朱熹,认为《春秋》本是直书其事而善恶自见,反对支离破碎、刻巧变诈之说,其说以《左传》为主。如桓公三年春正月,吴氏以为阙文,反对前儒“桓无王明天讨不加”之说。此书初刻于元,现存田元刻大字本、《四库》系抄本。 查看详情>>

道德真经注 [ 吴澄 ]

道家著作。元·吴澄撰。澄字幼清,号草庐, 崇仁(今属江西)人。官至翰林学士。元大德十一年(1307) 辞疾归里, 南下时留清都观,与门人论及《老》、《庄》、《太元》等书, 为正厥伪而著其说。澄学以尊德性为本, 故与苏辙指意略同。《四库全书总目》评为: 虽不免援儒入墨, 而就彼法言之,则较诸方士之所注,精遂多矣。 查看详情>>

易纂言 [ 吴澄 ]

易学著作。元吴澄撰。是一本音注、训释、考证《易经》的书。十二卷。本书体例是采用宋吕祖谦《古周易》本经文,每卦先列卦变主爻,每爻先列变爻,次列象占,十翼亦各分章安排。其训释各附句下;音注、考证于经附每卦之末,于传附每章之末。间有文义相关处,也附辩于句下。 查看详情>>

仪礼逸经传 [ 吴澄 ]

元吴澄勾沈《仪礼》逸文、逸注的著作。2卷。其中逸经8篇,逸传10篇。汉兴,高堂生得《仪礼》17篇,后鲁恭王从孔子宅壁得古文《礼经》56篇,其中17篇与高传《仪礼》同,余39篇藏于秘府,谓之逸礼。唐初犹存此书,其后遂亡。吴澄逸经8篇,两篇取自 《小戴礼记》,三篇取自《大戴礼记》 ,三篇取自郑玄三礼注所引逸文,一依行礼之节次,不尽从其原文,次第为投壶、奔丧、公冠、诸侯迁庙、诸侯衅庙、中霤、禘于大庙礼、王居明堂。又逸传10篇,吴澄认为乃周末汉初人的《仪礼》释文,为二戴抄掇入记,故复依《仪礼》篇次,粹为一篇,次第为冠义、昏义、士相见、乡饮酒、乡射义、燕义、大射义、聘义、公食大夫、朝事义。如《大戴礼记》 “朝事” 1篇,实释《仪礼》诸侯朝觐天子之礼。李俊明序称,此书继汉唐儒与朱熹后,“造诣深奥,疏别户牗,各有归趣。好礼之士,往往先观疏注旧本,考朱子《通解》,然后取先生所释而深研究。”此书吴澄生前未付梓行世。有国子监崇文阁初刻本,天顺初年亡佚。明成化年间,程敏政获曹君谦藏书,宏治年间始刻传世。今有学津讨源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查看详情>>

吴文正集 [ 吴澄 ]

诗文别集。一百卷。元吴澄撰。此集系其孙吴当所编。明成祖永乐四年丙戌(1406),其五世孙吴爟重刊,集后有爟跋云:“《支言集》一百卷,私录二卷,皆大父县尹公手所编类,刊行于世,不幸刻板俱毁于兵火,旧本散落,虽获存者,间亦残阙。迨永乐甲申(1404),始克取家藏旧刻本,重寿诸梓,篇类卷次,悉存其旧,不敢更改,惟卷首增入年谱、神道碑、行状、国史传以冠之。但旧所阙简,遍求不得完本,今故只将残缺篇题列于各卷之末。”从此跋,可知此集原名《支言集》,重刻本乃残缺之馀,已非初刻之旧。但残缺不多,仅第十七卷《徐君顺诗序》一篇,第五十四卷《题赵天放桃源卷后》一篇,第五十七卷《题约说后》一篇,又第三十七卷《滹南王先生祠堂记》末注“此下有缺文”而已。吴当所编过于求备,片言只字无不收入,有不必存而存者,未免病于稍滥。此集《四库全书》本前九十卷为文,卷九一至卷九八为诗,卷九九为词,卷一○○为骚体、杂题,附录年谱、行状、列传、圹记、神道碑。此外,有明宣宗宣德十年乙卯(1435)吴炬刊本(存九十八卷,外集五卷),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临川官刊本,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苏宇庶临汝刊本,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刊本,均为四十九卷,外集三卷。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