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一作钦夫,号南轩,又号葵轩,祖籍绵竹(今属四川),徙居长沙(今属湖南),张浚子。幼颖悟,长师胡宏,以圣贤自期。绍兴三十一年,随父至潭州,筑城南书院以教学者。三十二年,孝宗锐意北代,浚为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辟为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力主抗金,反对议和。隆兴二年,汤思退用事,主和议,随父罢职。乾道二年,应刘珙之邀主讲岳麓书院。五年,知严州,与吕祖谦讲论为多。六年,召为吏部员外郎,兼侍讲,迁左司员外郎。明年,出知袁州。七年,归居长沙,讲学著述,成《论语解》、《孟子说》。淳熙元年,起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五年,除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抚使。七年卒,年四十八,谥曰宣。淳祐初从祀孔子庙廷。张栻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与朱熹、吕祖谦被时人誉为“东南三贤”。其主要成就在理学方面,以二程为宗,明义利之辨,反复阐明去人欲,存天理。朱熹尝称其文章“最好是奏议文字及往还书中论时事处,确实痛切,今却未敢编入”(《答胡季随书》),刘克庄论其奏疏“润温丽缛,可施之典册,非如陈琳、阮瑀工于书檄而已”(《张尚书集序》),时人亦谓其文“爽闿明白,务实求是”,奏议“慷慨激切”、“尽言无隐”(《道命录》卷八孔炜《南轩张宣公谥议》)。其诗有不带道学气者,刘克庄也称“其诗冲淡和平,可荐之郊庙,非如孟郊、贾岛鸣其穷愁而已”(《张尚书集序》)。著有《易说》、《论语解》、《孟子详说》、《二程粹言》、《南岳倡酬集》、《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南轩先生文集》等,清道光年间合刻为《南轩全集》,长春出版社1999年出版有校点本《张栻全集》。《全宋诗》卷二四一四至二四二一录其诗八卷。《全宋文》卷五七二一至五七二八收其文八卷。事迹见朱熹《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杨万里《张左司传》、《宋史》卷四二九本传,胡宗楙编有《张宣公年谱》。
栻与朱熹齐名,同为南宋道学大师。又与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曾应聘岳麓书院教书,从学者众。奠定宋代理学湖湘学派规模。政治上,力主抗金,誓不言和。主张君主应以诚心待臣庶,认为“治生于敬畏,乱起于骄淫。使为国者每念稼穑之劳,而其后妃不忘织紝之事,则心不存者寡矣。”(《宋元学案·南轩学案》)他认为人君应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庶几可以励精图治,改革弊政,争取民心,恢复中原。他主张“为今之计,但当下哀痛之诏,明复仇之议,显绝金人,不与通使。然后修德立政,用贤养民,选将帅,练甲兵,通内修外攘、进战退守为一事,又且必治其实,而不为虚文,使必胜之形,隐在目前,则虽三尺童子,亦且奋跃而争先矣!”(同上)他推崇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尝言:“儒者之政,以护养本邦为先。”(同上)。哲学上,他提出理、性、心“同体异趣”的命题。他说:“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主于性为心。天也、性也、命也,所取则异而体则同。”(《孟子说》)他认为理是最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天、性、心都是理的表现形式。从而将理、性、心同体异取论与心即理的心学衔接起来。他还用太极说明人与物的本原,认为太极动而阴阳二气形成,阴阳二气形成并运动而万物生。他认为人之初心即所谓赤子之心是纯真善良的,只有圣人才不会失其赤子之人,一般人则由于情义而丧失赤子之心。因此他主张,去情欲之私即人欲,存天理。他还认为礼即天理,不可逾越。父子之亲、长幼之序、夫妇之别、君臣之义、朋友之信,此“五常”乃天理的体现。为此而极力提倡克己复礼,他说:“‘克己复礼’之说,所谓礼者,天之理也,以其有序而不可过,故谓之理。凡非天理,皆己私也。己私克则天理存,仁其在是矣。”(《宋元学案·南轩学案》)他主张性善论,认为天命之在人则表现为性,是至善的。而人之所以有不善,是“气禀之性”造成的。因此人可以通过变化气质,恢复自然之性,故人皆可成尧舜。他攻击佛教,认为佛是“异端”,各种说法似是而非,扰乱视听,惑悖儒学。张栻以天理释人欲义利,发先儒之所未发;强调“心”的作用,成为理学朝心学转向的发端人。其思想学说,对宋代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著作有《南轩全集》等。
三卷,宋张栻著。曹学佺《蜀中广记》载其书十一卷,误作张浚著。朱彝尊《经义考》称未见,并引董真卿言,已缺乾、坤两章。今存本唯从《系辞》“天一地二”章始,六十四卦皆佚。出于元赣州路儒学学正胡顺父刊本,胡顺父序谓:“鲁人东泉王公,分司廉访章贡等路,公馀讲论,尝诵《伊川易传》,特缺《系辞》,留心访求,因得南轩解说《易·系》,缮写家藏。傥合以并传,斯为完书。乃出示知事吴将仕,刊之学宫,以补遗阙,使与《周易程氏传》大字旧本同传。 查看详情>>
宋张栻解《孟子》义理之书。凡7卷。书序称为《孟子说》,因书成于宋孝宗乾道九年 (1173年) 癸巳,故《四库全书》题《癸巳孟子说》。他书著录有称《南轩孟子说》或《孟子解》者,系著录者所题。本书与《癸巳论语解》为姊妹篇,集中反映张栻理学思想,主旨以二程性理之学为依归,分章串解义理。认为天命是理的本然状态,性是理在人身上的体现,提出 “同体异取” 的命题。其说曰: “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立于性为心。天也,理也,心也,所取则异而体则同。”(《癸巳孟子说》卷7) 认为理在事先,“有是理则有是事,有是物”(同上书,卷4) 。折服孟子的性善说,曰: “所谓善者,盖以其仁、义、礼、知之所存,由是而发,无欲之私乱之,则无非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矣。” (同上书,卷2) 。于王霸义利之辨,服膺孟子的仁政说,认为 “王霸之分,德与力也” ,“以力服人者,特以力不赡之故,不得已而服之,而其中心固莫之服也。至于以德服人,虽无意于人人之服,而人将中 心悦而诚服” (同上书,卷1) 。因此,认为人主不可有血气之怒以逞霸称能;但不可不有义理之怒,“周平王不怒犬戎骊山之事也,故东周卒以不振; 晋元帝惟不怒刘聪青衣之耻也,故神州卒以沦亡”(同上书,卷1)。其辞感愤,显为宋室南渡偏安而发。通行有《丛书集成》本。 查看详情>>
亦称“南轩先生论语解”。南宋张栻撰。十卷。成书于乾道九年(1173年),是年岁在癸巳,故名。此书在写作过程中,曾与朱熹往复商讨。考《朱子大全》集中备载与栻商订此书多至一百一十八条,又订其误字二条。张栻改正者仅二十三条,余则悉仍旧稿。学术论辩,相互开益,不必以朱子为是以栻为病,何况有始异而终同者。全书按《鲁论》编次,每卷解两章。重在讲义理,贵在诠解孔子“仁”的思想。如解“人不知而不愠”时,曰:“盖为仁在己,岂与乎人之知与不知乎!”解“巧言令色鲜矣仁”,曰“此所谓巧言令色欲以悦人之观听者,其心如之何?故为鲜矣仁。若夫君子之修身谨于言辞容色之间,乃所以体当在己之实事,是求仁之要也”。书中多处援引程子之言来阐发其理学思想。如引程子“四箴”来解“克己复礼”。并认为“学者果欲从事于圣门,则可不以颜子为准的哉”!解“樊迟问仁”,谓“仁者视万物犹一体,而况人与我同类乎!故仁者必爱人。而其所以爱人者,乃仁之所存也”。此论与程颢思想如出一辙。虽其中杂有维护封建礼教,主张安贫乐道的诠解,但不失为一本具有自己思想特色的诠解《论语》的著作。有《四库全书》、《丛书集成》本。 查看详情>>
诗文别集。四十四卷,其中诗七卷。宋张栻撰。《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作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作四十八卷,恐皆非朱熹论定之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叙及此集编纂过程言:“栻没之后,其弟枸裒其故稿四巨编,属朱子论定。朱子又访得四方学者所传数十篇,益以平日往还书疏,编次缮写,未及蒇事,而已有刻其别本流传者。朱子以所刻之本,多早年未定之论,而未年谈经论事、发明道要之语,反多佚遗,乃取前所蒐辑,参互相校,断以栻晚岁之学,定为四十四卷,并详述所以改编之故,弁于书首,即今所传淳熙甲辰本也。”据此可知宋代著录张集卷数不同之故。朱熹编定本注重中晚年论定之作,早年作品多有删削、遗佚。张栻早年写于永州之诗,如《题城南》、《马上口占》、《方广寺睡觉》等,诗皆佳而集中未收。此集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甲辰(1184年)原刊本尚存于世,另有宋度宗时所刻残本、元刊本、明孝宗弘治(1488—1505)年间刻本、明世宗嘉靖(1522—1566)年间谬辅之刻本以及清圣祖康熙(1662—1722)年间剑光阁刊本、清宣宗道光(1821—1850)年间陈锺祥刻本、道光二十九年(1849)緜邑洗墨池本与清文宗咸丰四年甲寅(1854年)緜邑邑人重校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