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

周易外传 [ 王夫之 ]

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研究《周易》之著。共七卷,一百四十五论。卷一至卷四分论六十四卦,卷五卷六论《系辞传》,卷七论《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成书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1)对“道器”、“象道”、“体用”等范畴作了唯物主义分析。认为“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无其器则无其道。”(卷五)道与象的关系并不是父子关系,而是体用关系,“象外无道”(卷六)。(2)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与运动。“物物相依”,“可依者有也”,任何事物都要凭借一定条件才能存在,这种条件性说明了事物之间的互相依赖和普遍联系,它们是客观存在的,“皆无妄而不可谓之妄”(卷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自身运动的结果:“太虚者,本动者也。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卷六)(3)强调“珍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已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卷二)珍生的目的在于“延天以佑人”(卷五),即把握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后收入《船山遗书》。有1962年中华书局单行本。 查看详情>>

周易稗疏[标点本] [ 王夫之 ]

经学著作。清王夫之撰。4卷,附《考异》 1卷。大约作于顺治 (1644—1661) 初年。为夫之读易之 随笔札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 “大旨不信陈 抟之学,亦不信京房之术,于先天诸图,纬书杂说,皆排 之甚力,而亦不空谈玄妙,附合老庄之旨,故言必征实, 义必切理,于近时说易之家,为最有根据……引 《礼》 ‘人君至命士黄裳,下士杂裳’,以证黄裳之美; 引 《左 传》 ‘班马’,证 ‘乘马班如’ 当读乘为去声; 引 《兵法》 前左下后右高,证 ‘师左次’; 与论帝乙纣父,‘王用亨于 西山’ 非文王,以及《临》之八月,《复》之七日,《易》 之逆数,《河图》蓍策之辨,皆具有条理。卷帙虽少,固 不失为征实之学焉”。虽为训诂考证之作,然亦含有若干 哲学思想。如释《易传》“两仪生四象” 云: “生者,非所 生者为子,生之者为父之谓。使然,则有有太极无两仪, 有两仪无四象,有四象无八卦之日矣。生者,于上发生 也,如人面生耳目口鼻,自然赅具,分而言之,谓之生。” (卷三) 最早收入 《四库全书》,后收入道光二十二年 (1842) 守遗经书屋、同治四年 (1865)金陵书局、民国二 十二年 (1933)太平洋书店所编之《船山遗书》。其他版 本还有多种。又收入岳麓书社1988年出版之《船山全书》 第1卷。 查看详情>>

周易大象解 [ 王夫之 ]

清王夫之撰。一卷。《船山遗书》本。此书专释《十翼》中的《大象传》。书首《自序》云:“《大象》与彖、爻,自别为一义。取《大象》以释彖、爻,必龃龉不合;而强欲合之,此《易》学之所由晦也。惟《大象》则纯乎学《易》之理,而不与于筮。”柯劭忞指出:“象与彖、爻,有别为一义者,亦有同义者,不尽龃龉不合;《易》本卜筮之书,谓《大象》不与于筮,亦非通论。夫之撰《易内传》,诠释《大象》之义已详尽矣,此书作于《易内传》之前,词义与《内传》间涉复重。然谓‘否而可以俭德避难’、‘剥而可以厚下安宅’、‘归妹而可以永终知敝’、‘姤而可以施命告四方’,略其德之凶危,而反诸诚之通复,则深切著明,有裨于反身之学,不当以有复重而废之矣。夫之《自序》,其文又见于《易内传发例》,不应重出于此,则刊书者之失检也。”(《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查看详情>>

周易内传 [ 王夫之 ]

清王夫之撰。六卷,附《周易内传发例》一卷。作者自述是书不同于“推广于象数之变通”的《周易外传》,而着重“守象爻立诚之辞,以体天人之理,固不容有毫厘之逾越”。为作者长期精研《易》理之结晶。通过对《周易》的系统解释,作者阐述了其“乾坤并建”的矛盾学说,发挥了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针对程朱“息动而使不流”的主静观点,提出“动之端乃天地之心……动岂可终息也?”反对周敦颐、朱熹对“太极”的神秘主义解说,认为太极只是阴阳二气充凝的物质统一体,它并非孤立于阴阳之上,也不在阴阳之先,而只在阴阳二气之中,动静乃阴阳交感产生。否定了“太极动静生阴阳”这一程朱理学的纲领。书中既看到矛盾的普遍性,认为“纯乾纯坤未有易也,而相峙以并立,则易之道在”,万事万物无非是阴阳之道所变化发展而来;又注意到矛盾的特殊性,认为“情各异用,事各异趣,物各异处”,要求“学易者不一其道”,要因时因地,“斟酌所宜”,“变易其故而别为新”。收入《船山遗书》。 查看详情>>

汉上易集传[标点本] [ 朱震 ]

又名《汉上易传》、《周易集要》。两宋之际朱震撰。震字子发,荆门军人。《四库全书》、《直斋书录解题》俱作十一卷。题曰“汉上”,盖因所居以为名。凡十八年而成。其说以象数为宗,推本源流,包括异同,以救老庄虚无之失。古人评估不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以为多采先儒之说,然颇舛谬。冯椅《厚斋易说》讥其卦变、互体、伏卦、反卦之失。朱熹以为朱子发用互体,亦有道理,只是今推不合处多。魏了翁谓《汉上易》太繁,却不可废。胡一桂云,观其取象,亦甚有好处,但牵合处多,且文辞繁杂,使读者茫然。又,朱氏以为邵雍《皇极经世》、刘牧《易数钩隐图》、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程颐《易传》等,并源自陈抟《先天图》,其说颇为后人所疑。 查看详情>>

集注太玄经 [ 司马光 ]

集注太玄经,北宋司马光集注。六卷(道藏本《集注太玄经》仅一至六卷,为司马光集注。本书七至十卷,据百子全书本《太玄经》补,为许翰注。),收入《正统道藏》太清部。另有清嘉庆刊本。此书为《太玄经》注本。《太玄》是西汉著名学者扬雄所撰,其书模仿《周易》。以天、地、人三才为本,着重阐发宇宙生成、天地运行及人事变化之哲理。具有辩证法因素。该书对东汉以来天文象数学发展影响甚大,但其文辞艰深晦涩,故历代学者为之注释训诂者颇多。司马光《太玄经集注》为现存最为完备之注本。书中采集东汉宋衷、吴陆绩、晋范望、唐王涯、北宋宋惟良、吴秘、陈渐等七家注文,并以司马光自撰序文和〈读玄〉、〈说玄〉二篇冠于卷首。七家之注多为文字训诂而少有义理发挥,司马光则颇能发掘精义。如〈说玄〉一文评述《周易》与《太玄》之异同,谓二者「大抵道同而法异」。《周易》以阴阳为本,卦画有二,〈太玄〉则以三画象天、地、人三才。可谓中肯之说。 查看详情>>

易象图说 [ 张理 ]

六卷。元张理撰。此书分内外两篇,篇各三卷。内篇有《本图书》、《原卦画》、《明蓍策》三卷; 外篇有 《象数》、《卦爻》、《度数》三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该书“于元会运世之升降,岁时寒暑之进退,日月行度之盈缩,以及治乱之所以倚伏,理欲之所以消长,先王制礼作乐、画井封疆,一切推本于图书”。作者认为图、书是天地阴阳之象,《易经》之所以能 “成变化而行鬼神”,原因全在于图、书之象与数。所以,本书以朱熹《周易本义》所附之九图为基础,推衍为十二图,以明阴阳、刚柔、奇偶之象。其中对圆图、方图的解释,皆与道教易相吻合。此书可谓《皇极经世》之支流,陈抟、邵雍图书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此书已为“道藏”所录,有 《正统道藏》刻本,《四库全书》本等。 查看详情>>

皇极经世索隐 [ 张行成 ]

二卷。宋张行成 (生卒年不详)撰。张行成,字文饶,一作子饶,临邛(今属四川省)人。传说张行成撰有“易说七种”,此著就是其所撰七书之一。北宋邵雍撰《皇极经世书》,认为天地万物变化消长的法则可由象数推演而知,以年月日时之数,象征世界历史的元、会、运、世,说一年有十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世、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是宇内一生灭周期,而其间的兴亡盛衰法则,都可以卦象之数依一定规则的加之乘之而得以掌握,以观古知今,并且逆测未来。邵雍此学,源出于陈抟,其创先天象数学,与古易学异途,所以朱熹谓之为“易外别传”。张行成对邵氏之学用功甚勤,认为别人对《皇极经世书》所作之注解不详,所以他又进一步推衍其意义,称作“索隐”。此书在流传中,曾被《宋史·艺文志》收作一卷著录,而张行成《进易说七种表》 自称二卷,所以《四库全书》仍作二卷收录。此书对后世影响颇深,后世学者研究邵氏易学都曾从中受到助益。现存清《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本。 查看详情>>

元包经传 [ 卫元嵩 ]

五卷。附《元包数总义》二卷。北周卫元嵩撰。此书《唐志》作十卷,今传本五卷;其体例依扬雄《太玄》,次第则袭古《归藏》易,以坤居首,次之以乾、兑、艮、离、坎、巽、震,卦凡七变,合本卦成八八六十四卦;并自为辞解系于其下,然因好用僻字,文颇诘屈。唐苏源明为作《传》、李江作《注》,宋韦汉卿又为《音释》,亦一仿《太玄》之例。所附《元包数总义》,宋张行成补撰。行成字文饶,一作子饶,临邛(今四川邛崃)人;曾官成都府路钤辖干办公事,乾道(1165—1173)中除直徽猷阁、迁兵部郎中。有《皇极经世索隐》、《易通变》等,学者称观物先生。行成以为苏、李诸人徒言其理而不知其数,乃广采《易》说为《元包数总义》以通其旨。《元包》为术数类要籍,流传颇广,影响亦深;有《说郛》本、《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汉魏遗书钞》本、《学津讨原》本、《范氏奇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元会运世亦省称“元会”。北宋学者邵雍计算历史年代的单位。邵雍认为,“天地亦有终始”,此天地坏灭之后,便有一新天地继而产生。于是提出“元、会、运、世”这一组时间概念: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一元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世界之成毁始终,即以一元为一个周期。参见“《皇极经世书》”。 查看详情>>

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 [ 刘牧 ]

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北宋刘牧撰。南宋《秘目》着录「刘牧撰周易先儒遗事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真部灵图类。《四库全书》本以此书附于《易数钩隐图》之后。书中载图论九篇,依次为:〈太皞氏授龙马负图〉、〈重六十四卦推荡诀〉、〈大衍之数五十〉、〈八卦变六十四卦〉、〈辨阴阳卦〉、〈复见天地之心〉、〈卦终未济〉、〈蓍数揲法〉、〈阴阳律吕图〉。作者于此书中继续阐发其图书《易学》理论,以为其说发先儒之所未及,故称「先儒遗事」。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