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

甲子第一天 [ 熊佛西 ]

三幕悲剧。熊佛西著。1926年4月11日至5月2日在上海文学研究会编的《文学周报》第220期至223期连载。1923年2月15日, “二七”大罢工的领导者之一的施洋,被军阀吴佩孚指使湖北总督王占元在武汉杀害。熊佛西当时正在武汉,接触了许多码头工人和共产党员,对他们舍己为人、为解救人民痛苦奔走呼号的精神衷心敬佩。他被施洋牺牲的消息所震动,并且引起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三幕悲剧《甲子第一天》便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剧本通过青年律师时伯英支持罢工,不幸被军阀逮捕杀害的悲壮事迹的描绘,热情地歌颂了这位革命志士的献身精神。剧本曲折而深沉地寄托了作者对反动军阀的愤慨和抗议,对工人领袖施洋(其化身为剧本中的主人公时伯英)的大无畏精神,表达了无限的同情与钦佩。这是熊佛西在建国前创作的一部直接描绘革命者形象的剧本。 查看详情>>

王三 [ 熊佛西 ]

现代独幕话剧剧本。又名《醉了》。熊佛西著。1928年4月11日写于北平。初刊1928年5月上海《东方杂志》第25卷第9号。北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6年6月初版。收入1930年3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版《佛西戏剧第二集》。又收入《近代独幕剧选》(1931)、《中学生文学读本》(1932)、《现代戏剧选》(1934)、《现代最佳剧选》(1940)等。1928年8月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在北平首演,熊佛西导演。 剧本描写清代一个“刽子手”的醒悟。王三迫于生活,充当统治阶级的“刽子手”,曾屈杀无数无辜的“犯人”。残酷的现实,终于使他醒悟到:“这那是人干的活”,“我就是饿死,再也不指望衙门里的那几块造孽钱。”他决心洗手不干。但是母亲病危,房东逼租;要做小生意,又没有本钱。衙门又派人催他去杀人。他被灌得酩酊大醉,放声痛哭,一刀砍死前来逼租的赵五。“这不仅是熊氏的成功之作,即在近来的剧坛上也不愧为稀有的剧作”,“使我们深深地感到社会经济压迫之可怕,这无疑是对时代所需要的作品。”(马彦祥:《现代中国戏剧》)1957年8月,《剧本》月刊选此剧为“五四以来优秀独幕剧名著”重新发表,认为剧本“短而精,实在令人喜爱,确是见功夫”,“深刻地表现社会冲突”,“主要以人物的思想感情起剧烈变化的过程组织为戏剧动作”,“细微而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的命运”,“叫出内心深处的巨大的怨愤和激怒”(刘沧浪:《重读〈王三〉杂记》)。 查看详情>>

青春的悲哀 [ 熊佛西 ]

现代话剧剧本。独幕剧,初刊于1923年5月北平《晨报副刊》,熊佛西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1月初版,列入“文学研究会通俗戏剧丛书”。《青春的悲哀》写稽查处长贾正经买了一个孤女晓琴做姨太太,后晓琴同贾的大儿子相恋,双双出走。 查看详情>>

武则天 [ 宋之的 ]

五幕剧。宋之的著。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6月初版。作品描写武则天由一个尼姑成为皇妃后,利用种种手段逐渐取得皇帝的信任,乘机专权。在充满矛盾斗争的朝廷内部,她凭借手腕参与政事,治理国家,排斥异己,成了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塑造了一个精明强干、果断而又狠毒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在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女性的反抗和挣扎,在某种意义上肯定了女性应该享有的做人的权利。 查看详情>>

丽人行 [ 田汉 ]

二十一场话剧。田汉著。1947年3月9日抗敌演剧九队在江苏无锡首演。修改本初刊于《剧本》月刊1957年5月号,1959年7月中国戏剧出版社社版。剧本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占领下的上海为背景,写了三个女性的不同遭遇。刘金妹是纯朴善良的纱厂女工,不幸遭日寇强奸,丈夫又被打瞎了眼睛,她借高利贷摆地摊又遭没收。为了生活,无奈以出卖肉体来维持一家的生活,她曾二次企图自杀,幸得中国共产党人的关怀和帮助,重新走上新的生活道路。梁若英是个曾倾向革命,但又贪图安乐的知识妇女,摇摆于革命和堕落之间,最后在残酷的现实教育下,又重新回到革命的怀抱。李新群是为革命艰辛工作,英勇奋战,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坚强战士。她们有各自不同的命运和遭遇,但共同遭受的民族苦难,使她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在当时还没有一个剧本对帝国主义、汉奸和反动派的揭露、控诉有这么强烈,也没有一个剧本对党的领导表现得这样鲜明” (朱琳等:《愿将忧国泪,来洒丽人行》)。当时正是北平发生美军强奸沈崇案件和上海发生驱逐、逮捕和杀害摊贩事件之后, 《丽人行》的演出,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继无锡首演后,又在上海、北平、天津、长沙和武汉等地上演,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剧本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探索借鉴我国民族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和发扬街头剧的形式,采用多场次,突破舞台空间和时间的局限,简练明快,引人入胜,受到戏剧界和各阶层人民的好评。 查看详情>>

鬼与人心 [ 胡也频 ]

现代话剧本集。胡也频著。上海开明书局1928年4月初版。收话剧4篇:《鬼与人心》(2幕剧。初刊1927年7月7日至12日北平《晨报副刊》)、《瓦匠之家》(独幕剧。初刊1927年5月2日北平《晨报副刊》)、《洒了雨的蓓蕾》(2幕剧。1927年2月28日作)、《狂人》(3幕剧。初刊1927年7月22日至29日北平《晨报副刊》)。《鬼与人心》写北平某财政机关职员唐其涛病休在家,其妻孟素棠为了生活和给丈夫治病,瞒着丈夫到妓院卖淫。唐其涛病愈后逛妓院,同素棠相遇,当面训斥妻子“不要廉耻”、“自甘堕落”。素棠无比愤怒地控诉旧社会男人对女人的残酷无情,痛恨自己的牺牲太大了。《瓦匠之家》写瓦匠王吉顺不如意的家庭生活。《洒了雨的蓓蕾》写青年大学生江文辉同慧珠恋爱,遭到慧珠的父亲反对。慧珠父亲强令女儿约文辉在公园同他相见,相见后发现两家原是世交,而文辉的善于词令,又很快博得慧珠父母的欢心,一场气氛紧张的相见变为洋溢着欢乐的结局。《狂人》写女郎曼丽深深地爱着青年音乐家丹莱,但丹莱真诚地爱着她的妹妹梨娜。梨娜也深深地爱着丹莱,又很爱她的姐姐,为使姐姐摆脱痛苦,她宁愿牺牲自己,写信给丹莱拒绝他的爱情,结果反而导致了曼丽刺死丹莱又自杀身亡的悲剧。 查看详情>>

终身大事 [ 胡适 ]

作者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附有作者的序和跋。作者说原是应朋友之约用英文写成,后译成中文。是中国最早的话剧作品之一。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亚梅留学归来,自主选中了多年在一起的朋友陈先生。田太太却求签算命,说命相不合、八字相克,因此反对。最后亚梅趁父母离屋吃饭,留下字条出走。留言说“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孩儿现在坐了陈先生的汽车去了,暂时告辞了。”此剧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剧情比较简单。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被公认为明显受易卜生的影响,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 查看详情>>

梅真同他们 [ 林徽因 ]

四幕剧,林徽因著,载《文学杂志》创刊号(1937年5月),1卷2期、3期(1937年6月、7月)。(第一幕)30年代的一个冬天,李宅的丫环梅真同李家四小姐李文琪商议着请李的同学朋友来家吃饭。这时被亲戚们误认为有口头婚约的李家大小姐李文娟的“男友”唐元澜来问李家二少爷李文靖从外地回来了没有。唐元澜对李文娟并无感情,而亲友们却尽力撮合。(第二幕)李太太一直把梅真当干女儿看待,从小送她上学,这次请客,李太太要邀请梅真出席。而李家大太太却视梅真为丫环,并想把梅真介绍给一个亲戚作妾。李文琪和朋友黄仲维互相爱慕,终于互相吐露心声,并决定在晚上的宴会上宣布订婚。唐元澜对梅真早有暗恋,向梅真表明之后,梅真说她在暗恋着李文靖,由于社会地位不同,不敢向他表白,并伤心地哭起来。唐上前安慰梅真,被李文娟看到并发生误会。(第三幕)李文娟见到唐和梅真在一起误认为二人有情,非常气愤,并把此事告诉了女友张爱娟。李文靖回家后得知妹妹李文琪与黄仲维相爱,非常高兴,并告诉妹妹自己喜欢梅真。此时张爱娟来告诉他们说梅真与唐元澜有情。李文靖得知后愤然地要到外地去,李文琪告诉梅真张爱娟的传言后,梅真痛苦万分。 查看详情>>

红大院 [ 老舍 ]

3幕话剧。初载1958年11月《剧本》。1959年5月作家出版社初版。现收入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2卷。1958年10月,此剧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都剧场首次演出。剧本写了北京某胡同一个杂院里的几户人家原本各有各的繁难,彼此之间矛盾不断,是令人头疼的落后大院。后来在老工人耿兴久的团结疏导下,尤其在“大跃进”的“街道整风”推动下,大家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办食堂、办托儿所、建工厂,成为远近闻名的“红大院”,并在国庆前夕提前成立了城市“人民公社”,走上了通往共产主义的大道。作品是“大跃进”时代突击赶制的产物,留下不少当时的共产风、浮夸风和廉价乐观的表现,艺术上也存在图解时事政策的缺点。 查看详情>>

宝船 [ 老舍 ]

3幕5场儿童话剧。写于1961年初。初载同年3月《人民文学》。同年12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初版。收入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3卷。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2卷。1961年9月,此剧由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在上海首次演出。这是一部根据江苏铜山民间故事改编的儿童剧。剧本描写少年王小二以自己的勤劳善良获得了有仙术的李八十的好感,得到李八十赠与的宝船,在发大水时救起了大蚂蚁、蜜蜂王、仙鹤等,也救了自称好人的张不三。张不三设计骗取了宝船献给皇上,做了宰相。王小二在李八十和小动物们的帮助下,来到宫中,夺回宝船,并把张不三变为狼,把皇上变为猪,胜利回家。作品歌颂了诚实、正义、乐于助人的好品质,抨击了贪婪懒惰、不劳而获。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