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查看详情>>
《庄子》是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十余万言,由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 查看详情>>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管子》 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 ,《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管子》 ,道家之言也。据中国日本学者统计《管子》 全书几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语言片段与哲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前475~前221)至秦汉时期,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 查看详情>>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两家号称"显学",墨子在当时的声望与孔子差不多。由于墨子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的呼声,因此,墨子又被誉为劳动人民的哲学家。《墨子》就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资料的总集。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班固注曰墨子:"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隋书·经籍志》著录"《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都著录"《墨子》十五卷,墨翟撰"。现在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关于《墨子》的佚失情况,一种说法是从汉代开始的,另一种说法是南宋时佚失10篇,其余8篇是南宋以后佚失的。 查看详情>>
《周易》是我国三千多年前的一部古典哲学著作,内容博大精深、神妙玄奥,是我国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一部古代典籍。《白话周易》对生老病死、伦理道德、思想方法、治军作战、刑事诉讼、婚丧嫁娶、夫妻关系、家庭教育、喜怒哀乐以及革故鼎新等,都作了带有普遍规律性的论断,是我国古代很实用的生活教科书,是把抽象的哲理和具体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典范。在数千年的时光中,《周易》一直被人们推崇备至,奉为千古不易的经典绝学。 查看详情>>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为《论语》原文的注释,译文和解读。 查看详情>>
后人所辑楚开国人物鬻熊与周王对答的言谈记录。《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原注云:“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今本《鬻子》为唐逄行珪所献,内附《补鬻子》7则,出自汉贾谊《新书·修政语下》,记载了鬻熊与周统治者“坐策国事”时的一些政治、哲学观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鬻子》有二十二篇,到南朝庾仲容和唐朝马总《意林》所著录的仅存六篇。现存今本《鬻子》为十四篇,是唐代逢行珪所注,内容“篇或错乱,文多遗阙”。每篇只有短短一章,寥寥数语,缺漏不全。每篇所标篇名,多生涩费解,所标篇次,也大都前后紊乱,因此引起了后世学者的怀疑。明朝学者宋濂在《四部正讹》一书中指出:“今本《鬻子》,其文质,其义宏,实为古书无疑,” 查看详情>>
署名鬼谷先生撰。全书共17篇,分上、中、下3卷。主要论述纵横捭阖之术,游说人主所必备的言谈技巧,以及“揣”“摩”“权”“谋”的策略。强调游说之术,贵在适时,重在知己知彼,旨在通过言语打动人心,说服对方。其中关键在于主体与客体双边活动的和谐。认为,作为游说主体,除要重视自身的技巧、道德、才学等方面的修养外,还须善于审时度势、审己度人,全面了解游说对象的才干、性格、好恶、修养、学识、品弟及其疑虑与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投其所好,以期获得对方信任,使其倾听相赖,言听计从,达到预期目的。透过全书机巧、诡诈之辞,这部旷世奇书实际包含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思想。现存于世的有正统道藏本、百子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等。《汉书·艺文志》无著录;《隋书》列为纵横家;《唐书》以为苏秦之书;《通志·艺文略》引皇甫谧注以为楚人著作。近人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断为伪书。 查看详情>>
二卷。旧本题晋人程本 (约前380—前320)撰。关于程本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极为简略。据 《吕氏春秋·贵生篇》记载:“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厘,曰两臂重于天下,身又重于两臂。韩之轻于天下远,今所争轻于韩又远,奈何愁身伤生以忧之?”又《庄子·则阳》篇称:“魏䓨与田侯午约,田侯背之,犀首请伐齐,华子闻而丑之,惠施乃见戴晋人。”据此可见,大约子华子与韩昭侯、魏惠王同时人,先秦时代有《子华子》这部著作。及至汉代,班固作《汉书》,刘向校订诸书,咸有序文,而此文独不类,可知汉代该书已亡佚。及至南宋,《子华子》刊版于会稽,晁公武以其多用字,指为元丰后举子所作。近人顾颉刚在《诸子辨》中列举四条证据,推断其为伪书。这四条证据为:书中有 “秦襄公方启西戎,子华子观政于秦”; 又稽庄周所载子华子事,云 “见韩昭侯”,二者前后相差二百余年,不可信一。《孔子家语》言:“孔子遭齐程子于郯。”而今书 《子华子》自谓:“程之宋君受封于周,后十一世国并于温”。程本商季文王之所宅,在西周内当为畿内小国。温者,晋邑小国,两地相隔远迩,亦在可疑二。后序称子华子为鬼谷子师;鬼谷,战国时纵横家,而今书反类道家之言,其不可知三。刘向校订古籍,该书不在此列,不可知四。清人在修《四库全书》时,也认为《子华子》一书“出自近世能言之流,实为公论”。此书虽为伪书,但由于其“文虽稍涉曼衍,而纵横博辩,有致理文彩,堪称伪书中之上品。这对于研究古代伪书的发展和演变有重要参考价值。《子华子》现存的版本很多,主要有:绵眇阁本,别六子全书本,子汇本,明刊十行本及八行本。《墨海金壶》本,《珍丛别录》本,近人刊《二十二子》本,明嘉靖刊《五子》本,《道藏》本,《子书百种》本,明弘治丙辰杨一清校刊 《五子》本,《四库全书》本等。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