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刚主,号恕谷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直隶(今河北)蠡县人
  • 出生日期:1659年5月14日

李塨[gōng](1659年5月14日—1733年2月14日),清初思想家。字刚主,号恕谷。直隶(今河北)蠡县人。生于清顺治十六年,卒于清雍正十一年。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自幼从其父李明性学。二十岁后,就学于顔元,弃八股,专治礼、数、射、御、兵法、乐诸学,与顔元同创“顔李学派”。三十二岁中举后出游,屡馆京师,并远游西至关中,南及吴越,遍交海内贤豪,研讨学问,使顔李之学得以播于远方。与万斯同阎若璩胡渭方苞等,皆有往来。曾先后去浙江桐乡、河南郾城、陝西富平佐政,皆有政蹟。出任济南知府幕僚。六十岁,被选爲通州学政,旋因病告归,讲学经农以终。

在哲学上,反对程、朱“理先于气”的观点,指出“非气外别有道理”(《恕谷先生年谱》卷二),认爲“理”不能离开气或物而独立存在。他说: “夫理者,物之脉理也” (《论学》卷二),“离事言理,又无质据,且认理自强,遂好武断”(《恕谷后集》卷二)。对朱熹“理在事上”的观点进行批判,坚持“理在事中”的命题。他说:“事有条理曰理,即在事中。今曰理在事上,则理别爲一物矣。理,虚字也,可爲物乎?天事曰天理,人事曰人理,物事曰物理。《诗》 曰:‘有物有则’,离事何所谓理乎?” (《论语传注问》)提出“因形以察理”的命题,认爲必须分析研究具体事物,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理)。他说:“天下之物,因形以察理,则理可辨”(《论学》卷二)。在知行关係上,重视知行相互依赖,“不知不能行,不行不可谓真知”(《大学辨业》卷二),知与行“一时并进,且叠进焉” ( 《论学》卷二)。但更强调知对行的指导作用,认定“从来圣贤之道,行先以知,而知在于学”(《大学辨业》卷二)。并以走路爲例,认爲要想到达燕京,首先应知道方向,不知道方向,就不可能到达目的地。其结论,“究是知在行先”(《大学辨业》卷三)。片面夸大了“知”的作用,未能坚持颜元重力行的正确观点,反而批评颜元“以力行爲格物,是行先于知,倒矣” (同上)。

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复兴古代实学,以求学术切于实用。认爲“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则经济之精神少。宋明之亡,此物此志也”(《恕谷年谱》卷二)。反对读死书,认爲“明理非尽由读书也”,“古人之明理之功以实事,不以空文。” (《论学》卷二) 对“格物致知”作了重新解释,“然不曰学,而曰格,何也?学有浅有深,皆可谓学。格者,于所学之物,由浅入深,无所不到之谓也” ( 《大学辨业》卷二)。认爲“格物”之“物”,指德、行、艺三物。德即仁义礼智,行即子臣弟友,艺即礼乐兵农,把“格物”的基本精神归结爲经世致用。对程朱理学的空疏倾向进行批判,他说:“格物之物,非三物而何?吾儒明德亲民之学止于至善,乃尊于农工商而爲士之职也。试观宋儒用佛门惺惺法,闭目静坐,玩弄太极,探躐性天,内地不杂于二氏乎?终日章句伊吾,经济安在?”(《与方灵皋书》)指出理学的危害性,认爲理学专注存心养性,“杂以静坐内视,浸淫释老”,“处处谈性,人人谈论天”,“以空虚之禅怡然于心,以浮夸之翰墨快然于手”,结果是“朝庙无一可倚之臣,天下复无办事之官”。(同上)主张恢复孔子的正学,重视礼乐、兵农、执射、执御、会计等实用之学。从实学出发,又主张实行均田,“非均田则贫富不均,不能人人有恒産。均田第一仁政也”(《拟太平策》),反对豪强兼併。晚年研治经学,于《易》、《诗》、《春秋》、《四书》皆有推阐,自谓其治经宗旨爲“取其经义,犹以证我道德经济”(《恕谷后集》卷一一《诗经传注题辞》)。晚年在政治见解和治学方法上与顔元稍有分歧,自谓“此係位育万物,参赞天地之事,非可求异,亦非可强同也”。(《书习斋存治编后》)表现了“吾爱吾师,吾亦爱真理”的精神。著作颇多,主要有《大学辨业》、《圣经学规纂》、《平书订》、《恕谷后集》、《恕谷文集》等,后人编入《顔李遗书》。

李塨作品

平书订 [ 李塨 ]

介绍清王源经济思想的著作。十四卷。清李塨撰。成书约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撰者事迹参见“《颜李丛书》”条)《平书订》是李塨对王源的《平书》的订正。《平书》意为“平天下之书”。原稿分三卷,列为分民、分土、建官、取士、制田、武备、财用、河淮、刑罚、礼乐十目,共十五篇。《平书》未单独刊行,其作者王源将其稿交李塨订正。李塨订《平书》,删去一篇,改篇为卷,共十四卷。每卷先列出《平书》的内容,然后依附李塨的意见,即今传之李塨的《平书订》。现存版本有1879年《畿辅丛书》的《颜李遗书》本, 1923年曰存学会《颜李丛书》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 《丛书集成初编》本。 查看详情>>

天道偶测 [ 李塨 ]

七十岁冬至患类中风病夜不能寐因思古人测天如覆盆如鸡卵似皆未确覆盆鸡卵则天包地外无地以载之矣乃天为一可转之物而日有常度则天为有形有体之物矣而乃无所附着乎无所附着则无边无际何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确有可测乎孔子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又曰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天覆而高地载而卑其位罗列相陈而高贵卑贱也又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言天刚常动地柔常静也又曰干静专动直坤静翕动辟又曰干刚坤柔刚柔和摩 查看详情>>

学射录 [ 李塨 ]

二卷。清李塨撰。此书卷一为《射法》。首有一段文字述撰作之缘由,大略言射为六艺之一,昔郭子坚任桐乡,曾开雕《射法》一帙,其为序之,而辞义未尽善。某日忽有一叟至,自言学道深山,技击皆精。夜半解衣击剑,因传射法,天明而去,不知所之。录而为之注,遂有此书云云,与圯上老人授张子房兵法同出一辙,不足凭信,似为李氏杜撰。所谓“射法”,惟二条总纲,一曰“身端体直、用力和平,拈弓得法,架箭从容,前推后走,弓满式成。”二曰:“神矢于的,矢命于心,精注气敛,内运外坚,前固后撒,收弓舒闲。”李氏引经据典,长篇大言为之详说,演成一卷。卷二为《射经》,引《礼记·射义》“射者,进退周旋必中礼”(案今本《礼记》“周旋”作“周还”)一段文字冠首,云“此三代射艺之遗文也。”次引《孟子》、《周礼·保氏》、《周礼·考工记·弓人》等为纲,下引诸家说,为之引伸发挥而已。二卷体例大略相近。此书《畿辅丛书》、《颜李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均有收录。 查看详情>>

大学辨业 [ 李塨 ]

清初李塨著。四卷。阐述和辨析《大学》旨义,发挥其师颜元的学术思想。为颜李学派重要哲学伦理学著作。书中认为《大学》所谓“格物致知”即以六德、六行、六艺为基本内容,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为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实功,批评宋儒脱离事功以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以存心养性为诚意、正心、修身,是“佛氏之空幻”。在知行关系上,主张把知和行区别开来。“学与行虽是一事,而实两事也”。“格物致知,学也,知也;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行也”。但主张知先于行。“以力行为格物,是行先于知矣,倒矣,”违背了颜元在道德教育上主张的学不离行的主张。重视躬行践履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非学无以诚正修齐治平”,而“学问思辨之后又须笃行。”在人性论方面,坚持性善论,认为人心“动而善者,意之自然也;动而恶者,后起之引弊习染也”。提出人性存在于人的日用伦常的现实生活中,体现在人的实事实物的事功之中。“善本于性,而性即见于事物”。本书作者因不满朱熹对《大学》的增补删改,故在第二卷中特修订《大学》原文一篇。此书光绪初由王灏收入《颜李遗书》。1923年收入四存学会所编《颜李丛书》。 查看详情>>

圣经学规纂 [ 李塨 ]

二卷。清代李塨(1657—1733)撰。全书摘录四书五经中的“为学”之道,以申明作者关于“古圣学规,固不可不亟明于世矣”的观点。其中第一卷摘录了 《论语》中关于学规的内容三十九条、《中庸》中关于学规的内容三条、《孟子》中关于学规的内容十一条等;第二卷摘录了《尚书》中关于学规方面内容三条,《易经》中一条、《诗》中一条、《周礼》中八条、《礼记》 中九条。有 《李恕谷遗书》本、《畿辅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查看详情>>

恕谷后集 [ 李塨 ]

文集。清李塨(1659—1733)撰。十三卷。塨字恕谷,号刚主(一作字刚主、号恕谷),直隶蠡县(今属河北)人。康熙举人,年六十为通州学政,旋以病告归。博学工文辞,师博野颜元,又从毛奇龄论乐律。著有《周易传注》、《李氏学乐录》、《小学稽业》等。作者自弃康熙四十二年前规仿欧、苏诸家之作,而惟存其后,故名后集。此集成于雍正四年(1726),约十七万余字,分序二卷,记一卷,书三卷,传、墓志铭表、哀辞、赞论、答、考、杂著各一卷。收文一百六十五篇。作者初学唐宋八家,后受法于王昆绳,始有志于秦汉之作,而益求导其源于六经。发明颜学精蕴,尤为详尽,论学书甚具,并自撰年谱。从事传注,旁收博引,雄洁奥化不名一家。其文主识议,恢宏奇异,与慈溪姜西溟齐名。原刻十卷,后又续刻三卷。有《畿辅丛书·李恕谷遗书》光绪五年(1879)定州王氏校刻本、民国二年(1913)铅印本、民国十二年铅印《颜李丛书》本。 查看详情>>

瘳忘编 [ 李塨 ]

宋阳里华子中年而病忘涂忘行室忘坐鲁有儒生能治之华子妻子以居室之半请其方儒生曰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其有瘳乎于是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忻然告其子曰病可已也然吾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日从之积年之病一朝都除华子既悟大怒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不觉天地之有无兹纷然万绪起须臾之忘何可得也今天下之病忘甚矣家食则兀坐而忘民物担爵则簿书而忘国家诵读则分章摘句而忘圣贤廷献则锤篇琢字而忘君父天地之若有若无也亦久矣 查看详情>>

田赋考辨 [ 李塨 ]

一卷。清李塨(1659—1733)撰。李塨字刚主,号恕谷,河北蠡县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晚年授通州学正。李氏与其师颜元主张“经世致用”,世称“颜李学派”。李氏之《周礼传注》等书,《四库总目》已著录。本书系李氏所作四考辨(《郊社考辨》、《宗庙考辨》、《禘祫考辨》及是编)之一。四考辨中《四库总目》仅著录《郊社考辨》。《田赋考辨》对田赋详加考证,并对世人关于《周礼》田赋的八种指摘,依据经文“一一析之以理”。关于《周礼》为伪书之说,李氏认为这是“徒见《左传》杜注一段有‘周礼’二字,误以为《周礼》文,而遽加诋娸”,指出了此说症结所在,见解甚深。又辨“乡、遂公邑赋人不赋车”之说,分析孔颖达疏义及经文甚详,认为孔氏“七十五人出一乘”之说为臆度; 辨车徒之数,反对 “古兵制一车十人”之说,广引《诗》、《书》、《左传》、《齐语》韦昭注之文,证明车徒之数没有一定的制度。李氏所辨多本于经义。其说与毛奇龄相合。有清刊本。 查看详情>>

李氏学乐录 [ 李塨 ]

二卷。清李塨(1657—1733)撰。李塨字恕谷、刚主,直隶蠡县(今属河北)人。李塨曾向毛奇龄学习五音七声十二律以器色相配之说。作有《宫调图》、《七调全图》、《十二律旋相为宫隔八相生合图》、《五音七声十二律器色七字为七调还相为宫隔八相生全图》、《六律正五音图》,且每图都有说明。其说主于四、上、尺、工、六五个字,除一领调字。余字自领调一声依次升高,又自领调一声依次降低。该书虽对黄钟之宫之所以为律之根本无所发明,但尚可作为一家之说。是书本为李氏所编,因为他师承于毛奇龄,毛奇龄又手定此稿,所以后人将该书编入《西河合集》之中,并题毛奇龄之名于书首。是书有《四库全书》本,《西河合集》康熙本、乾隆修补本,《龙威秘书八集》本《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本。 查看详情>>

阅史郄视 [ 李塨 ]

四卷,续一卷,清李塨撰。李塨字刚主,蠡县人,康熙年间举人,官通州学正,从博野颜元游。李塨为学主张忍嗜欲,苦筋力,习六艺,讲世务。书中讲道: “王五公教我小事克勤,谓小事皆有次第节奏,然后大事可为。”持论极平,能不因人废言; 力主熟读经书以恢复宏扬圣贤道统。方苞志墓,谓刚主闻其言,取不满程朱语,载经说中已镌版者,削之过半,盖未能尽从也。德州孙勷为此书作跋,称其忧深识远,旨约言文,固也不是无用之学。《阅史郄视》后收入《畿辅丛书》中。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