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景元,后改希元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1178年10月27日

真德秀(1178年10月27日-1235年5月20日)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字景元,后改希元,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学者称西山先生。生于南宋孝宗淳熙五年,卒于理宗端平二年。宁宗庆元五年(1199)进士,继中博学宏词科,累官起居舍人,兼太常少卿,出爲江东转运副使,历知泉州、隆兴、潭州。理宗即位,召爲中书舍人,擢礼部侍郎。史弥远爲相,排之落职。理宗绍定五年(1232)起知泉州、福州,召爲户部尚书。改翰林学士,寻得疾,拜参知政事而卒,諡文忠。

早年从游朱熹弟子詹体仁,对朱熹推崇备至,尝谓“巍巍紫阳,百代宗师”,且自言于朱学“尝私淑而有得”。德秀是继朱熹之后,声望很高的学者。全祖望题《真西山集》有云:“乾、淳诸老之后,百口交推,以爲正学大宗者,莫如西山。”理宗褒崇理学,理学思想历“庆元学(党)禁”之后,统治地位开始逐步得以确立。真氏与魏了翁,爲同年进士(庆元五年),并同显仕于朝,相爲羽翼,大力褒扬理学,张大理学旗帜,将理学奉爲正宗,在理学统治地位之确立方面,并有其功。《宋史》本传称:“自侂胄立僞学之名以锢善类,凡近世大儒之书,皆显禁以絶之。德秀晚出,独慨然以斯文自任,讲习而服行之。党禁既开,而正学遂明于天下后世,多其力也。”黄百家亦谓:“从来西山、鹤山(魏了翁)并称,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独举也。”(《宋元学案》卷八一《西山真氏学案》)魏氏亦曾言其与真氏“志同气合,则海内寡二”。在学术上,魏氏始习朱熹、张栻之学,转而尊信心学而与陆九渊接近,真氏则墨守朱说,几无多大发明,因之黄百家述乃父黄宗羲之语有云:“两家学术虽同出于考亭(朱熹),而鹤山识力横絶,真所谓卓荦观群书者。西山则依门傍户,不敢自出一头地,盖墨守之而已。”(同上)在宇宙观上,认爲“太极”爲宇宙之本原,“太极”即理,理先而气后:“所谓无极而太极者,岂太极之上别有所谓无极哉,特不过谓无形无象而至理存焉耳。盖极者,至极之理也。穷天下之物,可尊可贵,孰有加于此者!故曰太极也。世之人以北辰爲天极,屋脊爲屋极,此皆有形而可见者,周子(敦颐)恐人亦以太极爲一物,故以无极二字加于其上,犹言本无一物,祇有此理也。自阴阳而下,则丽乎形气矣。阴阳未动之先,祇是此理,岂有物之可名邪。”(《西山真文忠公文集·问太极中庸之义》) 在道器关係问题上,认爲器即物、道即理,道器不相离而理在物中:“器者,有形之物也。道者,无形之理也”,“盖凡天下之物,有形有象者,皆器也,其理便在其中”,“天下未尝有无理之器、无器之理。即器以求之,而理在其中,如即天地则有健顺之理,即形体则有性情之理,精粗本末,初不相离”(同上书,《问大学祇说格物不说穷理》)。将朱学与董仲舒尊天思想结合起来,断言人之形体、德性,皆天之所与:“天地赋我以此形,与我以此性。形既与禽兽不同,性亦与禽兽絶异。何谓性?仁义礼智信是也。惟其有此五者,所以方名爲人。我便当力行此五者,以不负天之所与”(同上书,《问格物致知》)。“德性,谓得之于天者,仁义礼智信是也”(同上书,《问收其放心养其德性》)。“仁义礼智之性,恻隐、辞逊、羞恶、是非之情,耳目鼻口四支百骸之爲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爲伦,何莫而非天也”。(同上书,《明道先生书堂记》)强调天之主宰地位,认爲无论何人,包括人主在内,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尊天、服从天命:“帝王当尊者莫如天”,“夫天道甚明,不可欺也。天命惟艰,不易保也。昧者徒曰高高在上,不与人接,而不知人君一陞一降于事爲之间,天之监视未尝不一日在此也” (《大学衍义》卷二八)。“以人君言之,天既命我以此德,又命我以此位,有此德方可保此位” (《文集》《经筵讲义·进读大学卷子》)。

又以理释天,明确指出:“愚谓天者,指理而已”(《读书记》)。此理实际是指封建纲常名教。进而把纲常名教推至“栋干”、“柱石”的高度:“夫所谓五常者,亦岂出乎三纲之外哉!父子之恩即所谓仁,君臣之敬即所谓义,夫妇之别即所谓礼,智者知此而已,信者守此而已。……呜呼!是理也,其扶持宇宙之栋干、奠安生民之柱石欤!人而无此,则冠裳而禽犊矣。 国而无此,则中夏而裔夷矣。”(《文集·召除礼侍上殿札子》)其为理宗经筵侍读,每每託天或天命以言,目的在于规儆人主修德、正心。尝谓:“朝廷者,天下之本。人君者,朝廷之本。而心者,又人君之本也。人君能正其心,湛然清明,物莫能惑,则发号施令,罔有不臧,而朝廷正矣。朝廷正则贤不肖有别,君子小人不相易位,而百官正矣。” (《大学衍义》卷一)又认为:“纲常大端,是谓人极。人极不立,国将奈何?且民无常情,惟上所导”(《文集·召除礼侍上殿奏札》)。希冀人主以身作则,扶持纲常,植立人极。在认识论与道德论上,继承程朱“穷理持敬”的思想,将认识论之穷理与涵养工夫之持敬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主张二者密不可分:“盖穷理以此心为主,必须以敬自持,使心有主宰,无私意邪念之纷扰,然后有以为穷理之基。本心既有所主宰矣,又须事事物物各穷其理,然后能致尽心之功。欲穷理而不知持敬以养心,则思虑纷纭,精神昏乱,于义理必无所得。知以养心矣,而不知穷理,则此心虽清明虚静,又祇是个空荡荡底物事,而无许多义理以为之主,其于应事接物,必不能皆当,释氏禅学,正是如此。故必以敬涵养,而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致其知, 则于清明虚静之中, 而理悉备,其静则湛然、寂然,而有未发之中,其动则泛应曲当,而为中节之和,天下义理,学者工夫,无以加于此者。”(同上书,《问学问思辨乃穷理工夫》)其于穷理,反对离器求理,而强调即物求之的方法,谓:“若捨器而求理,未有不蹈于空虚之见,非吾儒之实学也。所以《大学》教人以格物致知,盖即物而理在焉,庶几学者有著实用力之地,不致驰心于虚无之境也。”(同上书,《问大学祇说格物不说穷理》),并且一如朱熹,主积累而通悟之说(同上书,《问零零碎碎凑合将来不知不觉自然省悟》)。其于持敬,亦承程朱之说,谓:“端庄主容貌而言,静一主心而言,盖表裹交正之义,合而言之,则敬而已矣”(同上书,《问端庄静一乃存养工夫》)。“伊川(程颐)先生言:主一之谓敬”,“所谓主一者,静时要一,动时亦要一,平居暇日,未有作为,此心亦要主于一,应事接物,有所作为,此心亦要主于一,此是静时敬、动时敬。静时能敬则无思虑纷纭之患,动时能敬则无举措烦扰之患。如此则本心常存而不失。为学之要,莫先于此。” (同上书,《问敬字》)

特别推重《大学》一书,断言是书为“君天下之律令格例”(《大学衍义自序》),认为:“为人君者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君而不知《大学》,无以清出治之源。为人臣而不知《大学》,无以尽正君之法”(同上)。所进《大学衍义》一书,提出人君之学,其要有四:“盖明道术、辨人才、审治体、察民情者,人君格物致知之要也。崇敬畏、戒逸欲者,诚意正心之要也。谨言行、正威仪者,修身之要也。重妃匹、严内治、定国本、教戚属者,齐家之要也。四者之道得,则治国平天下在其中矣。”(同上)大旨在于正君心、肃宫闱、抑权倖、振朝纲。所著有 《西山真文忠公文集》、《读书记》(《大学衍义》属《读书记》之乙记上编)等。

真德秀作品

四书集编 [ 真德秀 ]

宋真德秀辑录朱熹四书注语而成。《大学》1卷,《中庸》1卷,《论语》10卷,《孟子》14卷,凡26卷。德秀早年从游于朱熹弟子詹体仁,对朱熹推崇备 至,谓 “巍巍紫阳,百代宗师”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定而为《四书集注》后,四书地位日显。然 “《集注》虽多参取旧文,而亦与诸儒异。其所以去取之意,散见《或问》、《语类》、《文集》中,不能一一载也。而 《或问》 、《语类》、《文集》又多一时未定之说,与门人记录失真之处,故先后异同重复颠舛,读者往往病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德秀此书即博采朱熹之说,条列而分附于四书各章之后,以发明四书之意。间或附以自己心得创见以折衷讹异。自谓 “《大学》、《中庸》之书,至于朱子而理尽明,至予所编而说始备。虽从《或问》、《辑略》、《语录》中出,然铨择刊润之功亦多,间或附以己见。学者倘能潜心焉,则有余师矣。然又须先熟乎诸书,然后知予用功深,采取精”(自序) 。有《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政经 [ 真德秀 ]

一卷。南宋真德秀撰。真德秀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时,以“廉仁公勤”四字励僚属,复立惠民仓,置社仓。知福州时,告戒所部,无滥刑横敛。他在朝中的时间较短,多居外任,比较了解民间的疾苦,故着此书。其门人王迈作《序》,称他再守温陵(今福建泉州)时,日着《政经》。考他再守泉州时,为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已经54岁,故为晚年之作。王迈又称赵时棣任法曹时,与真德秀朝夕相随,故得此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收录《心经》,而不及此书。可能是《心经》行世早,而此书晚出。或是因他名重,好事者依托之作。虽然真伪难辨,但其言能不悖于儒者,所以能与《心经》并行于世。此书采典籍中论政之言列于前,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子张问仁于孔子”等条。而以名臣廉吏的事迹列于后,题为《传》,以示区别。共列二十余事,如“黄霸为颖川太守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刘宽典历三郡温仁多恕”等事迹。书末附当时近事六条,为之附录。此六条记歙县等地,造簿征赋的方法。他认为,簿书是财赋的根,尤如禾稼出于田亩。但地方官多不亲阅,征赋时则用乡里的草簿。因此多生弊端,把未交纳者改为交纳,已经交纳者改为未交纳。官赋流失,百姓被扰,所以地方官要亲掌征赋。其后载他帅长沙咨呈,知泉州军事时劝谕文,帅长沙时劝民间置义仓文、帅福州晓谕文。他虽自命为大儒,但断不敢以自己的文章题曰经,盖为后人所补。诸谕文不空谈,所言多切时弊。如《帅长沙咨目呈两通判及职曹官》一文,他向同僚提出“以四事自勉,而为民去其十害。”四事为:律己从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为事以勤。十害为:断狱不公,听讼不审,淹延囚系,惨酷用刑,泛滥追呼,招引告奸,重叠催税,科罚取财,纵吏下乡,低价买物。全书旨在劝戒官吏,扫除时弊。淳祐二年(1242),大庾令赵时棣将此书和《心经》合刻。有《四库全书》本,《西京清麓丛书续编》本。 查看详情>>

西山读书记 [ 真德秀 ]

南宋理学家真德秀撰著的读书笔记。学者称德秀为西山先生,故名。《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记为61卷,《四库全书》为40卷,《书录解题》与 《文献通考》俱为39卷。原本分甲、乙,丙、丁4集,今惟存甲集37卷,乙集22卷,丁集2卷。甲集自论天命之性至论鬼神,各分标目,前有纲目1篇,详细论述编排先后顺序用意。乙集论虞夏以来名臣事迹,略仿编年体,前亦有纲目一篇,称止于五代,而书止于唐李德裕,尚未完。丁集上卷,论出处大义; 下卷分处贫贱、处患难、处生死、安义命、审轻重诸目,与上卷互相发明。因性命为义理之源,故以为编之首。“性之发为情,而心则统乎性、情者也” ,故以性、心、情”三者一编之纲领” (《西山读书记纲目》) 。认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西山读书记》卷1),三者一体而异名。主张修身在正其心,而“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於心” (同上书卷5)。此书分类注录,自身心、性命、天地、五行以及先儒授受源流,列举阐述,征引名言绪论。其理学思想在书中随处可见,是研究宋代正宗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真西山全集》收录。 查看详情>>

文章正宗 [ 真德秀 ]

《左传》以下至唐诗文总集。三十卷。宋真德秀编。《文章正宗》分辞命、议论、叙事、诗歌四类。前五卷为辞命;六卷至十八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为议论;十八卷至二十四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为叙事;二十九卷、三十卷为诗歌。辞命、议论、叙事选自《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两汉书》、《三国志》以及韩愈、柳宗元、李习之之文;诗歌有古逸诗、汉魏六朝诗及唐李白、杜甫之诗。四类皆按时代顺序编次。本书选择很严,大体主于论理而不主于论文。“正宗云者,以后世文辞之多变,欲学者识其源流之正也”。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说:“《文章正宗》初萌芽,以诗歌一门属予编类,且约以世教民彝为主,仙释、闺情宫怨之类皆弗取。余欲取汉武帝《秋风辞》,西山……意不欲取,其严如此。……凡余所取,而去之者大半,又增入陶诗甚多,如三谢之类多不收”。顾炎武《日知录》里说:“真希元《文章正宗》所选诗,一扫千古之陋,归之正旨。然病其以理为宗,不得诗人之趣。且如《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而汉代之风略具乎此。今以希元所删者读之,‘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异唐风山有框之篇?……十九作无甚优劣,必以防淫正俗之旨,严为绳削,虽矫昭明之枉,恐失国风之意。六代浮华,固当刊落,必使徐庾不得为人,陈隋不得为代,毋乃太甚,岂非执理之过乎?”深切地论到了诗歌选择方面的得失。总的来说,本书选择范围过于狭窄,但所选之文,很有名篇。明正柏辑《文章正宗续集》二十卷,都是北宋之文,但缺诗歌、辞命二类,仅有叙事、议论,而末卷议论之文有录无书。有明刻本。《文章正宗》宋刻本残存四卷。有元刻明修本、明初刻本、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蒋氏家塾刻本、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刻本。 查看详情>>

大学衍义 [ 真德秀 ]

南宋理学家真德秀的政治哲学著作。 共四十三卷。全书以“帝王为治之序”、“帝王为学之 本”、“格物致知之要”、“诚意正心之要”、“修身之要”、 “齐家之要”为纲目;目中又有细目,“每条之中,首之以 圣贤典训,次之以古今之迹、诸儒之释经论史,有所发明者录之”。是对《大学》思想的发挥,故名“衍义”。此书以四书中的《大学》为本,推衍其义,故名。当时宋理宗荒于国政,奸佞用事。作者借《大学》之义,援引儒家典籍和史事,并附己说,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倡明君主为治之理。全书首刊帝王为治之序、帝王为学之本,次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四大纲。 查看详情>>

西山文集 [ 真德秀 ]

一作《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诗文别集。宋真德秀著。五十五卷(一作五十一卷)。据《宋史》本传,真德秀著有《西山甲乙稿》、《对越甲乙集》、《经筵讲义》、《端平庙议》、《翰林词草》、《四六献忠集》、《江东救荒录》、《清源杂志》、《星沙集志》诸书,《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西山集》五十六卷”,较今传本仅多一卷。考传本,除诗赋外,惟《对越甲乙集》、《经筵讲义》、《翰林词草》三种自分卷帙,其余序记等作,但以类编次,不分别名目。抑或宋时刻本,即未尝将诸书编入。宋元以降,代有刻本。是集大抵有五十五卷、五十一卷两种。五十五卷本有明正德十五年(1502)、万历二十六年(1598)、清雍正元年(1723)诸刻本。《四库全书》本即以万历二十六年金学曾刻本清初递修本抄入。五十一卷本有明嘉靖三年(1524)书林精舍刻本等刻本。今传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五十一卷,据明正德本刊印)、《万有文库》本(五十一卷本)等。另有选本多种:《真西山先生集》八卷本(正谊堂全书、《丛书集成初编》),《西山文钞》八卷本(《浦城遗书》)、《西山先生诗集》三卷本(《两宋名贤小集》)等。 查看详情>>

心经 [ 真德秀 ]

一卷。南宋真德秀撰。此书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和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均给予着录,但书名题《心经法语》,是一书而两名。其内容为集录“圣贤”论“心”的格言,而以诸家的议论为其作注,末附四言《赞》一首。大旨以“正心”为本,以“心”之精神为圣。作者继承了自孟子以来诸儒对“心”这一哲学范畴的唯心主义观点。如《易·坤》之“六二敬说”条中,他注以程伊川的议论,认为“主一之谓敬,直内乃是主一之义。至于不敢欺、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也。但存此涵养,久则自然天理明。”又云“心敬则内自直”;《孟子》“仁义理智”条,他引朱子之说“仁义理智,皆天所与之”;《孟子》“仁说”条中,他引朱子之说“仁者,心之德也。”注释曰:“性乃仁也。”卷末所附《赞》其三百三十六言,指出“万世心学,此其渊源,人心何伊,生于形气”,“道心伊何,根于性命,曰义曰仁,曰中曰正”,“维此道心,万善之主,天之予我,此其大者”。实际《赞》是对全部注释的总结。端平元年(1234),颜若愚刊此书于泉州府学,并附跋一首。淳祐二年(1242),至彻禁中。端平二年(1235),真德秀卒,两月后,从臣洪咨夔在经筵,宋理宗出示《心经》并言已经读过,令洪咨夔为其书作序。可见此书为当时所重。明程敏政为此书作注,并怀疑书中有引《西山读书记》的内容,非为真德秀原文,后人又多所附益。此书为宋代理学家有关“心”论的专着,将历代儒家有关于“心”的论述解熔于一帙,并作进一步阐发,是研究程朱理学的重要资料。有《四库全书》本;《西京清麓丛书续编》本,题为《真文忠公心经》;各版本的《真西山全集》均收录此书。 查看详情>>

西山政训 [ 真德秀 ]

《西山政训》一卷,宋人真德秀(一一七八~一二三五)撰。该书是真氏帅长沙、知泉州时晓谕下属官僚政训,颇可见彼时之吏治民风。版本不详,据清刻单行本标点整理。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