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 周易二字本诂

吴先生日。易者占卜之名。祭义。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是易者占卜之名。因以名其官。史记大宛传。天子发书易。谓发书卜也。又武帝轮台诏云。易之。卦得大过。易之卜之也。说者以简易。不易。变易。释之。皆非。愚案。史记。礼书云。能虑勿易。亦以易为占。简易不易变易。皆易之用。非易字本诂。本诂固占卜也。

至于周字。郑康成注周礼三易。于连山归藏。皆详释其义。于周易则缺而不释。然康成易论云。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贾公彦云。连山归藏皆不言地号。以义名易。则周非地号。周易纯干为首。干为天。天能周匝于四时。故名易为周也。孔颖达则据世谱等书。谓连山为神农。归藏为黄帝。连山归藏既皆是代号。周易亦然。谓郑说无据。按三易之名,皆缘首卦。连山以艮为

首,上艮下艮。故曰连山。归藏以坤为首。万物皆归藏于地。故曰归藏。周易以干为首。干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无有穷期。故曰周易。郑论及贾疏所言是也。孔疏所据非也。神农之兼号连山。黄帝之兼号归藏。乃因其所演之易名。后人伟其功。即以为号。非其易原无名。连山氏所演者。即名连山。归藏氏所演者。即名归藏也。何言之。连山归藏皆因卦首之艮坤而得名。显而易见。二帝之所以有此兼号者。亦犹神农创建农功。即以神农为号耳。且连山归藏。先儒亦谓为夏商易。益可证连山归藏之名乃因易而起。非以连山归藏标代号。如为代号。胡能又谓为夏商。孔氏之观察误也。周者易之理。十二消息卦周也。元亨利贞周也。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周也。彖传分释元亨利贞既毕。又曰首出庶物。即贞下启元也。周也。古圣人之卦气图。起中孚。终颐。周也。此其理惟扬子云识之最深。太玄以中拟中孚。以周拟复。终以养拟颐。其次序与卦气图。丝毫不紊。而于玄首。则释其所以然。其罔直蒙酋冥。即元亨利贞。故以中羡从为始。更瞓廓为中。减沉成为终。循环往来。无一非周之理。而于三易终西北始西北之义。尤推阐无遗。西北者戍亥。干凿度以戍亥为天门。庄子云。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盖一岁之事。至干而终。复自干而始。有无出入。皆以戍亥为枢纽。故先天艮居戍亥。连山以为首。月卦坤居戍亥。归藏以为首。后天干居戍亥。周易以为首。明乎此。而周字之解诂。不待烦言矣。

第二论 周易大义之认识

易本用以为筮,故有卦辞,又有爻辞。其所言皆天地间公例公理。昔人谓专言天道者固非。谓专言人事者亦非。否泰往来。剥复循环。天道与人事。无二理也。包括万有。孕育深宏。凡哲学无不根源于是。而居易俟命。与时偕行。尤学易之准则。时而泰。即使飞龙在天。亦不必喜。时过则亢矣。时而否。潜龙勿用。亦不必忧。时及则舍(发也)矣。系辞云。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有益于身心性命甚大。故自古深于易者。无不洞达天人。有自然之乐。如宋之邵雍。晋之郭璞。魏之管辂。其最著者也。

第三论 古易之类别

伏羲既画卦。必更有书以申明其义。周礼。小史掌三皇五帝之书。是三皇已有文字。特亡耳。后人谓黄帝始造字。(黄帝集其成。非始于黄帝)伏羲祇画卦无文字者。谬也。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在春秋时。皆三易并占。左传国语。所谓艮之八。泰之八。及所引繇辞为周易所无者。先儒皆谓为二易之辞也。后连山归藏亡于晋永嘉之乱。祇存周易。今所诵读者是也。

第四论 周易谁作

左传韩宣子适鲁。观易象与鲁春秋曰。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周公之德。由鲁春秋知之。周之所以王。则由易象知之。盖文王演易。其忧勤惕厉之精神。备见于易辞。故一观易辞。(凡易辞皆易象)即知文王之所以王。是春秋人以文王演易。系辞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孔氏以文王演易。后太史公扬子云之属。亦以文王演易于羑里。既曰演易。则卦爻辞皆文王所作。自西汉以前。无异议也。祇京氏积算法云。西伯父子。推爻考象。加乎星宿。局于六十四所。二十四气。夫以五星二十八宿及二十四气入卦。乃占筮之事。京举此以明其术之所本。正言周公作卦气图与时训也。非谓周公作易。至东汉王充马融陆绩之俦。忽谓文王演卦辞。周公演爻辞。孔颖达朱子等皆信之。而究其根据。则记载皆无。孔颖达以升六四言王。明夷六五言箕子。既济九五言西邻受福。及韩宣子见易象。知周公之德为解。岂知升六四言王以震为王。震为陵。形两歧。故曰王用亨于歧山。岐歧通也。即使有所指。亦指殷王。文王终身服事殷。故盼王来享。情见乎辞。今谓不合自称为王。以文王追谥为说。故疑为周公。其谬一也。至明夷六五之箕子。与彖传之箕子。绝对不同。彖传之箕子。纣臣也。六五之箕子。则赵宾读为莇兹。刘向荀爽读为莇滋。王弼读为其兹。蜀才读为其子。而焦氏易林则读为孩子。孩子指纣。与论衡读微子之刻子为孩子同也。(古亥音皆音喜。皆与箕音通)且以六五之君位。而使纣臣居之可乎。马融知其不可。以箕子演畴。有帝王之德为解。然何以解于箕子之明夷。彖传谓箕子晦其明。今谓箕子明夷。则竟不明矣。其谬二也。至既济九五之东邻西邻。原以离坎为东西。以离为牛。以互震为祭。纯是观象系辞。乃汉人忽有东邻指纣。西邻自谓之曲说。在文王固不合。在周公尤不合。周公时何来纣与为邻。且语意之肤浅。圣人有若是者乎。其谬三也。至韩宣子观易象之语。解已见前。且杜注云。易象春秋。文王周公之制。谓文王制易象。周公制春秋。解甚分明。今忽因吾乃知周公之德一语。(述孔旧说)谓周公遭流言。亦得为忧患。必亦演易。尤为虚妄不实。其谬四矣。故夫周易卦爻辞。纯为文王一人所作。其欲加入周公者。毫无根据。不可信也。(西溪易说云。文王囚中演易。周公未必生。即生亦子云家之童鸟也。岂能演易。驳孔说至详。)

第五论 重卦

孔颖达云。王辅嗣以为伏羲重卦。郑玄以为神农重卦。孙盛以为夏禹重卦。史迁以为文王重卦。今以诸文验之。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凡言作者创造之谓。非伏羲不足以当之。故干凿度云。垂皇策者羲。明蓍在六爻之后。非三画之时。伏羲既用蓍。即伏羲巳重卦矣。今依王辅嗣为得其实。按孔说是也。郑以为神农重卦者。盖以周礼太卜。有三易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之文。郑彼注云。别即重卦。而世谱等书。谓神农兼号连山。故郑谓其始重卦。惟杜子春谓连山为宓戏易。贾公彦云。连山以艮为首。上艮下艮。故曰连山。若然。宓戏画卦。即重为六十四卦。愈无疑也。

第六论 十翼谁作

自太史公扬子云班孟坚诸儒。皆以为孔子所作。无异论也。至宋欧阳公始疑之。然如乾坤彖传。除扬子云外。无有通其说者。盖非圣人不能为也。其余若文言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阴凝于阳必战诸章。及系辞之维妙维肖。蹈虚御空之语。杂卦之错杂位置。鼓舞颠倒之言。试思谁能为之。又谁复敢如此为之。即零辞断句。若小象。朱汉上谓其音声皆与律吕相应。律吕之学。为愚所不知。以解经论。如谓大畜九三为上合志。升初六亦谓与上合志。颐六二谓行失类。皆全易大旨所关。盖周易若无十翼。左右推测。与二易等亡耳。人仍不知其义蕴也。惟十翼解释元亨利贞之义。彖象传与文言不同。又或彖传与彖传。文言与文言亦不同。由是知十翼之义。有采集古易说者。如元者善之长八句。左传襄九年。穆姜曾述此古义曰。然固不可诬也。谓此古易说可信也。又如说卦帝出乎震八句。干为天一节。文与连山同。而夫子采之。此其所可考者。其不可考。如文言一再释干六爻之义。疑亦采集古说。故义不同。盖自宓戏至孔子。有数千年之久。前后筮法。虽有不同。而理则无二。其间易说必多。其为夫子所常常称述者。门人从而辑录之也。有荟萃夫子之说者。夫子之说。如彖传言时乘六龙以御天。言云行雨施。文言亦言之。而上下系辞意重复者尤多。盖皆夫子所说。前后不一时。而记录者亦未必为一人。故辞重意复如是。而非夫子自为也。盖周易得夫子之十翼。门户始开。而十翼幽奥之辞。其难解过于周易。朱子云有文王之易。有孔子之易。孔子之易即十翼。故十翼非孔子不能为。不敢为。而纪录十翼者。则孔子之门人也。(疑杂卦或夫子自为之。其叙次卦位。上经先一阳卦。次二阳三阳次四阳。而损益则次于上经之第十卦。否泰则次于下经之第十卦。其位次与经同。其义盖与经大异。此等改作。七十子不敢也。惜其大义失传久。无有能说者。)

第七论 十翼篇名

十翼篇名。史汉皆未详说。依杨子云所拟。则象传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五篇。而玄攡。玄莹。玄掜。玄图。玄告。皆拟系辞。似系辞原为五篇。足成十翼之数。而孔颖达谓经有上下。则以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后儒又各有分配。然无关宏旨。故略而不详。

第八论 彖象连经始于何人

彖象原各自为篇。而今本皆附于经文之下。后儒谓费直专以十翼解易。彖象连经。始于费直。此无稽之言。史但言直以十翼说易耳。安见其以彖象连经。不合一。史言费直无章句。以彖象连经。是有章句也。不合二。刘向校诸家易。独费直与中古文合。设以彖象连经。向早言之矣。尚能与中古文合乎。不合三也。考三国志高贵乡公传云。彖象本不连经。今郑玄注连经何也。是以彖象附于经文下者。实始于康成也。

第九论 传易之人

汉书儒林传云。商瞿子木受易于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駏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汉兴。因何授雒阳周王孙。梁人丁宽。丁宽授田王孙。田王孙授施雠梁丘贺孟喜。由是得孔氏嫡传者。有施孟梁丘三家之学。三家中以孟喜能兼明阴阳。毕田生之业。孟喜授焦延寿。延寿授京房。由是又有京氏之学。此外有高相。专明阴阳灾变。自言出于丁将军。费直专以十翼解易。其传授不明。此西汉传易之大略也。

第十论 消息卦之古

亦曰月卦。曰候卦。曰十二辟卦。为全易之本根。大玄之纲领。清儒毛西河等。动以月卦属之汉人。此大误也。干宝周礼注引归藏云。复子。临丑。泰寅。大壮卯。夬辰。干巳。姤午。遯未。否申。观酉。剥戌。坤亥。是月卦已见于二易。故坤彖及上六交辞。非用月卦不能解。明以坤居亥也。左传得复卦。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以复居子。尤为显著。后汉人注易。往往用月卦而不明言。以月卦人人皆知。不必揭出。其重要可知巳。

第十一论 先后天之方位

八卦圆布四方。各有其位。而先后不同。盖易之道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先天方位。干南坤北。离东坎西。一阴一阳。相偶相对。乃天地自然之法象。静而无为。惟阴阳相对必相交。坤南交干。则南方成离。干北交坤。则北方成坎。先天方位。遂变为后天。由静而动矣。周易所用者是也。然周易虽用后天。后天实由先天禅代而来。不能相离。故说卦首以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演先天卦位之义。再明指后天。诚以经中如坤卦蹇卦。以坤为西南。从后天位。而既济九五。则以离为东。坎为西。从先天位。说卦不得不兼释也。及后天方位。以说卦明指人知之。先天方位。至魏晋而失传。以余所考得。西汉焦延寿。于先天方位无不知。易林皆用之。(详焦氏易诂)九家注同人曰。干舍于离。同日而居。夫曰干舍于离。是以干居南也。后荀爽亦曰干舍于离。相与同居。夫曰干与离同居。是亦以干居南。荀爽又注阴阳之义配日月云。干舍于离。配日而居。坤舍于坎。配月而居。是不惟以干居南。并以坤居北。又注家人云。离巽之中有乾坤。是以离与干同位。巽与坤同位。故曰离巽之中有乾坤。又郑玄注月令。季夏。国多风欬。云辰之气乘之也。未属巽辰。又在冀位。按季夏为未月。巽初主丑未。故未属巽辰。又在巽位者。言未在西南。巽亦在西南。故云未在巽位。孔氏不知先天卦位。故此句不能释。是先天方位。在两汉皆未失传。至魏管辂。谓干必宜在南生。以干位西北为不合。而疑圣人矣。则以先天位已失传。辂但见其尾。不见其首也。历魏晋迄唐。无有知者。至宋邵子揭出。易本始大明。而黄梨洲毛西河等。以邵氏所传。本于道士。肆力掊击。若非是不足以卫道者。而耳食者流。不加详察。懵然从之。成为风气。实左传闵二年。大有之干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所者位也。复者复其位也。离变干。干为父。故同复于父。干为君。干之所在南。离亦在南。故人之敬离位。如干位也。又成十六年卦遇复。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夫干为王为首。凡学易者皆知之。阳气自北射南。故离目受咎。干亦在南。故干首亦受咎而被射也。杜注但知离在南。故能释目象。不知干南。故王象元象不能释也。又万裕澐云。左传如山岳则配天。风行而着于土。川壅为泽。震之离亦离之震。是艮与干同位西北。巽与坤同位西南。坎兑同位西。震离同位东。左氏已备言之。故荀爽郑玄资以注经。他若干凿度。言先天义尤多也。

第十二论 易理易象失传后之易派

凡春秋人说易。无一字不根于象。汉人亦然。惟古书皆竹简。本易散亡。王莽乱起。中原经兵燹者十数年。至汉末。西京易说皆亡。独存孟京二家。以无师莫能传习。于是韩宣子所谓易象者。颇多失传。东汉儒者。知说易不能离象也。于象之知者说之。其不知者。则当敬阙其疑。乃虞翻浪用卦变。郑玄杂以交辰。虚伪支离。使人难信。王辅嗣遂乘时而起。解缚去涩。扫象不谈。唐李鼎祚所谓野文也。自是易遂分为二派。其以辅嗣为宗者。喜其无师可通。显于晋。大于唐。而莫盛于宋。所谓义理之学也。实所谓义理者。于易理无涉。朱子晚年。深悟野文之非。低訾程传先辞后象之颠倒。然卒不敢改其本义。以违忤时尚。易学之衰落。盖莫甚于此时。其以荀虞为宗者。号为汉易。以别于野文家。极力复古。惟其所宗。适当易象失传之后。于象之不知者。仍用卦变爻变。奉虞氏遗法。为天经地义。于是焦循变本加厉。于象之不知。义之不能通者。以一卦变为六十四。以求其解。其弊遂与谈空者等。然汉学家于训诂必求其真。无空滑之病。少越轨之谈。一洗元明以来讲章之霾雾。于初学较便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