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孝威(真作八股者必体玩书理)

霖儿知悉:

所论重经济①而轻文章亦有所见,然文章亦谈何容易。且无论古之所谓文章者何若,即说韩、柳、欧、苏②之古文,李、杜③之诗,皆尽一生聪明学问然后得以名世,古今能几及者究有几人?又无论此等文章,即八股文、排律诗,若要作得妥当,语语皆印心而出,亦一代可得几人?一人可得几篇乎?今之论者动谓人才之不及古昔由于八股误之,至以八股人才相诟病。我现在想寻几个八股人才与之讲求军政、学习吏事亦了不可得。间有一二曾由八股得科名者,其心思较之他人尚易入理,与之说几句《四书》,说几句《大注》④,即目前事物随时指点,是较未读书之人容易开悟许多。可见真作八股者必体玩书理,时有几句圣贤话头留在口边究是不同也。

今译

你来信所讲重视经世济民而轻视文章的观点也有一定的见地,然而要写出好文章又谈何容易?且不说古人所讲的文章是什么含义,单说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古文,李白杜甫的诗歌,都是耗费他们一生的聪明才智和学识才得以闻名于世的,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赶上他们?暂且不说这样高水平的文章,仅就八股文、律诗来说,若要写得妥妥帖帖,每一句都发自内心,一个时代又能有几人?一个人又能写出几篇?

今天有人动不动就说现在的人才比不上古代是由于八股文所害,以至于批评写八股文的人才。我现在想找几个八股文真正写得好的人,与他们讨论军务时政,切磋交流政事官务,也是了不可得。偶尔有一两个由八股而获科名的人,他们的想法比其他人还容易切近义理一点,与他们讲几句《四书》和《四书章句集注》,根据当前的事情对他们适时进行点拨指导,比那些没有读过书的人开通觉悟起来容易很多。可见,真正能写好八股文的人必定能将书中的义理融会贯通,与那些不过时常将几句圣贤语句挂在嘴边的人确实不同。

简注

①经济:经世济民。《宋史·王安石传》论曰:“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五代史平话·周史》:“吾负经济之才,为庸人谋事,一死固自甘心。”

②韩、柳、欧、苏: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轼的合称,均为唐宋八大家人物。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苏轼等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③李、杜:指李白和杜甫,分别为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文学家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形容他们诗歌美妙,流传后世。

④《大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是朱熹经学思想的代表作,后人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实践要点

左宗棠作为一个科举道路上屡屡碰壁,然后发誓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的逆袭成功者,按常理会对科举八股文深恶痛绝,因为自己没有通过科举考试也能成功,足以证明科举八股误人之深。但是,他并不是这样看待八股文的,他认为能真正写好八股文的是人才,科举成功的并不一定就八股文写得好,还有很多文章之外的因素难以预料;也就是说,现在依靠科举成功获取功名的人,并不是真正能写好八股文的人,大多依靠那种讨巧的时髦八股文而登科。科举考试的本意是选拔人才,将现在缺乏人才的原因归罪于八股文是错误的,非八股文之罪,而是上上下下整个评价八股文的标准和考试选拔体制的罪。他认为,要真正写好八股文,必须“体玩书理”,不是讲几句圣贤话语充门面,而是真正体会和践行圣贤义理。写过八股文的人与没写过八股文的人不同,稍微领悟了圣贤义理的人与只会写表面文章的人不同,这也是他作为过来人的切身体会和持平之论,表现出他看待八股文的独特视角,其间有难得的清醒与豁达。

由此也可以延伸到对当今高考升学制度的反思。高考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基于公平选拔人才,而且也确实选拔了一大批人才,至少目前还没有一种更好的制度可以取代高考,但高考在实行中也产生了一些流弊,比如:重点中学身价日涨,培养了不少“书呆子”,学生成为“考试机器人”,整个高中阶段都“暗无天日”,高考作文被称为“新八股文”……我们应当明白,考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学习不是为了拿高分数,更重要的是通过考试训练思维和发现自己的不足,尽可能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何保证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如何让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如何改变一考定终生的局面?如何实现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学习内容和要求的有序衔接?诸如此类,都将是政策制定者和千万父母所关注的永恒话题。

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但须时时反躬自问①:我口边是如此说话,我胸中究有者般道理否?我说人家作得不是,我自己作事时又何如?即如②看人家好文章,亦要仔细去寻他思路,摩他笔路,仿他腔调。看时就要着想:要是我做者篇文字必会是如何,他却不然,所以比我强。先看通篇,次则分起,节节看下去,一字一句都要细心体会,方晓得他的好处,方学得他的好处,亦是不容易的。心思能如此用惯,则以后遇大小事到手便不至粗浮③苟且④。我看尔喜看书,却不肯用心。我小来亦有此病,且曾自夸目力之捷⑤,究竟未曾子细,了无所得,尔当戒之。

今译

小时候读书志向要高远,敢于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发表不同于他人的见解也没关系。但是,你要时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我口头上这样说,心里是不是真正认为确实是这番道理呢?我讲别人做得不好,自己做事情的时候又怎么样呢?就像读到他人写的好文章,也要认真去体悟他的思路,临摹他的笔法和风格。看的时候就要想到:如果我写这篇文章将会怎样写,他却不是这样写,所以要比我写得好。读文章先从整体入手,通读一遍,然后再一段一段分别阅读,一节一节往下看,一字一句都要细心体会,这样才能知道他好的地方,才能学得他好的地方,也是不容易的。能够形成这样良好的思维习惯,那么以后处理起生活中大小事情来就不至于浮躁马虎。

我发现你喜欢读书,但不够用心。我小时候读书也有这种毛病,而且常常自认为看书看得快,归根到底还是没有认真看书,结果并没有什么收获,你应该努力戒除。

简注

①反躬自问:事后反过来问问自己,指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躬,自身。

②即如:正像,就像。

③粗浮:浮躁,形容人不细心,不沉着。

④苟且:敷衍了事,马虎。

⑤捷:敏捷,迅速。

实践要点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左宗棠进一步将这种反省具体化了:说话和心里想的是否表里如一?批评别人做得不好时要想想自己去做能否做得好?看到好文章想想自己的写法和别人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别人写的好在哪里?还有看书太快不用心体会的坏毛病,父亲原来也有过,吃了亏,希望儿子吸取这样的教训。他从读书、写文章、评论别人、做大小事情上进行举例,所提建议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是泛泛而论。虽然他对子弟要求严格,但总不忘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指导方法,其中包含了多年体会出来的人生经验,甚至常常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做反面教材,十分具有说服力,是一种温和又坚定的家庭教育。

子弟之资分各有不同,总是书气①不可少。好读书之人自有书气,外面一切嗜好②不能诱之。世之所贵读书寒士者,以其用心苦(读书),境遇苦(寒士),可望成材也。若读书不耐苦,则无所用心③之人;境遇不耐苦,则无所成就之人。

今译

每个子弟的天分各有不同,不管怎么说都不能缺少读书人的气质。喜欢读书的人自然而然会散发出一种彬彬有礼的书卷气,外在的一切诱惑都不能打动他。世人之所以推崇和看重寒门学子,在于他们(读书)肯下苦功夫,境遇艰难(寒士),有成才的希望。如果读书不能下苦功夫,便是不动脑筋的人;如果不能忍受艰苦的环境,便是没有什么作为的人。

简注

①书气:读书人的气质。

②嗜好:本性特别爱好的,多用于贬义。

③无所用心:没有地方用他的心。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

实践要点

喜欢读书的人坐得住,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在专注力和毅力方面都经过一番磨炼。如果是贫寒人家中喜欢读书的人,则更经历了穷苦生活的考验,会更加具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这些品格将有助于成就事业。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是这个道理。何况,读书无疑是训练思维能力和汲取前人智慧最快捷的途径,聪明人善于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思考和体会。所以,左宗棠欣赏寒士的品格,认为寒士更可能成大器。这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点还是大有区别的。

我在军中,作一日是一日,作一事是一事,日日检点,总觉得自己多少不是,多少欠缺,方知陆清献公①诗“老大始知气质驳②”一句真是阅历后语。少年志高言大,我最欢喜。却愁心思一放,便难收束,以后恃才傲物、是己非人种种毛病都从此出。如学业荒疏③之后,看人好文章总觉得不如我,渐成目高手低④之病。人家背后讪笑⑤,自己反得意也,尔当识之。

癸亥正月六日龙游城外大营

今译

我在军营中,认真安排好每一天,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每天都反省自己,总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很多地方做得不好,这才明白陆清献公(陆陇其)的一句诗“老大始知气质驳”(年纪大了才知道自己的气质不纯正)是历经世事后的真实感受。少年时期志向远大、言论宏远,我本来是很喜欢的。但又担心这种念头一冒出来便难以约束,以后接人待物时目中无人、习惯肯定自己否定他人的种种毛病都出来了。比如学业荒废后,看到别人的好文章总觉得不如自己,渐渐养成眼高手低的毛病。别人在背后取笑却浑然不知,自己反而得意忘形,你要将这些铭记于心。

简注

①陆清献公:陆陇其,字稼书,被誉为清代理学第一人,作品有《三鱼堂文集》。

②驳:不纯正。

③荒疏:因平时缺乏练习而生疏。

④目高手低:眼光高,手艺低。比喻要求标准高,而实行能力低。

⑤讪笑:讥笑。

实践要点

左宗棠不仅要求子女反省,而且自己带头每天反省,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及时将自己反省的心得与家中子女分享。他告诉晚辈:到现在才体会到清代理学第一人陆陇其“老大始知气质驳”的深意,到现在才知道原来少年志高言大不利于修德敬业。这些经验之谈让子女明白一个道理:越是有了进步,就越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学识修养越高的人越谦虚。反之,越是没有什么见识的人,越容易轻狂自大。他毫不遮掩自己的毛病,主动说出自己的检讨历程,不仅无损于父亲的高大形象,反而让子女倍感亲切,其实是在暗示:连军中老父都在三省吾身,家中儿女怎么能不也这么做呢?子女们在此看到了一个可亲可敬的父亲。

与孝威孝宽(惟崇俭乃可广惠)

孝威、孝宽知之:

所寄信件均收到。尔等今岁读书如何?昨见孝宽与我禀①,字画略有进境②,尔母来书亦渐夸之,或者真知立志学好耶?长一岁须长一岁志气,刻刻念念以学好为事,或免为下流之归。家用虽不饶,却比我当初十几岁时好多些。但不可乱用一文,有余则散诸宗亲之贫者。惟崇俭乃可广惠③也,识之!

今译

你们寄来的信都已收到。今年你们读书的情况如何?昨天看到孝宽向我的汇报,写字的水平稍微有点进步,你母亲在来信中也开始夸奖他,或许他真的明白要立志学做好子弟了吧?年龄增长一岁要增长一岁的志气,时时刻刻想到以学做好子弟为事业,或者可以避免成为品行卑劣的人。家中开销虽然不算富有,却比我当年十多岁的时候好多了。但不要乱花一文,有多余的钱应该拿来救济家族中的贫苦之人。只有推崇俭朴才能扩充对别人的仁爱,记住这些道理!

简注

①禀:指下对上的报告。

②进境:指学业进步的情况。

③惠:仁爱。《说文》:“惠,仁也。”《周书·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柔质慈民曰惠。”

实践要点

诸葛亮《诫子书》“俭以养德”一语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齐家的名言。但是左宗棠的“崇俭以广惠”思考得更深远,他将节俭上升到广施仁爱的济世安民操作层面,由修身齐家的有限范围上升到治国平天下的广泛领域,是对“俭以养德”论的丰富和发展,为以节俭律己贯通修齐治平的行为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崇俭广惠的好习惯,家长和孩子要一起尽可能帮助别人、奉献爱心。无论是对于孩子当下的健康成长,还是对于孩子未来回报社会和家庭,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刘先生向颇专勤,待之宜厚。我曾教小学生,知先生之难且苦。学俸三节①致送,或时其缓急送之。尔母药饵不可少。尔辈衣无求华,食无求美,则当用之钱可不致缺矣。此时尚无外事分心,可勤苦学问,勿悠忽度日,最要最要。

三月十九日严州大营(字寄)

今译

刘先生教书一直很勤勉,在薪酬方面应该丰厚一些。我曾经教过私塾学生,知道塾师的难处和清苦。老师教书的费用在三个节日的时候送达,也可以根据老师花费需要的紧急情况及时送去。你母亲调养身体的药品不能节省。你们的衣着和食物不要追求华美,那么家里必要的花销自然就不会紧缺。现在你们还没有外面的俗事分心,要勤奋钻研学问,不要闲游浪费光阴,(这是)最重要最重要的。

简注

①三节:中国传统习俗中人们看重的春节、端午和中秋三个节日。

实践要点

哪些钱该用,哪些钱不该用,左宗棠都作了交代。对老师要尊敬,积极为母亲治病是孝顺,这些方面的花费不能省。在个人的吃饭穿衣方面只要达到基本水平即可,不能追求享受。他寄回家的钱不多,是经过大体计算的,能够满足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在传承寒素家风的同时,他也在有意培养子女的当家理财能力,要他们分清用钱的轻重缓急,懂得量入为出。现在的父母也应该主动在金钱消费方面锻炼孩子,既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一味节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必修课。

与孝威(天下事不难办,总是得人为难尔)

孝威知之:

尔所寄书已览悉矣。山居①读书,得亲典籍、远尘嚣,乐何如之!此日足可惜,勿悠忽过去也。

所调吾湘各人多不中用者,盖亦听言之未审②。然浙地艰危,人多裹足③,本地官绅又无足用者,筹饷诸务实无头绪。天下事不难办,总是得人为难尔。

五月三日(父谕)

今译

你寄的家书我收到了。在山间潜心读书,能够近距离亲近那些经典著作,远离喧闹的世俗生活,是多么快乐的事!应当好好珍惜这样宝贵的时光,不要闲游虚度让它白白流逝了。

我从湖南调过来的许多人都派不上用场,这是因为听了他人的言语而自己没有反复分析的缘故。然而浙江这边的局势艰难危险,许多人才都不愿来,本地的官员和乡绅又没有可以用得上的,目前筹措粮饷等事务实在让我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天下的事情本来并不难办,难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简注

①山居:住在山中。

②审: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

③裹足:停滞不前。

实践要点

与孝威讨论浙江的艰难局势,检讨了自己在用人方面的失误,感叹人才难得。既让儿子了解父亲在外的不容易,也让他更加珍惜现在山中读书的宁静时光,鼓励儿子认真积累,刻苦磨砺,将来能做一名勇于担当的有为之才。

与孝威(亏体辱亲,不孝之大者)

霖儿知之:

闻尔今岁多病,心殊忧迫,思尔一见,而道远莫致①。又以浙江兵燹之后,继以饥馑②,加之疾疫俨同瘴乡③(委员④物故⑤者甚多),亦不欲尔急来,且俟杭城克服⑥再议。

今译

听说你今年多次得病,我心里特别焦急,很想见你一面,然而路途遥远不能让你过来。又因为浙江在战争之后接连出现灾荒,加上疾病流行如同瘴气肆虐之地(我所委派的人员去世的很多),我也不愿你现在匆忙过来,还是等到杭州收复之后再商量吧。

简注

①莫致:莫,不能。致,到达。

②饥馑:荒年。

③瘴乡:南方有瘴气的地方。

④委员:被指派担任特定工作的人。

⑤物故:亡故,去世。

⑥克服:收复。

实践要点

左宗棠出山许身社稷后基本不在家,很少陪伴孩子,唯有通过勤写家书与孩子们沟通大小事情。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他对儿子的爱与普通父亲并无二致,是伟大而无私的。他为多病的儿子心焦,希望看到儿子,但又担心路上安全与环境恶劣种种问题,心中十分矛盾,一个为孩子考虑周全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闻尔病根由倾跌受伤而起。现在读书高坡,常由屋后山磡①跳掷而下,不顾性命,只贪嬉戏,殊不可解。《记》曰:“孝子毋登高,毋临深,惧辱亲也。”亏体辱亲,不孝之大者,尔亦知之否乎?吾年卅又五而尔始生,爱怜倍切;尔母善愁多病,所举②男子惟尔一人,尔亦念之否乎?年已十八而举动如此,与牧猪奴③何异?尔亦耻之否乎?此后如不悛改,吾亦不复念尔矣!

九月初三日(父字)严州城外大营

今译

听说你生病是由跌倒受伤而引起的。你在高坡上读书,常常从屋后山崖上直接往下跳,连性命都不顾,只顾嬉戏贪玩,(我)非常不能理解。《礼记》里面说:“孝子不要去高处攀爬,不要走近深渊,怕给双亲带来不善教子的恶名。”伤害身体并给双亲带来恶名,就是最大的不孝,你还知道这些吗?我三十五岁那年才有了你,所以对你倍加疼爱;你母亲多愁善感且体弱多病,只生了你一个儿子,你是否想过她对你的养育之恩与期盼之情呢?你已经十八岁了还有这样荒唐的行为,与赌徒有什么区别?你对自己的行为还感到羞耻吗?今后如果不能痛加悔改,我也不会再多管你了!

简注

①磡(kàn):山崖。

②举:生育。

③ 牧猪奴:指赌徒。宋朱熹《观洪遵双陆谱有感》:“只恐分阴闲过了,更教人诮牧猪奴。”

实践要点

孝威从山崖跌落而落下病根一事引发了左宗棠的雷霆之怒,他毫不留情地批评儿子,看似过于严苛,实则是警钟长鸣。《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珍爱自己的生命,是对父母最好的孝,也是自己去实现生命美好价值的前提条件。

青少年安全教育,向来是严肃的话题。因为小孩年幼,分辨能力和安全意识不强,家长不要等到悲剧发生了才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危险都是在不经意中发生的,一方面,孩子自己要避免逞强逞能,玩一些危险的动作或游戏;另一方面,父母作为监管者,须从小在生活中给孩子灌输安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施加影响,让孩子尽早学会保护自己。

与孝威(浙民凋耗已极,当为谋及长久,以尽此心)

孝威知悉:

得十一月十日书,具悉尔母及尔体气均好,甚为欣慰。卫生丸极得力,内有参、茸,可取服之。秧参①力量较高丽参为佳,作丸药服之,亦好药饵。滋补究是无益,总要自己加意葆练②,庶③无他虑。“父母惟其疾之忧”一语时时体玩,是为至要!杭城不久可复,我意俟复杭城后,尔兄弟可侍尔母同来,禀商尔母以为何如?

今译

我接到十一月十日的家书,得知你母亲和你身体状况都好,我感到很欣慰。卫生丸的疗效很不错,里面有人参、鹿茸,可取用口服。秧参的功效比高丽参更好,可以制成丸药服用,也是不错的调补药品。(仅靠)滋补终究没什么效果,还是要自己多加保养和练习,或许才不会有其他担忧。“父母惟其疾之忧”这句话你要时时放在心上,这是最要紧的事!杭州城不久可以收复,我想等杭州城收复后,你们兄弟几个可以陪同你们的母亲前来探亲,你跟母亲商量一下看看这样是否可以?

简注

①秧参:即移山参,移栽在山林中具有野山参部分特征的人参,因其产量稀少而滋补效果显著。

②葆练:保养练习。

③庶:但愿,或许;表示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

实践要点

左宗棠一直为孝威的体质不佳而担忧。子女只有身体好才能不让父母担心,才有能力去做孝顺父母的事情,所以,身体的保养和练习是非常重要的。

我本无宦情①,杭、嘉、湖了妥,当作归计。惟浙民凋耗已极,当为谋及长久,以尽此心。思欲流连一年半载②,定其规画,未知朝廷不遽调离此间否,若闽中则匪我思存③矣。

今译

我本来没有做官的意愿,等到杭州、嘉兴、湖州这边战事妥帖,我就打算回家。只是浙江老百姓民生凋敝到了极点,我想为他们将来的生计作长远打算,以尽我的一份心。我想在这里滞留一段时间,制定好(百废待兴的)具体规划,不知道朝廷会不会迅速将我调离此地,如果(调我去)福建则不是我心中所想要的。

简注

①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

②一年半载:一年或半年,泛指一段不短的时间。

③匪我思存:不是心中所想要的。

实践要点

对于外出为官,左宗棠一直没有大的野心,所以三试不第后绝意仕进,自号为“湘上农人”,为居住之宅取名为“柳庄”。之后离家当幕僚也是三番五次被邀请才答应的,其间又回家待过一段时间。他向儿子袒露自己身不由己的考虑,既让儿女知道父亲的不易,也借此让儿女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

刘克庵、杨石泉①才德俱优,蒋芗泉②才气一时无两,幕中多谨饬③之士,尔来此学习,亦长才识。明年来时有余三表伯照料,亦可放心。我自病后,精气大减。始衰之年,复元不易,此后当日见衰颓④,故望儿辈来此,少为团聚,以娱我怀耳。

腊五夜富阳大营(谕)

今译

刘典、杨昌浚才能和德行俱佳,蒋益澧的才华更是同时代无人能及,幕僚中有许多处事谨慎的人,你来此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和见识。明年来的时候,有余三表伯照料,我也很放心。我自从生病后,精气神大大衰减。现在已经开始衰老了,要恢复精神颇不容易,以后身体和精神可能会越来越衰弱颓废,因此希望你们到营中来,(家人)若能稍稍团聚,也会让我快乐些。

简注

①杨石泉:杨昌浚,字石泉,湖南湘乡人,师从罗泽南习经史。咸丰三年,从练乡团。三年调入湘军东征。后官至闽、陕总督。

②蒋芗泉:蒋益澧,字芗泉,湖南湘乡人。少不羁,读书不第。咸丰三年投入湘军,后升任浙、粤巡抚。

③谨饬(chì):严谨、谨慎。

④衰颓:(身体、精神等)衰弱颓废。

实践要点

终日忙于军政要务的左宗棠已步入老年,随着身体的每况愈下,平时畅快舒心的日子恐怕不多了。如果家人能在身边,将会是一种很好的慰藉,不过目前对于他而言,安享天伦之乐还是一种奢望。所以,他列举幕府中人才各自的优点,指出来到父亲身边既是家庭团聚,还可有机会增长见识和才干,希望儿子能体会老父苦心,早日启程。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