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宁国县多枳首蛇(1),其长盈尺,黑鳞白章(2),两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鳞耳。人家庭槛间,动有数十同穴,略如蚯蚓。

【注释】

(1)宣州宁国县:今属安徽宣城。枳(zhǐ)首蛇:即双头蛇。现在一般认为这种蛇的尾部与颈部有相同的斑纹,又有倒行的习性,所以被误认为是两头蛇。

(2)章:斑纹。

【译文】

宣州宁国县有很多枳首蛇,身长一尺多,有黑鳞和白纹,两个头的纹采相同,只不过有一个头的鳞是逆着长的。人家的庭院和门槛之间,经常就有几十条同处一穴,大致和蚯蚓差不多。

太子中允关杞曾提举广南西路常平仓(1),行部邕管(2),一吏人为虫所毒,举身溃烂。有一医言能治,呼使视之,曰:“此为天蛇所螫,疾已深,不可为也。”乃以药傅其创(3),有肿起处,以钳拔之,有物如蛇,凡取十余条而疾不起。又余家祖茔在钱塘西溪(4),尝有一田家,忽病癞(5),通身溃烂,号呼欲绝。西溪寺僧识之,曰:“此天蛇毒耳,非癞也。”取木皮煮,饮一斗许,令其恣饮,初日疾减半,两三日顿愈。验其木,乃今之秦皮也(6),然不知天蛇何物。或云草间黄花蜘蛛是也,人遭其螫,仍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露涉者亦当戒也。

【注释】

(1)关杞:字蔚宗,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治平中,为观察推官、监鄞县船场。熙宁中,为太子中允,提举广西常平仓。元丰中,知邵州,迁朝议郎。常平仓:地方上设置的用以救灾的粮仓。

(2)行部:巡视所部。邕管:邕州辖区,治所在今广西南宁南。

(3)傅:涂擦。

(4)祖茔(yíng):祖坟。

(5)癞(lài):癣疥等皮肤病。

(6)秦:即小叶梣(又名白蜡树),木樨科落叶乔木,可入药,具有清热燥湿、止泻痢、明目的功效。

【译文】

太子中允关杞曾经主管广南西路常平仓,巡视邕州地区,见到一名属吏中了虫毒,浑身溃烂。有一位医生说能治,就把他叫来诊视,说:“这是被天蛇给螫了,中毒已深,无法救治了。”于是用药敷在创口上,但凡有肿起的地方,就用钳子往外拔,拔出的东西像蛇一样,一共取出十几条,但还是因病身亡了。我家祖坟在钱塘的西溪,当地曾经有一户田家,忽然患了癞病,浑身溃烂,哀叫得死去活来。西溪寺的僧人认识这种病,说:“这是天蛇的毒,不是癞病。”于是取来一种木皮煮水,给他灌了一斗左右,然后让他尽量多喝,第一天病就好了一半,过了两三天就痊愈了。检查那种树木,就是现在的秦树皮,但是不知道天蛇是什么东西。有人说就是草丛中的黄花蜘蛛,人被它螫到后,再被露水沾湿,就会生这种病。经常从有露水的草丛中走的人也要当心啊。

天圣中,侍御史知杂事章频使辽(1),死于虏中。虏中无棺榇(2),举至范阳方就殓,自后辽人常造数漆棺,以银饰之,每有使人入境,则载以随行,至今为例。

【注释】

(1)侍御史知杂事:御史台的副长官。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景德间进士,任三司度支判官,诏鞫邛州牙校讼盐井事。后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宋史》卷三〇一有传。

(2)棺榇(chèn):棺材。

【译文】

天圣年间,侍御史知杂事章频出使辽国,死在辽国境内。辽国人没有棺材,于是把尸体运到范阳才入殓,从此以后辽国人经常准备好几口漆好的棺材,用银子装饰好,每次有使者入境,就带上随行,到现在还是常例。

景祐中,党项首领赵德明卒(1),其子元昊嗣立,朝廷遣郎官杨告入蕃吊祭(2)。告至其国中,元昊迁延遥立,屡促之,然后至前受诏。及拜起,顾其左右曰:“先王大错!有国如此,而乃臣属于人。”既而飨告于厅,其东屋后若千百人锻声。告阴知其有异志,还朝,秘不敢言。未几,元昊果叛。其徒遇乞(3),先创造蕃书,独居一楼上,累年方成,至是献之。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弥岁,虏之战士益少,而旧臣宿将如刚浪遇、野利辈,多以事诛(4),元昊力孤,复奉表称蕃。朝廷因赦之,许其自新,元昊乃更称兀卒曩宵(5)。

【注释】

(1)赵德明(981—?):本名李德明,小字阿移,为西夏创立者李继迁之子,被宋室赐姓赵。其战略为“依辽和宋”,故足以稳定内政。当死于天圣九年(1031)或明道元年(1032),非景祐中。

(2)杨告: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祭奠赵德明者实为朱昌符,非杨告。杨告之行乃其后宋室为承认元昊继承赵德明的定难节度使、西平王、加封检校太师兼侍中而出使。杨告,字道之,绵竹(今属四川)人,杨允恭之子。赐同学究出身,调庐江尉,累迁开封府推官。出使元昊,拜右谏议大夫。官至寿州知州。《宋史》卷三〇四有传。

(3)遇乞:西夏人,创造了西夏文字。

(4)以事诛:元昊杀野利氏乃因宋边将从中挑唆反间,事在宋与西夏和议后第二年,非为和议之前。

(5)兀卒曩(nǎng)宵:兀卒是称号,类似于可汗等,曩宵是元昊的名字。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引司马光日记,元昊自称兀卒曩宵事亦在和议之前。

【译文】

景祐年间,党项羌族首领赵德明去世,他的儿子元昊继立,朝廷派郎官杨告前往吊唁。杨告到了那里,元昊迟疑地站得很远,经过多次催促,然后才上前接受封诏。等到行礼完起身之后,回头对左右说:“先王大错!有我们这样的势力,却臣属于别人。”接着在厅堂上宴请杨告,厅堂东屋后面好像有千百人打铁的声音。杨告暗中知道他怀有二心,但是回到朝廷后,却没敢说出来。不久,元昊果然反叛。他的属下遇乞,事先创造了西夏文字,遇乞曾独自居住在一座小楼上,过了一年才制成,到这时就献上来。元昊于是改元,制订了衣冠、礼乐制度,下令全国,都要使用西夏文、行西夏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打了近一年,西夏的战士越来越少,而那些老臣宿将们,比如刚浪遇、野利等人,大多因故被杀,元昊势单力孤,就又上表称臣。朝廷于是赦免了他,允许他改过自新,元昊于是改称“兀卒曩宵”。

庆历中,契丹举兵讨元昊,元昊与之战,屡胜,而契丹至者日益加众。元昊望之,大骇曰:“何如此之众也?”乃使人行成(1),退数十里以避之。契丹不许,引兵压西师阵。元昊又为之退舍(2),如是者三。凡退百余里,每退必尽焚其草莱。契丹之马无所食,因其退,乃许平。元昊迁延数日,以老北师。契丹马益病,亟数军攻之,大败契丹于金肃城(3),获其伪乘舆、器服、子婿、近臣数十人而还(4)。

【注释】

(1)行成:求和。

(2)舍:古代以三十里为一舍。

(3)金肃城: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以北。

(4)子婿:指契丹驸马都尉萧胡睹。

【译文】

庆历年间,契丹举兵讨伐元昊,元昊与契丹交战,屡战屡胜,而契丹投入的兵力则越来越多。元昊看着契丹军,非常惊恐地说:“为什么来了这么多敌人?”于是派人求和,退避十里。契丹不答应议和,继续派兵进逼西夏军队的阵地。元昊退避三十里,反复这样三次。每次都后退百余里,每次后退必定要把牧草都烧掉。契丹的战马没有食物,于是趁着元昊后退,就答应了议和。元昊拖延了几天,为了消耗契丹军。契丹的战马更加瘦弱,这时西夏迅速派多股部队攻击,在金肃城大败契丹军,缴获了他们的皇帝车驾、器物、服饰,以及驸马、近臣等数十人。

先是,元昊后房生一子,曰宁令受(1),“宁令”者,华言大王也。后来又纳没臧讹哤之妹,生谅祚而爱之。宁令受之母恚忌,欲除没臧氏,授戈于宁令受,使图之。宁令受间入元昊之室,卒与元昊遇(2),遂刺之,不殊而走。诸大佐没臧讹哤辈仆宁令,枭之。明日,元昊死,立谅祚,而舅讹哤相之。有梁氏者,其先中国人,为讹哤子妇。谅祚私焉,日视事于国,夜则从诸没臧氏。讹哤怼甚(3),谋伏甲梁氏之宫,须其入以杀之。梁氏私以告谅祚,乃使召讹哤,执于内室。没臧,强宗也,子弟族人在外者八十余人,悉诛之,夷其宗。以梁氏为妻,又命其弟乞埋为家相(4),许其世袭。谅祚凶忍,好为乱。治平中,遂举兵犯庆州大顺城(5)。谅祚乘骆马,张黄屋(6),自出督战。陴者弩射之中(7),乃解围去。创甚,驰入一佛祠,有牧牛儿不得出,惧伏佛座下,见其脱靴,血涴于踝(8),使人裹创舁载而去。至其国死(9)。子秉常立(10),而梁氏自主国事。梁乞埋死,其子移逋继之,谓之“没宁令”。“没宁令”者,华言天大王也。

【注释】

(1)宁令受:亦作宁凌噶,元昊妻野利氏第二子。

(2)卒:同“猝”,突然。

(3)怼(duì):怨恨。

(4)家相:总管皇帝私人事务的官员。

(5)庆州大顺城:在今甘肃华池西北。

(6)黄屋:用黄布做的车盖,专为皇帝所使用。

(7)陴(pí):即女墙,城上的矮墙。(guō):拉满弓箭。

(8)涴(wò):沾染。

(9)至其国死:谅祚此次战役后受伤,但未因伤去世。

(10)秉常立:秉常即位时年仅七岁,由其母梁太后摄政,梁乞埋为国相。

【译文】

先前,元昊的妻子生了一个孩子,叫做“宁令受”,“宁令”在汉语里是大王的意思。后来又娶了没臧讹哤的妹妹,生下谅祚并且非常喜爱他。宁令受的母亲又生气又妒忌,就想除掉没臧氏,她把武器交给宁令受,让他找机会杀掉没臧氏。宁令受就潜入元昊的房间,不料正好和元昊遇上,于是就干脆刺杀元昊,结果失败而逃。没臧讹哤等大臣们抓住宁令受,把他杀了。第二天,元昊也死了,于是立谅祚接班,而由舅舅没臧讹哤辅佐他。有一位梁氏,本来是中原人,是没臧讹哤的儿媳。谅祚与她私通,白天处理国事,晚上就和这个没臧氏的儿媳鬼混。没臧讹哤非常愤怒,在梁氏的宫中阴谋埋伏了甲士,想等谅祚进来就杀掉他。梁氏暗中告诉了谅祚,让他召见没臧讹哤,在内室把他抓起来。没臧氏是世家大族,其子弟族人在外的有八十多人,都被杀了,没臧一族从此被灭。谅祚娶梁氏为妻,又派梁氏的弟弟梁乞埋担任家相,允许他世袭此位。谅祚凶狠残忍,喜欢作乱。治平年间,就举兵侵犯庆州大顺城。谅祚乘着骆马,张着黄布车盖,亲自出兵督战。城上的弓弩手引弓射中了他,这才解围而去。谅祚受伤很严重,跑进一座佛祠,有一个牧牛的小儿没跑出来,就恐惧地趴在佛座下面,看到谅祚脱下战靴,鲜血浸满了脚踝,让人把伤口包扎后抬着回去了,等回到国中就死了。谅祚的儿子秉常即位,而太后梁氏亲自主持国事。梁乞埋死后,他的儿子移逋继任,称为“没宁令”。“没宁令”在汉语里的意思就是天大王。

秉常之世,执国政者有嵬名浪遇,元昊之弟也,最老于军事,以不附诸梁,迁下治而死(1)。存者三人,移逋以世袭居长契,次曰都罗马尾,又次曰关萌讹,略知书,私侍梁氏。移逋、萌讹皆以昵倖进,唯马尾粗有战功,然皆庸才。秉常荒孱,梁氏自主兵,不以属其子。秉常不得志,素慕中国。有李青者(2),本秦人,亡虏中。秉常昵之,因说秉常以河南归朝廷(3)。其谋泄,青为梁氏所诛,而秉常废。

【注释】

(1)下治:无关紧要的地方。

(2)李青:身世不详。

(3)河南:指河套地区。

【译文】

秉常主政时,执掌国政的有嵬名浪遇,是元昊的弟弟,最精通军事,因为不肯依附梁氏一族,就被迁到无关紧要的地方死了。剩下的大臣有三人,移逋因为世袭而居住在长契,第二位叫都罗马尾,第三位叫关萌讹,都粗略地读过一些书,私下里侍奉梁氏。移逋、萌讹都因为受宠而进用,只有马尾稍微有点战功,但都是庸才。秉常荒淫而孱弱,梁氏自己掌握兵权,不肯交给儿子。秉常郁郁不得志,一直很羡慕中国。有个叫李青的人,本来是陇西人,后来流亡西夏。秉常很亲近他,他就趁机劝说秉常把河套南部归还朝廷。结果事情泄露,李青被梁氏所杀,而秉常也被废黜。

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1),都未言建溪(2)。然唐人重串茶粘黑者(3),则已近乎“建饼”矣(4)。建茶皆乔木,吴、蜀、淮南唯丛茭而已(5),品自居下。建茶胜处曰郝源、曾坑(6),其间又岔根、山顶二品尤胜。李氏时号为北苑(7),置使领之。

【注释】

(1)阳羡:今江苏宜兴。顾渚:山名,在今浙江长兴西北,出产紫笋茶。天柱:山名,在今安徽潜山西。蒙顶:蒙山(在今四川雅安)之顶。

(2)建溪:水名,源出武夷山,流入闽江。

(3)串茶粘黑:指把茶叶加工成饼,外皮用黑茶叶裹着,中间穿一个洞,以便于携带。

(4)建饼:指建溪一带所产的团茶。

(5)丛茭(jiāo):丛生的灌木。

(6)郝源、曾坑:皆在今福建建瓯境内。

(7)李氏:指南唐政权。

【译文】

古人论茶,只提到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的茶,都未曾言及建溪茶。然而唐人所重的粘黑串茶,已经近于“建饼”茶了。建溪的茶树都是乔木,江浙、四川、淮南只是丛生的灌木而已,品位自然居于建茶之下。建溪产茶胜地中著名的是郝源、曾坑,其中又以岔根、山顶两个品种最好。南唐时号称“北苑”,专门派官员掌管。

信州铅山县有苦泉(1),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2)。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3)。水能为铜,物之变化,固不可测。按《黄帝素问》有“天五行,地五行,土之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亦能生金石”,此其验也。又石穴中水,所滴皆为钟乳、殷孽(4)。春秋分时,汲井泉则结石花(5),大卤之下,则生阴精石(6),皆湿之所化也。如木之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亦能生火。盖五行之性也。

【注释】

(1)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铅山县:在今江西铅山东南。

(2)挹(yì):舀出。胆矾:硫酸铜水合物(CuSO4·5H2O),蓝色结晶体,有毒。

(3)铜:这是因为铁锅中的铁与硫酸铜发生了置换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4)殷孽(niè):即通称的石笋。因石灰岩在地下微溶于水,形成碳酸氢钙(Ca(HCO3)2)溶液,在地面上分解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CaCO3),向下长的称为钟乳,向上长的称殷孽。

(5)汲(jí):从井里打水。

(6)阴精石:即石膏的水合物晶体(CaSO4·2H2O)。

【译文】

信州铅山县有一眼苦泉,流出来形成山涧。把泉水舀出来熬煮就能形成胆矾。再熬胆矾就能生成铜,熬胆矾的铁锅,时间长了也会变成铜。水能变化为铜,物质的变化,真是难以推测。根据《黄帝素问》的说法,“天五行,地五行,土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也能生金石”,上述现象就是验证。此外,石洞中的水,滴下来都成为钟乳、石笋。春秋分的时候,把井泉水打上来就会结成石花,放在浓度高的卤水中,就会生成阴精石,这些都是湿气所化。就像木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也能生火。这是五行的性质。

古之节如今之虎符,其用则有圭璋龙虎之别(1),皆椟(2),将之英荡是也(3)。汉人所持节,乃古之旄也(4)。余在汉东(5),得一玉琥(6),美玉而微红,酣酣如醉肌(7),温润明洁,或云即玫瑰也(8)。古人有以为币者,《春官》“以白琥礼西方”是也(9);有以为货者,《左传》“加以玉琥二”是也(10);有以为瑞节者,“山国用虎节”是也(11)。

【注释】

(1)圭璋:圭是一种上尖下方的玉制礼器,璋为半圭,合璋则成圭。

(2)椟:匣子。

(3)将之英荡:《周礼·地官·掌节》作“辅之英荡”。《周礼注疏》认为“英荡”即有花纹的匣子。干宝《周礼注》认为“英”为刻书,“荡”为竹箭,所谓“刻而书其所使之事,以助三节指信”。

(4)旄(máo):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汉人出使的节,在竹竿上就缀有牦牛尾的饰物,称为“节牦”。

(5)汉东:汉水以东地区。

(6)玉琥:雕成虎形的玉器。

(7)酣酣:色泽浓郁的样子。

(8)玫瑰:一种红色的玉石,有人认为可能是玛瑙或玉髓。

(9)以白琥礼西方:出自《周礼·春官·大宗伯》。

(10)加以玉琥二:出自《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左传》作“赐以玉琥二”。

(11)山国用虎节:出自《周礼·地官·掌节》。

【译文】

古代的节就像现在的虎符,使用时则有圭、璋、龙、虎的形状区别,都放在匣子里,就是所谓的“辅之英荡”。汉代使者手持的节,就是古代的旄。我在汉水以东一带,得到一件玉琥,是块美玉而带有微红,色泽浓郁就像醉后的肌肤,温润而洁净,有人说就是玫瑰。古人有拿来作为礼物的,《周礼·春官》中说的“以白琥礼西方”就是例子;有拿来作为财物的,《左传》中说的“加以玉琥二”就是例子;有拿来作为信符的,《周礼·地官》中说的“山国用虎节”就是例子。

国朝汴渠,发京畿辅郡三十余县夫,岁一浚。祥符中,门祗候使臣谢德权领治京畿沟洫(1),权借浚汴夫。自尔后三岁一浚,始令京畿民官皆兼沟洫河道,以为常职。久之,治沟洫之工渐弛,邑官徒带空名,而汴渠有二十年不浚,岁岁堙淀(2)。异时京师沟渠之水皆入汴,旧尚书省都堂壁记云,“疏治八渠,南入汴水”是也。自汴流堙淀,京城东水门下至雍丘、襄邑(3),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自汴堤下瞰,民居如在深谷。熙宁中,议改疏洛水入汴。余尝因出使,按行汴渠,自京师上善门量至泗州淮口(4),凡八百四十里一百三十步。地势,京师之地比泗州凡高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于京城东数里白渠中穿井,至三丈方见旧底。验量地势,用水平、望尺、干尺量之(5),不能无小差。汴渠堤外,皆是出土故沟,水令相通,时为一堰节其水(6),候水平,其上渐浅涸,则又为一堰,相齿如阶陛。乃量堰之上下水面相高下之数,会之乃得地势高下之实。

【注释】

(1)谢德权(953—1010):字士衡,福州(今属福建)人。南唐时,署庄宅副使。归宋,补殿前承旨,迁殿直、陕西巡检,加门祗候,迁内殿崇班、提辖三司衙司,官至西染院使,出知泗州。《宋史》卷三〇九有传。京畿(jī):指京城及周围的各个州县。沟洫(xù):即沟渠。

(2)堙(yīn)淀:淤积沉淀。

(3)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县。

(4)泗州:治所在今江苏盱眙。

(5)水平、望尺、干尺:都是古代的测量工具,水平用水来测量水平程度,望尺用来测高,干尺用来测距。

(6)堰(yàn):挡水的堤坝。

【译文】

本朝的汴渠,每年要发动京畿辅郡三十余县的民夫来疏浚。大中祥符年间,门祗候使臣谢德权负责治理京城地区的沟渠,权且借用负责疏浚汴渠的民夫。从此以后,每三年疏浚一次,开始让京城地区的官民都兼管沟渠河道,作为日常工作。时间长了,治理沟渠的工作就逐渐松懈下来,地方官只是徒带空名而已,而汴渠有二十年没有疏浚了,年年都有新的淤积沉淀。过去京城沟渠中的水都流入汴河,旧时尚书省都堂的厅壁记上写的“疏治八渠,南入汴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自从汴流被淤塞,从京城东水门至雍丘、襄邑一带,河床都要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多。从汴水的河堤往下俯瞰,民居就像在深谷之中。熙宁年间,讨论要导洛水进入汴渠。我曾因此受命勘察汴渠,从京城的上善门量到泗州淮口,一共八百四十里一百三十步。从地势上说,京城比泗州一共高出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在京城以东几里的白渠中挖井,挖到三丈才见到汴渠以前的河床。测量地势时,要用水平、望尺、干尺等工具,难免会有误差。汴渠的河堤外,都是以前修堤时挖去留下的旧沟,我挖开沟使其连通,隔一段就筑一道堰拦截沟中的水,等到沟中的水与堤堰相平,就在其上游逐渐变浅或干涸的地方再筑一道堰,一道道堤堰排列起来就像台阶。然后测量堤堰上下水面的高低之差,加起来就是地势高低的实际落差。

唐风俗,人在远或闺门间,则使人传拜以为敬,本朝两浙仍有此俗。客至,欲致敬于闺闼(1),则立使人而拜之,使人入见所礼乃再拜致命(2)。若有中外,则答拜,使人出,复拜客,客与之为礼如宾主。

【注释】

(1)闺闼(tà):内室,这里特指女眷。

(2)致命:表达敬意。

【译文】

按照唐代风俗,人在外乡或闺门附近,就派使者传拜表示敬意,本朝两浙一带还有这种风俗。客人来了,想对女眷表示敬意,就派使者向其行礼,使者进入内室见到要致敬的对象,就再次行礼表达敬意。如果有亲戚关系,那女眷就要答拜还礼,使者出来,再向客人行礼,客人和使者行礼就如同宾主之间行礼一样。

庆历中,王君贶使契丹(1)。宴君贶于混融江(2),观钓鱼(3)。临归,戎主置酒谓君贶曰(4):“南北修好岁久,恨不得亲见南朝皇帝兄,托卿为传一杯酒到南朝。”乃自起酌酒,容甚恭,亲授君贶举杯,又自鼓琵琶,上南朝皇帝千万岁寿。先是,戎主之弟宗元为燕王(5),有全燕之众,久畜异谋。戎主恐其阴附朝廷,故特效恭顺,宗元后卒以称乱诛。

【注释】

(1)王君贶(kuàng):即王拱辰,字君贶,北宋大臣。参《故事》卷二注。王拱辰出使当在仁宗至和二年(1055),非庆历年间。辽兴宗于庆历四年(1044)出征西夏失败,两国延续战争状态直到皇祐五年(1053),为了争取北宋的中立,辽兴宗需要努力与宋使保持良好关系。

(2)混融江:即混同江(今松花江)。

(3)钓鱼:实为北方冬季凿开冰层,用绳钩捕鱼。

(4)戎主:指辽兴宗耶律宗真,公元1031—1054年在位。

(5)宗元:辽兴宗的同母弟。辽兴宗未封宗元为燕王,此燕王当指燕京留守。

【译文】

庆历年间,王拱辰出使契丹。契丹人在混同江设宴招待王拱辰,请他观看钓鱼。临走时,辽兴宗设酒席,对王拱辰说:“南北两朝多年修好,恨不得亲自会见南朝皇帝兄,拜托您为我传一杯酒到南朝。”于是亲自起身酌酒,容貌非常恭敬,亲自举起酒杯交给王拱辰,又亲自弹起琵琶,为南朝皇帝祝寿。在这之前,辽兴宗的弟弟宗元作为燕王,握有整个燕地军民之众,图谋作乱已经很久了。辽兴宗担心他暗中依附北宋朝廷,所以表现得特别恭顺,宗元后来终于因为作乱而被诛杀。

潘阆字逍遥(1),咸平间有诗名(2),与钱易许洞为友(3),狂放不羁。尝为诗曰:“散拽禅师来蹴踘,乱拖游女上秋千。”此其自序之实也。后坐卢多逊党亡命(4),捕迹甚急,阆乃变姓名,僧服入中条山(5)。许洞密赠之诗曰:“潘逍遥,平生才气如天高。倚天大笑无所惧,天公嗔尔口呶呶(6)。罚教临老头补衲(7),归中条。我愿中条山神镇长在,驱雷叱电依前趁出这老怪(8)。”后会赦,以四门助教召之,阆乃自归,送信州安置(9)。仍不惩艾(10),复为《扫市舞》词曰:“出砒霜,价钱可。赢得拨灰兼弄火,畅杀我。”以此为士人不齿,放弃终身。

【注释】

(1)潘阆(làng,?—1009):自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太宗时赐进士第,性格狂放,坐事亡命。真宗时遇赦,任滁州参军。有诗名,著有《逍遥集》。

(2)咸平:宋真宗年号,公元998—1003年。

(3)钱易:字希白,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咸平二年(999)进士,授光禄寺丞、通判蕲州。景德二年(1005)举贤良方正,除秘书丞、通判信州,改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又加知制诰。天圣三年(1025),拜翰林学士。著有《南部新书》等。《宋史》卷三一七有传。许洞(976—1015):字洞夫,一作渊夫,吴郡人,沈括的二舅。咸平三年(1000)进士,任雄武军推官,后为乌江县主簿。《宋史》卷四四一有传。

(4)坐卢多逊党: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潘阆曾劝王继恩向太宗进言,不要立赵恒(宋真宗)为太子,所谓“狂妄”或指此事,与卢多逊无关。卢多逊(934—985):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后周显德初进士,任秘书郎、集贤校理、左拾遗、集贤殿修撰等。入宋,累官祠部员外郎、权知贡举、兵部郎中、知太原行府事、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吏部侍郎、中书侍郎、平章事、兵部尚书等,坐事流放崖州卒。《宋史》卷二六四有传。

(5)中条山:在今山西南部。

(6)嗔(chēn):怒,生气。呶呶(náo):喋喋不休。

(7)头:《诗话总龟》卷三引作“投”。补衲(nà):袈裟,因袈裟为多块碎布补缀而成,故称。

(8)趁:《诗话总龟》卷三引作“赶”。

(9)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安置:对贬谪官员的监管措施。

(10)惩艾(yì):吸取教训。艾,通“”,警戒。

【译文】

潘阆字逍遥,咸平年间以写诗著名,与钱易、许洞为友,狂放不羁。曾经写诗道:“散拽禅师来蹴踘,乱拖游女上秋千。”这是他的自我写照。后来因为与卢多逊一党而亡命天涯,官府追捕得很严,潘阆就改名换姓,穿着僧服潜入中条山。许洞偷偷给他写诗说:“潘逍遥,平生才气如天高。倚天大笑无所惧,天公嗔尔口呶呶。罚教临老头补衲,归中条。我愿中条山神镇长在,驱雷叱电依前趁出这老怪。”后来赶上大赦,朝廷以四门助教的官职至召他出来,潘阆就自己回来了,被遣送信州安置。但是仍然不吸取教训,又写了《扫市舞》词道:“出砒霜,价钱可。赢得拨灰兼弄火,畅杀我。”因此被士人所不齿,到死都被放逐在外。

江湖间唯畏大风。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盛夏风起于顾盼间(1),往往罹难。曾闻江国贾人有一术(2),可免此患。大凡夏月风景,须作于午后,欲行船者,五鼓初起(3),视星月明洁,四际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即止(4),如此,无复与暴风遇矣。国子博士李元规云(5):“平生游江湖,未尝遇风,用此术。”

【注释】

(1)顾盼间:形容转瞬之间。

(2)江国贾人:往来江湖间的商人。江国,一说指江南,一说指江淮。

(3)五鼓:相当于凌晨四五点。

(4)巳时:相当于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5)李元规:身世不详。

【译文】

船行江湖间,就怕有大风。冬天的时候风是逐渐加大的,行船时可以提前防备,只有盛夏的风是转瞬间兴起的,船只往往会遇难。曾经听说往来江湖的商人有一种方法,可以避免这种危险。大凡夏天的风,都是在午后才兴起,想要行船的人,五鼓初的时候起来,看到星星、月亮明亮洁净,天际四周到地面都没有云气,就可以上路了,到巳时的时候就停下,这样做,就不会再和暴风遭遇了。国子博士李元规说:“我平生在江湖上往来,从未遇到大风,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余使虏,至古契丹界,大蓟茇如车盖(1),中国无此大者。其地名蓟,恐其因此也,如杨州宜杨、荆州宜荆之类(2)。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

【注释】

(1)大蓟茇(jì bá):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叶可食用,通常称“大蓟”。

(2)杨州宜杨:前“杨”字通“扬”。

【译文】

我出使契丹时,来到古契丹的地界,看到大蓟茇像车盖那样大,中原没有长这么大的。这地方名叫“蓟”,恐怕也是这个原因吧,就像扬州适宜长杨树、荆州适宜长荆木之类的。荆又称为楚,楚也是荆木的别名。

刁约使契丹(1),戏为四句诗曰:“押燕移离毕(2),看房贺跋支(3)。饯行三匹裂,密赐十貔狸。”皆纪实也。移离毕,官名,如中国执政官。贺跋支,如执衣、防阁(4)。匹裂,小木罂(5),以色绫木为之(6),如黄漆。貔狸,形如鼠而大,穴居,食果谷,嗜肉,狄人为珍膳,味如子而脆(7)。

【注释】

(1)刁约(?—1082):字景纯,上蔡(今河南汝南)人,出使契丹事在嘉祐二年(1057)。

(2)押燕:主持宴会。

(3)看房:指护卫使者的房舍。

(4)执衣、防阁:唐代官员的侍从人员。

(5)木罂:小木罐。

(6)色绫木:一种纹理像绫纹的木料。

(7):同“豚”,小猪。

【译文】

刁约出使契丹,戏作了四句诗道:“押燕移离毕,看房贺跋支。饯行三匹裂,密赐十貔狸。”这些都是纪实之笔。“移离毕”是指官名,相当于中国的执政官。“贺跋支”,相当于执衣、防阁。“匹裂”就是小木罐子,用色绫木制成,表面涂上黄漆。“貔狸”的形状像老鼠但比老鼠大,穴居,吃果子、谷物,尤其喜欢吃肉,契丹人用来烹制佳肴,味道像乳猪一样,但是更脆。

世传江西人好讼,有一书名《邓思贤》,皆讼牒法也。其始则教以侮文(1);侮文不可得,则欺诬以取之;欺诬不可得,则求其罪劫之(2)。盖思贤,人名也,人传其术,遂以之名书。村校中往往以授生徒。

【注释】

(1)侮文:歪曲法律条文。

(2)劫:威胁。

【译文】

世上相传江西人喜欢打官司,有一本书名叫《邓思贤》,写的都是写诉讼状的方法。开始是教人歪曲法律条文;如果靠歪曲条文不能达到目的,那就靠欺骗诬陷的方法实现;欺骗诬陷也达不到目的,就找出对方的罪名威胁他。思贤大概是人名,人们传授他的方法,就用他的名字命名这本书。村子里的学校中往往拿这本书教授学生。

蔡君谟尝书小吴笺云(1):“李及知杭州(2),市《白集》一部,乃为终身之恨。此君殊清节,可为世戒。张乖崖镇蜀(3),当遨游时,士女环左右,终三年未尝回顾。此君殊重厚,可以为薄夫之检押(4)。”此帖今在张乖崖之孙尧夫家。余以谓买书而为终身之恨,近于过激。苟其性如此,亦可尚也。

【注释】

(1)蔡君谟:即蔡襄,字君谟,北宋大臣,书法家。参《技艺》卷十八注。

(2)李及:字幼几,新郑(今属河南)人。进士出身,为寇准所荐,任大理寺丞、兴化军通判。后历知杭州、郓州、应天、河南府,拜御史中丞。以清廉著称。《宋史》卷二九八有传。

(3)张乖崖:即张咏,字复之,号乖崖,北宋大臣,谥忠定。参《神奇》卷二十注。

(4)检押:规矩。

【译文】

蔡襄曾经在小吴笺上写道:“李及任杭州知州,买了一部《白居易诗集》,结果成为终身遗憾。此君非常清廉,可以作为世人的榜样。张咏镇守四川,他在各处遨游时,士女环绕在其左右,却在三年任期上始终没有注意她们。此君非常稳重,可以作为轻薄子的榜样。”这幅书帖现在张咏的孙子张尧夫家里。我认为因为买书而称终身遗憾,也近于过激了。不过如果他的天性就是这样,那也是值得推崇的。

陈文忠为枢密(1),一日,日欲没时,忽有中人宣召。既入右掖,已昏黑,遂引入禁中。屈曲行甚久,时见有帘帏、灯烛,皆莫知何处。已而到一小殿,殿前有两花槛,已有数人先至,皆立廷中,殿上垂帘,蜡烛十余炬而已,相继而至者凡七人,中使乃奏班齐。唯记文忠、丁谓、杜镐三人(2),其四人忘之,杜镐时尚为馆职。良久,乘舆自宫中出,灯烛亦不过数十而已。宴具甚盛,卷帘,令不拜,升殿就坐。御座设于席东,设文忠之坐于席西,如常人宾主之位(3)。尧叟等皆惶恐不敢就位,上宣喻不已,尧叟恳陈:“自古未有君臣齐列之礼。”至于再三,上作色曰(4):“本为天下太平,朝廷无事,思与卿等共乐之。若如此,何如就外朝开宴?今日只是宫中供办,未尝命有司(5),亦不召中书辅臣。以卿等机密及文馆职任侍臣无嫌,且欲促坐语笑,不须多辞。”尧叟等皆趋下称谢(6),上急止之曰:“此等礼数皆置之。”尧叟悚慄危坐,上语笑极欢。酒五六行,膳具中各出两绛囊,置群臣之前,皆大珠也。上曰:“时和岁丰,中外康富,恨不得与卿等日夕相会。太平难遇,此物助卿等燕集之费。”群臣欲起谢,上云:“且坐,更有。”如是酒三行,皆有所赐,悉良金重宝。酒罢,已四鼓,时人谓之“天子请客”。文忠之子述古得于文忠,颇能道其详,此略记其一二耳。

【注释】

(1)陈文忠:即陈尧叟(961—1017),字唐夫,阆中(今属四川)人。端拱二年(989)状元,授秘书丞,累官河南东道判官、工部员外郎,出使交州,迁同平章事,拜右仆射。谥文忠。《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2)丁谓:字谓之,北宋宰相,封晋国公。参《人事》卷九注。杜镐(938—1013):字文周,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明经及第,历官直秘阁、郎中、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礼部侍郎。参与编修《册府元龟》。《宋史》卷二九六有传。

(3)常人宾主之位:按古代礼仪,客人坐西面东,以示尊贵,主人则坐东面西,以示谦卑。宋真宗此时坐在了地位较低的主人位上。

(4)作色:生气,摆脸色。

(5)有司:若正式宴请群臣,则当交由光禄寺办理。

(6)趋:恭敬地快走。

【译文】

陈尧叟担任枢密使的时候,有一天,太阳快落山时,忽然有宦官宣召他入宫。等进入右掖门时,天色已经黑了,于是被宦官引入宫中。弯弯曲曲地走了很久,不时看见有帘帏、灯烛等物,都不知道是在哪里。之后来到一座小宫殿,殿前有两列雕花栏杆,已经有几个人先到了,都站在庭中等待,殿上垂着帘子,只有十几支蜡烛而已,相继而来的共有七人,宦官于是宣奏称人已来齐。只记得有陈尧叟、丁谓、杜镐三人,其余四人忘记是谁了,杜镐当时正在馆阁供职。过了很久,皇帝乘着车辇从宫中出来,灯烛也不过几十盏而已。宴席准备得很丰盛,皇帝让人把帘子卷起来,要求大臣们不要叩拜,直接上殿就坐。皇帝的御座设在宴席东面,大臣们的座位设在宴席西面,就像常人的宾主座位一样安排。陈尧叟等人都惶恐而不敢就位,皇帝多次命他们就坐,陈尧叟恳切地陈说道:“自古以来,没用过君臣同列就坐的礼仪。”这样反复推辞了好几遍,皇帝生气地说道:“本来是因为天下太平,朝廷无事,想与卿等一起高兴一下。如果这样拘泥礼节,还不如就到外朝开宴。今日只是宫中设宴,没有通知光禄寺准备,也没有宣召中书省、门下省的辅臣。因为你们属于机密官员或是在文馆职任的侍臣,我们在一起没什么大碍,就是想和你们靠近点,坐下来说说笑笑,你们不必多说了。”陈尧叟等人都要恭敬地跑下台阶谢恩,皇帝急忙制止道:“这些礼数都免了。”陈尧叟惶恐地正襟危坐着,皇帝则说说笑笑很高兴。酒喝过五六巡,在餐具中间各放了两个红色袋子,摆在群臣面前,都是大珍珠。皇帝说:“现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富贵安康,恨不得与卿等朝夕相会。太平时节难遇,这些东西拿来资助你们作为宴饮聚会的费用。”群臣都要起来谢恩,皇帝说:“都坐下,一会儿还有呢。”这样又喝了三巡酒,每次都有赏赐,都是一些珍贵的金银珠宝。等酒宴结束,已经四更天了,当时人将这件事称为“天子请客”。陈尧叟的儿子陈述古从陈尧叟那里听说此事,说得颇为详细,这里只是简略地记载一二而已。

关中无螃蟹。元丰中,余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干蟹(1)。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有病虐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2)。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注释】

(1)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

(2)差(chài):治愈。

【译文】

关中地区没有螃蟹。元丰年间,我在陕西,听说秦州有一户人家收到一只晒干的蟹。当地人觉得它的形状很可怕,认为是一种怪物。每次人们家里有人生病时,就借去挂在门户上,往往病也就好了。看来不但人不认识,连鬼也不认识这东西。

丞相陈秀公治第于润州(1),极为闳壮,池馆绵亘数百步。宅成,公已疾甚,唯肩舆一登西楼而已(2)。人谓之“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卖不得。

【注释】

(1)陈秀公:即陈升之,字旸叔,北宋宰相,封秀国公。参《权智》卷十三注。

(2)肩舆:让人抬着。

【译文】

丞相陈升之在润州修建了宅第,极为宏阔壮丽,池馆绵亘数百步。宅子修好的时候,陈升之已经病得很厉害了,只让人抬着上了一下西楼而已。人称此宅为“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卖不得。

福建剧贼廖恩(1),聚徒千余人,剽掠市邑,杀害将吏,江浙为之搔然(2)。后经赦宥,乃率其徒首降,朝廷补恩右班殿直,赴三班院候差遣。时坐恩黜免者数十人。一时在铨班叙录其脚色(3),皆理私罪或公罪,独恩脚色称:“出身以来,并无公私过犯。”

【注释】

(1)廖恩:身世不详。

(2)搔然:惊扰不安的样子。

(3)铨(quán)班:吏部负责考察官员的机构。脚色:类似于候补官员的个人履历表。

【译文】

福建大盗廖恩,聚集党徒千余人,在城镇里抢劫掠夺,杀害官员,江浙一带被他搅得不得安宁。后来经过赦免,于是就率领着他的党徒投降了,朝廷恩赐他右班殿直的职衔,让他到三班院听候差遣。当时因为廖恩作乱而被罢免的官员也有几十人。一时都在吏部汇报履历,都注明了有什么私罪或者公罪,唯独廖恩的履历上自称:“自从授官以来,并没有什么公私过错。”

曹翰围江州三年(1),城将陷,太宗嘉其尽节于所事,遣使喻翰:“城下日,拒命之人尽赦之。”使人至独木渡,大风数日,不可济。及风定而济,则翰已屠江州无遗类,适一日矣。唐吏部尚书张嘉福奉使河北(2),逆韦之乱,有敕处斩,寻遣使人赦之。使人马上昏睡,迟行一驿,比至,已斩讫。与此相类,得非有命欤?

【注释】

(1)曹翰围江州:事在宋太祖开宝八年(975),而攻下江州城事在开宝九年(976),非三年。入城后,曹翰所部军纪不佳,被江州百姓状告给宋廷知州张霁,张霁依法将士兵治罪。曹翰怒,发兵屠城。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2)张嘉福:事在唐中宗景龙四年(710),中宗去世,皇后韦氏秘不发丧,任命吏部尚书张嘉福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拥立温王李重茂为帝。不久,相王李旦之子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拥立李旦为帝,又搜捕“韦党”,张嘉福因此被牵连处死。

【译文】

曹翰围攻江州三年,城池将被攻陷,太祖嘉赏江州军士尽忠于他们的君主,就派使者命令曹翰:“城被攻下的那天,将拒守人员尽行赦免。”使者来到独木渡,连着刮了几天大风,无法渡河。等风停下来顺利渡河之后,曹翰在江州的屠城,已经杀了一天了。唐代吏部尚书张嘉福奉命出使河北,韦后作乱时,有命令要将他处斩,但马上又派了使者赦免他。使者因为在马上昏睡,耽误了一站地的时间,等赶到的时候,已经处决完了。这件事和江州的事情相似,该不是死生有命吧?

庆历中(1),河北大水,仁宗忧形于色。有走马承受公事使臣到阙,即时召对,问:“河北水灾何如?”使臣对曰:“怀山襄陵。”(2)又问:“百姓如何?”对曰:“如丧考妣。”(3)上默然。既退,即诏门:“今后武臣上殿奏事,并须直说,不得过为文饰。”至今门有此条,遇有合奏事人,即预先告示。

【注释】

(1)庆历中:河北大水事在庆历八年(1048)六月。

(2)怀山襄陵:出自《尚书·尧典》,意为洪水包围了高山,淹没了丘陵。

(3)如丧考妣:出自《尚书·尧典》,意为像死了父母一样悲伤。

【译文】

庆历年间,河北路发大水,仁宗满脸愁容。有一位走马承受公事使臣到京城汇报情况,仁宗马上召见他,问道:“河北的水灾情况怎么样?”使臣回答说:“怀山襄陵。”又问道:“百姓情况怎么样?”回答说:“如丧考妣。”皇帝默然不语。等使者退出后,就下令门司:“今后武臣上殿奏事,必须直接说,不要过分文饰辞藻。”至今门司还有这条规定,遇到有需要向皇帝奏事的人,就预先提醒他们。

予奉使按边,始为木图,写其山川道路(1)。其初遍履山川,旋以面糊、木屑写其形势于木案上。未几寒冻,木屑不可为,又熔蜡为之。皆欲其轻、易赍故也(2)。至官所,则以木刻上之。上召辅臣同观。乃诏边州皆为木图,藏于内府。

【注释】

(1)写:描摹,模拟。

(2)赍(jī):携带。

【译文】

我奉命出使察访边境,创制了木图,以模拟当地的山川道路。首先要走遍那里的山川,然后拿面糊、木屑把那里的地形做成模型,塑造在木案上。但是没过多久因为寒冻,木屑用不了了,于是又改用熔蜡来做。选这些材料都是因为它们轻便、容易携带的缘故。回到官署,再雕刻成木图献给皇帝。皇帝召集辅臣们一同观看。于是下诏要求边境各州都要制作木图,收藏在内府备查。

蜀中剧贼李顺(1),陷剑南两川(2),关右震动(3),朝廷以为忧。后王师破贼,枭李顺,收复两川,书功行赏,了无间言。至景祐中(4),有人告李顺尚在广州,巡检使臣陈文琏捕得之,乃真李顺也,年已七十余。推验明白,囚赴阙,覆按皆实。朝廷以平蜀将士功赏已行,不欲暴其事,但斩顺,赏文琏二官,仍门祗候。文琏,泉州人,康定中老归泉州,余尚识之。文琏家有《李顺案款》,本末甚详。顺本味江王小博之妻弟(5),始王小博反于蜀中,不能抚其徒众,乃共推顺为主。顺初起,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6),一切调发,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时两蜀大饥,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及败,人尚怀之,故顺得脱去三十余年,乃始就戮。

【注释】

(1)李顺:北宋淳化四年(993)随王小波起义,后代为首领,攻克成都,称大蜀王,聚数十万众。淳化五年(994)被镇压。

(2)剑南两川:指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泛指今四川剑阁以南地区。

(3)关右:今陕西中部。

(4)景祐中:据陆游老学庵笔记》等记载,李顺在广州案发,事在宋真宗天禧初年,非仁宗景佑年间。

(5)王小博:即王小波。王小波于淳化四年(993)十二月战死,其后李顺继位,并非王小波不能安抚叛军。

(6)生齿:人口。

【译文】

四川反贼李顺攻陷了剑南、两川一带,关中地区震动,朝廷感到很忧虑。后来官军击破贼兵,杀了李顺并收复了两川,论功行赏,当时没有任何怀疑的言论。到了景祐年间,有人告发说李顺还在广州,巡检使臣陈文琏抓住了他,确实是真的李顺,已经七十多岁了。将其身份核查清楚后,押解至京,复核后知其案情属实。朝廷考虑到对平蜀将士们的赏赐已经执行了,就不想声张这件事,只是处斩了李顺并给陈文琏加了两级官衔,担任门祗候。陈文琏是泉州人,康定年间因年迈而回到泉州,我还认识他。陈文琏家中有《李顺案款》,事件的本末记载得很详细。李顺本来是味江王小博的妻弟,一开始和王小博在四川造反,但是王小博不能安抚跟随他的徒众,于是贼寇共推李顺为主。李顺开始起兵的时候,把乡里的富人大姓都召集起来,让他们把家里所有的钱财粮食都拿出来,除了按他们的家庭人数留下口粮外,剩下的全部拿出来赈济贫民百姓;并且在军中录用有才能的人,安抚良善的人;军纪严明,大军过处,秋毫无犯。当时两川正遭遇饥荒,十几天的时间,投奔他的人数超过了几万,他进攻的州县,都开门投降,号令檄文所到之处,没有攻不下的城池。等到他战败后,人们依然很怀念他,所以李顺才得以逍遥法外三十多年才被杀掉。

交趾乃汉、唐交州故地(1)。五代离乱,吴文昌始据安南(2),稍侵交、广之地。其后文昌为丁琏所杀,复有其地。国朝开宝六年,琏初归附,授静海军节度使;八年,封交趾郡王。景德元年,土人黎威杀琏自立(3);三年,威死,安南大乱,久无酋长。其后国人共立闽人李公蕴为主(4)。天圣七年,公蕴死,子德政立。嘉祐六年(5),德政死,子日尊立。自公蕴据安南,始为边患,屡将兵入寇。至日尊,乃僭称“法天应运崇仁至道庆成龙祥英武睿文尊德圣神皇帝”,尊公蕴为“太祖神武皇帝”,国号大越。熙宁元年,伪改元宝象,次年又改神武。日尊死,子乾德立,以宦人李尚吉与其母黎氏号鸾太妃同主国事。熙宁八年,举兵陷邕、钦、廉三州。九年,遣宣徽使郭仲通、天章阁待制赵公才讨之(6),拔广源州(7),擒酋领刘纪,焚甲峒,破机郎、决里,至富良江(8)。尚吉遣王子洪真率众来拒,大败之,斩洪真,众歼于江上,乾德乃降。是时,乾德方十岁,事皆制于尚吉。

【注释】

(1)交州:汉代辖今两广及越南承天以北,唐代辖今越南河内一带。

(2)吴文昌:当作“吴昌文”,南汉静海军节度使牙将吴权(898—944)之子,吴权于南汉大有十二年(939)起兵称王,割据一方。吴权去世后,政权旁落其妻党手中,后吴昌文经政变夺回政权,被南汉册封为静海军节度使兼安南都护。又,吴昌文非为丁琏所杀,而是出征时中埋伏而死。死后一时大乱,丁琏及其父丁部领(923—979)平定各方割据势力后建国,丁部领称帝,将静海军节度使委于丁琏。安南:即越南。

(3)黎威:别本一作“黎桓”。丁部领与丁琏并非为黎氏所杀,乃死于其侍从之手,事亦在景德元年(1004)之前。

(4)李公蕴(974—1028):出身僧侣家庭,在越南前黎朝任殿前指挥使,后被拥立为帝,建立“李朝”。

(5)嘉祐六年:其事当在皇祐六年(1054)。

(6)郭仲通:即郭逵,字仲通,开封(今属河南)人。以恩荫补三班,隶属范仲淹麾下。以战功累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因征交趾无功,贬左卫将军。《宋史》卷二九〇有传。赵公才:名离,字公才,邛州依政(今四川邛崃)人。进士出身,为汾州司法参军,后为郭逵征辟。

(7)广源州:治所在今越南高平省广渊。

(8)富良江:今越南红河。

【译文】

交趾是汉代、唐代的交州故地。五代时遭遇战乱,吴昌文开始占据安南,逐渐入侵交州、广州之地。后来吴昌文被丁琏所杀,丁琏又占据了那片土地。本朝开宝六年,丁琏前来归附,授予其静海军节度使;开宝八年,封为交趾郡王。景德元年,当地人黎威杀死丁琏自立为节度使;景德三年,黎威去世,安南大乱,长期没有领袖。之后,当地人一起拥立闽人李公蕴为主。天圣七年,李公蕴去世,他的儿子李德政继立。嘉祐六年,李德政去世,他的儿子李日尊继立。自从李公蕴占据安南开始,就成为边境之患,屡次发兵进犯本朝。到李日尊时,他僭越地自称“法天应运崇仁至道庆成龙祥英武睿文尊德圣神皇帝”,并尊奉李公蕴为“太祖神武皇帝”,国号大越。熙宁元年,又改元称“宝象”,次年又改元“神武”。李日尊去世,他的儿子李乾德继立,又宦官李尚吉与他的母亲黎氏(号为“鸾太妃”)共同主持国政。熙宁八年,举兵攻陷邕、钦、廉三州。熙宁九年,朝廷派遣宣徽使郭仲通、天章阁待制赵公才讨伐李氏政权,攻陷广源州,俘虏了敌人首领刘纪,焚毁了甲峒,攻破了机郎、决里县,抵达富良江。李尚吉派王子李洪真率领部众抵御官军,大败而归,李洪真被斩,部众被歼灭于富良江上,李乾德这才投降。当时,李乾德才十岁,国政都被李尚吉把持着。

广源州者,本邕州羁縻(1)。天圣七年,首领侬存福归附(2),补存福邕州卫职,转运使章频罢遣之(3),不受其地,存福乃与其子智高东掠笼州(4),有之七源(5)。存福因其乱杀其兄(6),率土人刘川,以七源州归存福。庆历八年,智高自领广源州,渐吞灭右江、田州一路蛮峒(7)。皇祐元年,邕州人殿中丞昌协奏乞招收智高,不报。广源州孤立,无所归。交趾觇其隙(8),袭取存福以归。智高据州不肯下,反欲图交趾;不克,为交人所攻,智高出奔右江文村,具金函表投邕州,乞归朝廷;邕州陈拱拒不纳(9)。明年(10),智高与其匹卢豹、黎貌、黄仲卿、廖通等拔横山寨入寇(11),陷邕州,入二广。及智高败走,卢豹等收其余众,归刘纪,下广河(12)。至熙宁二年,豹等归顺。未几,复叛从纪。至大军南征,郭帅遣别将燕达下广源(13),乃始得纪,以广源为顺州。

【注释】

(1)羁縻(jī mí):怀柔,笼络。具体指中原王朝在少数民族聚集的边疆,用当地人首领担任地方长官,并允许其世系的政策,这些地方受中原王朝派遣的都护府或节镇管辖。

(2)侬存福:《宋史》及《续资治通鉴长编》作“侬全福”。

(3)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校书郎、知南昌县,改大理寺丞、知九陇县,迁殿中丞。后出知宣州、信州、福州、潭州等,改广西转运使,累迁至刑部郎中。

(4)笼州:即龙州,在今广西龙州以北。

(5)七源:即七源州,治所在今越南谅山府七溪。

(6)杀其兄:此处叙事不详,疑有脱漏。《宋史》及《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有侬全福杀害其弟侬存禄、妻弟侬当道事。

(7)右江:今广西右江流域。田州:治所在今广西田阳东南,在右江北岸。蛮峒(dòng):南方少数民族的聚集区。

(8)觇(chān):偷偷地观察。

(9)陈拱:时为邕州知州。

(10)明年:据《宋史》及《续资治通鉴长编》,事当在皇祐四年(1052)。

(11)匹:部下。横山寨:在今广西田东。

(12)广河:疑当作“广源”。

(13)燕达:字逢辰,开封(今属河南)人。行伍出身,哲宗时,官至武信军节度使,谥毅敏。《宋史》卷三四九有传。

【译文】

广源州本来是邕州下属的羁縻之地。天圣七年,当地首领侬存福归附本朝,被授予邕州卫一职,转运使章频排斥他,不接受他的土地,侬存福就与他的儿子侬智高向东劫掠了笼州,转攻七源州。侬存福趁乱杀害了他的兄弟,当地人刘川将七源州献给了侬存福。庆历八年,侬智高自任广源州首领,逐渐吞并、消灭了右江、田州一路的少数民族聚落。皇祐元年,邕州人殿中丞昌协上奏,请求朝廷招安侬智高,朝廷没有答复。广源州孤立,无所归依。交趾抓住机会,偷袭了侬存福,并把他抓了回去。侬智高占据广源州不肯投降,反而想进攻交趾;结果失败,遭到交趾的攻打,侬智高逃到右江文村,准备好财物和文书送到邕州,请求归顺朝廷;邕州知州陈拱拒不接纳。第二年,侬智高与他的部下卢豹、黎貌、黄仲卿、廖通等攻下横山寨,并继续进犯,攻陷邕州,进入两广一带。后来侬智高失败的时候,卢豹等人收拾余众,归附了交趾人刘纪,又攻下广源。到熙宁二年时,卢豹等人归顺朝廷。不久,又背叛朝廷依附刘纪。到北宋大军南征之时,主帅郭仲通派遣别将燕达攻下广源,这才抓到刘纪,并改广源州为顺州。

甲峒者,交趾大聚落,主者甲承贵,娶李公蕴之女,改姓甲氏。承贵之子绍泰,又娶德政之女,其子景隆,娶日尊之女,世为婚姻,最为边患。自天圣五年(1),承贵破太平寨(2),杀寨主李绪;嘉祐五年(3),绍泰又杀永平寨主李德用,屡侵边境;至熙宁大举,乃讨平之,收隶机郎县。

【注释】

(1)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

(2)太平寨:在今广西大新境内。

(3)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

【译文】

甲峒是交趾的大聚落,控制者是甲承贵,他娶了李公蕴的女儿,改姓甲氏。甲承贵的儿子甲绍泰又娶了李德政的女儿,甲绍泰的儿子甲景隆又娶了李日尊的女儿,两家世代联姻,最是边境上的祸患。自从天圣五年,甲承贵攻破太平寨,杀害了寨主李绪;嘉祐五年,甲绍泰又杀死了永平寨主李德用,屡次侵犯边境;直到熙宁年间官军大举南下,这才讨灭他们,把甲峒收隶于机郎县。

太祖朝,常戒禁兵之衣,长不得过膝;买鱼肉及酒入营门者,皆有罪。又制更戍之法(1),欲其习山川劳苦,远妻孥怀土之恋(2)。兼外戍之日多,在营之日少,人人少子,而衣食易足。又京师卫兵请粮者,营在城东者,即令赴城西仓;在城西者,令赴城东仓;仍不许佣僦车脚(3),皆须自负,尝亲登右掖门观之。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注释】

(1)更戍:定期轮换防区。

(2)孥(nú):子女。

(3)佣僦(jiù):雇佣。

【译文】

太祖朝的时候,曾经约束禁卫军的服饰,长度不得超过膝盖;并规定凡是买了鱼肉以及酒带回军营的人,都要治罪。又制定了定期轮换防区的法令,希望士兵们习惯于山川环境的艰苦,减少对家室以及乡土的依恋。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是,在外守卫的时间长,在军营的日子少,这样士兵们都少生孩子,衣食容易满足。此外,京城的卫兵领取军粮时,让那些营区在城东的士兵,到城西的仓库领取;那些营区在城西的士兵,到城东的仓库领取,而且不允许雇佣车马脚夫,必须全部自己背回来,太祖还曾经亲自登上右掖门视察情况。这样做是要让他们劳动,以此扼制他们骄傲、怠惰的习气,所以士兵们除了衣食方面也没什么可羡慕的,安于辛苦而容易指挥。

青堂羌本吐蕃别族。唐末,蕃将尚恐热作乱,率众归中国,境内离散。国初,有胡僧立遵者(1),乘乱挟其主篯逋之子唃厮啰(2),东据宗哥邈川城(3)。唃厮啰人号“瑕萨篯逋”者,胡言“赞普”也(4)。唃厮,华言“佛”也;唃,华言“男”也,自称“佛男”,犹中国之称“天子”也。立遵姓李氏,唃厮啰立,立遵与邈川首领温音温反。逋相之,有汉陇西、南安、金城三郡之地(5),东西二千余里。宗哥邈川,即所谓“三河间”也。祥符九年(6),立遵与唃厮啰引众十万寇边,入古渭州(7),知秦州曹玮攻败之(8),立遵归乃死。

【注释】

(1)胡僧:藏传佛教僧人。

(2)唃(gǔ)厮啰(997—1065):本名欺南陵温,为吐蕃王族后裔。

(3)宗哥邈川城:其实是宗哥城和邈川城,宗哥城在今青海西宁东南,邈川城在宗哥城东南。

(4)赞普:吐蕃君主的称号,音讹为“篯逋”。

(5)陇西:汉代辖今甘肃东乡以东、武山以西、礼县以北,及天水东部。南安:汉代辖今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金城:汉代辖今甘肃兰州以西、青海湖以东地区。

(6)祥符九年:即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

(7)古渭州:今甘肃陇西、定西、漳县、渭源、武山等县。

(8)曹玮:名将曹彬之子,字宝臣,北宋大臣。参《人事》卷九注。

【译文】

青堂羌本来是吐蕃族的别支。唐末时,吐蕃将领尚恐热作乱,率领部下归附中原,吐蕃内部分裂。本朝初年,一位名叫立遵的胡僧趁乱挟持了吐蕃王室篯逋的儿子唃厮啰,向东占据了宗哥邈川城。人们称唃厮啰为“瑕萨篯逋”,就是吐蕃人说的“赞普”。“唃厮”就是汉语里的“佛”,“啰”是汉语里的“男”,自称“佛男”,就像中原称“天子”。立遵姓李,唃厮啰继立,李立遵与邈川首领温音温反。逋辅佐他,据有汉陇西、南安、金城三郡的土地,东西国界长达二千余里。宗哥邈川就是所谓的“三河间”。大中祥符九年,李立遵与唃厮啰率领十万众侵犯我国边界,攻入古渭州,被秦州知州曹玮击败,回去后,李立遵就死了。

唃厮啰妻李氏,立遵之女也,生二子,曰瞎毡、磨毡角。立遵死,唃厮啰更取乔氏,生子董毡,取契丹之女为妇。李氏失宠,去为尼;二子亦去其父,瞎毡居河州(1),磨毡角居邈川,唃厮啰往来居青堂城(2)。赵元昊叛命(3),以兵遮厮啰,遂与中国绝。屯田员外郎刘涣献议通唃厮啰(4),乃使涣出古渭州,循末邦山(5),至河州国门寺,绝河,逾廊州(6),至青堂,见唃厮啰,授以爵命,自此复通。磨毡角死,唃厮啰复取邈川城,收磨毡角妻子,质于结罗城。唃厮啰死,子董毡立,朝廷复授以爵命。

【注释】

(1)河州:在今甘肃兰州西南。

(2)青堂城:即青唐城,今青海西宁。

(3)赵元昊:西夏首领,于宝元元年(1038)称帝。

(4)刘涣(1000—1080):字仲章,保州保塞(今河北保定)人。以父荫授将作监主簿。仁宗时,擢为右正言,出知辽州等,官至工部尚书。《宋史》卷三二四有传。

(5)末邦山:在今甘肃临洮以南一带。

(6)廊州:在今青海西宁东南、黄河东岸。

【译文】

唃厮啰的妻子姓李,是李立遵的女儿,生有二子,分别叫“瞎毡”和“磨毡角”。李立遵死后,唃厮啰又娶了乔氏,生下儿子“董毡”,又娶了契丹女子做媳妇。李氏失宠,于是出家当了尼姑;两个孩子也离开了他们的父亲,瞎毡占据河州,磨毡角占据邈川,唃厮啰则往来于几处而占据青堂城。赵元昊称帝,派兵阻断了吐蕃与中原的通道,于是唃厮啰就和中原断绝了联系。屯田员外郎刘涣建议与唃厮啰取得联系,于是派刘涣出使古渭州,沿着末邦山,来到河州国门寺,渡过黄河,再穿越廊州,来到青堂,见到了唃厮啰,并授予他官职,从此又和吐蕃建立了关系。磨毡角死后,唃厮啰又攻取了邈川城,把磨毡角的妻子儿女作为人质,关押在结罗城。唃厮啰死后,他的儿子董毡继立,朝廷又授予他官职。

瞎毡有子木征,木征者,华言“龙头”也。以其唃厮啰嫡孙,昆弟行最长,故谓之“龙头”。羌人语倒(1),谓之“头龙”。瞎毡死,青堂首领瞎药鸡罗及胡僧鹿尊共立之,移居滔山(2)。董毡之甥瞎征伏,羌蕃部李铖星之子也,与木征不协,其舅李笃毡挟瞎征居结古野反。河(3),瞎征数与笃毡及沈千族首领常尹丹波合兵攻木征,木征去,居安乡城(4)。有巴欺温者,唃氏族子,先居结罗城,其后稍强。董毡河南之城遂三分:巴欺温、木征居洮河涧,瞎征居结河,董毡独有河北之地。熙宁五年秋(5),王子醇引兵(6),始出路骨山(7),拔香子城(8),平河州。又出马兰州,擒木征母弟结吴叱,破洮州,木征之弟已毡角降。尽得河南熙、河、洮、岷、叠、宕六州之地(9),自临江寨至安乡城(10),东西一千余里,降蕃户三十余万帐(11)。明年,瞎木征降,置熙河路。

【注释】

(1)语倒:指藏语与汉语语序相反,形容词修饰名词时,形容词放在名词之后。

(2)滔山:胡道静等认为是“洮州”之讹,可从。洮州在今甘肃临潭。

(3)结河:在今甘肃临洮以北洮水与结河川交汇处。

(4)安乡城:在今甘肃永靖西南。

(5)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

(6)王子醇:即王韶,字子纯,德安(今属江西)人。进士出身,以功拜枢密副使,后罢知洪州,谥襄敏。《宋史》卷三二八有传。

(7)路骨山:在今甘肃临潭以北。

(8)香子城:今甘肃和政。

(9)煕:煕州,今甘肃临洮。岷:岷州,今甘肃岷县。叠:叠州,今甘肃迭部。宕:宕州,今甘肃舟曲西北。

(10)临江寨:今甘肃宕昌以南。

(11)帐:就是中原所说的“户”。

【译文】

瞎毡有个儿子叫“木征”,木征就是汉语里的“龙头”。因为他是唃厮啰的嫡孙,兄弟之间论起来最为年长,所以称为“龙头”。羌人的语序是颠倒的,所以其实是“头龙”。瞎毡死后,青堂族首领瞎药鸡罗和胡僧鹿尊一起拥立了木征,移居于滔山。董毡的外甥瞎征伏,是吐蕃另一部族李铖星的儿子,与木征不和,他的舅舅李笃毡就挟持了瞎征,占据结古结反。河,瞎征多次和李笃毡以及沈千族的首领常尹丹波合兵攻打木征,木征于是移居安乡城。又有个叫巴斯温的人,是唃氏的后裔,开始时居住在结罗城,后来实力逐渐变强。董毡在黄河以南的城池就分裂为三部:巴欺温、木征分别占据洮水与黄河,瞎征占据结河,董毡一人占据黄河以北的土地。熙宁五年秋天,王韶带兵,从路骨山出击,攻陷香子城,平定河州。又进军马兰州,俘虏了木征的舅舅结吴叱,再击破洮州,木征的弟弟已毡角投降。于是本朝完全控制了黄河以南熙、河、洮、岷、叠、宕六州的土地,从临江寨到安乡城,东西有一千多里地,投降的吐蕃人有三十多万帐。第二年,瞎木征投降,于是朝廷设置了熙河路管辖那一带。

范文正常言(1):史称诸葛亮能用度外人(2)。用人者莫不欲尽天下之才,常患近己之好恶而不自知也,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大事。

【注释】

(1)范文正:即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大臣,主持推行新政,参见《人事》卷十注。常:曾经。

(2)度外人:与自己关系不密切的人。

【译文】

范仲淹曾经说:史称诸葛亮能用那些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用人的人没有不希望把天下之才都网罗殆尽的,但常常担心不能清晰地判断那些与自己亲近之人的好坏,能用那些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然后才能办成大事。

元丰中(1),夏戎之母梁氏遣将引兵卒(2),至保安军顺宁寨(3),围之数重。时寨兵至少,人心危惧。有倡姥李氏(4),得梁氏阴事甚详(5),乃掀衣登陴,抗声骂之,尽发其私。虏人皆掩耳,并力射之,莫能中。李氏言愈丑,虏人度李终不可得,恐且得罪,遂托以他事,中夜解去。鸡鸣狗盗皆有所用,信有之。

【注释】

(1)元丰:宋神宗年号,公元1078—1085年。

(2)梁氏:指西夏君主赵秉常的母亲梁氏。

(3)保安军:治所在今陕西志丹。顺宁寨:在今陕西志丹西北。

(4)倡:娼妓。

(5)阴事:指梁氏与元昊之子谅祚私通并谋杀其舅没臧讹哤之事。

【译文】

元丰年间,西夏太后梁氏率兵进攻保安军顺宁寨,把寨城围了好几重。当时寨里兵力很少,人们心中都很恐惧。有一个曾经是娼妓的老妇人李氏,对梁太后的秘事了解得很详细,就掀起衣裙登上城头,大声叫骂,把梁太后的隐私都泄露出来。敌人都把耳朵堵上,一起射击,但都射不中。李氏越骂越不堪入耳,敌人估计这个李氏最终也难以抓到,又怕将要得罪太后,就借口其他事情,在半夜就解围而去了。鸡鸣狗盗之徒也都有用武之地,确实是这样。

宋宣献博学(1),喜藏异书,皆手自校雠(2)。常谓:“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谬。”

【注释】

(1)宋宣献:即宋绶(991—1040),子公垂,赵州平棘(今属河北)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进士出身,累迁户部郎中,权直学士院,后出知应天府。明道二年(1033),拜参知政事,后以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又拜兵部尚书兼参知政事。卒赠司徒兼侍中,追封燕国公,谥宣献。《宋史》卷二九一有传。

(2)校雠(chóu):校勘。

【译文】

宋绶非常博学,喜欢收藏珍本图书,都亲手加以校勘。他经常说:“校书就像扫尘土一样,一面扫,一面生。所以有时一部书即使校了三四遍,也还是有错误。”

药议

【题解】

《药议》门凡一卷,主要记载与中医、中药有关的内容。沈括在本卷中对各类药材进行了详细的考证,特别是辨析了很多误用的药材名称与重复的名称,既有文献依据,又从生物实际出发,结论真实可信。本卷内容亦见于《苏沈良方》中,该书将沈括与苏轼的医学论述合编为一书,亦可作为本卷的补充参考。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