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之人,人不易而人也。人则仁义,仁义则人。不人不仁,不人不义。不仁不人,不义不人,人亦禽兽也。仁义之人,人不易而人也。必以仁为广居,而又必广其居以象仁。自旦至昼,必好仁,必为仁,必恶不仁,必不牿亡于旦昼所为之不仁。必以义为正路,而又必正其路以象义。自旦至昼,必好义,必为义,必恶不义,必不牿亡于旦昼所为之不义。人之情则然也,人之才则然也,人之良心则然也,人之远于禽兽则然也。斯仁人也,斯义人也。自旦而昼,自昼而夜,气自冲然而广,气而仁也。气自毅然而正,气而义也。非禽兽之气也,气而人也。气以充乎其才者也,才以干乎其情者也,情以畅乎其心者也。心以宅乎仁,由乎义,以仁义乎人者也。 查看详情>>
明清之际费密著。分上中下三卷,十五篇。统典论,辅弼录论,道脤谱论,古经旨论,原教,圣人取人定法论为上卷;礼乐祀典议五篇及先王传道述,圣门传道述,吾道述为中卷;圣门定旨两变序记一篇为下卷。又有附表十张,图三幅,分表一张。主旨在说明儒家文、行、忠、信四教并非“高远绝伦杳渺难知之微妙”(《卷中》),它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兵农礼乐中。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同上),“欲不可纵,亦不可禁者也”(《卷上》),反对宋儒的禁欲主义。主张“道”须“致用”,反对空谈道德性命的理学。除收入《费氏遗书三种》,另有怡兰堂校刊本。 查看详情>>
二卷。元史伯璇撰。史伯璿字文玑,温州 (今属浙江)人。博通经史,深得朱子之宗旨,终身不仕。著有《四书管窥》、《辨论诸经史天文地理古今制度名物》等书。此书成于至正二十七年 (1367),为继《四书管窥》而作。皆记友人问答,以阐发其余义,大抵皆辨证之文,不主于诠释文句,实为作者的语录。书中关于天文、历学、地理、田制的议论颇多,对日、月、星、风、雨、陨石等有所阐发。如认为,云降则为雨,雨至于地则为水,雨与云实为一物。云是湿润之气上蒸而成,雨远望油然布空。其实油然布空是雨点,但因小而轻,随风飘动不下坠。若气薄雨点过小,则消散不成雨。若气浓雨点大而重,则下坠成雨。书中对佛、道二教,进行无情地批判,认为二教皆是伪妄,而佛教的危害更大。道教本来只是巫教,不足以动人,故采摭老庄虚无之说。而善恶果报,六道轮回之说,全是仿佛教的糟粕。故其感人不如佛教之甚,而人信者亦不如佛教之深。书中也有臆断之处,为宋元时期儒学家积习消除未尽的反映。此书自明以来,未有刊本。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吕宏诰始刻其书。清雍正十年(1732),王灵露等复续补而成,乃得行于世。有《四库全书》本,《敬乡楼丛书》本。 查看详情>>
南宋哲学家胡寅著。作者站在维护儒家正统思想的立场上,针对自晋迄唐宋高僧佛徒之言行,一一加以驳斥。认为佛设此教,“反以利乐害其心”。佛教是“离天性之自然而对立其德。”佛法入中国,“有以惑人之耳目而移人之心意”。指出“佛之道,以空为至,以有为幻,此道学者所当辨也。”“佛化教人以心为法,起灭天地而梦幻人世,擎拳植佛,瞬目扬眉,以为作用,于理不穷,于义不精,几于具体而实则无用,乃心之害也。”斥责佛教的生死轮回说,指出“盖圣人以生死为分内事,无可惧者”,儒者应“安静而逝”并认为佛教的“心无”说不合圣人之教,古大圣人,“不言无心也。心不可无,无则死矣”。有南宋嘉定三年(1210)郑肇之刊本。 查看详情>>
《知圣篇》是廖平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分正、续二编,正编初稿成于光绪十四年(1888),改定于光绪二十七年,光绪三十年(1904)由绥定府中学堂刻成;续编则成书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正编合编,先后收入《四益馆丛书》和《六译馆丛书》。《知圣篇》成书于廖平经学思想转向今文立场的“二变”时期,历经十年才修订付梓,在其思想已趋成熟的“四变”时期仍有补充完善,可见此书在廖平经学中的特殊地位。 查看详情>>
明清之际李颙著,收入《二曲集》卷一。反映李颙“倡道救世”和“反身躬行”的社会政治和道德伦理思想。李颙认为人是天地之精华,人的本性即具备“至善无恶,至粹无瑕”的“天地之理”,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种种玷污,而失去本性,陷入邪恶。悔过自新就是要拯救人的精神,使回复本性。 查看详情>>
耕者问曰:“道本日用常行者也,而又原哉?”
樵夫曰:“咈也,人不自知日用即道,故推原道者,不可须臾离也。须臾不离,盖通天地之大,无外际也;虽隐微之小,无内隙也;达古今之久,无停息也;悬日月之明,察有无也。显诸形器也,视自明,听自聪,言自信,动自礼。喜怒哀乐自宜节,孝弟慈让自顺德,家国天下自齐治均平。位天地,育万物,无有一人不秉具,自能中和,范围不遗,而无敌于天下者也,故曰道原。道本自如,人习罔危,幸而免耳,谁识同囿日用,自知自明哉!” 查看详情>>
清王柏心著。著有《枢言》《续枢言》。枢言,《管子》篇名,旧注云:“居中以运外,动而不穷者也;言则虑心而发口,变而无言者也。其用若枢,故曰枢言。”清娄姚椿《〈枢言〉序》:“枢言者所以济乎法之所不及,而使人以自为者也。”今人赵守正谓“即言本文各条理都极重要”。 查看详情>>
十卷。明杨昱(生卒年不详)撰。此书采录经史百家之言有关政治者,汇辑成帙,共十卷,分为治本、治体、应事、接人四类。每类下又各有子目,四类共三十五个子目。每子目又各分上、中、下。上专述经传,中记古人政绩,下摭儒先议论。每类之首缀以小序一篇,其余别无论断。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年) 汀州府同知李仲僎为之序刊之。书中征引甚为简略,大抵为随意摭拾,无关体要。此书有《得月簃丛书次刻》本、《丛书集成初编》单行本等,《中国丛书综录·史部·政书类》有著录。 查看详情>>
瞽[gǔ]言,明清之际陈确的有关道德问题的论文集。共4卷,30余篇。自称其学说不苟同于习俗,“世皆切切然莫不以吾言之瞽”(《瞽言序》),故命之曰《瞽言》。反对宋儒把天理人欲绝对对立,认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造成“身心之害百出”(《近言集》)。指出富贵福泽和忠孝节义一样,是庸圣皆同的人欲。要求人们“只时从人欲中体验天理,则人欲即天理矣,不必将天理人欲判然分作两件也。”(同上)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和道德追求同样具有合理性。揭露周敦颐“无欲”之说为“禅障。”提出气、情、才即性,人性不能离开人的自然生命,批判“另悬静虚一境莫可名言者于形质未具之前,谓是性之本体”的理论是“援儒入释”的学说。(《圣学》)重视“习”在人性修养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所以有善有不善之相远者,习也,非性也,故习不可不慎也”。(《子曰性相近也二章》)并进而提出“素位”的道德修养方法,宣称“素位是戒惧君子实下手用功处。”(《与刘伯绳书》)只要人们各安其分,诚身改过,“正己反求”,则能“自得而无怨尤”(《生计》),从而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瞽言》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陈确的伦理思想。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