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济(188年—249年5月18日),三国魏政论家。作为曹氏政权的一个重要幕僚,历事曹操至曹芳四代,倍受重用,对曹魏政权起过重要作用,可称得上是栋梁之臣。但最终为司马氏篡权,他也起了不小的作用,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今安徽怀远北)人。自幼聪慧过人, 闻名乡里。曾出仕为郡的计吏和别驾。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挥军南下,与孙刘联军战于赤壁,结果大败,孙刘联军又乘胜追击曹操至江陵(今属湖北),为配合联军在西线的作战,十二月,孙权亲统大军进兵合肥,并命张昭率一支偏师进攻九江郡的当涂(今安徽怀远东南),配合主力攻打合肥。孙权一到,就把合肥团团围困起来。曹操在赤壁兵败退还北方时,得知孙权来夺合肥,立即派将军张喜率领1000骑兵出发,经过汝南(今属河南)时再统领那里的驻军以解合肥之围。因为这时江陵战事吃紧,曹军中又疫病流行,再也抽不出更多的兵马来救合肥。就这区区之兵,途中又有很多人传染上了流行瘟疫。对于合肥,孙权是志在必得,所以亲自督战,令将士日夜攻打不停。好在合肥城高坚厚,加上扬州刺史刘馥过去经营淮南多年,在城中储备了大批“战守”之具,所以城池才得以保住。在救兵迟迟未至的情况下,蒋济向刺史献计,让他假装已经得到了张喜的书信,并说张喜率领的步、骑兵共四万人,已经到了雩娄(今安徽霍丘西),刺史已经派遣本州主簿去迎接张喜去了。这样不仅可以鼓舞士气,更重要的是可以迷惑敌人。此外,蒋济又让二部分人马从城外带着伪造的张喜的书信,呼告城中守将。其中一部人马得以冲入城中,另外一部却故意被吴兵所擒获。孙权从他们身上搜出了伪造的书信,便信以为真,又加之张昭攻打当涂失利,孙权只好烧围而退兵了。
蒋济设计吓退孙权,合肥得以保全。第二年,蒋济出使谯县(今安徽亳县),曹操问他说: “当年我与袁绍相持在官渡的时候,迁移燕和白马的老百姓,老百姓才没有离散,而袁绍的军队也不敢劫掠。现在我打算迁徙淮南的老百姓,你看怎么样?”曹操之所以要这样做,因为他早已看到,今后他与孙权的主要战场就在淮南。而蒋济回答说: “当时我弱敌强,如果不迁移百姓就会失去他们。自从打败了袁绍,北面攻克柳城,南向征伐江、汉,荆州之民也对我们十分恭敬。您威震天下,百姓再没有投靠他人的愿望。而且百姓怀恋故土,实在不乐意迁徙,如果再行迁徙,必会引起他们惊恐不安。”但曹操却不以为然,没有听从蒋济的意见,而江淮之间十余万百姓,都惊恐地逃奔吴国。后来蒋济出使邺城,曹操迎见蒋济后大笑:“我本来想使百姓躲避吴军骚扰,哪知反而把他们赶跑了。”于是拜蒋济为丹阳太守(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建安十八年(213)正月,曹操起兵号称40万大军讨伐孙权,进兵濡须口(今安徽无为东北),孙权率军七万迎战。实际上孙权早有准备,采纳吕蒙的建议在这个通往巢湖的濡须水口,“夹水立坞”,控制巢湖到长江的水路,进可以争淮南,退可以守长江。正是由于濡须坞备御精妙,防守严密,致使曹操这次用兵毫无办法。一次曹操偷袭濡须,结果一场激战之后曹军3000多人被俘,落水淹死者也好几千人。这一仗,曹军锐气挫伤,不敢再出战,双方相拒月余,曹操一点便宜也没沾到,不禁喟然叹息“生子当如孙仲谋”,引军北还。此役使曹操更清楚地认识到,今后淮南将是他与孙权的主要战场。所以他任命温恢为扬州刺史,还不放心,又任命蒋济为扬州别驾。曹操在诏令中说: “季札既然坚持要为臣,吴国也应当有君啊! 如今有你回到扬州,我对这个地区的大事就没有什么忧虑了!”这可以看出曹操对蒋济是非常看重的,把他比作春秋时吴国的贤臣季札,并希望他能够很好地协助温恢。不久,当地老百姓中有人诬告蒋济是阴谋反叛的主谋,曹操听后毫不相信,指着上次的诏令对左将军于禁、沛相封仁等人说: “蒋济绝不会有这种事! 有这种事,那我就是无知人之明了。这一定是愚民乐于兴乱,胡乱牵扯罢了。”督促赶紧弄清此事,结果确是虚枉。不久,曹操把蒋济召为丞相主簿西曹属,让他到自己身边来工作,并在诏令中说: “舜推荐了皋陶为官,使不仁之人远远离开,品评选拔人才能够恰到好处,就寄希望于你们这些贤明的部属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留守荆州的关羽举兵北征,把曹操的大将曹仁、吕常分别包围在樊城和襄阳。于禁、庞德率兵救应,结果被关羽水淹七军,庞德被斩、于禁被擒,一时声震中原。曹操因为汉献帝在许昌,离关羽的军队太近,准备迁都。司马懿和蒋济劝曹操说: “于禁等被水所淹,并不是战争计划的失误。他们的失败,对于国家大计尚不会有损害。刘备、孙权两家,外表亲密而实际上疏远。关羽得志,孙权肯定不愿意。可以派人劝孙权派兵跟踪而上,在关羽的后面偷袭他,许诺到时割江南封赏孙权,这样樊城之围自然就解了。”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孙权早有夺回荆州之意,关羽来夺襄、樊之时,吴国君臣已密谋进袭荆州的计划。孙权一切准备停当,兵马尚未出发之际,曹操听从了司马懿和蒋济的建议,遣使送信给孙权,孙权真是求之不得,并立即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不但表示愿意为曹操效劳,并且还把偷袭荆州的计划告诉他,请其严守机密,与之配合。这样,孙权偷袭公安(今属湖北)、江陵(今属湖北)成功,兵不血刃袭取荆州,关羽被迫败走麦城,终被东吴擒杀。
曹丕继承王位之后,任命蒋济担任相国长史。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登基之后,又任命蒋济为东中郎将外出带兵,蒋济请求留在京师为皇帝出谋划策,但曹丕不同意,下诏说: “当年高祖刘邦曾作《大风歌》说: ‘安得猛士守四方’。现在天下没有平定,重要的是必须用贤能的大臣去镇守边境。如果边境太平无事,你再返回京城继续任职,也不晚嘛!”后来蒋济写了《万机论》上呈,曹丕非常喜欢,召他回京担任散骑常侍,侍奉左右。曹丕因为和征南将军夏侯尚关系很好,所以恩宠倍加。赐诏给夏侯尚说: “你是我的心腹大将,对你也应当特别对待。施恩德足以让死者享用,行惠爱能让人怀念不忘。你可以作威作福,专行赏罚,有杀人或使人免死的权力。”夏侯尚把这份诏书给蒋济看了,蒋济认为这样很不妥,所以这次应召回京后,曹丕问他: “你在外这段时间,对当今社会风俗教化有何看法?”蒋济直言道: “臣没有听到什么善政,只是听到一些亡国的话。”此言一出,使曹丕忿然变色,问他为什么这样说,蒋济就把赐诏夏侯尚的事举例出来,并接着说:“《书》中明确指出: ‘臣没有作威作福的权利,如果臣作威作福,不仅于家有害而且对国家也是极大的危险。作威作福是大臣绝对不能施行的,古语说‘天子无戏言’,古人对此非常慎重,这些,唯有陛下去体察了! ”曹丕听后感觉很有道理,怒气顿消,派人追回前面的诏令,并对蒋济敢于直谏表示赞赏。
黄初三年(222)九月,曹丕发兵三路对东吴大加讨伐; 以征东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出洞口(今安徽和县西南); 以大将军曹仁攻打濡须,配合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集中兵力围攻南郡江陵。此次蒋济与曹仁一路,为他出谋划策。曹仁先派蒋济率一支偏师虚张声势要去攻打濡须东面30里的羡溪,诱使濡须的东吴守将朱桓分兵去救,然后以主力直逼濡须。曹仁一到,立命其子曹泰攻打濡须城,同时分遣将军常雕、王双等乘牛皮油船袭击濡须江中小洲。蒋济临阵观察,立即劝阻曹仁说: “吴军据守两岸,把兵船摆在上游,而我们却在下游兵入中洲,就好比自入地狱,这是条通向危险和死亡的绝路啊。”曹仁求功心切,且在兵力上又占优势,所以没有听进蒋济之言,结果大败,常雕被斩于江中,王双被生擒,士兵被杀死及落水淹死者不计其数。此役后,曹仁郁怒成疾,第二年便死去了。蒋济再次被任命为东中郎将,代领曹仁的兵马。诏令说: “蒋济兼有文才武略,志向节操风发昂扬,常有渡过长江吞并吴国的志向,因此再授给他将帅统兵的重任。”不久,又征召蒋济为尚书。
黄初六年(225)八月,曹丕准备兴兵讨伐孙权,蒋济上书陈述水路难以通行,又上《三州论》讽谕曹丕,劝谏他暂时不要去讨伐孙权。曹丕不听,亲率水军从谯县循涡水入淮。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抵达广陵(今江苏扬州东北)。这次魏文帝临江观兵,大有渡江之志。可是孙权早就做好了准备,严兵固守,专等魏兵来攻。不料这年天寒,江边结了冰,船只入不了江,魏文帝急得没法,一筹莫展,只得下令撤兵了。撤退中,战船数千艘搁浅不能行进,有些大臣建议就此留兵屯田,蒋济认为: 此地东靠洪泽湖,北面又临近淮水,若夏秋水盛的时候,吴军很容易兴师入侵,不能安屯。曹丕听从了蒋济的意见,车驾立即出发,返回精湖(今江苏宝应)时,水差不多干了,曹丕把船只全部交给蒋济负责。这些船停滞在数百里的水面上,蒋济又命人另凿挖了四、五条水道,令人推拉着把船集中到了一起,事先修筑土坝阻断湖水,后面的船只都牵引到一起,然后一下子掘开土坝,船乘着水势全部冲入淮河。文帝返回洛阳以后,对蒋济说: “办事情不能不了解情况。我原来决定告诉你分一半船只在山阳池中烧掉算了,但你却能把后面的船全都弄回来了,并差不多和我同时到达谯县。再说每次听到你的条陈、议论,确实都很符合我的心意。从今往后征讨吴、蜀的谋虑筹划,你都要替我深思详论。”这次兴师,不战而归,也没有过多的劳民伤财,这几乎全赖蒋济出色的谋划,所以,曹丕对他非常的满意。
这次兴师,竟是曹丕一生中最后一次征战,第二年即黄初七年(226)五月,曹丕病逝于洛阳。曹睿即位,即魏明帝。赐爵蒋济关内侯。太和二年(228),孙权设计让鄱阳太守周鲂诈降曹休,并让他取道宛城进住江上,然后自己在南岸举兵为应。曹休经过一番调查没有发现疑点,便奏明曹睿后,亲率步骑十万按周鲂所示向宛城(今安徽潜山)进发,同时,曹睿又命司马懿由宛城向江陵进兵,令贾逵进取濡须东关。曹休进兵之时,蒋济上疏给明帝说: “大司马深入敌区,与孙权的精兵对垒,而孙权的大将朱然等又在上流,很容易乘势而下,从背后袭击曹休,我看不到此番我军能占到什么便宜。”正如蒋济所料,东吴早已做好了充分准备,孙权一得消息,即刻赶到皖口(今安徽安庆西)拜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又以朱桓、全综为左、右都督,各领三万人马去袭击曹休,东吴已布好口袋专等曹休来钻了。曹休大军到达皖地后,吴军出兵安陆(今湖北安陆南)。蒋济又上书说: “现在吴军显露向西行动的迹象,必然想合兵图谋进攻东面,应当迅速令诸军赶去救援。”这时曹休早已钻入了吴军的口袋,结果陆逊等三路兵马齐出,杀得曹休仓皇败北。逃到夹石(即今北峡山,在今安徽桐城北)时他的兵马已被“斩获万余”,骡马、辎重全部丢弃了,陆逊在击破曹休之后,立即分兵来抢占夹石,曹休处于前有阻兵、后有追兵的境地,多亏贾逵率救兵及时赶到,曹休的军队才没有全军覆没。事后,魏明帝迁蒋济为中护军。
文帝在位时,改秘书为中书,刘放担任中书监,孙资担任中书令,二人倍受重用,共同掌管机密。明帝即位后,对二人更加宠爱信任加官进爵,权倾当时。为此使蒋济感到忧虑,他上疏说: “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帝王对左右侍从太亲信了,自己就容易被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值得借鉴的教训。过去大臣主持国事,朝廷内外都为之骚动。陛下自己高明地处理各种政务,臣下们无不大为恭敬。大臣不是不忠诚,但威望权力在大臣手中,大家就会怠慢君王,这是势态发展的一般规律。陛下既然已察觉了大臣专权这件事,希望也不要过分依赖近侍。身边的近侍在忠诚正直、深谋远虑方面,未必会比其他大臣强,而逢迎谄媚,曲从迎合,恐怕更见长。现在外面谈论,都是说中书如何如何。虽然可以使他们恭敬谨慎,不敢与外结交,但有了这样的名声,仍能迷惑一般的人。何况他们实际上担任要职,每天都在君王跟前,假如您因一时疲倦,由他们决定或改变某些事情,大家见他们能影响或改变君王的决定,就会抓住时机去攀附他们。一旦有了这种开端,朝臣们就会借机在内朝设置代言人。用这帮人为自己讲话,私自招徕他所结交的侍从,作为他们的内援。如若是这样,随意地品评毁誉人物,一定会有所兴起; 功罪赏罚,也一定会有所改变与颠倒; 沿正直之道而上的人便会受挫,曲从依附近侍的人反而通达。因卑微而进入朝廷的人,攀缘权势出人头地,而君王仍然轻易亲近相信他们,没有发现他们的奸行。这是圣明的君王早应发现的,对外留心经意,他们的不轨行迹自然可以察觉。有的朝臣或者因怕言语不合而受到近侍的怨恨,不敢向上报告。我诚信陛下静心深思,公正地听取意见并同时加以观察,如果事情有不完全符合道理之处或者对人、对物的运用有不周全之处,就及时把它纠正过来。这样,远可以同黄帝、唐尧比功,近可以彰明武帝、文帝的功业。岂能因为是近侍而不爱呢。即使君王要明察一切仍然不可能全部知晓天下大事,应当有所托附。三个职务同时由一人担任,那人又没有周公的忠诚,也没有管仲的公正,就会有玩弄权术败坏朝廷的弊端。现在国家柱石之才虽少,但是品行能称贤于一州、智慧可以胜任一官之职、忠诚正直能竭力奉行王命及能各奉其职的官员,陛下可以一并任用驱使。这样,就能使陛下圣明之朝不再有专权之臣这样的名声了。”
皇帝宠信近侍大臣,使之权威过重,以至于朝臣争相攀附形成朋党,危机朝廷,这是东汉末年最严重的问题,为了防微杜渐,蒋济把这个问题非常尖锐地提出来警告明帝,这是需要忠心和勇气的,因为这不仅易与权臣结怨,激烈的言辞也容易使皇上反感。好在明帝曹睿在容受直言方面,远远超过过去的帝王,所以还对蒋济大加赞赏了一番,下诏说: “正直的大臣是君王的依靠。蒋济兼有文武之才,服事勤苦、尽心尽责,每逢有军国大事,就有奏议,忠诚奋发,我特别欣赏。”立即升蒋济为护军将军,加官散骑常侍。
曹睿虽然对蒋济的正直忠诚表示赞赏,但蒋济之言并没有引起他真正的重视,所以才会有他死后的司马氏专权。曹睿在位时,总的说来魏国在各个方面都不错,特别是军事上,蜀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几乎都失败了,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他统治的最后几年,即自诸葛亮死后,魏西方大患解除,他奢侈淫侈的本性便充分暴露,在洛阳大修宫殿室宇,广选美女,自贵人至一般宫女就有数千人,怨恨离别的人很多,由于征伐和劳役不断,农业劳动力缺乏,收成不好,粮谷缺乏。蒋济为此十分担忧,上疏说: “陛下您现在正是发扬前人传统,光大祖先遗留的大业的时候,实在还不能做到高枕无忧,垂拱而治。目前虽然有十二个州,但百姓的人数还超不过汉代的一个大郡。吴、蜀尚未平定,军队久驻边陲,他们一边耕田,一边打仗,多少年来不能与亲人团聚,离恨别怨很多。国家的不少事情还处在草创阶段,而现在从事农桑的人少,等待穿衣吃饭的人很多。眼下当务之急,只有停止消耗百姓,使他们不至于太困乏。贫乏的人民,如果再遇上水旱之灾,广大百姓将不能为国家所用。凡是使用百姓必须在农事闲暇时,不能耽误农时。想要建立大功业的君王,应先估计百姓的人力、财力而加以抚慰。过去越王句践曾鼓励生育,增加人口等待战争之用,燕昭王体恤病民,求得民心,为的是报仇雪恨。所以疲弱的越国能消灭强劲的吴国,而弱小的燕国能征服强大的齐国。现在吴、蜀两国,我们不征伐他们,他们就不会自己灭亡; 不好好对付他们,还要遭到他们的侵略,陛下在朝不能消灭他们,就会成为大魏百世的隐患。以陛下的圣哲明察和神武的谋略,应把能缓一缓的事情(如宫室的修建)先放一放,专心征讨吴、蜀两国,我认为不难成功。再者沉溺于男欢女娱之中,会对精神健爽有害。精神过分消耗则会枯竭,身体过分劳累则容易疲惫。希望陛下能够大大地简选后宫的美女,把足以充任为陛下生养‘百斯男’的佳丽留下,把那些余冗闲散和年轻幼小的女子,暂且全部分遣出宫,以求得清静。”
蒋济对明帝的批评应该说是很尖刻的,几乎在说他不务正业,希望他能振奋精神、励精图治,完成曹操未竟的事业。此番曹睿再次表示接受批评,并对蒋济又大加称赞,下诏说:“没有蒋护军,我怎么能听到这番良言呢。”其实这只是表面文章,他根本没有接受,日后依旧大兴土木,致使国有匮乏,人民贫困不堪。不管明帝能否接受,蒋济作为一名元老重臣,他无时无刻不在考虑着国家的军国大事,帮助君王谋划,他多次在奏疏中强调,魏的战略重点是对付吴蜀,不应该乱加征伐,特别在对待辽东公孙渊的问题上,他坚决反对明帝的主张,显示出很高的战略眼光。
公孙渊是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北)人,自他祖父公孙度起,已历三世割据辽东,虽说投靠曹魏,实际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曹睿即位之初,没有接受侍中刘晔的建议,趁公孙渊新立,解决辽东割据问题,而继续采取安抚的办法,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公孙渊继掌辽东之后,担心魏国早晚要来讨伐他,便秘密与孙权交往,魏明帝早有觉察,太和六年(232),曹睿决定派平州刺史田豫和幽州刺史王雄水陆两路并攻辽东。蒋济立即上书劝谏,说: “一般说来,不是能够吞并我们的国家,不是闹事叛乱的大臣,不应该轻易去讨伐他。讨伐他如没能彻底制服,这反而驱使他成为反叛的贼寇。所以说: ‘虎狼当道的时候,不先去打狐狸,先除掉大害,小害自然就消除了。’现在辽东这地方,几代委任公孙氏管理,我们每年都对他们进行考察,他们也每年按时交纳贡赋。即使我们能一举平定辽东,得到那里的百姓,对国家来说也没有多大益处; 得到那里的财富,也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但万一不能一举攻克,这样就会与辽东结怨失信。”蒋济此议希望明帝先对付强敌,如果吴蜀灭亡,辽东自然就没事了,但曹睿不听,结果田豫、王雄此伐劳而无功。后来,蜀相诸葛亮死后,明帝决定再次讨伐辽东,公孙渊闻信之后,再次讨好孙权求救,孙权也声言发兵救援。如果孙权果真发兵,魏要灭掉辽东就要大费周折了,明帝便问蒋济: “你认为孙权能派兵救辽东吗?”蒋济说: “孙权知道我们准备充分,他没有什么好处能得,他想大批出兵干涉,因路途遥远力不能及,如只派少量兵力则是劳而无获; 这种情况,孙权就是他的子弟处于危难之中,也不会有所行动,更甭说别人了! 何况上次公孙渊杀死孙权的使者,在魏吴之间的反复,使孙权蒙受了巨大的侮辱。现在孙权只所以扬言要出兵,只是想迷惑于我,我们攻伐不下,公孙渊也肯定要投靠他了。不过我们征伐公孙渊,有海相隔,如大军相持,事情不能迅速解决的话,按孙权行事的一般规律,也保不准他会出轻兵掩袭。”后来事情发展果如蒋济所料。
景初三年(239)正月,曹睿病死,齐王曹芳即位,任命蒋济担任领军将军、进封昌陵亭侯的爵位,转而担任太尉。当初,侍中高堂隆在议论郊祀之事时,认为魏是舜的后代,祭祀时尊崇舜为祖先配享。蒋济认为舜本来姓妫,他的后代姓田,不是曹氏的祖先,就撰写文章追问高堂隆,责怪他的不慎重。
曹睿临终,选择了曹爽和司马懿二人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自己年仅8岁的儿子曹芳。曹爽是故大司马曹真之子,因为是皇族而被选为首辅,但论资历、功勋、名望及与文武官员的关系,他是远远比不上司马懿的。二人刚开始辅政时,至少表面上还能和睦相处,没有发生直接冲突,但两人都罗致了一批亲信。正始五年(244)以后,二人的矛盾已趋公开和激烈,曹爽开始独揽大权。正始六年(245)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将兵交给他弟弟中领军曹羲统领,曹芳因为这是先帝旧制而不同意他这样做,他置之不理。第二年,曹爽又采纳何晏、邓飏、丁谧等人的计谋,把太后迁至永和宫,专权朝政,他们兄弟一起掌握禁军,经常随意地改易法度,皇帝也禁止不了。而且曹爽日益骄纵、奢侈无度,甚至私自把先帝的才人带回去淫乐。曹爽的专权无道,不仅为司马氏夺权提供条件,且引起元老重臣的普遍不满。正始八年(247)春二月,天上出现日蚀现象,曹芳诏见群臣问日蚀的得失祸福,蒋济乘机上书说:“过去大舜辅佐治国,禁止结党营私; 周公辅佐政务,对于任命亲朋十分慎重; 齐景公询问灾情,晏婴回答说要广布恩惠;鲁僖公询问灾异,臧孙答道应该缓行劳役。顺应天命,防止变故,才是实实在在的人事。现在吴蜀未灭,我军将士连年征战不能安居已经十来年了,男女怨旷,百姓生活贫苦。为国制定法令制度,只有治世的贤才,才能张扬纲纪法度流传后世,怎么能让中下等才能的小官吏随意改动呢! 结果会无益于治国,恰恰是伤害了百姓。应当使文武之臣各守其职,以清廉公平做表率,这样祥和吉瑞就会感应而到来。”这实际是借日蚀之变谈曹爽专权的危害。
曹爽专权与骄纵,终于给司马懿提供了夺权的机会,嘉平元年(249)正月初六,曹芳拜谒明帝高平陵,曹爽及其兄弟全都跟随而去,司马懿使郭太后下诏关闭城门,调集军队,出屯洛水浮桥,接着就奏曹爽罪状于曹芳,这次兵变蒋济始终参与其间的,并随司马懿出屯洛水浮桥,曹爽得到司马懿奏事以后,不敢上呈皇帝,把车驾留在伊水南岸,砍伐树木以为鹿角,调发屯田兵数千人充当警卫。这时司马懿又施招诱计,让蒋济写信给曹爽说: “司马懿只是要免你的官,没有加害的意思。”于是曹爽拒绝大司农桓范奉天子去许昌,调四方兵同司马懿对抗的主张,决定回家,说: “司马公只为夺我的权,我回家还可以作侯爷,不失作富家翁。”结果终于被司马懿捕而杀之。蒋济本意只是要夺曹爽兄弟之权,并不想杀死他们,后来司马懿灭曹氏兄弟,蒋济又无力挽救,感觉到失信于曹爽,又有被司马懿利用的感觉,心中闷闷不乐,所以事后进封他为都乡侯,食邑700户,蒋济立即上疏说: “臣误蒙圣主宠幸,担任太尉的职务,而曹爽竟敢心怀祸心,这是我的失职。太傅毅然独自决断,陛下能明察他的忠义节操,曹爽被杀,这是国家的福气。加封恩赐,一定要给有功之臣。现在论谋略筹划我事先没有参与,论战功我又不是统帅或主将。但如果上面违背了分封功臣的制度,下面就会承受这种弊害。我担任宰相的官职,为众人所仰望,实在担心假冒领赏的风气要从我这儿兴起,推让荣誉的风气要从我这儿废绝了。”蒋济坚决请求辞去加封,魏帝不允许。所以蒋济一直受此事烦扰,由此成疾,当年病故。谥号景侯。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