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行十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后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贞元十三年十月北游汴州,与韩愈相识,时韩愈主持府试,解送入京应举。明年登进士第。旋返和州,居丧不仕。元和元年,补太常寺太祝,十年不调。害眼疾三年,几至失明,故孟郊赠诗称之“穷瞎张太祝”。十一年,始转为国子助教。十五年迁秘书郎。宰相裴度自太原寄马相赠,张籍赋《谢裴相公寄马诗》,韩愈、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绛等均有和作,一时推为文坛盛事。长庆元年,韩愈荐为国子博士。次年迁水部员外郎。四年擢主客郎中。大和二年拜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大和四年前后卒。张籍“长于乐府,多警句”。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诗》)。名篇如《妾薄命》、《采莲曲》、《董逃行》、《筑城词》、《贾客乐》、《野老歌》等,均能继承汉魏乐府传统、勇于揭露现实黑暗,风格质朴自然。《节妇吟》以委婉语气坚辞淄青藩镇李师道拉拢,亦属有为而作。与王建诗风相近。宋人每以“张王”并称。曾季貍《艇斋诗话》云:“唐人乐府唯张籍、王建古质。”严羽《沧浪诗话》标有张籍王建体。周紫芝《竹坡诗话》则认为“唐人作乐府诗者甚多,当以张文昌为第一。”未免过誉。李肇《唐国史补》称:“元和已后……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张洎《张司业集序》称:“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乐天、孟东野歌调为天下宗匠,谓之‘元和体’。”可见其影响之大。五言律不事藻饰雕琢,于平易中见委宛深情,亦多佳作。杨慎《升庵诗话》谓晚唐朱庆馀、陈标、任蕃、章孝标、司空图、项斯等俱学张籍五律。《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诗集》七卷、《论语注辨》二卷(佚)。《郡斋读书志》著录《张籍诗集》五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张籍集》三卷、《木铎集》一二卷、《张司业集》八卷,附录一卷。今流传较广者为《张司业集》八卷本。《全唐诗》编其诗五卷,见卷三八二至三八六。《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五录佚诗一首,《续拾》卷二五又补一首。《全唐文》卷六八四收录其文两篇。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六○、《新唐书》卷一七六本传、《唐诗纪事》卷三四、《唐才子传校笺》卷五等。卞孝萱编有《张籍简谱》,见《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四、五期合刊。
八卷。唐张籍撰。张籍字文昌,世称张司业,祖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和州乌江县 (今安徽和县)人。贞元进士,诗人,官至水部郎中、国子司业。博学有识,善于文,晚年与韩愈齐名,世称“韩张”。著有《张司业集》。张籍继承了 《诗经》、汉乐府以至盛唐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在文艺观点和文学主张上和白居易志同道合。其诗深衷浅貌,语短情长,耐人咀嚼,形成一种精悍警策、简朴清淳的独特风格,卓然于韩白之外自成大家,开晚唐之一派。关于张籍作品,生前未编刊成集,后经唐季五代战乱,大部分已散失。张洎花费二十多年时间,辑得张籍诗歌四百余首,编为十二卷,名曰《木铎集》。张洎《张司业集序》称:“自皇朝多故,荐经离乱,公之遗作,十不存一。予自丙午岁迨乙丑岁,相次缉缀,仅得四百余篇,藏之箧笥。余则更俟博访,以广其遗阙云尔。”南宋末,汤中就家藏元丰八年(1085)写本,参考他本,校定为 《张司业集》,共八卷,附录一卷,由魏峻于平江刻版印行。此本为明万历中和州张尚儒与张孝祥于湖集合刻而成。尚儒称购得河中刘侍御本,又参以朱兰嵎太史金陵刊本,得诗四百四十九首,并录与韩昌黎书二首,订为八卷。可知并非张洎、汤中之旧。但其数不甚相远,似乎无所散佚。明正德十年(1515),刘成德得常明伦录本,复为编次,共三百九十三首。今传明嘉靖间刻本《唐张司业集》八卷,收录诗歌四百五十余首,附张洎、刘成德序。刘成德《唐司业张籍诗集序》云:“按,《唐史》云有集七卷。不传。”后《四部丛刊》曾据此影印。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又以此为底本,参照现存各本,细加校点删补,编成《张籍诗集》,共八卷,诗四百七十八首,逸句一条,联句六首,附录二项 (张籍书二首,他人序跋三则),为目前最完善的张籍作品集。北京图书馆还藏有宋刻《张文昌文集》一一四卷残本,陆贻典跋影抄本,黄丕烈跋旧折八卷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