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善夫(1485年—1523年),字继之,号少谷山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少有才名,善为古文词,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二十举于乡,次年,登进士第。未任官,即与值中书者何景明诗文切磋,颇相得。与之往来交好者如王廷陈、薛蕙、顾璘、方豪等皆有诗名。不久,父母相接去世,归乡守丧。武宗正德六年(1511),始授户部广西司主事,出理吴中浒墅关税,以公正廉明闻。权宦刘瑾用事,力请告归,筑少谷草堂于金鳌峰下,作迟清亭以见志,岩居六载。正德十三年,起为礼部主事、进员外郎。因谏武帝南巡,被杖于廷,罚跪五日,寻复乞归。世宗嘉靖元年(1522),以都御史周季凤荐,起为南京刑部郎中,未上,转为吏部郎中。行抵建宁,便道游武夷,时值风雪,又绝粮,遂病卒。善夫继“闽中十子”之后,为福建又一位重要诗人。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皆学杜甫,写下不少忧国忧民之作,反映明中叶的政治腐败与社会黑暗,如:《百忧行》用赋体历数全国各地兵乱民变,并揭示出由于奸邪当道、主昏臣佞使得局势更为严峻;《大水行》写大灾之后朝廷仍然诛求不已;《兵起》反映动乱之中百姓生命没有保障。还有少量作品揭露了皇帝的昏愦,如《大田篇》等。这类作品在孝宗弘治(1488—1505)、武宗正德(1506—1521)之际的诗坛显得十分突出,此期间代表作家“前七子”也很少有如此大量反映现实的作品。这个特点已为稍后一些评论家所注意。王世贞言“郑继之诗如冰凌石骨,质劲不华”,“又如天宝父老谈丧乱,事皆实际,时时感慨”(《艺苑巵言》),指出了善夫诗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上与杜甫相近之处。亦有人对此表示不满,林燫在《福州府志·文苑传》中言及正德时期诗坛学杜倾向时云:“至善夫并袭其(指杜甫)意,时非天宝,地靡拾遗,殆无病而呻云。”对此,钱谦益云:“以毅皇帝时政观之,视天宝何如? 犹曰无病呻吟,则为臣子者必将请东封、颂巡狩而后可乎?”(《列朝诗集小传》)四库馆臣亦云:“然武宗时阉竖内讧,盗贼外作,诗人蒿目,未可谓之无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两家皆对林说加以驳斥。王世贞谓“郑善夫得杜骨”(《艺苑巵言》),则未免评价过高。善夫学杜基本上是亦步亦趋,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有《少谷全集》,二十四卷。黄绾为作《少谷子传》,林釴为撰墓碑。《明史》卷二八六有传。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