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以五伦①为达道②,乃天下古今之所通行,终身所不可离者。明此是大学问,修此是大经纶③。五伦之中,造端④乎夫妇。《易》首乾坤,《诗》始《关雎》。王化之原,实基于衽席⑤。且道无可修,只莫染污。闺门⑥之间,情欲易肆,能节而不流⑦,则去道不远矣。夫妇之道,惟是有别,故禁邪淫⑧为最。可以养德,可以养福。切宜戒之。

┃ 今译 ┃

《中庸》将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五种人伦作为公认的准则,乃是天下古今通行的道理,每一个人都应当终身遵守而不偏离。若能明了彻悟这一准则,那便是人世间的大学问;若能实践修行这一准则,那便是宏大的抱负与才干。五伦关系之内,首要的是夫妇之道。《易经》六十四卦,开篇就是“乾”与“坤”二卦;《诗经》三百篇,起始就是《关雎》篇。这是因为,王道教化的源头,正是以男女繁育作为基础。事实上,真正的大道本来就不是修习而成的,只要不要人为干扰、污染就好了。家庭夫妇之间,男女情欲很容易纵逸,只有做到常常节制而不放纵,那就离大道的原则不远了。夫妇之道,只是要做到“有别”,故而禁止、杜绝不正当的男女之事最为重要。做到这一点,才可以涵养德性,也能够保全天福。切记要秉持戒心啊!

┃ 简注 ┃

① 五伦: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② 达道:公认的准则。

③ 经纶:借指抱负与才干。

④ 造端:开头、发端。

⑤ 衽席:床褥与卧席,喻指男女之事。

⑥ 闺门:内室的门,喻指家庭。

⑦ 节而不流:节制而不放纵。

⑧ 邪淫:邪恶纵逸、不合正理的男女之事。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爱敬父母,正是童子急务。汝幼有至性①,颇竭孝思②,第须要之于道③。倘此志不同,此学各别,即称纯孝,终是血肉父子④。今当以父母为严君⑤,养吾真敬,使慢易⑥之私不形;求父母之顺豫⑦,养吾真爱,使乐易⑧之容可掬⑨。常敬常爱,即是礼乐不斯须去身⑩,即是致中和之实际。以此事君,则为忠臣;以此事长,则为悌弟。无时无处而不爱敬,则随在感格,可通神明。

┃ 今译 ┃

先有了夫妇关系然后才会有父子关系,爱敬父母,正是小孩子首先应该做到的。你从小就有天赋卓异的品性,对父母能够竭尽所能地孝敬,但必须把这种孝敬提升至“道”的标准才行。如果不能以父亲的志趣为趋向,以父亲的学问为追求,那就算被别人称为“纯孝”,也不过是世俗人情意义上的父子关系。应当以父母为严君,涵养我内心真正的敬意,而从来不出现怠慢轻视的情形;要以父母的遂意和安适作为追求,涵养我内心真正的爱意,而时常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和乐平易的神态。对父母常存敬爱,就是《礼记中说的礼乐片刻不离身,就是《中庸》所讲的“致中和”的真实作用。以这种修养来侍奉君主,就是忠臣;以这种修养来侍奉长辈,就是孝悌。每时每处都呈现出对人和事物的真爱真敬,以至诚之心感化一切,就可以通达神明。

┃ 简注 ┃

① 至性:天赋卓绝的品性。

② 孝思:孝亲之思。《诗·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③ 要之于道:纳入“道”的标准要求。

④ 血肉父子:指世俗人情意义上的父子关系。

⑤ 严君:父母之称。《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⑥ 慢易:怠慢轻视。

⑦ 顺豫:如意安适。

⑧ 乐易:和乐平易。

⑨ 可掬:可以用手捧住,形容情状明显。

⑩ 礼乐不斯须去身:出自《礼记》。原文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意谓以礼乐从身心两方面时刻加以修养。斯须:片刻,一会儿。

致中和: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不偏不倚、十分和谐的境界,也就是符合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感格:感之于此而达之于彼,也可理解为感动、感化的意思。李纲《应诏条陈七事奏状》:“然臣闻应天以实不以文,天人一道,初无殊致,唯以至诚可相感格。”

昔杨慈湖①游②象山③之门,未得契理④,归而事父。一日父呼其名,恍然大悟。作诗寄象山云:“呼承父命急趋前,不觉不知造深奥。”即承欢奉养⑤,可以了悟真诠⑥。故洒扫应对⑦,可以精象入神⑧,乃是实事。有父子然后有兄弟,吾生汝一人,原无兄弟。然合族⑨之人,长者是兄,幼者是弟,皆祖宗一体而分。即天祐、天与,吾既收养,便是汝之亲弟兄。

┃ 今译 ┃

昔日杨简拜入陆九渊之门求学,未能契入真理,之后回家侍奉父亲。一天杨简父亲喊他的名字,他恍然大悟,作诗寄给陆九渊说:“呼承父命急趋前,不觉不知造深奥。”就是说侍奉父母,可以参悟真理。因此洒水扫地、待人接物这些日常事务,可以由此深入表象,参悟神理,乃是实实在在的事。有父子然后有兄弟,我只生了你一人,你本无兄弟。然而整个家族的人,同辈之中年长的就是你兄长,年幼的就是你弟弟,都是同一祖宗开枝散叶而来的。就是天祐、天与,我既然收养了他们,他们便是你的亲兄弟。

┃ 简注 ┃

① 杨慈湖:杨简(1141—1226),字敬仲,号慈湖(世称慈湖先生),浙江慈溪人,南宋时期学者,师从陆九渊,有《慈湖遗书》《慈湖诗传》《慈湖易传》《五诰解》等传世。

② 游:交游,交往。这里指入陆九渊之门问学。

③ 象山: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抚州金溪人,因讲学于象山书院,世称象山先生。陆氏与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齐名,是宋明“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象山先生全集》传世。

④ 契理:契合道理。宋明儒者所谓“理”,是指万物的本体,与“道”属同一层次。

⑤ 承欢奉养:指顺从父母之意来侍奉父母。

⑥ 真诠:真谛、真理。

⑦ 洒扫应对:洒水扫地,待人接物。这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传统儒家教育起步的地方。《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宋·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⑧ 精象入神:深入表象,参悟神理。

⑨ 合族:整个家族。

昔浦江①郑氏,其初兄弟二人,犹在从堂②之列,因一人有死亡之祸,一人极力救之获免。遂不忍分居,盖因患难真情感激③,共爨④数百年。累朝旌⑤其门,为天下第一家,前辈⑥称其有过于王侯之福。

┃ 今译 ┃

昔日浦江郑氏一族,最初只有兄弟二人,尚且是叔伯兄弟。因为其中一人有危及生命的祸患,另一人竭力挽救使他避免了祸患。二人于是不忍分居,大概是因为患难真情互相感动激发的缘故,郑氏一族共灶居住数百年。接连几个朝廷都表扬他们家族,是天下第一家族,前人称他们有超过王侯之家的福分。

┃ 简注 ┃

① 浦江:浙江浦江县。浙江浦江郑氏家族是当地著姓,以孝义治家,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为“江南第一家”。

② 从堂:从兄弟与堂兄弟。从兄弟指父亲亲弟兄的儿子,即同祖父的伯叔兄弟。俗称堂兄弟。清·赵翼陔余丛考·堂兄弟》:“俗以同祖之兄弟为堂兄弟。按《礼经》曰从兄弟,无堂兄弟之称也。其称盖起于晋时。”

③ 感激:感动激发。

④ 共爨:共用一个灶烧火煮饭,指不分家居住在一起。

⑤ 旌:本指旗子,这里指表扬。

⑥ 前辈:前人。

吾家族属不多,自吾罢宦①归田,卜居②于此,族人皆依而环止③。今拟岁中各节,遍会④族人。正月初一外,十五为灯节⑤,三月清明,五月端午,六月六日,七月七日,八月中秋,九月重阳,十月初一,十一月冬至。远者亦遣人呼之,来不来唯命。此会非饮酒食肉,一则恐彼此间隔,情意疏而不通;二则有善相告,有过相规⑥。即平日有间言⑦,亦可从容劝谕⑧,使相忘于杯酒间。汝当遵行毋殆⑨。

┃ 今译 ┃

我们家族人不多,自从我罢官回到家乡,在此居住,族人都依附着我住在周围。现在我打算每年各个节日,与族人举行聚会。除正月初一外,还有十五灯节,三月清明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六日,七月七日,八月中秋节,九月重阳节,十月初一,十一月冬至。离得较远的也派人去喊他们,来不来遵从他们的意愿。这种聚会不是为了喝酒吃肉,其目的一来是怕彼此之间隔得太远,情义疏远而不相来往;二来是彼此有善念、善行可以互相告知,有过错可以互相规劝。就是平日里有离间彼此关系的言论,也可以从容劝说,让彼此之间的误会消失于杯酒之中。你要遵守执行不要懈怠。

┃ 简注 ┃

① 罢宦:罢官。

② 卜居:古人凡建宅居住有占卜的习惯,此处指选择居住的地方。

③ 环止:像圆环一样围绕着居住。

④ 遍会:一一相会。这里指与族人举行聚会。

⑤ 灯节:元宵节,古人有元宵观灯的习惯,因此又称灯节。

⑥ 规:规劝。

⑦ 间言:离间之言。

⑧ 劝谕:劝勉晓谕,即劝说勉励使之明白道理。

⑨ 毋殆:不要懈怠。

五服①之制,先王称情②而立,大凡伯叔期功③之服,皆不可废,庶成礼义之家。兄弟相疏,皆起于妇人之言,凡稍有丈夫气者,初时亦必不听,久久浸润④,积羽沉舟⑤,非至明者不能察也。切须戒之。

┃ 今译 ┃

五服的制度,是先王根据人情而设立的,凡是叔伯期、功的服制,都不可以废弃,这样差不多就是礼义之家了。兄弟之间相互疏远,都是因妇人之言而起,凡是稍有大丈夫气概的人,起初也一定不会听,但是长久浸染熏陶也会受到影响,就像羽毛累积多了也可以将船压沉一样,不是非常明白的人是不能洞察其中道理的。一定要引以为戒。

┃ 简注 ┃

① 五服:“五服”有多种含义:一、五等丧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以亲疏远近为差等。二、古代王城外围,每五百里为一区画,共分侯、甸、绥、要、荒五等,称为“五服”。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礼服的合称。四、五代。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五代为五服。从上下文看,这里指的是五等丧服。

② 称情:根据人情。

③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又分为大功、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④ 浸润:浸染熏陶。

⑤ 积羽沉舟:指羽毛虽轻,累积多了也会把船压沉。比喻坏事虽小,积累起来,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语云:“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①不论仕与隐,皆当以尊君报国为主。凡我辈今日得饱食暖衣、悠优田里②者,皆吾皇之赐也,岂可不知感激。他日出仕,须要以勿欺为本。勿欺,所谓忠也。上疏陈言,世俗所谓气节,然须实有益于社稷生民则言之;若昭君过,以博虚名,切不可蹈此敝辙③。孔子宁从讽谏④,其意最深。

┃ 今译 ┃

有句话说:“君臣之间的关系和责任,普天之下任何地方都无法逃避。”不论做官还是隐居,都应当以尊奉君主、报效国家为主。大凡我们这些人今日能够吃得饱、穿得暖,安居乐业,都是我们皇上的恩赐,哪里可以不知感恩呢!日后做官,必须要以不欺瞒君主为根本。不欺瞒,就是“忠”。向皇帝上奏疏,发表意见,这是世俗人所称的气节,然而一定要有益于国家和百姓的才去说;以昭显君主的过失来博取个人的虚名,这样的错误千万不能再犯。孔子宁愿以委婉的方式劝谏君王,他的用意是很深的。

┃ 简注 ┃

① 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庄子·人间世》:“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指君王主宰臣子,臣子效忠君王的道义,不能够逃离于天地之间。

② 悠优田里:悠优,亦作“优游”,悠闲自得。田里,田地和庐舍。悠优田里,指安居乐业。

③ 蹈此敝辙:蹈,践履,指走;辙,车轮压出的痕迹。意思是重新走上以前车辆走过的老路,比喻不能吸取教训而再犯同一类的错误。成语有“重蹈覆辙”。《后汉书·窦武传》:“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④ 讽谏:委婉地劝谏君王。

至于朋友之交,切宜慎择。苟得其人,可以研精性命①,可以讲究②文墨,可以排难解纷,须要虚己求之,委心③待之,勿谓末俗风微④,世鲜良友,取人以身⑤,乃是格论⑥。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只如馆中看文⑦,我先以直施⑧,彼必以直报⑨。日常相与,我先以厚施,彼必以厚报。常愧先施之未能,勿患哲人⑩之难遇。又交友之道,以信为主,出言必吐肝胆,谋事必尽忠诚。宁人负我,毋我负人。纵遇恶交相侮,亦当自反自责,勿向人轻谈其短。至嘱。

┃ 今译 ┃

至于朋友之间的交往,一定要谨慎选择。假如能够交到一个合适的朋友,可以一起深入研究性命之学,可以一起切磋文章,可以互相排解难处、解决纠纷。这样的朋友一定要虚心去寻求,全心对待他,不要说世风衰微,世上少有良友,选择朋友以修身为原则,才是至理名言。门里面住着君子,门外的君子也就来了。就好像在私塾中讨论文章,我先以直言相告,他一定也以坦诚来回报我。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交往,我对待他人厚道,他人一定也以厚道来报答我。要常常以没能先施予而愧疚,不要担心难以遇到贤明的人。另外,交友之道以诚信为主,朋友间的交谈要吐露胸中真意,与朋友谋划事情一定要竭尽忠诚。宁愿别人亏欠于我,我不亏欠别人。纵使遇到恶友相欺侮,也要自我反省,自我责备,不要向人轻易谈论他的短处。这是紧要的嘱咐。

┃ 简注 ┃

① 性命:万物的天性禀赋。这里指“性命”之学。

② 讲究:讲讨研究。

③ 委心:全心,诚心。

④ 末俗风微:末世风俗、风化衰微。

⑤ 取人以身:《中庸》:“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指选择人的原则在于品德,取决于其修身如何。

⑥ 格论:至理名言。

⑦ 馆中看文:在私塾中讨论文章。馆,私塾。

⑧ 以直施:以正直对待。此处指直言相告,坦率地指出对方的问题。

⑨ 以直报:以正直报答。此处指对方也以直言相告。

⑩ 哲人:贤明之人。

至嘱:紧要的嘱咐。

五伦①本自天秩②,凡相处间,不可参一毫机智③,须纯肠④实意,盎然⑤天生⑥,斯谓之敦。《中庸》“修道以仁”,亦是此意。昔有人以忠孝自负⑦者,有禅师语之曰:“即五伦克⑧尽,无纤毫欠缺,自孔子言之,正是民可使由之⑨,非豪杰究竟⑩事也。”今忠臣孝子,世或有之,然不闻道,终是行之而不著,习矣而不察,是故以立志求道为先。

┃ 今译 ┃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本是上天规定的礼法制度,但凡彼此相处之时,不可掺杂一毫的机心与智巧,一定要真心实意,情谊充盈就像是自然生成一样,这就叫敦伦。《中庸》说“修道以仁”,也就是这个意思。从前有一个以忠孝自我标榜的人,有位禅师对他说:“即使五伦能够都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没有丝毫的欠缺,按照孔子的话来讲,这正是‘民可使由之’的意思,但不是豪杰之人的最终事业。”忠臣孝子,当今世上或许有,然而不闻道,最终是盲目遵行它而不能弄明白它,实践它而对其中的道理没有觉察,所以 “敦伦”之前应当先立志求道。

┃ 简注 ┃

① 五伦:指五种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和言行准则,是狭义的“人伦”。《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② 天秩:上天规定的品秩等级,这里指礼法制度。

③ 机智:机心与智巧。

④ 纯肠:淳厚的心肠。这里指出自真心。

⑤ 盎然:充满、充盈的样子。

⑥ 天生:自然生成、与生俱来。

⑦ 自负:自以为是、自命不凡。

⑧ 克:能够。

⑨ 民可使由之:老百姓可以让他们按照规范去做。《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里的意思是只按照五伦的标准去为人处世,但是并不能知其所以然,仍然不够。

⑩ 究竟:最根本的、最后的。

行之而不著,习矣而不察:出自《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著,明白地知晓。习,实习、实践。察,觉察。

孟宗之笋①,王祥之鱼②,皆从真心感召③。宋④谢述⑤随兄纯在江陵,纯遇害,述奉丧⑥还都。中途遇暴风,纯丧舫⑦漂流,不知所在,述乘小舟寻求。嫂谓曰:“小郎⑧去必无返。宁可存亡⑨俱尽耶?”述号泣曰:“若安全至岸,尚须营理⑩。如其变出意外,述亦无心独存。”因冒浪而进,见纯丧几没。述号泣呼天,幸而获免,咸以为精诚所致。此所谓笃行也。学不到此,终是假在,即修饰礼貌,向外周旋,徒令人作伪耳。

┃ 今译 ┃

孟宗哭竹所得的笋、王祥卧冰所得的鱼,都是从真心感应而得来。南朝刘宋时有个叫谢述的人跟随他的兄长谢纯在湖北江陵,谢纯遇害而死,谢述带着谢纯的尸体返回都城(南京)。在途中遇到暴风,载着谢纯尸体的船随江漂流,不知飘向了哪里,谢述乘着小船去寻找。谢述的嫂子对谢述说:“你这一去一定不能回来,难道宁愿与你的兄长一起死掉吗?”谢述哭着说:“哥哥的尸体如果能安全到达岸边,尚且需要料理后事。如果出现变故而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指找不到谢纯的尸体),我也不想独自活在世上。”谢述于是冒着风浪前进,看到谢纯尸体快要沉没。谢述呼天大哭,谢纯的尸体因此幸免沉没,大家都认为这是因为真心诚意所获得。这就是所谓的品行敦厚。学习不到此种境界,终究是虚假的,即使修饰自己的礼节和容貌,对外客套应酬,也只不过让人变得虚伪罢了。

┃ 简注 ┃

① 孟宗之笋:(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引《楚国先贤传》曰:“孟宗母嗜笋,及母亡,冬节将至,笋尚未生,宗入竹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祭,至孝之感也。”

② 王祥之鱼:(晋)干宝搜神记》载:“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

③ 感召:即感应,指神明对人事的反响。

④ 宋:指南朝时期刘裕所建立的宋朝(公元420—479年),后世称为“刘宋”。

⑤ 谢述:字景先,南朝刘宋时人。谢述、谢纯的事迹见梁沈约宋书·谢景仁传》。

⑥ 奉丧:指举行丧礼或守孝。

⑦ 丧舫:装着尸体的船。

⑧ 小郎:古代女子对丈夫之弟的称呼。

⑨ 存亡:生者和死者,这里分别指谢述、谢纯。

⑩ 营理:料理。

精诚:真心实意。

假在:虚假的存在。

徒:只不过。

┃ 实践要点 ┃

儒家以“五伦”为施治纲领,以“民胞物与”之“仁”为济世襟怀,以“中庸之道”为方法准则,以“礼”为行为规范,以“大同”为最终的社会理想。本篇之中,了凡围绕“五伦”,也就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五种最具典型性的人际关系,对儿子袁天启(袁俨)进行系统开导和训示。

关于夫妇关系,了凡强调“有别”二字,以及“节而不流”“禁邪淫为最”。孟子讲“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为何单讲“夫妇有别”,这个“有别”到底是何意?在儒家看来,夫妇关系在人伦道德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男女在生理、心理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婚姻关系中必须相互尊重对方的特质。比如男子相对理性,那么家事决定权一般由男子承担,而女子更感性,那么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则是女子的强项;战争时期,男子要冲锋陷阵,女子则应该留在后方照顾伤员。之所以有这些分工,其实就是尽男女之性,尽男女之性,则自然生别。反之,强行抹煞男女的本性差异,无视男女特质的不同,则看似公平而实际违背男女之性。前贤用一个“别”字来说明这种差异,提醒夫妇双方都认可差异、相互尊重,是非常简明扼要的。此外,禁邪淫也是维持良好夫妇关系的必要条件。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婚外情的发生有逐步攀升趋势,这是造成夫妻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导致婚外情的因素较多,人的本性如果不加约束,也会产生“过失性”的婚外关系。由此可见,了凡主张禁邪淫,也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父子关系中,了凡讲的并不是孝顺父母的繁文缛节,而是提倡“养吾真敬”“养吾真爱”,主张把对父母的爱(也就是孝)推而广之,强调“以此事君则为忠臣,以此事长则为悌弟”。在横向上,真正的孝子能够做到“无时无处而不爱敬”;在纵向上,真正的孝思可以“通神明”“悟真诠”。孔子之所以重视孝,是因为将其视为“仁”的出发点和生长点。《论语》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同‘悌’)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王阳明也说,“只从孝弟为尧舜,莫把辞章学柳韩。”了凡在此举出杨慈湖侍奉父亲的故事,表明他也已经把孝升华为一种人生大学问的高度。

在兄弟一伦中,了凡强调了家族和睦的意义。他主张在兄弟之外,亲族也要根据时节,例如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三月清明、五月端午、六月六日、七月七日、八月中秋、九月重阳、十月初一、十一月冬至等,经常组织聚会,聚在一起不是为了吃吃喝喝,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融洽情感(“恐彼此间隔,情意疏而不通”);二是沟通意见(“有善相告,有过相规,即平日有间言,亦可从容劝谕,使相望于杯酒间”)。此外,了凡指出兄弟关系的疏离,往往由于“妇人之言”,身为男子,必须有所警戒。

在君臣一伦,了凡提倡“忠君报国”,针对明代特有的一种不良风气,就是某些士人通过激进的上书陈言,以邀取个人声誉的做法,他特别指出,倘若谏君,“须实有益于社稷生民”“昭君之过以博虚名”的做法绝不可取!

在朋友一伦,了凡倡导的朋友相处之道,包括择友必须慎重,对朋友秉持“取人以身”的原则,“宁人负我、毋我负人”等等,对于提升个人修养都有积极教育意义。

长期以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教育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世的风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深入研究汲取了凡此篇的有益思想,既可以涵养身心、提升人格,同时对建设和谐社会也大有裨益。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