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画的修得方法

我国图画,发达盖章。黄帝时史皇作绘,图画之术,实肇乎是。是周聿兴,司绘置专职,兹事浸盛。汉唐而还,流派灼著,道乃烈矣。顾秩序杂沓,教授鲜亮法,浅学之士,靡自窥测。又其涉想所及,狃于故常,新理眇法,匪所加意,言之可为于邑。不佞航海之东,忽忽逾月,耳目所接,辄有异想。冬夜多暇,掇拾日儒柿山、松田两先生之言,间以己意,述为是编。夫惟大雅。倘有取于斯欤?

1.图画的效力

浑浑圆球,汶汶众生,洪荒而前,为萌为芽,吾靡得而论矣。迨夫社会发达,人类之思想浸以复杂。而达兹思想者,厥有种种符号。思想愈复杂,符号愈精密。其始也蟠屈其指,作式以代,艰苦万状,阙略滋繁。厥后代以语言,发为声响,凡一己之思想感情,佥能婉转以达之,为用便矣。然范围至狭,时间綦促,声响飘忽,霎不知其所极,其效用犹未为完全也。于是制文字、尚纪录,传诸久远,俾以不朽。虽然社会者,经岁月而愈复杂者也。吾人之思想感情,亦复杂日进,殆鲜底止。而语言文字之功用,有时或穷。例如今有人千百,状人人殊。必一一形容其姿态服饰,纵声之舌,笔之书,匪涉冗长;即病疏略。殆犹不毋遗憾。而所以弥兹遗憾济语言文字之穷者,是有道焉。厥道为何?曰惟图画。可以一览得之。挽近以还,若书籍、若报章、若讲义,非不佐以图画,匡文字语言之不逮。效力所及,盖有如此。

说者曰:图画者娱乐的,非实用的。虽然,图画之范围綦广,匪娱乐的一端所能括也。夫图画之效力,与语言文字同,其性质亦复相似。脱以图画属娱乐的,又何解于语言文字?倡优曼辞独非语言,然则闻倡优曼辞,亦谓语言属娱乐的乎?小说传奇独非文字,然则诵小说传奇,亦谓文字属娱乐的乎?三尺童子当知其不然矣。人有恒言曰:言语之发达,与社会之发达相关系。

今请易其说曰:图画之发达,与社会之发达相关系,蔑不可也。人有恒言曰:诗为无形之画,画为无声之诗。今请易其说曰:语言者无形之图画,图画者无声之语言,蔑不可也。若以专门技能言之,图画者美术工艺之源本。脱疑吾言,曷鉴泰西一千八百五十一年,英国设博览会,而英产工艺品居劣等。揆厥由来,则以竺守旧法故。爰憬然自省,定图画为国民教育必修科。不数稔,而英国制造品外观优美,依然震撼全欧。又若法国自万国大博览会以来,不惜财力时间劳力,以谋图画之进步,置图画教育视学官,以奖励图画。而法国遂为世界大美术国。其他若美若日本,佥模范法国,其美术工艺,亦日益进步。夫一叶之绢,一片之木,脱加装饰,顿易旧观。惟技术巧拙,各不相捋,价值高下,爰判等差。故有同质同量之物,其价值不无轩轾者,盖有由也。匪直兹也,图画家将绘某物,注意其外形姑勿论,甚至构成之原理,部分之分解,纵极纤屑,靡不加意。故图画者可以养成绵密之注意,锐敏之观察,确实之知识,强健之记忆,着实之想象,健全之判断,高尚之审美心。

(今严冷之实利主义、主张审美教育,即美其情操,启其兴味,高尚其人品之谓也。)此图画之效力关系于智育者也。若夫发挥审美之情操,图画有最大之伟力。工图画者其嗜好必高尚,其品性必高洁。凡卑污陋劣之欲望,靡不扫除而淘汰之,其利用于宗教教育道德上为尤著,此图画之效力关系于德育者也。又若为户外写生,旅行郊野,吸新鲜之空气,览山水之佳境,运动肢体,疏瀹精气,手挥目送,神为之怡,此又图画之效力关系于体育者也。

2.图画的种类

图画之种类至繁綦赜,匪一言所可殚,然以性质上言之,判图与画为两种,若建筑图、制作图、装饰图模样等。又不关于美术工艺上者,有地图、海图、见取图(即示意图)、测量图、解剖图等,皆谓之图,多假器械补助而成之。若画者,不以器械补助为主。今吾人所习见者,若额面(若额面:即带框的画。)、若轴物、若画帖,皆普通画也。又以描写方法上言之,判为自在画与用器图两种。凡知觉与想象各种之象形,假目力及手指之微妙以描写者,曰自在画。依器械之规矩而成者,曰用器图。之二者为近今最普通之名称。表其分类之大略如下:

(1)自在画分类概说

①精神法。吾人见一面,必生一种特别之感情。若者严肃,若者滑稽,若者激烈,若者和蔼,若者高尚,若者潇洒,若者活泼,若者沉着,凡吾人感情所由发,即画之精神所由在。精神者千变万幻,匪可执一以搦之者也。竹茎之硬直,柳枝之纤弱,兔之轻快,豚之鲁钝,其现象虽相反,其精神正以相反而见。殊于成心求之,慎矣。故作画者必于物体之性质、常习、动作,研核翔审,握管挥写,庶几近之。

②位置法。论画与画面之关系,曰位置法。普通之式,画面上方之空白,常较下方为多。特别之式,若飞鸟、轻气球等自然之性质偏于上方,宜于下方多留空白,与普通之式正相反。又若主位偏于一方,有一部歧出,其歧出之地之空白,宜多于主位。其他向左方之人物,左方多空白。向右方之人物,右方多空白。位置大略,如是而已。

③轮廓法。大宙万类,象形各殊。然其相似之点正复不少。集合相似之点,定轮廓法凡七种。

甲、竿状体:火箸、鞭、杖、棒、旗竿、钓竿、枪、笔、铅笔、帆樯、弓、矢、笛、锹、铳、军刀、筏乘等之器用。竹、蔺草、女郎花等之禾本类隶焉。

乙、正方体(立方平板体、长立方体属此类):手巾、包袱、石板、书籍、书套、算盘、皮箱、箱子、方盒、砚台、笔袋、镜台、方圆章、方瓶、大盆、烟草盆、刷毛、尺、桥床、几、方椅方凳、马车、汽车、汽船、军舰、帆船、衣服折等之器用。马、牛、鼠、鹿、猫、犬等之兽类隶。

丙、球(椭圆卵形属此类)体:日、月、蹶球、达摩、假面、茶壶、茶碗、釜、地球仪、瓢帽、眼镜等之器用。桃、李、桔、梨、橙、柿、栗、枇杷、西瓜、南瓜、茄子、葫芦、水仙根、玉葱等之果实野菜类。鸠、家鸭、莺、燕、百舌、鹤、雀、鹭等鸟类。各种花类。有姿势之兔、鼠、金鱼、龟、茧等隶焉。

丁、方柱体:道标、桥栏、邮筒、书箱、纪念碑、五重塔、阶段、家屋等隶焉。

戊、方锥体:亭、街灯、金字塔、炭斗,或家屋、建筑物等隶焉。

己、圆柱体:竹筒、印泥盒、饭桶、灯笼、鼓、手卷、千里镜、笔筒等之器用类,乌瓜、丝瓜、胡瓜、白瓜、萝卜、藕、荚豆等之野菜类,鳅、鳗、鲇等之鱼类隶焉。

庚、圆椎体:独乐、喇叭、笠、伞、蜡烛、桶、洋灯、杯、壶、臼、杵、锥、锚、电灯罩等隶焉。

又有结合七种之形态,成多角体之轮廓。凡花草虫鱼鸟兽人物山水等,属此类者甚多。

二.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国画注重写神,西画重在写形。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写作材料的不同,技法、作风、思想意识上种种不同,形式内容也作出两样的表现。中画常在表现形象中,重主观的心理描写;西画则从写实的基础上,求取形象的客观准确。中画描写以线条为主,西画描写以团块为主,这是大致的区别。初习绘画,不论中西,都要经过写形的基本练习。你向来学国画,现在又经过了练习西画的写生,一定感觉到西画写生方法,要比中国画写形基本方法更精密而科学。中画的“丈山尺树、寸马豆人”不若西画的远近透视、毫厘可计;中画的“石分三面,墨分五彩”,不若西画的阴影、光线、色调各有科学根据。中画虽不拘泥于形似,但必须从形似到不拘形似方好;西画从形似到形神一致,更到出神入化。中画讲笔墨,做到“使笔不可反为笔使,用墨不可反为墨用”,从而“寄兴寓情,当求诸笔墨之外”。宇宙事物既广博,时代又不断前进。将来新事物,更会层出不穷。观察事物与社会现象作描写技术的进修,还须与时俱进,多吸收新学科,多学些新技法,有机会不可放过。

三.石膏模型用法

1.石膏模型为学图画者最良范本

自来图画专门之练习,每取古代制作品及其复制品为范本。但近来于昔通教育图画之练习,亦采用此法。其范本以用石膏制之模型为主。

普通教育设图画科,不仅练习手法,当以练习目力为主。此说为今日一般教育家所公认。因眼所见之物体,须知觉其正确之形状。此种知觉之能力,为一般人所不可缺。但依旧式临画之方法以养成此种之能力,至用困难。于是近年以来,欧美各国之普通教育,以实物写生为图画之正课,即用兼习临画者,亦加以种种限制。因临画之教式,教以一定之描写法,利用小巧之手技似甚简便;然能减杀初学者之独创力,生依赖定式之恶习惯,且于目力之练习毫无裨益。故学图画者,当确信实物写生为第一良善之方法。

实物写生,取日常所用简单之器具为范本,固属有益。但初学者练习画线,以单纯之直线曲线构成之物体为宜。又练习阴影,以纯白之物体为宜。石膏模型,仿实物之形状,以美妙之直线与曲线构成,其色纯白,阴影处五色彩错乱之虞。阴阳浓淡之程度,容易判别。故学图画者,当确信石膏模型为实物写生用第一完全之范本。

石膏模型分二种:一是摹仿古今雕塑之名品杰作之复制品。二是作者摹仿实物之创作品。

写生练习用,以第一种为宜。因以艺术上之名作为范本,自能悟解线形及骨相纯正之状态,且可以养成审美之智识。

2.收藏法

石膏模型,质甚脆弱,最易破坏,且图画用之模型,以纯白为适用。故须注意收藏,不可使受尘埃及油烟。其他污点斑纹亦不可有。

石膏模型当贮藏于标本室,不可陈列于图画讲堂。因生徒常见此种标本,日久将毫无新奇之感情,故须另设收藏室,临画时再搬入讲堂。

3.教室之选定及室内之设备

写生用教室须高广,向北一面开玻璃窗。如以寻常教室充用,当由一面取光线。倘由二面或三面光线混入,模型之阴影将紊乱,初学者甚困难。

室内设备,当依其室内之形状酌定,无一定之程式,模型或近壁或在室之中央。如近壁时,壁面以浓色为宜,否则亦可挂布幕以为模型之背景,俾生徒观察物形之外线能十分明了。模型台之高低,当与多数生徒之视线在同一水平位为适宜。(生徒座位前列低,后列高,最后列者每直立,故视线之高低不能统一。)4.图画之材料

普通学校图画用纸,虽无一定之限制,但须择其纸质强固,纸面不甚光滑者为宜。描写之材料,有铅笔木炭及黑粉笔等。但其中以木炭为最适用。故西洋各普通学校皆专用木炭。日本之普通学校,从前专用铅笔,近亦兼用木炭。

四.水彩画略论

西洋画凡十数种,与吾国旧画法稍近者,惟水彩画。爰编纂其画法大略,凡十章。以浅近切实为的来说,或可为吾国自修者之一助焉。

1.水彩画材料

(1)绘具箱

绘具箱即颜料盒,铁叶制、外涂黑色,内涂白色,中以铁叶分划隔开,贮各种绘具(即颜料)。

绘具有两类。(甲)干制之绘具,与吾国之颜料相似,久藏不变色。惟用时须以笔搅之,易与他色相掺杂不能十分纯洁。然价格较廉,日本中小学校多用之。(乙)炼制之绘具,以溶解之颜料入铅管贮之,用时挤出少许,用毕所余之残色,弃去不再用。故其色清洁纯粹,无污染之虞。今日本水彩画家皆用之。

今更说明其颜色并用法如下:

(1)chinesewhite(以上皆单举英名)其质细而纯白,即吾国之铅粉。水彩画家常用之,与他色混合,不损他色。大抵光线极强之部分,与远景之空气,用之最为合宜。

(2)iemonyellow淡黄色,混红色能得肉色。空之部分,又草叶树叶之柔和调子,常用之。

(3)和(4)cadmiumyellowpaleanddeep亦黄色,混红色或青色,能得华丽之色彩。(3)较淡,(4)较深。

(5)yellowochre不透明之柔黄色,与ultramarine混和,得绿色。

(6)vermilion不透明之朱色,混黄色用于明之部分。混cobalt或ultramarine之蓝色,用于暗之部分。

(7)rosemadder玫瑰红色,无论明部或暗部皆可用之。与lemonyellow或cadmitunyellow混合得肤色。

(8)pinkmadd亦美丽之淡红色,绘人体或花卉必用之具。

(9)lightred灰红色,与吾国所用之赭石相似,其用甚广,与ultramarine混合,得灰色。

(10)marsviolet半透明之肉色,与他色混,能得美丽之色。

(11)veronesegreen美丽之绿色,绘人体或树木山野,不论明暗部分,皆可用之。

(12)hookersgreen亦绿色,较前稍深,其用甚广。

(13)indigo不透明之暗蓝色,与黄色混,得绿色。

(14)prussianblue透明强蓝色,混黄色,得美绿色;又画天空与水面,得清澈之趣。

(15)cobaltblue半透明之美蓝色,不论明部暗部,皆可用之。混朱或红,得紫色,少加黄色,得温灰色。又画天空或水面,常用之。

(16)frenchuhmmarine半透明之青色。阴影部分多用之。混黄色,得种种之绿色。

以上所言,特其大略。至配合之方法,皆在自己实地试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故不赘述。

其绘具箱之价格,最廉者一角八分,笔二枝,干制颜色十色附(日本制),然粗劣不适用。最昂者十元左右(英制或法制),炼制颜色十余色附。

(2)笔

毛笔——以貂毛为最良。此种笔专为水彩画制,大小有十数种。择购三四种已可敷用。其价格不甚昂,日本制者尤廉。

海绵笔——洗画上之颜色用,大小有数种。铅笔——画草稿用。h者,硬之记号,b者,柔之记号。若记号递加者,其硬柔之度亦递加。学者择与自己顺手者用之,不必拘泥。

(3)纸

第一种,ow纸——比种纸为英国水彩画协会之特制,在日本购,每张四角。

第二种,whatman纸(译为“画用纸”)——比种用者最多,其价亦稍廉。

此外各种纸,皆不适用。不赘述。

(4)画板有大小数种,或自制亦佳。惟木料须坚而平,俾不致有凸起之虞。未画之前,将画纸裁好,铺在画板上,用净水拂拭数次。迨纸质湿透,用纸条抹浆糊,贴其四周,待干后再着色彩。

2.水彩画之临本

欧美新教授法,初学绘画,即由写生入手,不用临本。然吾国人知识幼稚,以不谙画法者,强其写生,如坠五里雾中,有无从着手之势。况水彩着色,最为复杂。倘不先用临本,知其颜料配合之大概,即从事写生,亦有朱墨颠倒之虞。故初学水彩画,当先用临本。迨稍谙门径,然后从事写生,较为便利。日本水彩画临本,无佳者,以余所见,英国伦敦出版水彩画帖数种尚适用。

五.浅谈西画

1.缘起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绘画

这次应马先生之邀,来此与大家探讨一些有关西洋绘画艺术之话题,余虽所知尚浅,然承蒙诸位抬爱,盛情难却,故敝人自得勉力为之!

首先,余从西洋绘画史说起,并于中举一些名作加以评析,以供诸君作一概貌之了解。西画源流,亦如国画一般久远,可谓“源远流长”。

言及西洋绘画,多指欧洲历史延伸下来之文明体系,而欧洲文明最早达到艺术高峰的是古希腊、古罗马,西洋美术史称为“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此中历经欧洲中世纪之变革,于14世纪初至16世纪末这段时期,迎来了西方艺术第二次顶峰——即伟大之“文艺复兴运动。”以下,敝人将以西洋艺术大师生平或其代表画作加以介绍与评析,以飨诸位!因古史繁杂,难以考研,今从近代最具影响之“文艺复兴”讲起。首先,当略讲述“文艺复兴”之由来。“文艺复兴”一词源自意大利语“firlascia”,意为“再生”

或“复兴”。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实为一场伟大之思想与文化的解放运动。于此运动,新兴之资产阶级将中世纪文化视为黑暗、倒退,而将希腊、罗马之“古典文化艺术”评为“光明”“高雅”之典范,力图将其复兴。

“文艺复兴”起源自意大利国,后蔓延至整个欧洲,于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多个领域均引起空前之革新,故而影响深远,终成波澜壮阔之文化景观。

(1)波提切利

波提切利乃“文艺复兴”时期,翡冷翠(今译为佛洛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画家。他于1486年创作的《维纳斯的诞生》,可谓杰作。

该画最大特色,是对人物神情之描写,以及颜色搭配等,并能将人物内心惟妙惟肖表达出来,给人一种美感或净化之感受;其次,时值基督教会统治之下,因宗教保守之影响,袒露之画法似有不妥,因赤裸之人体在当时被视为亵渎或诱惑。甚而成为“异教”,故此画风大体不为世人所接受,可见此画于彼时当属创新之举。再者,此画师之贡献在于,其巧妙运用了新的绘法,在继承并发展了中世纪之装饰风格处,尚创造出一种线条明确、节奏感强之画风,予人精致、明快、洁净之独特画风,为世人称道。

(2)达·芬奇

达·芬奇(leorlardodavinci)乃文艺复兴盛期之首位大师,其与画家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共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其精力过人,多才多艺,除绘画外,尚通晓力学、光学、天文学、地理学、解剖学、植物学、机械工程学、地质学、兵器学、水利学和土木工程学,且在众多领域多有建树,真可谓是“奇才”。

达·芬奇是一位颇具人文思想的艺术家,有“为世服务、造福子民”之人生观与艺术观;且为理论与实践、艺术与科学结合之典范人物。其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代表了达·芬奇在美术方面之辉煌成就。达·芬奇作画,善于描绘局部之细微,尤善以人物肢体动作来表达其内心之情感,往往在一举手、一投足间留下深刻而丰富之蕴涵,《最后的晚餐》即是用如此手法,将画中人物内心表露无遗!多有画作描绘基督与十二门徒之最后晚餐,然其中空前之作当属达·芬奇所绘。其画作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微写实之处及严格的体面关系引人入胜。使观者有如身临其境。画中人物举手投足之神态,亦刻画得极细入微,惟妙惟肖。性格之描绘契合画题之主旨,及构图多样而统一,使之不愧为西画作品之经典。

(3)弗朗索瓦·克鲁埃

弗朗索瓦·克鲁埃(frarlcoisclouet),乃16世纪法国枫丹白露画派大画家让·克鲁埃之子。枫丹白露画派乃16世纪活跃于法国宫廷之美术流派。此流派形成于公元1530年前后,法国国王法兰西一世将不少意大利画家请至法国,为其位于枫丹白露之宫殿创作壁画与雕刻。以此为缘,诸法国画家与来法之意大利艺术家交往甚密,交流之余自然形成了一种独特之画风,此画派后人称之为“枫丹白露画派”。所创作之作品多是体现“样式主义”风格。

弗朗索瓦·克鲁埃继承其父之传统,其精美的垩笔素描颇具独立之审美。除肖像画之外,弗朗索瓦·克鲁埃还创作了诸多神话故事题材。《贵妇人出浴》为其代表作,画中妇人虽袒露身体,构图却依然予人写实的半身肖像画之感,构思巧妙地展现了贵族的生活。

《贵妇人出浴》的作者是弗朗索瓦·克鲁埃(francoisclouet,1515-1572),他是法国枫丹白露画派杰出画家让·克鲁埃(jeanclouet,1485一1540)的儿子。从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是通过巧妙的构思将宫廷贵妇的生活不动声色地表达了出来。作品的背景是一间豪华闺房,房中的女仆正在收拾屋子;而那名贵妇在浴缸里裸着上身,右手握着一支羽毛笔;左侧有一位正在哺乳的保姆,而旁边一个小男孩正在偷窃浴缸搁板上的水果。据相关资料考证,这位贵妇实际上是法国国王查理九世的情人玛利亚·图舍。

2.17世纪欧洲绘画

人云,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是把“艺术从宗教拉回了人间”,那么也可以说,包括绘画在内的17世纪欧洲美术,是对这一现实(或现世)人间艺术进一步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不过,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成长、人文主义的深入传播以及宗教势力的顽固抵抗,使得这一发展充满了曲折和多样性。

最初,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表达人文主义思想时,尚末脱离宗教题材;而至17世纪的欧洲绘画,却勇敢地走出了宗教影响,使得现实的世俗的人物画、肖像画、风景画、静物画乃至裸体人像画普遍繁荣了起来,表现了上流社会在现实生活中的安定、富足及享乐。

再者,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崇尚“和谐、宁静、理想”之美;而17世纪的欧洲绘画则强调打破和谐、崇尚自然,主张源于真实、自然之美,并因此丰富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于是,在此背景之下,意大利、荷兰和西班牙相继出现了“现实主义”画派。这些艺术家深入下层社会、了解百姓生活,因之,作品带有明显的写实主义风格和社会批判色彩。

17世纪之欧洲素有“巴洛克时代”之称,“巴洛克”是一种包括绘画、音乐等在内的美术表现形式,因其符合民众需求及宫廷贵族之好,终成为宗教和封建贵族的“正统艺术”,并在17世纪风靡欧洲。

(1)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乃17世纪意大利最伟大之现实主义画家。生于伦巴第省卡拉瓦乔小镇一建筑师家庭,11岁时移居米兰,后随著名画家西蒙·彼得尔查诺学习绘画。在西蒙·彼得尔查诺的影响下,卡拉瓦乔接触过“样式主义”艺术;但对其影响最深的当属文艺复兴时一些大师之作,及伦巴第下层百姓悲惨现实之生活。

自1597年起,卡拉瓦乔进入其绘画创作生涯之盛期。画家彻底克服了“样式主义”之影响,独辟蹊径,将其于风俗画中所得之新法运用于宗教绘画之中,从而在宗教绘画创作上获得重大突破。1592一1602年,卡拉瓦乔在一次争吵中误杀一人,故而不得不离开罗马,迁移那不勒斯,至此开始流浪生涯。然则,流浪生涯亦使画家有机会接触下层百姓之真实生活,最终成为敢于歌颂普通百姓之伟大艺术家。

卡拉瓦乔盛期之作有《圣母之死》和《圣保罗的改革》等;从1606一1610年,在卡拉瓦乔创作晚期,其作品有《洗礼者约翰的斩首》《圣路乔的埋葬》等作品;其杰出之画作为《基督的降临》和《基督的笞刑》,作品中之画面色调浓重,其特殊处理之法,亦被后人称之为“黑绘法”。

卡拉瓦乔逝于1610年,年仅37岁;死后,其风格为各国“现实主义”画家所继承,时人称其画风为“卡拉瓦乔之现实主义”。

《基督在以马忤斯的晚餐》亦为卡拉瓦乔代表作之一,描绘《圣经》中“基督复活”之情节。在作品中,卡拉瓦乔选择门徒突然认出基督后内心的震惊作为创作主要点,采取的是短缩透视手法;画面背景为暗黑色墙壁,一束亮光照于基督脸上,以红、白对比之法,使之成为画面中心,而摆在桌上的水果,有的已熟透,有的已裂开,有的则变质,籍此,表达画家之精神或信仰上帝与基督乃永恒不灭之神。

卡拉瓦乔有一信念,即事实无论美与不美,画者都应忠实于它,若能将其真实表现,即是佳作。此番论述被时人批评为“粗鲁之自然主义”,而后世之人则称之为“卡拉瓦乔之写实主义”,因其能令欣赏者从内心生起虔敬之心。

(2)鲁本斯

“巴洛克”(baroque)一词乃奇形怪状、矫揉造作等意,其最初为18世纪末“新古典主义”艺术家用来嘲讽17世纪艺术之语,说此派画风有违“古典艺术”之典范,为贬义之词。巴洛克美术源于17世纪意大利之罗马,后盛行于全欧,其成就多体现于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诸方面,以热情奔放、华丽大度及运动感强为典型风范。

“巴洛克美术”多讲究光线之运用,强调作品中之局部或精神气质,且追求写实特性,注意人物之性格心理,且注意外部造型之匀称,追求和谐;画家们喜以寓意或象征手法来表达画作内涵,力图表现人物深层之内在心理,或表达神秘之视觉感受。“巴洛克”风格中,最杰出之代表为画家鲁本斯(peterpaulrubens)。

画作《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以动静及色彩强烈对比而构图,于中尚有宁静与神圣之表达,故而不觉野蛮,小天使之出现,令人无暴戾之感,似为本能而延伸之游戏。鲁本斯之天赋,可从其色彩及赋予作品以活力中得以窥见。

(3)伦勃朗

西洋画师伦勃朗,早年曾师从威楞柏格、拉斯特曼学习绘画,且吸收卡拉瓦乔之“明暗法”并有所创新,后形成自己独特之艺术风格。1623年,伦勃朗因创作《杜普教授之解剖课》而一举成名,并与贵族之女莎士基亚结成连理。此间,其佳作不断,如《画家和他的妻子》《基督受难》《圣家族》和《丹娜厄》等。

《丹娜厄》取材于希腊神话:被囚禁在铜塔中的丹娜厄,与化作金雨的神——宙斯结为情侣。长期以来。这一题材被许多画家所喜爱。在这一幅画中,伦勃朗(rembrandt,1606一1669)以自己的妻子为模特,塑造了一位妩媚的女性形象。

后因伦勃朗艺术之求与权贵产生矛盾;加之爱妻离世,倍受打击;同年,其巨作《夜巡》因人物排列问题遭到订画人反对,故而心情忧郁。此后,伦勃朗开始创作《圣经》故事画作,同时亦有肖像画与风景画,其作品具色彩温暖、明暗分明之特点,而体裁丰富、造型微妙。

晚年,乃为画家生活最困难之时,因订画之人日少,收入几无。1662年,伦勃朗第二位夫人不幸逝世;六年后,其爱子亦离人间,可谓不幸中之不幸。然而生活之不幸并未摧折伦勃朗之坚强意志和创造力;反之,其最伟大之肖像作品——《呢绒公会理事们的肖像》《大卫在索罗门前弹琴》《浪子回家》等,即在此段艰难岁月所创。1669年10月10日,伦勃朗不幸病逝。

伦勃朗一生创作之作品极多,虽已遗失不少,尚留下五百余幅油画、二百余幅蚀刻版画及一千五百余幅素描,为荷兰不可多得之“现实主义”作品。

说起此幅《夜巡》作品,尚有一段让人省思之背景:虽《夜巡》花费伦勃朗之大量心血,而此画却为伦勃朗引来一场极为不利之诉讼——因此这幅之订购者乃阿姆斯特丹射击公会,而成员因同等之钱财却不能占有同等显著之地位,故而向伦勃朗提出抗议,讨返画金之余尚对伦勃朗大肆攻击,由此可见艺术家之不易;加之伦勃朗曾以妻子为模特画过宗教题材之作品,故而遭到维系传统道德之人的非议。于是,不幸随之而来,不仅订画者疏远于他,而其爱妻不久亦离开人世,可叹人世之无常!

(4)委拉斯开兹

画家委拉斯开兹(diegodesilviavelazqtjez,1599一1660),1599年生于塞维利亚。少年时曾师从著名画家巴契科学习绘画技法,17岁即获得“艺术家”之称号,可见其天赋不同一般。其创作之时所观之对象,多为下层平民,因之常与流浪者、老妇、商贩走卒相往来,此从其画作中可以窥之一二,亦可从中理会画家之内心情感,如《卖水的人》(1617)即是此类作品。1623年委拉斯开兹被任命为宫廷画师,至61岁去世时,其在西班牙王宫度过几近40年之久。1629年,委拉斯开兹结识大画家鲁本斯,在鲁劝说之下,他先后两次周游意大利,发掘前辈艺术大师之宝藏。

其一生创作了大量肖像作品,对象既有国王大臣、亲朋好友,亦有平民百姓、下层佣人:其人格颇高,于描绘教皇或王公大臣亦无丝毫阿谀之态,描绘侍从、佣人亦无轻蔑或不逊,故可见其人品之端绪。

委拉斯开兹乃西班牙17世纪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亦为西班牙17世纪绘画艺术之光荣典范。

(5)维米尔

维米尔(janvermeer)乃荷兰著名风俗画家。代表作有《倒牛奶的妇女》《包头帕的少女》《做花边的女子》和《画家和他的画室》等。其作品多以市民、家庭女主人为主角,描绘其日常之生活细节,却不流枯躁,并富生活之趣。运用色彩,维米尔喜用蓝、黄色调;其作品构图,多注重几何形状,且不愿于细节之上有意刻画,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作品多以简洁、精练、朴实抑或凝重见长。因其善于表达物态平凡朴实之美、故世人赞其为“描绘宁静生活的诗人”“描绘光影变化的卓越大师”。

3.18世纪欧洲绘画

18世纪的欧洲,封建制日益动摇、衰落,继荷兰、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伟大的“启蒙运动”导致了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爆发——它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由于启蒙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欧洲的18世纪被人们称作“启蒙时代”或“理性时代”。文化艺术中心也自意大利转移到了法国。

在思想极度变革的背景下,欧洲的审美趣味却依然具有顽强而鲜明的特性,在18世纪的文化艺术中,封建统治阶级的艺术理念始终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审美观念发生对峙与碰撞;因而在那一百年间,欧洲的绘画艺术并存着两种不同的艺术潮流——即“罗可可艺术”和“市民美术”。

“罗可可艺术”是完全属于上流社会的装饰品与享乐物——它是一种追求艺术效果和装饰感的艺术风格,可以说它是将巴洛克艺术中的“宫廷因素”和“豪华因素”推向了顶峰;但这种风格不像巴洛克在17世纪那样盛行,它仅流行于王宫和贵族府邸,后来影响的面也不是很广。

“市民美术”是一种在“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于18世纪中叶形成的一种针对平民的艺术风格。它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美学理想和平民百姓的生活愿望,可以说它是一种与“罗可可艺术”完全对立的表现风格。

(1)亚森特·里戈

亚森特·里戈出生于彼尔比尼扬,青年时曾崇拜凡·代克之盛装肖像作品,22岁时到巴黎从事创作;然,其29岁方肯接受王室之预订,因画技高超故而很快饮誉上流社会;31岁被聘为宫廷画师,故其肖像画作及卓越之才方能声名远播。

17世纪,法国尤重肖像艺术。至18世纪初,肖像画已渗入各个阶层,其时所出著名肖像画家,如弗朗索瓦·德·特鲁瓦、拉吉利埃、里戈等人皆为此一时期之杰出代表。

亚森特·里戈继承拉吉利埃之遗风,亦画穿着华丽、服饰高贵的人物,或以神话为体裁,能突显被画者之爱好或气势;其用色鲜艳强烈,造型准确细致,甚而所画者比真人更显高雅,因而大受王公贵族喜爱。

(2)弗朗索瓦·布歇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boucher),是继华多之后最能代表“罗可可”风格之画家。他喜欢神话或田园诗,在画中喜借缪斯、狄安娜等女神形象表现娇艳女性之嗣体。

人体画在西方有着深厚传统,无一文化能比西洋人对裸体表现有如此持久之兴趣。18世纪,西洋画之裸体女子多不遮掩,表现亦较自然,无东方女性之害羞表情,甚有挑逗之意味。布歇画风即为此类,其人喜用明亮之蓝色、玫瑰色或黄白色,以此类颜色调和而成之肤色足以刺激视者之感官。

《浴后的狄安娜》乃布歇表现女人身体作品中最好的一幅,其技法为法国绘画之骄傲。布歇以蓝色丝绸与女子之肌肤形成鲜明对比,令其肤色有红润、细腻之感。狄安娜即希腊神话中之阿耳忒弥斯,是月神和狩猎之神,为最高神祗宙斯之女,以贞洁而著称。

《勤劳的母亲》,此幅作品描绘的是一位勤劳的母亲正在纺纱的情景。画家想用这个题材,令欣赏者发现社会和生活中可贵的(或者说是平凡的)人与事,并用创作来加以肯定和说明。

(3)夏尔丹

夏尔丹乃18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亦是西洋美术史上静物画大师。夏尔丹擅长创作风俗画、静物画,其风俗画多表现平民生活;其静物画则尽力将平凡化为优美;其主要作品有《勤劳的母亲》《烟斗与茶具》和《鹞鱼》等。

夏尔丹创作多不加修饰、崇尚自然,喜描绘平常之家庭用品,或日常之生活细节。其质朴之风格似接近伏尔泰、狄德罗等哲人,与其时先进之“启蒙主义”思想相合。

以绘画形式来表现普通市民的生活并能将自然、亲切、朴实之美感表达出来,确属不易,而夏尔丹之画却能使人易感画中温暖及生命气息,此类沉穆、凝重、朴实之画作反愈显醇美动人,使阅者感受其自然而真切之表白——此点正是夏尔丹伟大及动人之处。

(4)弗拉格纳尔

弗拉格纳尔(fragonard)为追求艺术,曾几经转辗——起初师从平静朴实之画家夏尔丹学画,但老师并未发现他潜在之才华,甚至一度将其看成是无可救药之浪荡子;后来,弗拉格纳尔又从师于画家布歇门下,通过这位师长,弗拉格纳尔找到了其渴望的一切。

《秋千》是为后人所提及最多之作,描绘了在树阴浓密的花园里,衣着华丽的时髦女子荡着秋千——如布歇笔下之狄安娜,所有明亮之光环皆集于该女子一身,粉色衣裙引人起浪漫之遐想;于画面左下角,一青年男子与荡秋千的少妇传递情意,而活泼的小爱神,则目睹了这一现场。构图看似平淡无奇,却能将其中之人物内心表达得淋漓尽致,实是高明之手法。

(5)戈雅

戈雅(frarlciscodegoya)出生于西班牙一农民家庭。15岁时在一画家的工作室学习绘画。1776年,只身前往首都马德里,入宫廷挂毯织造厂任设计,画有不少挂毯草图。自1785年起,戈雅任马德里皇家美术学院副院长之职,兼宫廷画师,于此期间,为王公贵族描绘不少肖像。

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夕,戈雅艺术创作渐趋成熟,其早期乐天无忧之心情渐为愤怒、激情及冷静所代。其创作之肖像作品中,尤为突出者乃《何维兰诺斯肖像》《斐德南·居耶马赫德肖像》《穿衣的玛哈》《裸体的玛哈》及《伊萨贝尔·柯包斯·德·波赛尔肖像》等。1824年,戈雅侨居法国波尔多,直到1828年逝世。

戈雅乃近代欧洲绘画史上伟大之先驱者,其鲜明“现实主义”画风并“浪漫主义”激情,深刻影响了后来人;或说19世纪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推崇者,皆从戈雅之绘画中获过启发。

《着衣的玛哈》与《裸体的玛哈》同为名作,亦是戈雅代表作之一;“玛哈”乃当时西班牙社交场上对名媛淑女之通称。戈雅所画的“玛哈”是谁,众说不一,至今仍无定论。

(6)安格尔

安格尔(jearm—auguste-domingiguelngres)乃法国古典主义画派最后一位代表画家。1780年生于蒙特庞省,早年曾向杜尔兹学习绘画,17岁时到了巴黎,师从著名画家达维特,深得赏识。

1806年,安格尔赴意大利,1824年方回巴黎;1834一1841年,其再度赴罗马,深研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古典大师之作品,就中首推拉斐尔。受老师达维特及意大利古典艺术之启发,安格尔对古法典绘画理解更为精确。此后,当其师流亡比利时,便成为法国“新古典主义”之代表人物。

虽为19世纪“新古典主义”之楷模,安格尔并非照搬古贤之样式,乃取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之手法,将古典艺术造型美之精髓加以吸收、融化,并用自然之风格融入在写实中,故而形成其洗炼、单纯之画风:其多以“静穆伟大、崇高单纯”为创作原则,故而其作品多能达到构图严谨、色彩单纯、造型典雅之特点,尤其于人体美之作品中表现突出,如《泉》《大宫女》《瓦平松的浴女》(或名《浴女》)《土耳其浴室》等。

安格尔绘画必强调骨骼,而肌肉次之,其认为肌肉画得过于精确易使造型失真,乃到庸俗,此为美学中重要之理论。安格尔崇尚自然,创作中往往不事雕琢,欲将自然形象与古典造型完美结合,又无造作与刻意,且经精练之笔法表达,故无神秘之虚构或信仰之成分,乃纯粹之艺术创作。

或许,画家想寄眷恋于青春形象,或向往隽永与安宁,其笔下之裸体,无纤毫之浮夸与做作,摒弃一切非自然之流露,故而创造之美感人至深,必将流传亦久。

《泉》是其盛名之作,代表安格尔的艺术顶峰。而此画创作颇为不易,此画是其1820年在意大利创作,而到1856年在巴黎方完稿,前后历时三十六年,不可谓不难得也!

此画原名《维纳斯》,后经数十年之漂泊,修改多次;又将秀发修改为倒倾之水瓶,使之成为具有“古典主义”象征之名作。

(7)德拉克罗瓦

德拉克罗瓦乃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其艺术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威尼斯画派、伦勃朗、鲁本斯和康斯太勃尔等大师之成就,对后世画家颇具影响。

德拉克罗瓦17岁拜格朗为师学习绘画,后入美术学院。1822年,受席里柯《美杜萨之筏》之启发,创作了著名画作——《但丁之舟》。于1816至1823年间,师从“新古典主义”画家皮埃尔桂安恩。其作品颇具鲁本斯之风格。

1824年,以巨作《希阿岛的屠杀》令人瞩目,从而成为“浪漫主义”画坛之主将,与以安格尔为首之古典主义画派相抗衡。后陆续创作出《萨尔纳塔帕尔之死》《十字军进入耶路撒冷》《马利诺·法利罗的死刑》等“浪漫主义”巨作,其画惊人心魄,颇具震撼力。

此人善用色彩,其造型之精巧可与提香或鲁本斯相媲美,作品极富浪漫气息和表现力;《自由引导人民》即是作者为实现共和、争取民主以及自由而创作,体现出革命意识及精神,又不失浪漫氛围。

(8)米勒

米勒(jean—francois)乃法国杰出画家,“巴比仲画派”之代表。其一生多半定居乡村,作品多为农民勤劳朴实之生活写照,其画作《拾穗》《晚钟》《播种》,紊有“农村三部曲”之称;除此之外代表作尚有《扶锄的农夫》《樵夫之死》《喂食》《母与子》等。其所绘之人物皆不强调面部表情,或描述特定之景象,而以典型之姿态表现出其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其素描用笔似断似续,线条浑厚而淳朴,亦不泛抒情之内涵,善于表达艺术语言,而作品以亲切、感人为特点;因贫困之故,其作多为小幅油画或素描作品。

六.浅谈国画

1.缘起

应诸位同学盛情相邀,于此讲谈国画历史与绘画之技巧,朽人只好勉而为主,权当与大家共学吧!

我国绘画技法堪称“一宝”,与书法并称“双绝”。只是,国画不似西洋画易于保存,多因国画绘制于易碎的纸或绢上。

两汉时期,我国艺术可称谓“大家风范”,但那时的艺术多为壁画,只可观摩,不易携带,不似西洋画之木板或布等材质易于流传。

两汉时期的艺术,材质多是石材或陶瓷、砖瓦,艺术水平极高,但多为笨重之材质,故可遇不可求,临摹亦不易得。

至隋、唐之时,因国富民强、文化兴盛,故艺术成就亦高,我国艺术方至前所未有之顶峰。当时的绘画艺术延续了雕刻之艺术技法,创作作品多以宗教题材、人物肖像画成就最大,亦开“山水画”之先河。

及至宋、元,则为我国绘画艺术之巅峰期,其中尤以山水画为代表,花鸟绘画成就亦不俗。至明代时,绘画作品则以花鸟为卓著。清朝一代,则将山水画发挥到极致,风格倾向写意,虽寄托自然景观之写实,然而重在体现自我之心境,故而流派纷起、大师并出,大有百花齐放之势。

以下,朽人就一些名家或名画加以简述与评析,以供同学欣赏,我们先从隋唐开始讲起。

(1)文房四宝——笔

毛笔的制造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战国时,毛笔的使用已相当发达。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从笔的用途来分,有山水笔、花卉笔、叶筋笔、人物笔、衣纹笔、设骨笔、彩色笔等。依笔的特性而有“四德”之说,即“尖、齐、圆、健”。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端,笔尖则写字较易传神。

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运笔时方能达到“万毫齐力”的效果。圆: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书写运笔自能圆转如意。健:即笔腰弹力,随即恢复原状才是正品。笔有弹力所写出的字会显得坚挺峻拔。

(2)文房四宝——墨

墨,是古代书法绘画中必不可缺的用品。东汉时期,出现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以陕西省千阳县愉糜的松树烧制的墨最为有名。

墨的外表形式较多,依形状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墨,又分“油烟”和“松烟”两种。油烟墨是用桐油或添烧烟加工制成,它的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加工制成,它的特点是色乌而无光泽。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我们所谓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锭或墨块。在选择墨锭时,一定要看它的墨色,其中以泛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差些;以泛红黄光或有白色的为最差。磨墨的方法,是放入清水后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浓稠为止,但注意要用力平均。用墨要新鲜现磨,磨好了而时间放得太久的墨称为宿墨,宿墨一般书家是不用的。

(3)文房四宝——纸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的主要材料,多为植物纤维,主要以竹和木为主。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并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区产纸,后以宣城为造纸散集地的原因,方称宣纸。今日最名贵之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是将合桑、短节木头、稻杆与檀木皮,以石灰浸泡后制作而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因宣纸昂贵,所以一般习字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元书纸和毛边纸相似,但现在已不多见。写字或绘画,在纸的选择上也有讲究。应选质地柔韧厚密的纸张,因为纸张质地不佳则易损笔,而且不容易保存,古今名纸多以品质著称,如澄心堂纸的“密如玺”,玉板宣的“柔韧、耐久”。纸质应以“坚韧紧密”“色彩洁白、吸墨适度”为选纸原则,而且应根据所临碑帖来选择纸——如锋芒显露、神彩奕奕者,多用笺纸类;温润含蓄、风华内敛者,则可选用宣纸类。

(4)文房四宝——砚

砚之起源很早,大约在殷商初期就有了。砚,是用来磨墨的,所以质地要求细腻滋润。最有名的当数广东产的端砚和安徽产的歙砚。

端砚,端砚出产自广东高要城斧柯山,唐代以前属端州,因故而得名。端砚有一个特征,为“有眼”,如“鹦哥眼”“了哥眼”等,据说是石嫩则眼多,石老则眼少,也有以眼来判砚的品质优劣——最上品为活眼,其次是泪眼、死眼等。另外,端石的颜色也是品质优劣的标准,有紫、青、白等颜色,而以白色为最好,紫色的最差。端砚据说有三个优点,即下墨、发墨、不损亳。

歙砚,与端砚并称,因产于歙州而得名。歙砚有“纹”,如同端砚之眼,因而也叫罗纹砚。其纹有粗细之分,细纹为砚中奇才,粗罗纹亦为上品,据说能与端砚中的上品相媲美。另有眉子砚,其纹如人之眉而得名,与罗纹砚无异。歙砚之特性亦如端砚,而歙砚偏重发墨,宜写大字;端砚偏于细润、停水,适宜书写小字。

2.隋唐时期

(1)展子虔

展子虔,渤海(今山东阳信)人,是北周末年、隋朝初年的大画家。他曾经历北齐、北周,最后在隋朝担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

展子虔擅长画人物、山水及其他杂画,在绘画技法上几乎无所不能。其对人物的描绘相当细致,喜以色景染面部。他亦善画马,所画之马以神态逼真见长——如画立马更有足势,若画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之势,与当时的大画家董伯仁齐名:所绘山水,能就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

他曾在洛阳天女寺、云花寺、长安灵宝寺、崇圣寺等处所绘制佛教壁画,作品有隋朝官本《法华变相图》《长安车马人物图》《白麻纸》《弋猎图》《南郊图》《王世充像》《白描》等六卷,收录入《贞观公私画史》之中;还有《朱买臣覆水图》

《北齐后主幸晋阳图》《维摩像》等画迹,著收录入《历代名画记》中;又有《北极巡海图》《石勒问道图》等二十余幅,收录入《宣和画谱》中。

他传世之作有《授经图》《游春图》。据称,《游春图》乃我国现存最古之卷轴山水画。

《授经图》,展子虔,(550一617),北周末、隋初时的画家;历北齐、北周,入隋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

他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在继承魏晋南北朝的绘法基础上有所突破,并能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唐朝张彦远曾评价展子虔的画为“细密精致而臻丽”。

唐,张彦远评展子虔的《授经图》:“细密精致而臻丽。”从这一幅《授经图》中可以看出其刻画人物手法之高超。人物衣褶用“高古游丝描”绘出,线条流畅、圆滑宛转、造型准确,以淡彩晕染人物面部,因而富有立体感;所衬背景点染粗疏,更加反衬出人物清逸飘洒以及出尘脱俗的清高韵味来。

唐人曾评其画有“远近山水、咫尺千里”之势;在画法上则以青、绿填色,有勾无皴,人物与枝干则直接用粉点染,全画以“青、绿”为主调,乃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之画体。

(2)阎立本

《步辇图》所绘之景为唐太宗召见吐蕃使者。画中,太宗威严平和,端坐于宫女所拾的步辇上,红衣虬髯者为宫中执掌礼仪之官员,其后着藏服者即为吐蕃使者。此画的作者阎立本是唐代画家,陕西西安人氏。其父阎毗及其兄阎立德都擅长绘画及建筑。而立本则擅长绘画人物、车马和楼阁,后人有称为“丹青神化”“冠绝古今”之誉言其传世之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萧翼赚兰亭图》。此画特色在于,画家将人物的仪态与身份、气质与心境刻画得至为鲜明,尤其是衣纹展现圆转、流畅至为突出,人物之五官亦勾画精细。其中,人物的发式与服饰颇具初唐时期之特点。

(3)周昉

周,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画家,字景玄,又字仲朗;出身显贵家庭,先后官越州、宣州长史。

此人一生性情直爽、好学不倦,擅长仕女画。初学张萱,后取长而自创;其绘画多为贵族妇女,所画人物多优游闲佚、容貌丰满、衣褶劲简,且色彩柔和艳丽,为当时宫廷贵族、士大夫之所重。后来,唐德宗李适闻其名,诏至章明寺绘画,经月余始成,德宗推为“第一”。他所绘制的、具有华丽优美的“水月观音”像颇具特色,雕塑者多仿效之,世称“周家样”。

其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等。

《簪花仕女图》以四位贵妇人为表现,分“戏犬”“漫步”“看花”“采花”四个情节;而中间穿插一持扇侍女;侍女形象较小以示其身份,与贵妇人形成身份对比;其中人物发型、眉毛及体态都以丰腴肥硕为主,故能体现唐代之审美风尚;勾线流畅、笔画有力,色彩也很艳丽丰富,突显出肌肤之质感和服饰的轻薄感。

《簪花仕女图》,刻画精致,描绘了几个身披轻纱、高髻临风的贵族妇女在庭院中闲步、赏花、戏犬等情景。她们容貌华贵、步履从容,但眉宇间却流露出若有所思的情态。画家用圆浑流畅的线条和艳丽丰富的色彩,出色地表现出“绮罗纤缕见肌肤”的绝妙效果。这幅画是以四位贵族妇女为主体,全画共分“戏犬”“漫步”“看花”“采花”四个情节。

(4)李思训

李思训,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氏,是唐朝皇亲宗室,后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封“彭国公”。

他是唐代杰出的书画家,工书法、绘画,尤擅长绘画山水树石,其笔力遒劲、格调细密,喜写“云霞缥缈”之景色,鸟兽草木皆能穷其姿态,亦爱用神仙故事点缀幽曲、寂静之岩岭。他喜以青绿为质、金泥为纹的山水画,作品多富装饰性。

他的绘法技巧源于隋代的展子虔,并继承和发展了六朝以来以“色彩为主”的表现形式,玄宗皇帝曾评其画作为国朝山水第一,“列神品”;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更推他为“北宗”山水画之祖。唐代张彦远总结说“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二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其子李昭道亦擅山水,人称其父子为“大、小李将军”。其传世的画作有《山居四皓图》《江山渔乐图》《群峰茂林图》等,收录入《宣和画谱》。

《江帆楼阁图》所绘长松秀岭,翠竹掩映,群山层迭,朱廊碧殿,江天阔渺,风帆近流;有着唐朝衣冠者四人;此画融山水树木与人物,既自然又交相辉映,一派春光景象;画中山石用墨线勾勒轮廓,后以绿色渲染,不作皴擦;所画松树以交叉取形,整体则势态葱郁;他用笔工整,山石膏绿,着色艳丽,安歧评之为“傅色古艳,笔墨超轶”,表明山水画到这一时代已趋成熟。

(5)王维

王维,自幼聪颖,据载他九岁即能作诗写文,后成为唐开元、天宝间的著名诗人;其人书法工于草书、隶书,亦熟娴丝竹音律,擅长绘画,乃多才多艺之才子;其青年时便已名享京师,甚得皇族王公之敬重。唐人薛用弱《集异记》就有记载:“王维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

王维对于绘画的贡献有二:一是融诗情于画中,开创了绘画新篇章,延至宋代,形成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风格。二是突破“金碧山水”之局限,初步奠定我国“水墨山水画”之基础,而至元、明、清三代发展为最重要之绘画形式,故他被后人尊为“文人画南宗之祖”。

此幅《伏生授经图》卷,所绘为汉代的伏生授业的情景,亦是人物肖像画。所绘人物形象逼真、清癯苍老,所用笔法清劲有务。此画无画家之自款,但画上有南宋高宗所题“王维写济南伏生”般字样。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而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手段以统治人心,诸多宝贵之书籍顿遭损毁。

伏生,济南人,原为秦博士。据说当时焚书时,伏生冒生命之危保存了(尚书),汉文帝为求能治《尚书》之人而知伏生,其时年已九十余,不便行使,故汉文帝遣晁错前往受教,得文二十八篇。此画上有南宋高宗题的“王维写济南伏生”字样。

王维崇信佛教,性喜山水,其诗多以山水、田园为内容,所绘物景颇为传神,笔法精深入微;晚年隐居蓝田辋川,过着吟诗作画、谈禅说佛的隐逸生活。此人兼通音乐,工书法,精绘画,擅画平远之景致,喜以“破墨”手法绘制山水松石,北宋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有“不衣文采”之创作理论对后世文人的画影响甚大。

(6)李昭道

李昭道,甘肃天水人,字希俊,唐代著名画家。曾任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等官职,后官至太子中舍。

李昭道继承其父李思训之长,亦擅长“青绿山水”的绘画创作,世称“小李将军”。亦擅绘画鸟兽、楼台、人物,并创“海景图”。其画风巧妙精致,虽“豆人寸马”,也画得“须眉毕现”。由于画面繁复,线条纤细,论者亦有“笔力不及思训”之评。主要画作有《海岸图》《摘瓜图》等作品,收录入《宣和画谱》。

《明皇幸蜀图》描绘了“安史之乱”时唐明皇逃往四川避难的情形。画家有意加强了春天山岭间之诗意,于层峦叠嶂描绘飘浮白云,树木亦秀丽动人;此画之妙处在于,人物虽小却分毫可辨,能使观者轻易分辨人物之身份。

我国国画之类别和技法,可分人物、山水、花鸟;其中,人物画是历史上最早形成的画科,早于山水与花鸟。大家皆知西洋画注重造型,而国画注重传神,可谓不注意精确之造型“由来已久”。我国最早创作的人物画,多重人物之刻画,力求逼真、传神,讲求气韵之灵动,形神要兼备,故古代论画著作中称其为“传神论”。

而分门别类中,人物画又分为道释画(宗教画)、仕女画、肖像画、历史故事画等。历代之著名代表画家,有东晋的顾恺之;五代的顾闳中;宋代的李唐;明代的仇英、唐寅;清代的费丹旭等大师。

2.宋元时期

(1)夏圭

夏圭,南宋画家,宋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初学人物画,后改绘山水;他将范宽、李唐的斧劈皴进一步发展,创立了“拖泥带水皴”;其创作时除师法李唐而讲求阳刚之风外,更讲究水墨淋漓、清明透逸的效果,与马远同为“北方山水画派”之杰出代表。宁宗时为画院待诏,赐金带。画人物酝酿墨色如傅粉之色,笔法苍老,墨汁淋漓;所画雪景,全学范宽。画院中人凡画山水的,自李唐以下,无出其右者,与当时大画家马远齐名,故称“马夏”。

他喜以长卷横幅表现情景,而画面变化亦十分复杂,多以线、面或干、湿等手法互用,皴法也十分丰富,故艺术效果极强。其创立的“拖泥带水皴”法,在当时不仅对南宋绘画有所影响,而尤其对后世的“文人画”的表现形式影响更大,且后人在继承其法的基础上,不单用在人物画上,花鸟画中亦被广泛运用。

夏圭的画法多受佛教禅宗影响,故他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的效果。充分表现出了虚实和空气感,用笔清劲,简练概括,简劲苍老而墨气明润,给人浑厚朴实、明朗俊秀的印象。明代王履曾赞曰:“粗而不流于俗,细而不流于媚;有清旷超凡之远韵,无猥暗蒙尘之鄙格。”明代大画家董其昌虽对“北宗”山水颇怀偏见,却对夏圭十分折服,说“夏圭师李唐而更加简率,如塑工之所谓减塑者”。

夏圭更善于表现烟雨朦胧的江滨湖岸景色,其点景人物亦简括生动,楼台等建筑物不用界尺,信手而成,取景剪裁极为精练。亦喜用一角半边的构图,故有“夏半边”之说。山水构图喜欢大胆剪裁,突破全景而仅画半边之景,时人称为“夏半边”;南宋宁宗时任画院待诏,曾受到皇帝赐金带的荣誉。

代表作有《溪山清远图》《山水十二景》《江山佳胜图》《西湖柳艇图》《观瀑图》《梧竹溪堂图》《烟岫林居图》《松崖客话图》《钱塘秋潮图》等;其中《钱塘秋潮图》,描绘的是钱塘江秋潮初至,浪涛翻滚奔腾之情景;左边山上有座塔,当为观潮的最佳地点;通过潮水和近山的比例,我们易于体会潮水之势,给人来势凶猛之感。而整幅画面色彩鲜丽、清秀明朗,图中的树、石、浪潮全用中锋勾勒,视觉上明快刚劲,似有跳跃之感,就是“马夏画派”的典型风格。

(2)米芾

米芾所处的时代,正是画院写实派山水画大行其道之时,而他却只想表达心中的“意气”,以天真、藏狂手笔来表现山石的面貌,故能在画面上自由发挥,因他这类举止类同“瘫狂”,故人称“米癫”。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行书、草书得力于王献之,用笔俊迈,世人评为“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他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米芾画山水,出自董源,天真发露,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自谓“信笔作之,多以烟云掩映树石,意似便已”。其子米友仁亦是画家,师承其画法,自称“墨戏”,画史上称“米家山”“米氏云山”,因其传承而有“米派”之称。

他亦画梅、松、兰、菊等花卉画,晚年兼画人物,自称“取顾(恺之)高古,不入吴生(道子)一笔”。米芾好模仿名迹,能以假乱真;并以行、草书最著,博取前人所长,用笔俊迈豪放。《宣和书谱》论其书“大抵初效羲之”,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八面”。

他传世作品甚多,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最为著名。

《蜀素帖》为米芾书法精品,为他38岁时所作,其书法苍老凝练、行笔涩劲、沉稳爽利、清雅绝俗,可谓“超神入妙”。其书体为“二王”及唐、五代书风之延续,但与前人书法无一相似之处,是米芾自家风格之明证。明画家董其昌题跋曰:“米元章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3)米友仁

米友仁是米芾长子,故人称“小米”,早年即以擅长书画而知名,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官提举两浙西路茶盐公事、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世称“米敷文”。其为继承家学,少即以书画知名,擅画云山,略变其父之风格成一家之法。所绘画作,多以云烟变灭为法度,而风格看似草成,实则法度森严,自称“墨戏”;且性格耿直、不附时风,自重为珍。善书法,“酷似乃风,亦精鉴赏”,但自有自家风格。

《潇湘奇观》为米友仁所绘山水画之代表作。图绘江边雪山、云雾变幻的奇境;只见浓云翻卷,远山坡脚隐约可见,随云气之游动变化,山形可隐可显。群山重迭起伏,远处峰峦终于出现于白云中;中段主峰耸起,宛如尖峰起伏;林木疏密,远近与层次清晰,显露真实;但末段一转山色,隐入淡远之间,体现自然界之造化神奇。

此画作者以“没骨法”取代隋唐北宋以来之“双勾法”,给人以自然美之印象,改变了山水画的形象和表现手法。作品主要运用泼墨法和破墨法,依仗水墨的晕染来塑造形象,很少用线勾勒,浓淡、虚实的墨色,使景致时隐时显,忽明忽晦,朦胧又富变化,故时人谓他“善画无根树,能描朦胧云”(汤垢《画鉴》),笔与墨之巧妙结合,使得米氏之云山兼具“滋润”与“沉郁”之特色。

《潇湘奇观》米友仁,(1086~1165),南宋画家。米芾之子,初名尹仁,小名寅哥、鏊儿;黄庭坚戏称其为“虎儿”,赠以古印及诗:“我有元晖古印章……教字元晖继阿章”,故取字元晖;另有“海岳后人”、“懒拙道人”等别号。

米友仁善行书,高宗曾命其鉴定书法。而其山水画则发展了其父米芾的技法,善以水墨横点描写“烟峦云树”,运笔草草,他自称“墨戏”,对后世“文人画”中笔墨纵放的风格有一定影响。存世画迹有《潇湘奇观》《云山得意》等图。

在中国美术史上,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开创的“米氏云山”画风与技法,划时代地确立了文人画的审美视角,使得丈人画长盛数百年而不衰,迄今遗韵犹存。

(4)赵孟

山水画,是指以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为主体的绘画,其最早只是作为人物画之背景而创作,后独立成一支最能代表国画艺术成就之画种。山水画注重整体构图效果,尤其以位置之摆放、神韵之表达,以及笔墨之浓淡为要点。

就风格之不同,又分水墨山水、青绿山水等小类。历代代表主人物有:唐之李思训;宋之李成、范宽、董源;元之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明、清二代之董其昌、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石涛、八大山人等名家。赵孟,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官道人”,中年曾作孟府,浙江湖州人氏,宋宗室之后裔。宋亡后,隐归乡里闲居。元世祖忽必烈搜访宋朝“遗逸”,经程钜夫荐举,始任兵部郎中,又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

赵孟精通音乐,善鉴定古物玉器,其中以书法、绘画成就尤高。山水画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亦工墨竹、花鸟等画,所画风格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遥追五代、北宋法度,有评论谓“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遂开元代之新画风。

赵亦善诗文,其诗之风格以和婉为色;兼工篆刻,尤以“圆朱文”著称。传世画作有《鹊华秋色图》《红衣罗汉图》《幼舆邱壑图》《秋郊饮马图》《江村渔乐图》等。

《红衣罗汉图》所绘,身着红色袈裟的罗汉盘腿坐于树下青石之上,左手前伸,神态安详,正在讲授佛法的情景。图中罗汉颇似西竺僧人,据悉他常与西域僧人往来,故能对西域人之神态特征刻画入微;其人物造型取法于唐之阎立本,即以铁线描勾勒,且用笔凝重,苍劲有力,人物形象逼真。

3.明代时期

(1)戴进

戴进,明代画家,号静庵,浙江杭州人。少年时当过金银首饰学徒,后改学绘画,刻苦用功,画艺大进,宣德年间供奉宫廷,因画艺高超而遭妒忌,遂被斥退。后浪迹江湖,卖画为生。

他擅长山水、人物。其山水画师法马远、夏圭,并取法郭熙、李唐,多是遒劲苍润手法;用笔劲挺方硬,水墨淋漓酣畅,发展了马远、夏圭传统。

人物画师法唐宋传统,兼长二笔、写意;工笔用铁线描和兰叶描;写意从马远变化而来,笔墨简括;花鸟画工笔、写意、没骨诸法皆善长。人物佛像则能变通运笔、顿挫有力。

其画作在明中期影响较大,追随者甚众,人称“浙派”,逐成明代前期画坛之主将,后世推他为“浙派”创始人。传世之作有《春山积翠图》《风雨归舟图》《三顾茅庐图》《达摩至慧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图》《归田祝寿图》《葵石峡蝶图》《三鹭图》等。

(2)唐寅

此幅《落霞孤骛图》,是唐寅所绘山水画的代表作。画面表现的是:崇岭峙立,几株柳树亭立,半掩水阁台榭,下临江水阁中一人独坐眺望,旁有童子侍立。不远处,落霞孤骛,烟水微茫,故画中景观辽阔优美。

此画技法工整,山石用湿笔点染,故线条流畅,风格潇洒俊秀,突显飘逸;画上自题诗是借王勃之少年得志,来为自己坎坷不平之遭遇而吐不愉。此画风格近于南宋院体,为他盛年得意之作。唐寅出生于商家,故地位较低。其幼年即能刻苦学习,11岁显出过人之才,并能写出一手好字。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乡试,获“解元”(第一名)。次年,赴京会考,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地主徐经,因暗中贿赂主考官的家僮而事先得知考题,但事情败露。唐寅亦受牵下狱,遭受凌辱。此后,自负的唐寅对官场产生反感,自此,性格、行为流于不羁,后在好友祝允明规劝下发奋读书,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其行笔秀润缜密,颇具潇洒清逸之韵味。他的山水画多表现为雄伟险峻、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时亦描写亭园幽境中文人逸士的悠闲生活。其山水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多样。其人物画多写古今仕女或历史典故。其传世的画作有《王蜀宫妓图》《落霞孤鹜图》《事茗图》《看泉听风图》等。

《落霞孤骛图》这幅画所取的名字,是根据唐寅(1470~1523)在画的左上部自题诗而得。其诗曰:“画栋殊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画中描绘的是,垂柳依于高岩,水阁依山临江,阁中有人眺望落霞孤鹜。此画用笔苍劲秀丽,色墨浑然一体,且有清润明洁之感。画中,山石皴法用笔较干,而反见秀润;林木、水榭用笔工整,却更见功力。

唐寅山水画是学南宋院体一派风格的,却能融入文人情调,与吴伟一派不同。唐寅取李唐之长,皴法变斧劈为细劲,寓雄健于隽秀之中。这幅图中的柳树画法工整精致,粗干细枝密叶,极富天然真趣;而皴纹疏繁得当,法度严谨,是唐寅的传世名作之一。

(3)陈淳

陈淳,明朝画家,江苏苏州人,字道复,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曾学画于文征明,后不拘师法;又法米芾、黄公望、王蒙。其山水较文征明疏放开阔,盖学米友仁而致笔迹放纵也。其尤擅长水墨写意花鸟,开明代写意花鸟画之新局面。

前面讲过山水画,此处再讲一讲花鸟画之特色。花鸟画,亦是国画一大分类。泛指以花卉、鸟、兽等动植物为主体的绘画。此类创作之体裁,产生年代较人物、山水为晚,多讲求精细或趣味,刻画以精巧、传神为主。

画花鸟就表达形式的不同,又分为工笔花鸟及写意花鸟二类。以表现手法而言,国画主要以写意或工笔,或二者兼顾为主,但以讲究意境深远、气韵充实、画面传神为创作手法。以线条勾线传神、着色自然为特点,总以和谐为主旨;另以独特之手法,以印章为点缀,以达平衡、增韵为独创,是为东方绘画之魅力所在,更显完美,此为西洋画之所无。

大写意,即以张条疏散、施墨粗放为特点,削繁为简、遗形取神为手法,创作者多为泼墨粗画。小写意,即以简练归融为特色,多强调笔墨中之情趣,不苟求惟妙惟肖,但求整体气势与着色。工笔,是与写意不同的手法,与写意相反,多求刻画精确,要求工整、细致,乃至细节明确、刻画入微,手法以细腻、准确为度。

(4)仇英

仇英,明代画家,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属江苏)人,后定居苏州。其出身工匠,后从周臣学画,因文征明之推赞而知名当时,以卖画为生。

仇英擅画人物,尤长仕女。工于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不同笔法表现不同对象。刻画之人物形象,或圆转流利,或劲利有力,皆为精工、妍丽之作,世人有“周防复起,亦未能过”之评。他的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所画青绿山水之作,多呈细润而风骨劲峭;亦善绘制花鸟。晚年客居于收藏家项元汴家,摹仿历代名迹,据称“落笔乱真”。

仇英在当时名家周臣门下学画,曾用心临摹古代佳作,因刻苦及天赋不凡,故而技艺大进,成就卓著,因而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明四家”或“吴门派”。

他所创作的题材很广泛,擅写人物、山水、车船、楼阁、界画等场景;尤擅长于临摹,技法之中,工笔、写意、白描俱佳;画风细腻工整、色彩华丽,取古德之长而又能化为己用、自成一格。

其传世作品有《春夜宴桃李园图》《柳下眠琴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和《玉洞仙源图》。

《春夜宴桃李园图》描绘了李白“春夜宴桃李园”的故事,是历来众多画家偏好的题材。前人一般着眼于“欢歌”和“夜游”的情景,而这幅图的作者却表现“幽赏未已,高谈转清”的时刻——李白与友人于庭园中秉烛而坐、饮酒赋诗……身后有侍从、乐女相伴。其中,人物刻画传神,所勾勒的线条也是十分地秀丽婉转。

(5)董其昌

董其昌,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氏,明代著名书画家、书画鉴赏家兼书画理论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人称董华亭。万历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谥号文敏。

他的书法,先从颜真卿,后学虞世南,再后,又觉唐书不如魏晋,转学钟繇王羲之,并参以李邕、徐浩、杨凝式等笔意,自谓“于率易中得秀色”,其书法分行布白、疏宕秀逸,颇具个人特色,对明末清初的书风影响很大。

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以元代黄公望、倪瓒为宗,成为集历代画家之大成者。但重写意,不重写实,所画丘壑变化较少,而讲究笔致、墨韵,画格清润明秀、灵静飘逸。论画标榜“士气”,将古代山水画家仿禅宗而分为“南宗”“北宗”,并推崇“南宗”(如王维者流)为文人画正脉,形成崇“南”贬勺“北”之己见,其说影响明代以后的画坛;又提倡作画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调对后世论画亦影响较大。

此人才华俊逸,好谈名理,善鉴别书画。书法出颜真卿,后遍学魏晋唐宋诸名家,并融诸家之长自创风格;其行书古淡潇洒,楷书则有颜真卿之率真韵味,草书植根于王羲之的《争座位》《祭侄稿》,兼有怀素之圆劲和米芾之跌宕。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合称“明末四大家”,对明末清初书风影响很大。

其书法结体宽绰,取颜真卿之布白而不强作恢弘,取米芾之“奇宕潇散,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故而笔势潇洒随意。传世之作有《秋兴八景图》《山庄秋景图》《昼锦堂图》等。

《秋兴八景图》一共有八开,此为其一。画面描写作者泛舟吴门、京口时,一路上所见到的景色既有草木繁茂、风雨迷蒙的江南丘陵特色,又有沙汀芦苇、远山横现的水乡情调。此画构图精巧、意境深远,虽简洁明了却不觉单调,韵味十足;技法集宋、元各家之长,形成苍秀雅逸的独特风格。

4.清代时期

(1)吴宏及国画之装裱

吴宏,清代著名画家,字“远度”,号“竹史”,江西金溪人,长居江宁(今南京)。

其人诗书均精,自幼喜爱绘画,笔墨得诸家之长而能出己意、纵横放逸。

他的《柘溪草堂图》描绘的是,坐落在白马湖东岸树丛中的小村、主人的优雅住所——柘溪草堂。因为环境太美,以至于主人邀请画家将它描绘下来,并将其日常的生活表现于中,使此画成为得意之作。我们可以看到,村前有一座小桥,湖水环绕着村庄,树林里的楼台面对湖水,主人或来客可登楼远眺,或与客人相对而坐、侃侃而谈,有如置身世外桃源。

此画作者吴宏,乃“金陵八家”画派中的一员。他自幼喜好书画,诗书皆精,曾在顺治十年游黄河,归来后笔墨一变为纵横放逸,改变以前的风格;书中说他“偶画墨竹,亦有水墨淋漓”之致。他的传世作品有《柘溪草堂图》《水榭待客图》《山村樵木图》等。

有同学问及国画的装裱,此处再略讲一些国画装裱之相关知识。由于国画多绘于易于破碎、变形之宣纸或绢物之上,故我国国画均须在背后用纸托裱,以绞、绢、纸等镶边后装上轴杆,以便保存留传。我国绘画装裱技术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传统的意义上,国画装裱后才算是一幅完整的作品。

立轴

立轴是国画中装裱的一种式样。中间部分叫“画心”(又名“画身”),上面称“天头”,下面称“地脚”。上、下又有“隔水”。装裱尺寸四尺以上的称为“大轴”,俗称“中堂”;特大的称为“大堂”或“大中堂”;三尺以下的画幅称“立轴”。上装天杆,下装轴。有的天头贴“惊燕带”(又称“绶带”),这种格式盛行于北宋宣和年间。“画心”上、下端加镶锦条,称之为“锦眉”。

册页

册页是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因画身不大,亦称之为“小品”。有正方形,也有长方形、竖形或横形;有推蓬式、蝴蝶式和经摺式三种;也有裱成单片的,称之为“散装”。一般册页均取双数,少则四开、八开、十开,多则十二开、十六开或二十四开。册页外镶边框,前、后添加副页,上、下加板面。这样,欣赏、携带、保存、收藏就比较方便了。

屏条

屏条,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由于画身狭长,所以有装裱成屏条形式的。屏条单独的称为“条屏”;四幅并排悬挂的称为“堂屏”或“四季屏”;也有四幅以上乃至十二幅、十六幅的,这些都是成双的完整画面,称为“通景屏”或通屏。

手卷

手卷也是装裱式样中的一种,也称“长卷”或“图卷”。外面有“包首”,前面有“引首”,中间是作品;紧连作品两边的叫“隔水”,后面有“拖尾”。“包首”的上面贴有“题签”。历代名画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都是手卷的装裱式样。

(2)石涛

石涛是明朝悼僖王朱赞仪的第十世孙;父名朱享嘉,曾于南明隆武时在广西自称“监国”,后被俘遭杀,其时年尚幼小。他本来是明末皇族,未满十岁家庭惨遭变故,于是削发为僧,四处流浪;他法名叫原济,亦作元济(后人误传为“道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

他因逃避兵祸,四处流浪,得以遍游名山大川,而悟大自然之奇妙造化;至清康熙时期,其名已传扬四海;他曾两次在扬州为康熙帝接驾,并奉献《海晏河清》。

《黄山八胜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截取法取景,所画云山奇石形象逼真,水墨淋漓而构图奇特。

石涛所画山水、兰竹、人物等,讲求创意,构图善于变化,笔墨恣肆,意境新奇,一反当时仿古之风,王原祁评他为“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他的画作对扬州画派及近代中国画影响很大,兼工书法和诗,对画论尤有深入研究;所著有《若瓜和尚画语录》其手写刻本,名《画谱》较为有名。

其一生遍游名山大川作画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为明清时期最富创造性的一代大画家。他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总能力求新奇,意境清新悠远,尤善用“截取法”以传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故其笔势恣肆、淋漓洒脱而又不拘小疵,有豪放之态,以奔放见胜。

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融并施,尤喜用湿笔,通过水墨的变化与笔墨的相融,多能表现山川之氤氲气象,或意境深远、厚重之态,有时用墨浓而显墨气淋漓,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或加方拙之笔,于是方圆结合以显朴实,秀拙相生而露清新。

他擅画山水,主张应细心体察大自然之景观,领会于心而下笔如有神助,笔墨“当随时代”而绘;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进而“法自我立”,《黄山八胜图》即是其代表作之一。石涛的传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黄山八胜图》《海晏河清图》等。

(3)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清初著名画家。字雪个,号个山,后更号为个山驴、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明朝皇室之后。清初之时隐其姓名,隐居在南昌青云谱道观。

八大山人经历明清之际天翻地覆的时局变化,且自身从皇室沦为逸民,并为避害而出家,可见其饱经苦难;其诗文书画出众,但因家破国亡之故,装聋作哑,从其作品中可略见其心之悲怆。

朱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意境深刻;所写山水,画境冷清、枯寂;其水墨画技法对后世写意画影响很大;他的山水画及花鸟画,多所体现其内心孤寂遁世、清高自赏的风骨和性情品格,丝毫不比他的花鸟画逊色。兼有豪情纵逸的雄健风格、朴茂酣畅的凝重情意和生拙涩秀的奇特韵味,然而虚淡中含意多,蕴涵深刻。

此幅《山水图》亦名《秋林亭子图》,写秋数茅亭、地老天荒之景,笼罩着一派荒凉静寂、无可奈何的气氛,有一种苦笑不得的枯索情味。

八大山人书法成就颇高,致使将其画名掩盖,知者不多。其书法,行楷学王献之的淳朴圆润,并自成一格。其所写书体,以篆书之圆润施于行草,自然起落,以高超的手法将书法的落、起、走、住、叠、围、回等技巧藏蕴其中,且能不着痕迹。古人谓之“藏巧于拙,笔涩生朴”,由此可知八大山人书法之妙,世之少见。能窥山人之书体全貌的,莫过于《个山小像》中其所题字包含篆、隶、章草、行、真等六体书之,可见其功力之深,世间罕见伦比者,可谓集山人书法之大成。其晚年时,书法达其艺术成就之巅,草书亦不再怪异、雄伟,如其所写之行书四箴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平淡无奇、混若天成,无丝毫修饰,静穆单纯,似超脱凡俗、不着人间烟气,是书家所爱之珍品。

(4)邹喆及国画之技法

邹喆,清代画家。字方鲁,江苏吴县人。自幼随父亲客游金陵,其画宗法于其父。其山水画稳重而有古气,富简淡清逸、超绝脱俗之情趣,兼长水墨花卉。此画设色清雅,笔墨精练,画面意境清旷,笔墨秀润峭利,至令景物清隽生动、形象逼真。

《崇山萧寺图》描写崇山峻岭山坳间,有寺院深藏幽静处,山脚下有水竹村庄、村舍错落;旁边溪回路曲、小溪蜿蜒;另板桥横跨,设色清雅,故而画面生动;其笔粗犷苍劲,又不失清淡超逸之趣,确属佳作。

金陵的山水景色陶醉,遂定居此地。他的山水画简淡清逸,也擅长水墨花卉,大幅的松树作品尤为出色,为世人珍藏;画风上则继承父亲风格,约卒于康熙中期。传世作品有《崇山萧寺图》《松林僧话图》《山水》等。

最近,有同学来问国画技法,余在此略述一些。我国国画的技法自古流传的不少,但常用者或有独特之处归纳如下:

十八描

十八描指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描绘方法,又有“古今描法一十八”之称。此法在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和江珂玉的《珊瑚网》中有讲述,简称“十八描”——即高古游丝描(顾恺之)、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马蝗描(又名“兰叶描”,马和之)、钉头鼠尾描(武洞清)、混描、撅头描(马远、夏圭)、曹衣描(曹不兴)、折芦描(梁楷)、橄榄描(颜辉)、枣核描、柳叶描(吴道子)、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马远、梁楷)、柴笔描、蚯蚓描。

双勾

双勾就是用线条勾描物像的轮廓,又名“勾勒”。因其基本是用左右或上下两笔勾描合拢,故又名“双勾”,多用于工笔花鸟画。

白描

白描指用墨线勾描物体而不加色彩的一种手法。唐代的吴道子、北宋的李公麟、元代的赵孟等都是白描的高手。

皴法

皴法指一种表现山石、树皮纹路的用笔方法。对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不同结构、质感、树木的纹理所创造的表现形式,是后人根据前人的经验以及对大自然的体会所总结的不同手法。而历代下来,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披麻皴(董源、巨然)、直榨嫉(关全、李成)、雨点皴(范宽)、卷云皴(李成、郭熙)、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赵孟)、长斧劈柴皴(李唐、马远)、鬼脸皴(荆浩)、拖泥带水皴(米芾)、折带皴(倪瓒)、破网皴(吴伟)树的皴法有:有鳞皴(松树皮)、绳皴(柏树皮)、交叉麻皮皴(柳树皮)、点擦横皴(梅树皮)、横皴(梧桐树皮)。

没骨

没骨指一种不用笔勾、墨画为骨,而直接用色彩涂抹、描绘物体的一种手法。五代黄荃所画花卉,勾勒用笔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遂有“没骨花枝”之称;后来到北宋时期,有画家徐崇嗣学黄荃之手法,所绘花卉更是不加墨线勾线,只用彩色画成,世称“没骨画”,后人将此类画法称之为“没骨法”。

泼墨

泼墨指将墨泼于纸上后,随其形状画出景物的一种手法。相传唐代的王洽,曾以墨于纸上而画出形神兼顾的画作,遂成绘画的创作方式。后世将用笔水墨饱满、淋漓尽致、气势磅礴的手法称之为“泼墨”。

(5)髡残

髡残,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字介丘,号石溪,又号白秃,一号壤,自称残道人,晚年署名“石道人”;在画坛上与石涯并称“二石”,又与程正揆并称“二溪”。

据说,其母梦僧人入室而孕,因而他年岁稍长,总以为自己前生是僧人,故常思出家。程正揆在《石溪小传》中说髡残“廿岁削发为僧,参学诸方,皆器重之”。髡残自幼爱好绘画,年轻时放弃求取功名,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30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

髡残善绘画,尤其精于山水;绘画技法宗法黄公望、王蒙,早期基础出于明代谢时臣,所融之技法可上追元代四大家及北宋之巨然,曾说:“若荆、关、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然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他习学元代四家以及明代大画家董其昌的画法,同时敢于“变其法以适意”,并以书法入画,不做临摹效颦,此真可见其重情用心、重视笔墨技法之处。

他在艺术上主张抒发个性,敢于创新,反对古板陈旧、墨守陈规,其作品充满质朴的感情,似不假造作、真挚感人,故而风格独特,于当时成就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很大。

髡残的山水画章法稳健,繁杂严密而不堵,郁茂浓厚而不塞,景色不以新奇取胜,而以平凡见其幽深处其善用雄健之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勾染,厚重而不板滞,秃笔而不千枯,是以他的作品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入入胜”的艺术境界。

他平生喜游历名山大川,对大自然之博大神奇有其独到的领会,后住在南京牛首山幽栖寺。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常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常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悔。”

髡残的性格比较孤僻,书中云他“鲠直若五石弓,寡交识,辄终日不语”。对于禅学,他亦有独到之体悟,能“自证自悟,如狮子独行,不求伴侣者也”。他的画学,在当时已有相当造诣,受到周亮工、龚贤、陈舒、程正揆等人的推崇,因而他在当时的佛教界和艺术界皆有很高的声望。

髡残从事绘画比他人艰难,也付出更多心力,因其一生多受病痛折磨,可能与他早年避兵隐居桃源深处有关,但他从未放逸其心。他尝在(溪山无尽图卷)自题省悟之语,颇为感人。其语云:“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出家人若懒,则佛相不得庄严而干家不能一钵也。神三教同是。残衲时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画数幅或字一两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做出一番事业,作一个立于天地间而无愧的人。若忽忽不知,惰而不觉,何异于草木!”

张庚在《国朝画征录·髡残传》中有评云:“石溪工山水,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笔墨高古,设色精湛,诚元人之胜概也。此种笔法不见于世久矣!”由此可见,髡残之画深得元代四大家之精髓。

髡残的《层岩叠壑图》这幅画看似排列凌乱,却有“山外有山,移步换景”之效果;其中的山石草木、亭台楼阁经营位置较妙,能达相互交融、相互呼应而又变幻莫测的意境;而山石结构忽而清晰,忽而别致,前后又能浑成一体,让人忍不住反复观看、揣摩,并觉兴味盎然。复杂的构图又显雄浑磊落的气势。

(6)弘仁

弘仁,明末清初画家,僧人,安徽歙五明寺,经常往来于黄山、雁荡山之间;俗姓钱,名韬,字六奇;明末诸生工诗文、书法,其诗多从家国身世有感而来,明亡后出家,法名弘仁,字无智,别名渐江,自号渐江学人,又号渐江僧、无智、梅花老衲。自幼丧父,家贫,事母至孝,一生未娶。

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有志抗清,离歙赴闽,入武夷山为僧,师从古航禅师;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经常往来于黄山、雁荡山;工诗文、书法,其诗多从国家身世有感而发,其中尤其以民族感情至为强烈,其人画风萧散淡泊、简洁冷峭。

他擅画山水,取法宋元诸家,尤喜倪瓒(云林),师其法而用功最多;虽尊师法,但又不拘于师法,并能独自创新,所谓“师法自然,独辟蹊径”可作他艺术生涯的顶脚。他的作品多画黄山,构图简洁,山石方折,险峰壁立,奇松倒挂;笔墨秀逸而凝重,意境宏阔亦淡远;其画气势峻伟,先声夺人;其人亦善画梅,绘画多得梅花疏枝淡蕊、冷艳寒吞之韵致。

弘仁早年从学孙无修,中年师从萧云从,从宋元各家入手,后来师法“元代四家”,尤崇倪瓒画法,作品中如《清溪雨霁》《秋林图》《古槎短荻图》等取景清新,多有云林遗意。他对倪瓒十分崇拜,曾于画中题诗云:“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吞供作师”,可见其尊重如斯。

弘仁以画黄山而闻名,世人谓“得黄山之真性情”,笔墨苍劲整洁,富秀逸之气,给人以清新之意趣。与石涛、梅清成同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查士标在他的山水画题云:“渐公画入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一奇。”

弘仁的绘画于当时及后世皆享誉极高,后人将其与髡残、朱耷、石涛合称“清初四高僧”;又与汪之瑞、查土标、孙逸合称为“新安派四大家”,又称“海阳四家”,弘仁居首位。学他画风的有祝昌、高翔、秦涵等人。

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新安画多宗清(倪瓒)者,盖渐师道先路也。”代表作有《乔松羽土图》《松石图》《黄山蟠龙松》《梅屋松泉图》《黄海松石图》等。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