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部纪事

路史》:有巢氏没。阅数世,而朱襄氏立。于是多风,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达作五弦之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令曰来阴。

管子·轻重篇》:虙戏作造六画,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

《路史》:伏戏氏观象于天,效法于地,近参乎身,远取诸物。兆三画,著八卦,以逆阴阳之微,以顺性命之理。成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而君民事。则阴阳,家国之事始明焉。微显阐幽,章往察来,于是申六画、作十言以明阴阳之中,以厚君民之德。

察六气,审阴阳,以赉之身,而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于是尝草治砭,以制民疾,而入滋信。

女皇氏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合元履中,开阴布纲而下服度。

帝颛顼高阳氏,作五基六䪫之乐,以调阴阳,享上帝,命曰承云。

帝尧命羲和,绝地天通,羲载上天,黎献下地,俾主阴阳。

《吕子》: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拾遗记》:禹铸九鼎,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象阴数,使工师以雌金为阴鼎,以雄金为阳鼎,鼎中常满,以占气象之休否。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耆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陈注〉刑,阴事也。举阴事,则助阴抑阳,故百官府刑罚之事,皆止静而不行也。

仲冬之月,君子斋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陈注〉此皆与夏至同而有谨之至者。彼言止声色而此言去,彼言节嗜欲而此言禁,盖仲夏之阴犹微,此时之阴犹盛。阴微则盛阳未至于甚伤,阴盛则微阳当在于善保故也。《左传》:僖公十六年,春,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六鹢退飞,过宋都风也。周内史叔兴聘于宋,宋襄公问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对曰:今兹鲁多大丧,明年齐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退而告人曰:君失问,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昭公二十一年,秋七月壬午朔,日有蚀之。公问于梓慎曰:是何物也。祸福何为。对曰:二至二分,日有蚀之,不为灾,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过也。其他月则为灾,阳不克也。故常为水。

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蚀之。梓慎曰:将水。昭子曰:旱也。日过分而阳犹不克,克必甚,能无旱乎。阳不克,莫将积聚也。

论衡》:孔子出,使子路赍雨具,天果大雨。子路问其故,曰:昨暮月离于毕。后日月复离毕。孔子出,子路请赍雨具,不听。果无雨。子路问其故,曰:昔日月离其阴,故雨。昨暮月离其阳,故不雨。

越绝书》:越王问于范子曰:寡人闻,阴阳之治,不同力而功成,不同气而物生,可得而知乎,愿闻其说。范子曰:臣闻,阴阳气不同处,万物生焉。冬三月之时,草木既死,万物各异藏,故阳气避之下藏,伏壮于内。使阴阳得成功于外。夏三月盛暑之时,万物遂长,阴气避之下藏,伏壮于内,然而万物亲而信之,是所谓也。阳者主生万物。方夏三月之时,大热不至,则万物不能成。阴气主杀。方冬三月之时,地不内藏,则根荄不成,即春无生,故一时失度,即四序为不行。越王曰:善。越王曰:寡人用夫子之计,幸得胜吴,尽夫子之力也。寡人闻,夫子明于阴阳进退,豫知未形,推往引前后知千岁,可得闻乎。寡人虚心垂意,听于下风。范子曰:天阴阳、进退、前后、幽冥,未见、未形,此特杀生之柄,而王制于四海,此邦之重宝也。王而毋泄此事,臣请为王言之。越王曰:夫子幸教,寡人愿与之自藏,至死不敢忘。范子曰:阴阳进退者,固天道自然,不足怪也。夫阴入浅者,即岁善;阳入深者,则岁恶。幽幽冥冥,豫知未形,故圣人见物不疑,是谓知时。固圣人所不传也。夫尧、舜、禹、汤,皆有豫见之劳,虽有凶年而民不穷。越王曰:善。

说苑·敬慎篇》:鲁有恭士,名曰机汜,行年七十,其恭益甚,冬日行阴,夏日行阳。

汉书·郊祀志》:右将军王商等,以为甘泉河东之祠,非神灵所飨,宜徙就正阳太阳之处,违俗复古,循圣制定天位。

《食货志》: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所以顺阴阳,备盗贼,习礼文也。

董仲舒传》:仲舒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止雨反是。

《丙吉传》:吉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太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所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后汉书·和帝本纪》:末元十五年,有司奏,以为夏至则微阴起,靡草死,可以决小事。是岁,初令郡国以日北至案簿行。

《礼仪志》: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絜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絜之矣。

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若少府郡县各扫除社稷,其旱也。公卿官长以次行雩礼,求雨,闭诸阳。

张衡传》:衡为太史令,遂乃研覈阴阳,妙尽璇玑之正。《神仙传》:封衡常驾一青牛,因号青牛道士。魏武帝问养性大略。对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其根以契造化之妙。

魏书·崔浩传》:太史张渊、徐辩说世祖曰:今年己巳三阴之岁,岁星袭月,太白在西方,不可举兵,北伐必败。世祖意不决,诏浩与渊等辨之。

《唐书·郝处俊传》: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天子治阳道,后治阴德,然则帝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不相夺也。若失其序,上谴见于天,下降灾诸人。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

《续博物志》:有人为山魈所祟,或教以爆竹如除夕可弭。人问之,曰:此荆楚岁时记:以辟山魈。鬼,阴冷之气胜,则声阳以攻之。

寓简》:神宗皇帝御经筵,时方讲周官,从容问前朝后市何义。侍讲官以王氏新义对曰:朝阳事、市阴事,故前后之次如此。上曰:何必论阴阳。朝者,君子所会;市者,小人所集。义欲向君子而背小人也。侍臣皆惊叹。盖上已鄙厌王氏之学矣。

宋史·陈宓传》:宓尝为朱墨铭,谓朱属阳,墨属阴。《括异志》:夷陵有阴阳石,阴石常润,阳石常燥。旱则鞭阴石,雨则鞭阳石,皆应。

《扪虱新话》:予先兄庆长,尝语,予往守官舒州怀宁,尝与教官同候太守。坐间,守问教官曰:如何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教官答云:道在阴而阴得其一,道在阳而阳得其一,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如何是阴阳不测之谓神。答曰:神者,在阴而阴不测,在阳而阳不测,故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守甚喜,其语庆长对,予再三诵之,予惜不记其人名字。

阴阳部杂录一

书经·虞书·舜典》:律和声。〈疏〉阴律名同,亦名吕。郑元云:律,述气也。同助阴宣气,与之同也。又云吕,旅也。言旅助阳宣气也。

《夏书·甘誓》:不用命,戮于社。〈传〉社主阴,阴主杀,亲祖严社之义。〈疏〉礼,左宗庙、右社稷,是祖阳而社阴。

周书·洪范》:润下作咸。〈疏〉水既纯阴,故润下趣阴。火是纯阳,故炎上趣阳。

《召诰》:厥既得卜。〈疏〉市处王城之北,朝为阳,故在南;市为阴,故处北。

立政、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诗经·小雅·采薇篇》: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朱注〉阳,十月也。时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名之曰阳月也。

《杕杜篇》:日月阳止,女心伤止。〈笺〉十月为阳,妇人思望其君子,阳月之时已忧伤矣。

《十月之交篇》:朔日辛卯。〈疏〉十日甲刚乙柔,其中有五刚五柔,要十日皆为干,而十二辰亦子阳丑阴,其中有六阳六阴,以对十日,皆为支。《大雅·笃公刘篇》:相其阴阳。〈朱注〉阴阳向背,寒暖之宜。《天生蒸民篇》:有物有则。〈疏〉孝经援神契曰:性生于阳以理执,情生于阴以系念。是性阳而情阴。

周礼·地官·大司徒》:阴阳之所和也。〈疏〉若昭四年,左氏申丰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是其阴阳和也。

《春官·大司乐》:阴竹之管。〈注〉阴竹生于山北者。〈疏〉《尔雅》云:山南曰阳,山北曰阴。今言阴竹,故知山北者也。保章氏:十有二岁之相。〈注〉岁谓太岁,岁星为阳,右行于天;太岁为阴,左行于地。十二岁而小周。

《礼记·曲礼》:请席何乡,请衽何趾。〈疏〉席坐、席衽、卧席坐为阳,面亦阳也。故问面何所向。卧是阴,足亦阴也。故问足何所趾也。

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疏〉熟肉带骨而脔曰殽,纯肉切之曰胾。骨是阳,故在左,肉是阴,故在右。食饭燥为阳,故居左;羹湿是阴,故右。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疏〉天官尊阳,故一卿以摄众。地官卑阴,故五卿俱陈也。

《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注〉兼用之,备阴阳也。凡饮,养阳气。凡食,养阴气。阳用春夏,阴用秋冬。〈疏〉燕之与飨是饮酒之礼,是阳,阳而无阴;食是饭,饭是阴,阴而无阳。周兼用之,故云备阴阳也。

《月令》:孟春之月,其日甲乙。〈大全〉马氏曰:甲丙戊庚壬,阳也;乙丁己辛癸,阴也。盖一阴一阳,每相为用者也。其祀户。〈大全〉方氏曰:户奇而在内,阳自内出之象也。春生为阳出之时,故其祀户。门耦而在外,阴自外入之象也。秋收为阴入之时,故其祀门灶者,物之所以化。而夏之时,则阳已极,而阴于是化也。故其祀灶行者,人之所以往。而冬之时,则阳来复而阴于是往也。故其祀行。

仲春之月,鹰化为鸠。〈大全〉方氏曰:鹰好杀而击以秋,鼠好贪而出以夜,皆阴类也。鸠鴽皆阳类也。卯辰者阳之中,故仲春则鹰化为鸠,季春则田鼠化为鴽,盖阴为阳所化。物理如此。爵乳子而集以春,雉求雌而雊以朝,皆阳类也。蛤蜃皆阴类也。戌亥者,阴之极也,故秋则爵入大水为蛤,孟冬则雉入大水为蜃,盖阳为阴所化,物理如此。

是月也,日夜分。〈大全〉方氏曰:日,阳也;夜,阴也;故阳长而阴消,则日长夜短;阴长而阳消,则夜长日短。皆非阴阳之中也。夫阳生于子,终于午,至卯而中分。阴生于午,终于子,至酉而中分。故春为阳中,而仲月之节为春分;秋为阴中,而仲月之节为秋分。春秋之分,则阴阳适中,而日夜无长短之差,故于其月,每言日夜分也。

季春之月,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萍始生。〈大全〉马氏曰:田鼠化为鴽,则阴类之慝者,迁乎阳而其性和也。萍始生,则以阴物之浮,以承阳者也。方氏曰:虹者,天地讧溃之气也。阴干阳所乃见而出。故又谓之蝀焉。阳方得中则阴莫能干,至于辰则已过中矣。故为阴所干而虹见也。

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命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大全〉严陵方氏曰:难所以难,阴慝而驱之,周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难以狂。夫为之则狂疾,以阳有馀。唯阳有馀,足以胜阴慝故也。裂牲谓之磔,除祸谓之攘。必于九门,则欲阴慝之出故也。凡此皆虑春气之不得其终也。故曰以毕春气,此之所难,则难阴慝之作于春者也。仲秋又难,则难阴慝之作于秋者也。季冬又难,则难阴慝之作于冬者也。独夏不难,则以阳盛之时,阴慝不能作故也。孟夏之月,蝼蝈鸣,蚯蚓出。〈大全〉马氏曰:蝼蝈鸣,则阴而伏者,乘阳而鸣也。蚯蚓出,则阴而屈者,乘阳而伸也。靡草死。〈陈注〉草之枝叶靡细者,阴类,阳盛则死也。仲夏之月,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陈注〉凡物皆禀阴阳之气而成,质其阴类者宜阴时,阳类者宜阳时,得时则兴,背时则废。〈大全〉方氏曰:螳螂、鵙皆阴类也,故或感微阴而生,或感微阴而鸣焉。反舌,百舌也,其鸣也。感阳中而发,故感微阴而无声焉。

毋暴布。〈陈注〉布者,阴功所成,不可以小功干盛阳也。鹿角解。〈大全〉方氏曰:鹿好群而相比,则阳类也;故夏至感阴生而角解;麋多欲而善迷,则阴类也;故冬至感阳生而角解。此所以不同也。

孟秋之月,天地始肃,不可以赢。〈陈注〉朱氏曰:阳道常饶,阴道常乏,故赞化者,不可使阴气之赢也。

仲秋之月,元鸟归。〈大全〉方氏曰:元鸟至以阳中,故归以阴中也。

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陈注〉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养衰老,顺时令也。〈大全〉方氏曰:几杖以养其体,糜粥以养其气。《郊特牲》曰:饮,养阳气也;食,养阴气也。春飨孤子,秋食耆老,其义一也。故此于秋言之,然养阳非无食也。特以饮为主耳。养阴非无饮也,特以食为主耳。故此兼言饮焉。

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大全〉方氏曰:桃华于仲春,桐华于季春,皆不言有,独于鞠言之者,以万物皆华于阳,独鞠华于阴而已。故特言有桃华之红,桐华之白,皆不言其色,独鞠言其色而曰黄者,以华于阴中,其色正应阴之盛故也。

孟冬之月,虹藏不见。〈陈注〉阴阳气交而为虹,此时阴阳极乎辨,故虹伏。

仲冬之月,鹖旦不鸣,虎始交。〈陈注〉夜鸣而求旦,故谓之鹖旦,夫夜鸣则阴类也。然鸣而求旦,则求阳而已,故感微阳之生而不鸣,则以得所求故也。虎阴物,而交,则亦感阳之生故也。

命之曰畅月。〈陈注〉朱氏谓,阳久屈而后伸,故云畅月。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陈注〉水者,天一之阳所生,阳生而动,言枯涸者,渐滋发也。〈大全〉方氏曰:凡物之气,感阴者腥,感阳者香,阳方长矣。故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者,以感正阳之气而后出,故微阳虽生而犹结焉。结言形之未解也。

季冬之月,雁北乡,鹊始巢,雉雊,鸡乳。〈大全〉马氏曰:雁北乡,则顺阳而复也。雉,火畜也,感于阳而后有声;鸡,木畜也,丽于阳而后有形。

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冰以入,令告民出五种。〈大全〉严陵方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盛闭塞而阳无所泄,则气戾不和,为愆阳,为伏阴。然则凿冰非特为备暑,亦以达阳气也。水之入也,为阴事之终;种之出也,为阳事之始。以冰入之期,而告民出五种,终则有始也。

内则凡男,拜尚左手。〈注〉左,阳也。

凡女,拜尚右手。〈注〉右,阴也。〈陈注〉尚左尚右,阴阳之别。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陈注〉坛高而显,坎深而隐。一显一隐,所以别阴阳之幽明。一高一深,所以制阴阳之上下。东动而出,西静而入,出则在外,入则反内,故东西所以别阴阳之外内。东为阳中,西为阴中,中则得位,故东西所以端阴阳之位。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而阴阳之义配焉。阳道常饶,阴道常乏,故运而为气,赋而为形。凡属乎阳者皆长,属乎阴者皆短,一长一短,终则有始,相巡而未尝相绝,故足以致天下之和者,阴阳相济之故也。

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疏〉兴建阴阳天地之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立此阴阳以作易。祭统: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大全〉方氏曰:言阴阳之物者,盖昆虫以阴蛰,以阳出,草木以阴枯,以阳荣故也。

《乡饮酒义》:宾主,象天地也。介僎,象阴阳也。〈陈注〉介以辅宾,僎以辅主,人象阴阳之辅天地也。

烹狗于东方,祖阳气之发于东方也。〈大全〉方氏曰:凡植物皆地产,足以养人之阴;凡动物皆天产,足以养人之阳。天产不特狗也,而特烹狗以祖阳气者,盖阳之辰穷于戌,而为阳之至,故辰在戌而属狗,则狗至阳之畜也。东方者,得阳之中,烹至阳之畜于阳中之方。又得其宜矣。

《丧服四制》: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又〉夫礼,吉凶异道,不得相干,取之阴阳也。

《左传》: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谷梁传》: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乃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沈。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沈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又〉凡阳阴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乾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阴阳离合论》: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阴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浮,命曰一阳。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沈,命曰一阴。阴阳,〈音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阴阳别论》: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谓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脉要精微论》:岐伯曰: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又〉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

《厥论》: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病能论》: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脉解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所为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所谓入中为瘖者,阳盛已衰,故为瘖也。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少阳所谓心胁痛者,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虚,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藏府间,故为水也。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藏府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所谓呕欬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欬上气喘也。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无所见也。所谓小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所谓欬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欬,故血见于鼻也。厥阴所谓㿗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为㿗疝少腹肿也。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俛仰者,三月阳振荣华,万物一俛而不仰也。所谓㿗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㿗癃疝也。所谓甚则嗌乾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乾也。

《调经论》:岐伯曰: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至真要大论》:帝曰: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阴阳类论》:帝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贵。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雷公斋七日,旦复侍坐。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雷公曰:受业未能明。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沈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脉耎而动,九窍皆沈。三阳一阴,太阴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藏,外为惊骇。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沈,胜肺伤脾,外伤四支。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腕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土脾。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沈为脓胕。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合岁首。

《汲冢周书·大聚解》:王若欲求天下民,先设其利,而民自至。譬之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而民自来,此谓归德。

道德经·道化篇》:万物负阴而抱阳。

关尹子·四符篇》:阴阳虽妙,不能卵无雄之雌。〈又〉仁则阳而明,可以轻魂;义则阴而冥,可以御魄。〈又〉阴阳虽妙,能役有气,而不能役无气。

《六七篇》:世之人以暂见者为梦,久见者为觉,殊不知暂之所见者,阴阳之气;久之所见者,亦阴阳之气。二者皆我阴阳,孰为梦孰为觉。

相鹤经》:鹤者,阳鸟也,而游于阴。

《管子·宙合篇》:夏处阴,冬处阳。

枢言篇》: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阴之阴也,故胜水。

《心术篇》: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

《四时篇》:日掌阳,月掌阴,星掌和。阳为德,阴为刑,和为事。

《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

《臣乘马篇》:日至六十日而阳冻释;七十日而阴冻释。《揆度篇》:天筴,阳也;壤筴,阴也。

《轻重篇》:管子曰:女华者,桀之所爱也,汤事之以千金。曲逆者,桀之所善也,汤事之以千金。内则有女华之阴,外则有曲逆之阳,阴阳之议合而得成其天子。此汤之阴谋也。〈又〉管子曰:阴王之国有三,而齐与在焉。桓公曰:此若言可得闻乎。管子对曰:楚有汝汉之黄金,而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此阴王之国也。〈又〉狐白应阴阳之变,六月而一见。

子华子:夫天降一气,则五气随之。寄备于阴阳,合气而成体。故有太阳,有少阳;有太阴,有少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阳中之阳者,火是也;阴中之阴者,水是也;阳中之阴者,木是也;阴中之阳者,金是也;土居二气之中间,以治四维,在阴而阴,在阳而阳,故物非土不成,人非土不生。北方阴极而生寒,寒生水;南方阳极而生热,热生火;东方阳动以散而生风,风生木;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中央阴阳交而生湿,湿生土。是故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

邓析子:为君当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自归,莫之使也。

文子·道原篇》: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而章三光。〈又〉大丈夫恬然无思,淡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御。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以天为盖,则无所不覆也;以地为车,则无所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所不使也。阴阳御之,则无所不备也。〈又〉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又〉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又〉寇莫大于阴阳,而枹鼓为细。

《精诚篇》:阴阳所拥,沉滞不通者,窍理之。〈又〉含阴吐阳而与万物同和者,德也。〈又〉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

《守弱篇》:圣人与阴俱闭,与阳俱开。

《上德篇》:月望日夺光,阴不能以承阳。〈又〉阴阳不能常,且冬且夏。〈又〉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通,万物齐同,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之道也。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通,万物不昌,小人得势,君子消亡。五谷不植,道德内藏。〈又〉阴难阳万物昌,阳复阴万物湛。物昌无不赡也。物湛无不乐也。物乐则无不治矣。阴害物,阳自屈。阴进阳退,小人得势,君子避害,天道然也。阳气动,万物缓,而得其所,是以圣人顺阳道。〈又〉阳气畜而后能施,阴气积而后能化,未有不畜积而后能化者也。故圣人慎所积阳灭阴。万物肥阴灭阳,万物衰,故王公尚阳道,则万物昌,尚阴道则天下亡。阳不下阴,则万物不成。〈又〉阳气盛变为阴,阴气盛变为阳。〈又〉圣人偯阳,天下和同。偯阴,天下溺沉。

《微明篇》:道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又〉圣人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弱能强。〈又〉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万事尽然,不可胜明。

《自然篇》:道生万物,理于阴阳,化为四时,分为五行。〈又〉阴阳四时,金木水火土,同道而异理。

《上仁篇》: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故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

《上礼篇》:上古真人呼吸阴阳,而群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顺。〈又〉神农、黄帝覈领天下,纪纲四时,和调阴阳,于是万民莫不竦身而思戴。

庄子·人间世篇》: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在宥篇》: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又〉广成子曰: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

《天运篇》:老子曰:子又乌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刻意篇》: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缮性篇》:古之人在混茫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

《秋水篇》: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田子方篇》: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

庚桑楚篇》: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

《则阳篇》: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说剑篇》:开以阴阳。

列子·天瑞篇》:天地之道,非阴则阳。

《周穆王篇》: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故阴气壮,则梦涉太水而恐惧,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焫。阴阳俱壮,则梦生杀。〈又〉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无辨。

亢仓子·政道篇》:水,阴沴也,阴于国,政类刑,人事类私;旱,阳过也,阳于国,政类德,人事类盈。

鬼谷子捭阖篇: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皆曰终,言恶,以终为谋。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言可,阴阳之理尽,小大之情得。故出入皆可,何所不可乎。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阳阴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决篇》: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

孙子》: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

韩非子》:阴燕阳魏。〈又〉四海既藏,道阴见阳。〈又〉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战国策》: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卢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

《吕子·重己篇》: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

《贵公篇》:阴阳之和,不长一类。

《大乐篇》: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又〉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精通篇》:月也者,群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

《知分篇》: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

《辨土篇》:亩欲广以平,圳欲小以深。下得阴,上得阳。《越绝书·计倪内经》:越王曰:物有妖祥乎。计倪曰:有阴阳,万物各有纪纲,日月星辰刑德变为吉凶,金木水火土更胜,月朔更建,莫主其常。顺之有德,逆之有殃。是故圣人,能明其刑而处其乡,从其德而避其衡。凡举百事,必顺天地四时,参以阴阳。用之不审,举事有殃。人生不如卧之顷也。欲变天地之常数,发无道,故贫而命不长。故圣人并苞而阴行之,以感愚夫。众人容容尽欲富贵,莫知其乡。越王曰:善,请问其方。计倪对曰:从寅至未,阳也;太阴在阳,岁德在阴,岁美在是。圣人动而应之,制其收发,当以太阴在阴而发,阴且尽之,岁亟卖六畜,货财以益,收五谷以应,阳之至也。阳且尽之,岁亟发籴,以收田宅牛马,积敛货财,聚棺木以应,阴之至也。此皆十倍者也。其次五倍,天有时而散,是故圣人反其形,顺其衡,收聚而不散。越王曰:善。

《外传》:枕中范子曰:道生气,气生阴,阴生阳,阳生天地。范子曰:夫八谷贵贱之法,必察天之三表即决矣。越王曰:请问三表。范子曰:水之势胜金,阴阳畜积大盛。水据金而死,故金中有水。如此者,岁大败,八谷皆贵。金之势胜木,阳气蓄积大盛。金据木而死,故木中有火,如此者,岁大美,八谷皆贱。金木水火更相胜,此天之三表者也。〈按此条或有错讹,恐是火势胜金,火据金而死;金势胜木,金据木而死。〉越王曰:寡人已闻阴阳之事,谷之贵贱可得而知乎。范子曰:阳者主贵,阴者主贱。故当寒而不寒者,谷为之暴贵;当温而不温者,谷为之暴贱。譬犹形影声响相闻,岂得不复哉。故曰秋冬贵阳,气施于阴,阳极而复贵;春夏贱阴,气施于阳,阳极而不复。越王曰:善哉。越王曰:吾欲富邦强兵,地狭民少,奈何为之。范子曰:夫阳动于上以成天文,阴动于下以成地理。审察开置之要,可以为富。凡欲先知天门开,及地户闭其术,天高五寸,减天寸六分以成地,谨司八谷,初见出于天者,是谓天门开、地户闭。阳气不得下入地户,故气转动,而上下阴阳俱绝。八谷不成,大贵必应其岁而起,此天变见符也。谨司八谷,初见入于地者,是为地户闭,阴阳俱会八谷,大成其岁,大贱来年,大饥此地,变见端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