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1885.2.18—1968.5.24),哲学家、佛学家、史学家。原名晋恒、字子真,老年称漆园老人。湖北省黄冈人。父熊其相,乡村教师,长于宋代理学,对十力幼年影响甚大。10岁丧父,随兄务农,在家自学。17岁时赴武昌,肄业于湖北陆军学校。因谋刺张之洞所属之统制张彪事发,曾亡命鄂西施南诸山中。又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等革命斗争。后见国民党内派系林立,争权夺利,贪污腐化,不甘为伍,于1923年愤然退出国民党,专注于学术研究。先后对印度哲学、佛学思想及中国哲学、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多种学术著作。他融汇儒释思想,发挥《周易》、宋明理学和佛教法相唯识之学,在中国儒家学术思想上自成一学派,是国内外知名学者,对国内外哲学界有过较大的影响。熊十力曾读严复等译著,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并受到影响,但他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精于王夫之学说。他认为船山学说以为个人精学与宇宙贯通融合为一,改造个人或扩充个人精神与宇宙融通,即改造宇宙,改造人类社会。他曾入南京支那内学院读佛学,从院长欧阳竟无大师学唯识论,“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熊之学识、文章颇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赏识,1923年延聘至北京大学任教。在北京大学著《新唯识论》,反欧阳竟无大师的唯识之学。欧阳大师授意刘衡如等作《破新唯识论》驳之,熊遂作《破破新唯识论》以答。师生学术杨镰,各树一帜。熊十力对佛学虽有很深的研究和较高的成就,但他不是佛教的信徒,为此深为佛家所遗憾。有人在解释这一矛盾时曾说,“盖因熊胸怀弘博,综览百家,固自有主宰在。”这个解释,在熊所著《儒家与墨法》一文中,可以找到依据。熊十力在抗日战争期间,一度离开北京大学旅居四川,讲学于四川复性书院。抗战胜利后重返北京大学任教。在1947—1948年间,曾到浙江大学作短期讲学。解放后,在北京大学继续学术研究,积极撰写学术著作。1954年到上海度晚年,与家人团聚。他是全国政协特邀代表,历任政协全国委员会二、三、四届委员。在1966—1976年间受到极“左”路线的迫害,于1968年5月不幸病逝。
熊十力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授,而且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早在青年时代,他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参加过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支持“一二·八“上海军民的抗日战争,同情在福建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反蒋、抗日、停止内战的主张。抗日战争期间,继续坚持爱国主义立场,他刚正不阿,勇敢地与蒋介石的卖国投降活动作斗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受到党中央领导的敬重与关怀。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同情支持人民民主革命,曾经帮助、掩护过革命青年和共产党员,为革命做过贡献。
主要著作有:《读智论抄》(1921年,写于支那内学院)、《因明大疏册注》(19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境相章》(1925年写于支那内学院)、《新唯识论》(1932年,北京大学出版)1975年台北重印)、《破破新唯识论》(1933年出版,1975年台北重印)、《十力论学语要》(第1卷,1935年出版)、《读经》(1935年,《安雅学刊》第7—8期)、《佛家名相通释》(1936年,北京大学出版,龙门书店再版)、《正韩》(1938年北京大学讲稿,1974年重印,收入《韩非子评论》,台北出版)、《儒家与墨法》(1942年12月,《思想与时代》)、《研究孔学宜注重易春秋周礼三经》(1943年8月,《孔学》)、《论玄学方法》(1943年11月,《思想与时代》)、《读经示要》(1945年,中国哲学会出版,1973年台北重印)、《十力丛书》(1947年,中国哲学会出版,1972年台北重印,《十力论学语要》(4卷本,1947年出齐)、《论学三书》(1947年6月,《学原》)、《略说中西文化》(1947年8月)《学原》)、《与友论新唯识论》(1947年10月,《学原》)、《略谈新唯识论要旨》(1948年5月,《学原》)、《漆园记》(1948年10月,《学原》)、《原儒》(1956年,上海龙门书店出版)、《体用论》(1957年,上海龙门书店出版)、《明心篇》(1959年,上海龙门书店出版)、《唐世佛学旧派反对玄奘之暗潮》(1959年,《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乾坤衍》(1961年出版)。此外还著有《与友人论六经要旨》等书。其中《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四书,曾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交科学院郭沫若院长安排出版。
本书可视为《十力语要》《十力语要初续》的续编,将以上二书之外的熊先生论学的书信、札记、文章等汇为一编,与二书有所不同的是,本编所选惟冀存真,不敢稍加删减。 本书名为《熊十力论学书札》,凡编者以为能体现熊先生学问的,不计长短全部采录。 此处“学问”一词,乃取其传统意涵。儒家所谓修、齐、治、平,本是一个整体,并且“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与人生实践一体的,用熊先生常用的话语即是“体用不二”的。故本书不专主狭义的“学术”,凡关乎世道人心,举如工夫践履、人伦物事,乃至时事政局者,皆在编选范围之内。 此次增订,新收入书信17通,附录中新增短文两篇。其中与锺泰、柳诒徵、张难先、巨赞法师等人的通信,均系近年来新发现,内容丰富,尤足珍贵。 查看详情>>
熊十力《十力语要》的续编。1949 年由香港东升印务局出版。本书包括1947至1949年 作者的部分论文、笔札,以黄艮庸名义与印顺法师论战 的《新论平章儒佛诸大问题之申述》(即后来单独印行 的《申述新论旨要平章儒佛摧惑显宗记》),以及继女熊 仲光学习佛学的笔札《困学记》等。此书特别对《新唯识 论》颇多阐释和发挥。 查看详情>>
熊十力论学语录、笔札的汇编。凡四卷。卷一以1935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十力论学语辑略》为基础略加修改,并补进四十年代初的若干书札而成。卷二收录了1936至1938年及1940年短札,曾于1940年单印行世。卷三收录了1942至1947年的文章书信和生平自叙,其中阐释《新唯识论》主旨的一些重要文章曾在《哲学评论》、《文哲月刊》、《思想与时代》等刊物上发表过。卷四即以作者于1930年自印的《尊闻录》为基础,增加了部分抗战期间的短札而成。作者在《增订十力语要缘起》中说:“此四卷之书,虽信手写来,信口道出,而其中自有关于哲学思想上许多问题及作人与为学精神之砥砺者,似未容抛弃。”本书对中、西、印文化和哲学均有所论列,从中可以了解作者各个时期的思想变化及“新唯识论”体系萌发、形成、发展的过程。通行本为1947年湖北“十力丛书”本。 查看详情>>
熊十力著。1959年上海龙门印书局出版。从儒家心性论角度沟通本体论、道德论与修养论,是作者重要的哲学与伦理学著作。作者原作《体用论》,末章《明心》因病未能完成。《体用论》出版之后,本论即以篇行世。全书一本体用不二的理论基石,认为心、物是一体之大用,不可分割。在生物还没有出现,世界尚处于无机物阶段时,生命心灵之性便存在了,只是隐而未显。“譬如水遇冷缘,可成坚冰,是水有凝冰之性也。当坚冰未现时,不可谓水无凝冰之性在。”世界的本体包含了生命与物质两方面,不能把它简单化为或心或物。人产生以后,宇宙之心通过人心充分显露出来。它刚健、中正、纯粹,充沛无竭,生生不已,周遍于人与天地万物,具有最高的主体性。“心是物之主,能浸入于物,随顺于物,明了物则,而掌握之,以化裁乎物。”心是本有的,至善的,又叫本心、仁心,是道德的根据,包含成善的无限可能性。孔子敦仁之学即从人性之善端出发,主张日日创新,扩充善行,永无止息。然而,人禀性而生,具有能动性,它可以率性而为善,也可以违背本性,顺从“躯体的盲动”,行恶。“躯体的盲动”源于人的感性欲望,是禽兽锢于人身之余习,是“小己之私欲”。从认识上看,人自出生以后,习于实用,浸于尘俗,本心的天然之明,不能避免后起的习染掺杂。习染又叫习心,使人违仁趋恶。所以人人都需要道德修养,亦即返己体会,自识仁心,使“仁心常为吾人内部生活之监督者,吾人每动一念,行一事,仁心之判断,恒予小己之私欲以适当的对治。”善于保养本心的志士仁人,自识我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骤逢生死难关,不敢亦不忍失去仁心,故能顺从仁心之启示,从容就义。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仁心与知识也不矛盾,只要能保证仁心做主,知识便是成善的工具,无有不善。 查看详情>>
熊十力哲学著作,1961年自刻,是《十力丛书》之一。《易经》以乾坤两卦始,乾作大始,坤作成物,天地之道理,尽蕴于乾坤。衍即推演求通之义,熊氏自谓学《易》而识乾坤,其功在衍,故名其书为《乾坤衍》。全书分为辨伪、广义两篇。辨伪是辨别六经之真伪。熊氏认为孔子六经,历经小儒篡改,流传至今,已非孔子原本,只有《周易》及《礼记》中的《礼运》、《周官》两篇尚未完全湮没孔子原意。广义就是推演、扩充和弘大《易》之义。熊氏认为,《易经》广大悉备,无所不通,归结起来可分为内圣、外王两层意思。内圣即成己之谓,是要解决宇宙、人生之根本道理;外王乃成物之谓,是要解决社会政治问题。内圣外王在实际中并不能加以区分,即孔子所谓一以贯之。孔子内圣之学之最精微处乃是体用不二,不允许于功用之外求实体,实体已成功用。 查看详情>>
为熊十力先生的最后一部著作,写成于1963年。作者以随笔为名,写来不论长言与简说,而都无体系,随时随即而写。本书主要是解释佛教的十二缘生,同时又批评了佛家的性相、体用割裂之说,最后又论列佛家戒定慧三学,发挥己意。对于今日学术思想之研究亦多有参考价值。
查看详情>>
熊十力著,龙门联合书局1956年出版,32万字。 《原儒》分上、下卷。上卷原学统、原外王。下卷原内圣。 原学统篇分为三段。第一段,上推孔子所承于泰古以来圣明之绪,而集大成。开内圣外王一贯之鸿宗。第二段,论定晚周诸子百家以逮宋明诸题与佛氏之旨归,而折中于至圣。第三段,审定六经真伪。悉举西汉以来两千余年间六经的鼠乱流变。求复孔子真面目,儒学之统乃定。 原外王篇,以大易、春秋、礼运、周官四经、融会贯穿,可见圣人数往知来,为万世开太平之大道。格物之学,所以究治化之具。仁义礼乐,所以端治化之原。春秋崇仁义,以通三世之变。周官经以礼乐为法制之原。易大传以知物、备物、成物、化裁变通乎万物,为大道所由济。 原内圣篇,也分三段。第一段谈天人,第二段谈心物,第三段总论孔子之人生思想与宇宙论,而尤详于大易。原内圣篇主要是发挥大易之内蕴。 三篇文章之要旨在内圣与外王,可分疏如下:本体、现象不二,遣现象而求本体是宗教之迷。道、器不二,天、人不二,天者,道之异名,是人生之原也。心、物不二,心与物乃是本体流行之两方面。理、欲不二,宋明儒严于天理、人欲之分,非孔子之旨。动静不二。知、行不二。成己、成物不二,治心养心之道,是成己之实基也;裁成天地,辅相万物,乃至位天地、育万物,是成物之极致也。人心与天地万物本通为一体;故圣学非是遗天地万物而徒返求诸心。治心、养心而不遗物以沦于虚。 书中另有附录《六经是孔子晚年定论》,详论孔子晚年(五十岁学易以后)始作六经。 查看详情>>
熊十力著,北京大学出版部 1933年出版,中华书局1985年《新唯识论》亦收录。 本书系作者针对刘定权的《破新唯识论》,为自己的 《新唯识论》申辩而作。全书分为《破徵宗》、《破破 计》、《破释难》三部分。在《破徵宗》中,熊氏针对 刘的“托名唯识,假以庄严”的指责,指出自己是不 拘旧说,“实宗护法”,“救彼支离,始作新论”,为自 己融会佛儒的做法辩护。《破破计》以驳论的形式重 申了“体用不二”、“翕辟成变”等观点。指出,唯识 哲学把“种子”说成是本体,把世界说成是种子衍化 而来,是犯了割裂体用的错误,“体用之名,分而不 分,不分而分,恰善形容真实道理”。熊氏强调翕辟 成变之说并不违背佛教的 “空诸行相,而证实相之 旨。”《破释难》则就刘文提出的13个问题作了答辩。 查看详情>>
熊十力论经学和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著作。写于1944年。次年中国哲学会作为中国哲学丛书甲集之三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1949年由上海正中书局重版。凡三卷。卷一论“经为常道不可不读”,卷二论“读经应取之态度”,卷三“略说六经大义”。以六经为中国文化之根柢;以《大学》为六经之宗要和体系;以《易》为五经之源,为中国哲学之根本大典。认为《周易》、《春秋》、《周官》、《礼运》具有自由、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然为秦汉以降之君主专制制度所窒息。认为明清之际诸大儒反专制、倡实学,光大了中国文化精华,上接晚周,下接西学。既不同意“西化派”,又不同意“国粹派”,而主张以传统文化为主体融贯中西。对先秦、汉宋和明清思想亦多所论列。 查看详情>>
熊十力(1884~1968)著。熊十力,原名升恒,字子真,湖北黄岗人,中国近现代哲学家,曾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1949年后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2、3、4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佛家名相通释》、《破破新唯识论》等。本书著于1937年,共分2卷,上卷基本上依据《大乘五蕴论》的内容而加以增广,以解释佛教基本概念的形式,综述佛教法相学体系,并对数论、胜论等印度佛教之外的哲学派别的思想内容进行略释。下卷以《百法名门论》为主,兼取《成唯识论》的佛教名相概念,详为疏释,叙述了佛教唯识学的思想体系。在本书前言“撰述大意”中,作者提出“今日治哲学者,于中国、印度、西洋三方面,必不可偏废”,强调博学的学术功底。在治佛学方面,提出“分析与综合,踏实与凌空”的读佛“四要”,以分析理解名相,以综合寻其系统,此时须要踏实,终则凌空,无所执著。本书取名名相通释,为研究佛学的入门读物,且自成体系,为研究佛教法相唯识学的典籍,在近代佛教研究史上有一定地位。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