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以来,人传元祐之学,家有眉山之书,可谓盛矣。一门家学,则有老苏、少公。诸子群从,声应气求,不乏门人,今并列之,以见其渊源。

文忠之学得诸父洵。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嘉祐时携长公、少公同至京师,欧阳公得其所著书二十篇,大爱其文辞,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辙字子由,文忠之弟,年十九同岁登进士,又同策制举。神宗立,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时荆公执政,吕惠卿附之,与论多相牾,与文忠同贬。晚年致仕,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名节与文忠相上下。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龙川略志、别志》、《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文忠三子:迈、迨、过。迈,字伯达,知仁化县,文章政事,绰有父风,以政最,迁雄州防御推官,终驾部员外郎。迨,官承务郎,与弟过俱善为文。过,字叔党,年十九,以诗赋解两浙路,任右承务郎。文忠累迁贬谪,独过侍以往来,饮食服用,凡生理昼夜寒暑之所须者,一身自为,而不知其难。自号斜川居士,有《斜川集》,文定每称其孝以训宗族。

元老,字在廷,文忠从孙,幼力学,善属文,黄山谷奇之。举进士,累官大常少卿。时禁元祐学术,文忠方在党禁,元老亦罢,叹曰:“昔颜子附骥尾而名显,元老以家世坐,岂不荣哉!”

文定三子:迟、适、逊。迟字伯克,建炎二年,以右朝请大夫直秘阁,知婺州,奏改税额,父老为立生祠,因家焉。

黄庭坚字鲁直,义宁人,号山谷道人。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文忠见其诗于孙莘老家,绝叹,以为世久无此作矣,因以诗往来。庭坚于诗尤奇,效其体者谓之江西派。绍圣初,责置戎州,徽宗即位,召还。尝因嘲谑,侮赵正夫。及正夫为相,诬以罪,遂除名,编管宜州以卒。

张耒字文潜,淮阴人,幼颖异,十三能为文,文忠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由进士历官太学录,绍圣初,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坐党籍贬斥。论文以理为主,尝著论云:“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辨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著《柯山集》。

晁补之,字无咎,钜野人,说之从兄也。聪明强记,自幼即善属文。尝游钱塘,述其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文忠,文忠为之搁笔,又称其文博辨隽伟,绝人远甚,由是知名。举进士,官至编修实录检讨官。补之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得,尤精《楚词》,有《鸡肋集》。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高邮人,少豪杰慷慨,溢于文辞。见文忠于徐,为赋黄楼,谓有屈宋才。登第后,文忠以贤良方正荐于朝,累除国史院编修,后坐党籍斥逐。观文长于议论,文丽而思深,有《淮海集》。

李廌字方叔,其先自郓徙华,六岁而孤,能自奋立。谒文忠于黄,贽文求知。文忠谓其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张耒、秦观之流也。文忠薨,廌作文祭之曰:“皇天后土,鉴一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万古英灵之气。”词语奇壮,读者为悚。

王巩字定国,莘县人,文正公旦之孙,工部尚书素之子也。长于诗,从文忠游,文忠守徐州,巩往访之。与客游泗水,登魋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文忠待之于黄楼上,语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登进士第,戾执政意,故仕不显。格非工于辞章,尝言:“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格非妻王氏,宣徽使拱辰孙女,女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皆能文)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已,彭城人。少而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一见奇之,许其以文著。元祐初,苏轼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后又用梁焘荐,为太学博士。言者谓其在官尝越境出南京见轼,改教授颍州。又论其进非科第,罢归,调彭城令,不赴。官颍时,苏轼知州事,待之绝席,欲参诸门弟子间,而师道赋诗“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之语,其自守如此。为文精深雅奥,喜作诗,自云学黄庭坚,至其高处,或谓过之。

【批评】

苏门四君子,山谷年最长。先是,秦少游、晁无咎、张文潜皆以文学游苏氏之门,山谷与同时入馆,世因号四学士也。黄梨洲《宋元学案》,全谢山为补《苏氏蜀学略》,则四子外又有李方叔、王定国、李文叔三人。

苏门六君子文粹》者,明季新安胡潜所刻,谓是宋陈亮所编,则黄鲁直、张文潜、晁无咎、秦少游、李方叔外,又以陈后山(名师道,字无已,彭城人)入之。晁无咎诗云:“黄子似渊明,城市亦复真。陈君有道举,化行乡非淳。张侯公瑾流,英思春泉新。高才更难及,淮海一髯秦。”则无已固在内,惟无方叔耳。

《柯山集》有《赠李德载》诗云:“长公波涛万顷海,少公峭拔千寻麓。黄郎萧萧日下鹤,陈子峭峭霜中竹。秦文倩丽纾桃李,晁论峥嵘走珠玉。”乃知人才各有所长,虽苏门不能兼全也。

自从宋代以来,人人传承元祐的学术,家家藏有三苏的书籍,可以说很兴盛了。苏门的家学,就有苏洵苏辙。几个儿孙和各位侍从弟子,志同道合的门人也不少,如今一并列出,可以看出苏学的渊源。

苏轼的学问源自父亲苏洵。苏洵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嘉祐年间带着苏轼、苏辙一同赶赴京城,欧阳修读了苏洵所写的二十篇文章,非常喜爱,当时的学子竞相仿效苏洵写文章的方法,苏洵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苏辙字子由,苏轼的弟弟,十九岁时跟苏轼同年考中进士,又同年应策制举。神宗皇帝即位,苏辙上书讨论政事,被召入延和殿当面对答。当时王安石主政,吕惠卿依附王安石,苏辙与吕惠卿政论大多不合,因而跟苏轼一起被贬谪。晚年退休,在颍昌建造房屋,号称颍滨遗老,死后谥号为“文定”。为人沉静朴素,文风汪洋恣肆、淡泊雅洁,像其为人,名声操守跟苏轼不相上下。传世的著作有《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龙川略志、别志》、《栾城文集》。

苏轼有三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苏迈,字伯达,曾任仁化县知县,文章和政事颇有父亲的遗风,以政绩最优,升任雄州防御推官,最后的官职是驾部员外郎。苏迨任职承务郎,跟弟弟苏过都擅长做文章。苏过,字叔党,十九岁凭着诗赋才华被两浙路推荐入京,担任右承务郎。苏轼多次遭贬,唯独苏过侍奉父亲往来奔波,饮食吃穿用度,凡是白天夜晚、一年四季生计所需的东西都是他一人负责,却不觉得困难。自己起别号“斜川居士”,有《斜川集》传世,苏辙常常称道他的孝顺来训诫族人。

苏元老,字在廷,苏轼的从孙,小时刻苦学习,擅长作文章,黄庭坚对他很赏识。后来考取进士,多次积累政绩升任大常少卿。当时封杀元祐学术,苏轼正在党禁中,苏元老也被罢官,感叹道:“古时候颜回跟随孔子而名声煊赫,我因为家世牵连而被罢免,难道不是荣幸之事么?”

苏辙有三个儿子:苏迟、苏适、苏逊。苏迟字伯克,建炎二年,以右朝请大夫身份进入尚书省,后来做婺州知州,上奏改革税收额度,当地父老为他建立了生祠,后来他也在婺州定居。

黄庭坚字鲁直,义宁人,别号山谷道人。小时机警聪慧,读书能五行文字一并看,苏轼在孙莘老家里看见他的诗,极其叹赏,认为世间很久没有这样的好作品了,因此两人以诗交往唱和。黄庭坚的诗尤为称奇,效仿他诗体的人被称作江西诗派。绍圣初年,被贬谪到戎州,徽宗皇帝即位,召回朝廷。他曾经因为嘲讽戏谑,侮辱赵正夫。等到赵正夫做了宰相,就找罪名诬陷黄庭坚,于是被除去官籍,流放到宜州,被编入当地户籍,受当地官员管束,最后死在宜州。

张耒字文潜,淮阴人,小时候非常聪颖,十三岁就会写文章,苏轼称赞他的文章义理深广、气势雄健而又语言质朴、不假雕饰,有一唱三叹的韵致。考取进士后,他担任过太学录,绍圣初年,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出任润州知州,因为党籍案被贬谪。他论文章以义理为主,曾经写文章说道:“从六经以后,包括诸子百家、诗人、辩论家的著述,大多是用来当做寄托义理的工具。所以学文学的要点在于迅速明了义理,如果只知道文辞而不追求义理,想让文字工稳,世间不曾有过这样的情况。”著作有《柯山集》。

晁补之字无咎,巨野人,是晁说之的堂兄。聪明伶俐,博闻强识,从小就擅长做文章。他曾经游览过杭州,记述杭州山水风俗的美好,撰《七述》,用以拜见苏轼,苏轼为之搁笔,并称赞他的文章博大雄辩、俊丽奇伟,远远超过一般人,因为苏轼的褒奖,晁补之被人广泛熟知。考中进士后,任编修实录检讨官。晁补之的文章温润典雅,他那高妙奇丽的才华出于天生,特别擅长楚辞体,有《鸡肋集》传世。

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高邮人,少年时慷慨豪放,在诗文里有所表现。他在徐州拜见苏轼,为苏轼做《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原宋玉的才华。进士及第后,苏轼以贤良方正举荐他于朝廷,多次升官,曾任国史院编修,后来因为党籍案被贬谪。秦观的文章长于议论,文辞清理而思致深邃,有《淮海集》。

李廌字方叔,其先人从郓州迁徙至华州,六岁就死了父亲,却能自立奋发,刻苦学习。他在黄州拜谒苏轼,献上文章请求赏评。苏轼认为他文章笔墨酣畅,如同大江的波浪翻涌,具有飞沙走石的气势,是张耒、秦观一类的才子。苏轼死后,李廌写文章祭奠,其中说道:“苍天大地鉴证着他那一生忠义的精神;名山大川收回了他那万古英灵的元气。”遣词造句奇特雄壮,读者为之惊叹。

王巩字定国,莘县人,是文正公王旦的孙子,工部尚书王素的儿子。擅长写诗,与苏轼交游,苏轼任徐州知州,王巩前往拜访。跟同伴游览泗水,登上魋山,吹着笛子喝着酒,在月光下归来。苏轼在黄楼上等候他,对他说:“李白死后,已经三百年没有人拥有这种快乐了。”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登进士及第,因为跟执政者意见不合,所以官职不够显要。李格非擅长诗文,曾说:“文章不能随便做,没有诚意在文字里,就不会工稳。”(他的妻子王氏,是宣徽使王拱辰的孙女,女儿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母女俩都擅长做文章。)

陈师道,字履常,又字无己,彭城人。少年好学,十六岁拿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谒曾巩,曾巩一见就很欣赏他,期许他会以文章著名。元祐初年,苏轼荐举他的文学品行,被起用为徐州教授。后来梁焘又推荐他,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言官说他曾经在做官期间离开任所,越境到南京拜访苏轼,因此被降职为颍州教授。言官又说他的进身不是通过科举,于是被罢官,调任彭城县令,陈师道不赴任。陈师道在颍州当官时,苏轼做颍州知州,对待他用的是“绝席”的礼节(独坐一席,以示比客人尊贵),想让他做自己的弟子,而陈师道却写诗说“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表示只认曾巩为师傅,他就是如此的坚守尊师重道的礼节。陈师道的文章精粹深邃、雅正奇奥,喜爱写诗,自己说是学黄庭坚,至于高妙的地方,有人说比黄庭坚还好。

【评论】

苏门四君子,以黄庭坚年纪最大。在此之前,秦观、晁补之、张耒都以文学才华出入苏轼门下,黄庭坚与苏轼同时进入馆阁,世人因此称他们四人为“四学士”。黄宗羲的《宋元学案》,全祖望为之补充了《苏氏蜀学略》,其中说苏门学士,除了以上四人以外还有李格非、王巩、李廌三人。

苏门六君子文粹》,明代末年新安人胡潜所刊刻,说是南宋陈亮所编纂,那么除了黄庭坚、张文潜、晁无咎、秦少游、李方叔,还将陈后山(名师道,字无已,彭城人)算进苏门弟子。晁无咎的诗说:“黄子似渊明,城市亦复真。陈君有道举,化行乡非淳。张侯公瑾流,英思春泉新。高才更难及,淮海一髯秦。”如此看来陈师道本来就在里面,只是没有李格非罢了。

张耒的《柯山集》里面有《赠李德载》一诗,其中说:“长公波涛万顷海,少公峭拔千寻麓。黄郎萧萧日下鹤,陈子峭峭霜中竹。秦文倩丽纾桃李,晁论峥嵘走珠玉。”因此我们知道人的才华各有所侧重点,即使是苏门的师徒也不能各种风格兼备。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