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三

○传记类

东家杂记二卷(宋刊本)

首列绍兴甲寅三月辛亥四十七代孙右朝议大夫知抚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仙源县开国男食邑三佰户借紫金鱼袋孔传序。有《杏坛图》及《说》、与琴歌坛作三重;核诸《敏求记》,所载悉合;即遵王所见之书也。後附元丰八年四十六代孙宗翰、绍兴二年四十八世孙端朝《家谱旧序》,又淳熙五年五十世孙拟序一首,序云,“历代追崇之盛典,备见中散公《东家杂记》。”则非序是书之文,当亦是家谱序耳。案:世文自序与《祖庭广记》附刻者,字句稍异,而作序岁月亦不同。此本作绍兴甲寅三月辛亥,《广记》作宣和六年甲辰三月戊午;又署衔,此作朝议大夫知抚州,《广记》作朝散大夫知邠州,盖世文先作《祖庭杂记》,南渡後复作此书。《广记》所采者,乃《祖庭杂记》也。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十九字不等。“敬”、“慎”字有减笔,“管勾”之“勾”,或作“勹”,避高宗嫌名也。旧为士礼居藏书,後有黄荛圃、钱竹汀二跋。竹汀跋语,与《养新录》所载略同。(卷首尾有“丽南楼藏”、“孙育之印”、“周谿沈氏”、“沈伟之印”、“雄仲”、“岁寒小隐”诸朱记。)题:“资政大夫袭封衍圣公知集贤院兼太常丞五十一代孙元措谨续编。”是书合《家谱》、《祖庭杂记》而增益门类,冠以图象,故曰“《广记》”。中记先圣生日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庚子,不同《史记世家》作“十一月庚子”,又圣妃并官氏不作“亓官”,与《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及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王伯厚《姓氏急就篇》合,足证明人刻《家语》误“并”为“亓”之失。书成於金正大四年丁亥,有元措自序,张左丞行信序及元丰八年孔宗翰《家谱》旧引,宣和六年孔传《祖庭杂记》旧引,先镌板南京。此蒙古壬寅年重雕本,流传甚鲜,钱唐何梦华为曲阜孔氏婿得之。潜研钱氏有手书跋,亦见《养新录》。又有黄荛圃两跋及孙渊如、瞿木夫题字。

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及《续古逸丛书》影印本。

○右圣迹

晏子春秋八卷(影钞元本)

旧不题名。是书乌程闵氏本,窜乱旧第,惟元刻本尚存旧式。《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两卷,一为重而异者,一为不合经术者,共八篇。与《汉志》合。《总目》後系刘向序。以下每卷目後接本文。此本即全椒吴氏刊本之底稿。卷末有阳湖孙氏题记云:“影元版本钞《晏子》,据别本改正数字,用朱笔记之。”

晏子春秋八卷(明刊本)

此明李氏绵眇阁刻本,即出自元刻,篇次行款悉合。(卷首有“孙印从添庆增氏”朱记。)

魏郑公谏录五卷(钞本)

王方庆集。《唐志》曰《魏徵谏事》。《通鉴》书目曰《魏元成故事》,即此书也。《容斋随笔》所引亦作《魏郑公谏录》。淳熙己亥吴兴李某得本於陈叔进舍人,属其客马万顷叔度校正谬误,刻於郡斋。正德二年,吴中刻本,有李、马二跋,今秀野草堂本遗去马跋矣。此依正德本校过。

李相国论事集六卷补录一卷(旧钞本)

蒋偕录李相国绛论谏之文,次为七卷曰《论事集》,有序。旧题《李深之文集》者,後人所改也。案:陆放翁跋谓《论事集》有两本,其一本七卷,其一本一卷。此菉竹堂钞本,惜祇存六卷,今於各书中补录十有一篇,附於後。(卷首有“叶文庄公家世藏”、“叶德荣父收藏”二朱记。)

△雲韩堂绍陶录二卷(旧钞本)

题:“泰山王质述”。曰“绍陶”者,谓其友唐济民、鹿伯可可绍渊明、通明二公,而即以自寓也。雲韩堂,雪山王氏堂名。此洞庭翁氏栻钞藏本,有跋曰:“健庵徐司寇撰志於吾山,借得《绍陶录》发钞,余见其旨趣高逸,因命炳、掞两錄得一本,以期日後向平事毕,讬友鱼鸟,以渔鼓简板歌此辞於烟光岚翠之间也。康熙三十年辛巳端午。”(卷首有“洞庭翁栻又张”朱记。)

△祠山事要指掌集四卷(元刊残本)

梅应发因宋周秉秀旧本重编。旧止八卷,梅氏始增为十卷。一、《圣像》附《从圣像》,二、《世系》,三、《前後事迹》,四、《显应事实》,五、《祠宇》附《埋藏》,六、《生辰》,七、《正讹》,八、《神属李王方侯》,九、《广惠灵异记》附《修庙碑》,十、《古今名公祈谢文》。卷首,冠以明太祖御制诗》,疑是明时补板或翻刻本也。今仅存前四卷,自五至末皆缺。後有张月霄跋云:“此本述古钱氏旧藏,即《读书敏求记》著录本也。”然考《敏求记》所载,尚存八卷之旧,乃是周秉秀原本,目录、序次亦与是书不合。张氏以为即此本,偶失检耳。集中有颜真卿《横山庙碑》,今《鲁公集》中未载。(卷首有“吴岫”、“董印其昌”、“汲古主人”、“毛氏子晋”诸朱记。)

乌台诗案一卷(旧钞本)

不著撰人名氏。《书录解题》作《乌台诗话》,十三卷,朋九万编。今止一卷,殆非全本也。旧为邑中秦氏所藏。(卷首有“口石秦氏”“四麟之印”二朱记。)

△鄂国金陀稡(粹)编二十八卷续编三十卷(元刊本)

题:“孙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岳珂。”有自序,後序,戴洙序。《续编》有自序及跋。此书旧有嘉禾刻本,岁久脱壞,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祐求得其本,参互考订,重刻於西湖书院,陈基为之序,较旧刻为详,即是本也。中有阙文,一仍其旧,盖当时已残佚,无从补辑矣。内《序目》至第四卷,皆钞补。

△鄜王刘公家传三卷(旧钞本)

宋刘武僖公光世家传,阙首卷,未著撰人。赵清常从阁本录得者。其跋云:“第一卷脱十八叶,惟存十九叶尾张,三卷止於绍兴元年,不知後当逸去几何,盖首尾皆不全矣。”

△运使郭公言行录一卷敏行录一卷(元刊本)

题:“福州路儒学教授徐东撰。”《言行录》纪郭公郁居官事。《敏行录》,皆一时名人投赠诗文,颂其政绩也。此书自来诸家书目未著录,今见钱氏《补元史艺文志》、《养新录》及张氏《藏书志》、阮氏《经进书目》,各家题跋已详本末,惟张氏、阮氏分载二书,不知《敏行录》即附刻於《言行录》後,亦徐东所编。阮氏误以卷首有黄文仲、林兴祖二序,遂疑为二人所编也。

○右名臣

△古列女传七卷续列女传一卷(明刊本)

此书有宋本传刻,目录前题“汉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编撰”,是本无之。传後有黄鲁曾赞,知为明刻也。前列嘉祐八年王回序及曾巩序、蔡骥跋。案:晁氏《读书志》亦载王回序中“图其状物,以为卒篇”二句,《通考物总》无“以”字,此本与之合,则信为明刻之善本矣。

高士传三卷(明刊本)

题:“元晏先生皇甫谧撰。”晁氏《读书志》作九十六人,陈氏《书录》作八十七人,李石《续博物志》作七十二人,今本与《读书志》合。此明嘉靖中黄省曾刻本,传後有颂,省曾作也。

△蜀本王学士春秋臣传三十卷(旧钞本)

王当撰。此书晁氏《读书志》、陈氏《书录》俱作五十一卷,与《宋志》合。此本止三十卷,而一百三十有四人之数,与晁氏合。盖後人省并卷第以刻之者。是本额上有标注,卷首题:“直学省元曾基之、学谕省元邱闻之同校正。”当从元刊本传录。

△广卓异记二十卷(旧钞本)

题:“朝散大夫行尚书都官员外直史馆上柱国乐史撰。”自序谓,尝以李翱《卓异记》未博,撰《续唐卓异记》三卷,继复即汉、魏至五代并唐事为《广卓异记》。《卓异记》非習之作。此书芜杂舛谬,并阑及神仙灵异之事,疑亦非正子笔也。旧为金坛王氏钞本,每叶板心有“郁冈斋藏书”五字。(卷首有“周春”、“松霭”二朱记。)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钞本)

此宋绍兴十八年王佐榜进士题名录,世以是录因朱子而重,故明初有刊本,又有石刻,在滁州欧梅亭,明人张安道所刻。惟朱子名字、三代乡贯全载,其馀仅书名及本贯州县。此从明初本传录,犹同宋时旧帙也。首列绍兴十七年三月二十四日手诏及御试策一道,後列知贡举以下衔名,是榜,徐履以南省第一人而殿五甲。张荃翁《贵耳录》谓履因功名之念太重,遂有心恙之疾,殿试卷子写一枝竹,题曰:“画竹一竿,送上试官。”朝廷亦优容之。此本附录云:“时相秦桧欲妻以女,因阳狂,廷对不答一字,乃附第五甲末。”其说不同,各记所传闻耳。又,是科吾邑登第者,曰冷世光、世修兄弟及胡百能。《录》云:“世光,第四甲第七人,字宾王,小名福子,小字庆孙,年二十七,六月二十八日生。外氏沈具庆。下第四十一,兄弟五人,一举,娶何氏。曾祖迈,故不仕;祖侁,故不仕;父嗣立,见任秀州助教。本贯平江府常熟县积善乡虞山里。父为户世务。(按“务”当是“修”之误。)第五甲第二十五人,字良器,小名庆儿,小字馀庆,年二十四,三月十八日生,第四十四,娶马氏,馀同世光。百能,第四甲第五十一人,字少明,小名同老,小字祖寿,年四十八,七月十二日生。外氏楼永感。下第二十一,兄弟终鲜,娶张氏。曾祖教,故大中大夫;祖稷言,故通直郎;父峄,故右迪功郎。本贯平江府长洲县安乐乡弦歌里。祖为户。按:百能,邑之涂菘人,後居郡城。故贯长洲。宋时功令无寄籍之嫌,犹朱子籍婺源而录中贯建州建阳也。备录之,以资修邑乘者参核。

△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一百七卷(宋刊本)

题:“眉川进士杜大珪编。”目录分上、中、下。上二十七卷,《神道碑》;中五十五卷,《志铭》、《行状》;下二十五卷,《传》。第二十二卷以後,杂以《谥议》、《行状》。宋朝名臣事实,略具於此。前有绍兴甲寅序,不题名。每半叶十五行,行二十五字。楮墨精好,洵为宋椠之善本。

宝祐四年登科录一卷(钞本)

此从明初刊本传录。款式与《绍兴同年录》相似。卷首御试策後,列考官,有初考官三人,添差初考官三人;覆考官三人,添差覆考官四人。初考检点试卷官一人,其覆考检点试卷官一人,则厚斋王公也。是录以文信国、陆君实、谢叠山三人而重,犹《绍兴同年录》之以朱子而传也。录後有信国《对策》一篇,理宗卿制《赐诗》,信国《谢诗》、《谢表》,乃後人附入,非当时原本也。是科吾邑无中者。平江府仅有边雲遇、王体文两人,皆籍昆山县。

京口耆旧传九卷(钞本)

不著撰人名氏。纪京口名贤事迹甚详。有资史籍考证。如:米芾,卒年五十有七,与《宋史》本传年四十九不同。子友仁仕至工部侍郎,与《宋史》兵部侍郎不同。

敬乡录十四卷(旧钞本)

吴师道撰并序。专纪婺地人物,并录诗文,始梁代迄宋末,婺人如喻叔奇良能、何茂恭恪之文,皆陈龙川所剧赏者,多讬此以传。

元统元年进士题名录一卷(钞本)

此从郡中黄氏所得元刊本传录。元制: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两榜,一甲止一人。是科,一甲各三人,二甲各十五人,三甲各三十二人,共百人。蒙古与色目各二十五人,汉人与南人各二十五。蒙古及第第一人为同同,第二人为余忠宣阙;汉人及第第一人为李齐。原本录後附《试策》,多断烂处,而忠宣一篇,差可读,殆有神物护持者与!潜研钱氏谓录中诸人里贯,可考证《元史》阙讹。黄氏丕烈跋曰:“嘉庆二年春正月,从郡城醋坊桥崇善堂书肆获睹此元刊本,亟购归,质诸钱竹汀先生。先生据之驳正《元史》数条,作跋见示,余因装治成帙,播诸友人,而是录遂有闻於世矣。得书之後十日,荛翁记。”

△重刻宋朝南渡十将传十卷(元刊本)

此书卷一至卷四,为刘、岳、李、魏四将传,题“史官章颖纂”,其韩世忠、张俊、虞允文、张子盖、张宗颜、吴玠六将之《传》,不题撰人,盖元人续纂也。案:袁本《读书志》有四将《传》,无十将《传》者,尚是章颖旧本。周香严所藏毛氏钞本,先以《种谔传》,赵起撰,不分卷,亦无《宋朝南渡十将传》字样,是别一本也。此本为曹倦圃藏书,後有黄荛圃跋。(卷首有“檇李曹氏藏书”、“曹溶之印”二朱记。)

△十七史百将传六卷(元刊残本)

题:“东光张预集。”全书十卷,凡百人。始太公,迄五代之刘词。传後各引《孙子兵法》,合其行事断之。其书见晁、陈两家《书目》。传本绝稀,惜仅存自太公而下,止陶侃。旧为汲古毛氏藏书。(卷首有“毛晋”、“顾文耀氏”二朱记。)

△国朝名臣事略十五卷(元刊本)

题:“赵郡苏天爵伯修辑。”凡名臣四十七人,采录事迹,皆标出处。发端於为胄子日,成书於至顺间,久而後就,此其初刻本也。有许有壬欧阳玄、王理、王守诚等序。目後有“元统乙亥余志安刊於勤有书堂”一条。案:元统止癸酉、甲戌二年,乙亥乃至元元年,书林不知改元而误记耳。天爵又有《辽金纪年》,见王理序,今其书不传。此本旧为郡人吴伊仲藏书,继归执经堂张氏、士礼居黄氏、爱日精庐张氏。(卷首有“伊仲枚庵校览所及”、“吴巷张氏执经堂藏”、“士礼居藏”诸朱记。)

△稗史集传一卷(明刊本)

徐显撰。专记其所与游及耳目所闻见者,凡隐士十一人,烈妇二人。前有自序,《传》後有《论赞》,绎其旨,盖亦元之逸士也。旧为毛子晋藏书。

△草莽私乘一卷(旧钞本)

题:“南村陶宗仪钞辑。”凡孝子、忠臣、节妇二十篇,其主意在龚圣予所作文信国、陆君实两传也。宋《遗民录》刻二传,多脱讹,得此可以校正。是书出南村手稿,藏王弇州家。江上李氏录副以传。旧为邑中钱氏所藏。目後有题记云:“万历庚申春日借李如一钞本缮写。”(卷首有“张远之印”、“超然”二朱记。)

△成都氏族谱一卷(钞本)

费著撰并序。专纪成都大姓世系,但书其名,不书其事。自唐以後氏族之学,无有传者。此书缀缉有法,犹可考见其略焉。

○史钞类

两汉博闻十二卷(旧钞本)

旧不题名。案晁氏《读书志》作杨侃撰。侃以避真宗讳,後改名大雅,亦见《东都事略》。是书明黄省曾刻本流传颇多。此从宋刻录出者。卷末有题记云:“元质顷游三馆,蒐览载籍,得《两汉博闻》一书,记事纂言,真得提钩之要,惜其传之不广也。爰是正而芟约之,刻板於姑熟郡斋。乾道壬辰十月旦日吴郡胡元质书。”今以是书校《汉书》颜《注》,可以正讹者,如第一卷引《高帝纪》“萧何立北阙”注,公车司马,亦在此焉,今《汉书注》“此”误“北”。第二卷引《文帝纪》“诽谤之木”注“服虔曰,桥梁边板柱头也”,今《汉书注》“边板”误“交午”。(案本亦作“边板”,与此书合。)第三卷引《武帝纪》“跅弛之士”注“不入俗检而见斥逐者”,今《汉书注》“斥”误“跅”。又引《昭帝纪》“五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注“因使住一岁一更”,今《汉书注“使”误“便”或误“更”。第四卷引《景帝纪》“中六年,取苑马”注“养马三十万头”,今《汉书注》“头”误“匹”。又引《成帝纪》“建始元年,公主王主”注“王主,即翁主也”,今《汉书注》“即”误“则”。举此数端,略可推见其善。惜为元质删削,恐已失杨氏之旧矣。旧为季沧苇藏书。(卷首有“沧苇”、“季印振宣”二朱记。

△东莱吕氏西汉精华十四卷东汉精华十四卷(明刊本)

旧不题名。首标“东莱吕氏”,宋、元时书肆本式也。此明藩重刻本。有刊板序。

△十七史详节二百七十三卷(元刊本)

此书仿南宋巾箱本。凡《史记》二十卷,《西汉书》三十卷,《东汉书》三十卷,《三国志》二十卷,(原阙,以明刻本补。)《晋书》三十卷,《南史》二十五卷,《北史》二十八卷,《隋书》二十卷,《新唐书》六十卷。(原阙,以明刻本补。)《五代史》十卷。世传为吕成公辑录本,而公弟监仓子约所撰年谱不载。又楼宣献《祠堂记》详言公所著,亦不及此书。其说实误於明建阳慎独斋刘宏毅刻本概题为“东莱先生《某史详节》”。此本於《史记》,则曰“东莱先生增入正义、音注《史记详节》”;於《汉书》则曰“参附《汉书》三刘互注《西汉详节》”;又曰“诸儒校正《西汉详节》”;於《後汉书》则曰“诸儒校正《东汉详节》”;馀皆曰“东莱校正《某书详节》。”其为书贾假名以增重可知。且《汉书》中杂附致堂胡氏之论,即《读史管见》中语。考:致堂犹子大壮跋《管见》,谓书成,刻於嘉定十一年,成公安得预见其书而采之耶?又书中有互注及每种前有《世系》、《纪年》、《地里之图》,乃宋末时书肆所行纂图互注之本,其非公所作明矣。

△汉隽十卷(宋刊本)

宋林钺撰并序。又魏汝功後序。每卷首行标“《汉隽》卷第几”,次行低二格,列目次,毕,低四格,列篇名,下接本文,犹存古本之式。每半叶九行,大书分注,每行大字十五,小字三十。板心有字数、刊工名。《自序》“林钺”不作“越”,可证延祐庚申袁桷刻本之误。此嘉定閒赵氏原刻本,板印楮墨俱极精好。卷末有浚仪赵时侃题记云:“右《汉隽》十卷,亦厄於开禧兵烬。余既重刊庆历《前後集》,因访求旧本,再锓木於郡斋。嘉定辛未中秋日。”书法工雅,殆出手迹。(卷首有“希之”、“褱古阁藏”二朱记。)

△通鉴总类二十卷(校宋本)

宋沈枢撰。此书旧有嘉定中潮阳刻本,元至正癸卯复刻於苏州郡庠。前有周伯琦序。是书即元刻,而纸墨不古,已为明时印本矣。然转有改正宋刻讹处者。如:卷一《治世门》“德宗不尚玩好”条,作“代宗”为是。《苛察门》“周行逢善发隐伏”条,“刘光委多安饮”,作“晏饮”为是。卷五《继嗣门》“太后欲以梁孝王为嗣”条,“景帝由此怨望梁王”,不脱“望梁王”三字为是。然全书相覈,明刻讹处正复不少。季君菘耘曾为余统校一过,如卷一《苛察门》“北魏置内外候官”条,“百官赃满二丈”,“丈”讹“文”:“天后为学生求假发敕”条,“故左右丞徒以下不句”,“句”讹“拘”。(句,勾本字。)卷二《名器门》“赐李行言金紫”条,“匿军家索之”,脱“匿”字。《兴作门》“後赵王虎作太武”条,“及杂伎工巧”,“及”讹“乃”。“梁武帝筑浮山堰”条,“乃运东西冶铁器数千万斤”,脱“器”字。《公法门》“北魏源怀不以旧交恕元尼须”条,“尼须挥泪无以对”,“尼”讹“泥”。《诏令制诰门》“兴元诏书条”,“罔敢怠荒”,“罔”讹“妄”。卷五《继嗣门》“契丹述律后爱中子德光”条,“辄惧而趋避”,脱“避”字。“曹翰请晋王荣入侍”条,“翰请间言曰”,“间”讹“问”。《潜邸门》“郑众不赴太子”条,“唯众不染於辞”,“辞”讹“藩”。“唐太宗戒于宗宁”条,“能无骄逸乎”,“骄”下衍“嬉”字:“太宗好”下脱“嬉”字。《公主门》“公主作定昆池”条,“乃更夺民田作定昆池”,“作”讹“所”。《同姓门》“魏曹植二疏乞隆亲亲之恩”条,“诸侯王法禁严切”,“切”讹“初”。“宋孝武帝增广王侯制度”条,“罢官则不复追谥”,“谥”讹“敬”。“明帝杀巴陵王”条,“剿拉同气”,“拉”讹“立”。“宣宗亲睦兄弟”条,“击球尽欢”,“击”讹“系”。卷七《宰相门》“王尊劾奏丞相”条,“颛权擅埶”,“埶”讹“执”。“柳宗元作《梓人传》”条,“听听於府庭”,“听听”讹“听听”。卷八《将帅门》“吴明彻破齐寿阳”条,“兵贵神速而彼结营不进”,“彼”讹“被”。卷九《谏诤门》“北魏古弼击刘树”条,“乞减太半以赐贫民”,“太”讹“大”。卷十《封禅门》“梁许懋议封禅”条,“古者祀天祭地”,“古”讹“后”。“唐魏徵谏封禅”条,“此乃引戎狄入腹中”,“中”讹“少”。卷十二《钱币门》“北魏高道穆乞铸五铢钱”条,“自应息心”,“息”讹“悉”。《聚敛门》“隋置洛口仓”条,“仓城周围十里”,下脱“穿三百窖”四字。“陆贽请去二库榜”条,“辍食以啗功劳”,“辍”讹“辄”。《用兵门》“蜀谯周作《仇国论》”条,“欲乘虚向秦川”,“虚”讹“西”。“房玄龄谏太宗东征”条,“尚上女高阳公主”,“高阳”讹“丈王”。“陈子昂谏天后击生羌”条,“山川阻旷,去中夏远”,“去”讹“十”。“蜀为戎矣”,“矣”讹“大”。《边备门》“吴益巴邱之戍”条,“嘉其抗尽”,脱“尽”字。卷十二《攻守门》“宋陈宪守悬瓠以拒魏兵”条,“魏主自将步骑十万奄至”,“十”讹“千”。《宿卫门》“後唐庄宗亲军不自安”条,“郭崇韬方用事”,“崇”讹“从”。《马政门》“唐张万岁、王毛仲善牧养”条,“唐初才得牝牡三千匹”“牡”讹“马”。卷十四《饥馑门》“後晋括民穀”条,“原野山谷城郭庐舍皆满”,“郭”讹“廓”。卷十五《名望门》“陈頵谓中华取士”条,“中华所以倾弊者,正以取才失所”,“才”讹“财”。《隐逸门》“李业等不受公孙述徵命”条,“速装妻子可全”,“装”讹“庄”。《操守门》“种暠拒中常侍迎太子”条,“从中单驾出迎太子”,“中”讹“忠”。“严挺之不诣李林甫”条,“竟不之诣”,“之”讹“知”。卷十六《训戒门》“唐太宗作帝范”条,“可不惜哉”,“可不”讹“不可”。《警戒门》“高祖以微时纳衣示後世”条,“常自於新洲伐荻”,“荻”讹“狄”。《度量门》“宋王僧绰沈深有局度”条,“文帝颇以後事为念”,“帝”讹“命”。《果报门》“袁袭每劝杀所以不寿”条,“吾好宽而袭每劝我以杀”,“好”讹“所”。《祸福门》“唐王沐求官被诛”条,“家於江南”,“江”讹“家”。“日加谴责”,“谴”讹“遣”。《报怨门》“何无忌怒殷仲文为薄己”条,“无忌喜钦迟之”,“钦”讹“欲”。“刘毅怨庾悦奏罢军府”条,“符摄严峻”,“摄”讹“设”。“周兴以魏元同沮己”条,“周兴奏诬元同”,“周”讹“同”。“後梁太祖为朱友宁报仇雠”条,“使者先凿坑於第侧”,“第”讹“地”。《妒贤门》“元载与其党攻李泌”条,“使善待之”,“待”讹“代”。《谗谮门》“曹操信谗言害崔琰”条,“群下畏之侧目”,“畏”讹“谓”。卷十八《功臣门》“郭崇韬有功无罪”条,“李绍琛引兵出战於金雁桥”,“桥”讹“琛”。卷十九《夷狄门》“契丹主欲以晋百官自随”条,“恐摇人心”,“摇”讹“遥”。备举之,以见旧刻之不可忽也。宋刊本每半叶十一行,行廿三字。行款与兹同,惟板心注字数,书中无圈句,为稍异尔。

○载记类

吴越春秋十卷(校宋本)

後汉赵晔撰。此明刊本,顾涧薲氏以影钞宋本校过。第一卷“颇高子勾毕”,宋本作“勾卑”,与《史记》、《吴世家》合。第九卷越女剑事,“女即捷末”下,宋本多“袁公操其本而刺处女,女应,即入之。三入,处女因举枚击之”廿三字,与《文选》注、《太平御览》、《艺文类聚》所引合。元、明刻本皆遗之。宋本,嘉定中新安汪纲所刻,有跋;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卷首有“顾涧薲手校”朱记。)

△吴赵春秋十卷(元刊本)

此本卷末有“大德十年,岁在丙午,三月音注,越六月书成刊板,十二月毕工”二行。又有“前文林郎国子监书库官徐天祐音注”一行。前有天祐序。明弘治间邝璠所刻即依此本。

越绝书十五卷(明刊本)

不著撰人。《隋》、《唐志》云子贡作。《四库书目》云“汉会稽袁康撰,同郡吴平所定”。书多异闻,谓舜“兄狂弟傲”,舜之有兄,惟见是书。宋绍兴、嘉定、元大德间皆有刻本,有无名氏跋,及丁黼汪纲跋,此明时翻刻本也。

十六国春秋略十六卷(旧钞本)

不著撰人。每国为一卷,专录伪主六十二人,诸臣无传。《崇文总目》作二卷,未知即其书否?冯巳苍以朱笔校过,《跋》谓:此书向疑尽出《太平御览》,及校对,始知亦有异同也。每叶心有“在兹阁”三字。(卷首有“钱印兴祖”、“希修”、“时孝延印”诸朱记。)

江南野史十卷(旧钞本)

龙衮撰。《南唐书音释》载此书凡二十卷,八十四传,与晁氏《读书志》、《通志略》合,则是非完书矣。(卷首有“惕甫经眼”朱记。)

锦里耆旧传四卷(旧钞本)

题:“前荣州应灵县令勾延庆纂。”《书录解题》云“平阳勾延庆昌裔撰”,则延庆为蜀人,字昌裔。原书八卷,前四卷已亡。作於开宝三年,起咸通九年,迄乾德四年。又案:《书录解题》有《续传》十卷,蜀张绪所撰。朱竹垞跋,即以延庆所撰为《续传》者,误也。陈氏又云,李顺、王均、刘盱作乱,亦略载之;惜太常博士张约序已亡矣:并指《续传》言。而朱氏即据之以跋此书,亦讹。

五国故事二卷(旧钞本)

不著撰人名氏。纪伪吴杨氏、伪唐李氏、前蜀王氏、後蜀孟氏、伪汉彭城氏、伪闽王氏事迹,见《直斋书录》,系孙潜夫钞本。

蜀梼杌十卷(旧钞本)

此书见《直斋书目》。题曰:“殿中侍御史里行新建张唐英次功撰”,是本题:“宋张唐英撰。”名下注曰:“字汝功,号黄松子,尚书屯田员外郎。”其书案年纪载前蜀王氏、後蜀孟氏事迹,间有论语。亦潜夫钞本。(卷首有“潜夫”朱记。)

△南唐书三十卷(旧钞本)

马令撰并序。此嘉靖辛丑茶梦主人姚咨从洛川张氏钞本手录,盖出自宋本也。叶心有“茶梦斋钞”四字。咨,字舜咨,亦号皇象山人,无锡人,喜藏书,值善本,手自缮写,古雅可爱。其自跋云:“正德辛巳,余闻江阴叶潜夫云,靖江朱生藏有宋刻马令《南唐书》,许借未往,迄今二十馀年,恒往来於怀。今年春,得主洛川张君家塾,暇日,乃出马令《南唐书》观之,云是从先公官闽时所录。余曰,此余二十年前求之未犹者也。遂抱疾录一过,藏诸箧笥。嘉靖辛丑夏四月。

△南唐书十八卷(校宋本)

陆游撰。前有天历二年赵世延序,後有戚光《音释》,即光所刻也。小题在上,大题在下,犹仍旧刻史书之式。汲古毛氏初刻此书,多脱讹处。如《烈祖本纪》“保大十年放进士王克贞三人及第”下脱文曰:“旋复停贡举。三月,以太弟太保冯延己为左仆射,前镇海节度使徐景运为中书侍郎,及右仆射孙忌并同平章事。帝以南汉乘楚乱据桂、宜等州,将取之,以知全州张峦兼桂州招讨使。夏四月,丙戌朔,日有食之。命统军侯训帅五千人会张峦攻桂州,败绩于城下。训死之。峦收馀众保全州。周兴顺指挥使白进福以疾来归。秋九月,召朗州刘言入朝。冬十月,刘言将王逵、周行逢攻潭州,壬辰,拔益阳寨,戍将李建期死之。丙辰,潭州节度使边镐弃城遯。辛丑,刘将蒲公孟攻岳州,刺史宋德权、监军任镐弃城遯。十一月,刘言尽据故楚地,诏流边镐于饶州,斩宋德、任镐于太社,斩裨将申洪泰、尹建于都门外。平章事冯延己、孙忌皆罢。延己左仆射,忌右仆射。十二月,雩都令赵暹奔周。洪州大都督楚王马希萼来朝,留不遗。是岁大旱。(以下提行。)保大十一月,春三月,以左仆射冯延己同平章事。金陵火逾月,焚官寺民庐数千间。复设贡举。“(下接”夏六月“云云。)又《宋齐丘列传》“若谓窥伺谋篡窃”下脱文曰:“则过也,特好权利,尚诡谲,造虚誉,植朋党,矜功忌能,饰诈护前,富贵满溢犹不知惧,狃於要君,闇於知人,畔隙遂成,蒙大恶以死。悲夫!(以下提行。)论曰:世言江南精兵十万,而长江天堑,可当十万;国老宋齐丘,机变如神,可当十万。周世宗欲取东南,故齐丘以反间死。方五代之际,天下分裂大乱,贤人君子,皆自引於深山大泽之间,以不仕为得,而冯道有重名於中原,齐丘擅众畔於江表,观其人,可以知其时之治乱矣。周师之犯淮南,齐丘实预议论,虽元宗不尽用,然使展尽其筹策,亦非能决胜保境者,且世宗岂畏齐丘机变而间之者哉?盖锺谟自周归,力排齐丘,杀之,故其党附会为此说,非其实也。予论齐丘事,尽黜当时爱憎之论,而录其实,览者得详焉。”又《三徐、三王、二朱、胡、申屠、乔、睦列传》“烈祖喟然谓常梦锡曰,吾不意其”下脱文曰:“舍匡舜也。梦锡与韩熙载素恶齐丘,每相语曰,宋公误识亚元,正可怪。久之,齐丘出镇豫章,始表为节度,掌书记。保大中,召为驾部郎中知制语,进中书舍人。周侵淮南,诸将无功,元宗亲议率六军拒之。匡舜上疏切谏,帝怒,坐以沮国动人心,流抚州,然亦卒不能亲行也。後主嗣位,复起为司农少卿,历殿中监,修国史,给事中兼献纳使,知贡举,放及第乐史辈五人,多久滞名场者,时称得人,而少年轻薄子嘲之,谓之‘陈橘皮榜’。迁刊部侍郎,老病乞骸骨,後主悯其贫,给俸终身。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五,谥曰贞。(以下提行)睦昭符金陵人,不知所以进。保大中为常州刺史,州当吴越之冲,屡交兵,城邑荒残。昭符为政宽简,招纳逋亡,未几,遂富实。一日,坐厅事,雷雨暴至,电光如金蛇绕案,吏卒皆震仆。昭府不慑,抚案叱之,雷电遽散。及举案,惟得铁索重百斤。昭符亦不变色,徐命举案索纳库中。显德五年,元宗既称藩于周,秋八月,命昭符为进奏使,置邸”。(下接“大梁”云云。)又《刘、潘、李、严、张、龚列传》“後主在东宫,开崇文馆”下脱文曰:“以招贤士。佑预其间。後主嗣位,迁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议纳后礼,援据精博合指,迁知制诰,召草《南汉主书》,文不加点。後主咨赏,迁中书舍人,每人‘潘卿’称之而不合。佑酷喜老、庄之言,尝作文一篇,名曰《赠别》,其辞曰:‘庄周有言,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仆佩斯言久矣。夫得者,如人之生,自一岁至百岁,自少得壮,自壮得老,岁运之来不可卻也,此所谓得之者时也。失之者,亦如一岁至百岁,暮则失早,今则失昔,壮则失少,老则失壮,行年之去不可留也,此所谓失之者顺也。凡天下之事皆然也。达者知我无奈物何,物亦无奈我何,两不相干,故泛然之也,故浩然之也,其视天下之事,如奔车之历蚁垤也,值之非得也,去之非失也。燕之南,赵之北,日月所生,是谓中国,其间含齿戴发,食粟衣帛者,是为人;刚柔动植,林林而无穷者,是为物。以声相命,是为名。倍物相聚,是为利。汇首而芸芸,是为事。事往而记於心,为喜、为悲、为怨、为恩,其名虽众,实一心之变也。始则无物,终复何有,而於是强分彼我,彼谓我为彼,我亦谓彼为彼,彼自谓为我,我亦自谓为我,终不知孰为彼耶,孰为我耶,而世方徇欲嗜利,系心於物,局促’”。(下接“若辕下驹”云云。)卷末有陆敕先手书一行曰:“遵王抄本,校一过。甲寅九月七日,觌庵记。”(卷中有“海虞冯武”朱记。)

吴越备史四卷(旧钞本)

宋范坰、林禹同撰。旧有《钱氏年号》、《世系图》、《诸王子弟官爵封谥表》,已佚。《直斋书录》谓钱ㄈ弟俨所作,讬名范、林者。钱氏《敏求记》谓:“武肃十九世孙德洪刊本,有《补遗》一卷,以家藏旧本校阅,知其紊乱脱误,此即出自遵王藏本,犹为完书也。”案:钱氏讳“佐”,凡“左”皆改为“上”,书中所谓“上右”,乃“左右”也。卷末有“钱遵王述古堂藏书”一行。

安南志略十九卷(钞本)

黎崱撰。其书与《元史》有出入处,足以订正误脱。旧有元明善、许有壬、欧阳玄序,此本遗之。

△东国史略六卷(旧钞本)

不著撰人名氏。乃朝鲜人纪其国之事,故亦名《朝鲜史略》。万历间,邑人赵清常得其本,钞录以传,中国遂有是书。赵有跋曰:“《东国史略》六卷,不著姓氏。於燕京冯沧州仲缨斋头见之,因借录一册。其书虽简略,而上下数千年间事,历历可指诸掌。至如幽奇理乱之迹,不少概见,可谓东国之良史也。沧洲别有《东国通鉴》三十册,为东明石大司马星取去,闻其书更精于此,惜不得睹之。冯尝从事于东征,有全城之功而不见赏,今郁郁长安,索五斗米不能如侏儒之饱腹也,悲夫!时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季秋朔後三日。”後附《百夷传》一卷,明馀姚钱古训编。百夷在雲南之南,越金齿、景东,逾怒江,始至其地。洪武中古训奉使还,上此书。湖广参政杨砥为之序,亦有清常跋云:“岁庚戌,在京师,閒步刑部街,见此书,遂买之,录一册以随奚囊,盖亦山经、水志之一斑云。时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十一月十有三日。”

越史略三卷(旧钞本)

不著撰人名氏。纪安南国事。近有得安南钟拓本,中题“皇越昌符九年乙丑”,据是书,即其国主陈暐年号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