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观复大师高士谢守濒编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隐显有无,罔得而测。然垂世立教,应现之边昭昭然若日月,其可无记述乎。夫何纪传,率多疏#1略,如司马迁史记》、班固《古今人表》、刘向之载列仙,嵇康、皇甫镒之叔高士,与夫葛稚川之《神仙传》暨《集仙》、《总仙》等传,例皆蔑裂,百不具一。尹文操编《圣记》八百二十章,贾善翔传《犹龙》,析为百篇,虽记述颇详,而枝蔓旁引,首尾失次,其问取舍,未免乖违,二三其说,览者滋惑。每一披卷,为之感慨,诚教门之阙典也。今不揆愚陋,编考三教经典传记,究其源流,仍序历代崇奉之事,编为《圣纪》,冠以年谱。若夫五太之初,九皇之始,真文未兆,载籍叵详,今始纂书史所载老君应世之岁月,述其年谱於左。

天皇

皇甫谧《三五历》云: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木德王,岁起摄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岁。徐整《三五历纪》云:元熙肇始,有神人号天皇,时老君降世,号通玄天师,一号玄中大法师。唐翰林学士承旨乐朋毫撰《青羊官记》云:太上玄元老君,应运降迹,与天皇为师。上清下浊之初开,相离未远。六合八弦之乍坼,相去未遥。正方圆上下之形,定洪荒朴略之状,川新融而水仍晦,土始结而石未坚,配四海於四神,付五行於五帝。

地皇

老君下降为师,号有古大先生。唐纪云:是时乾象犹低,坤形仍薄,立极定位,敷化建功,我太上老君屑迹下降,与地皇为师,分配柔,制定寒暑,地增博厚,天益高明,圣力无穷,神功靡测,万木甲坼,万草勾萌,羽族毛群区分於兑离之位,介虫鳞类支分於坎震之官。

人皇《春秋纬》作九头纪

老君下降为师,号盘古先生。《三五历纪》云: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天地开辟,盘古在其中,后乃有三皇。此三才之始也。唐纪云:已瑜青海之年,又离青海之岁。二圣既理,四表生光。我太上老君博施济众,与人皇为师,三百六十之川初分血脉,一万五千之策乍配偶奇,三壬三乙之神离胎於水木,六丙六辛之将出孕於火风,一百五十六代,四万五千余年,始称通玄天师,再号金阙帝君,三名盘古先生。

五龙纪五姓,玉皇通一历勾龙纪。

连通纪六姓,或作连遥纪。《春秋纬》及《河图》、《五皇历》皆作连通纪。

合雄纪三姓《春秋纬》作含雄纪。《初置天地经》作合雄纪。

五姓纪《河图》云:通纪五姓,是谓五姓纪,《春秋纬》有摄提纪,而《五姓纪》又序次《羌一纪》。

叔命纪四姓,《置天地经》作厚纪。《玉皇历》作玄命纪。

修飞纪九姓,《河图》作居方氏。

因提纪《河图》作提挺纪。

禅通纪七十二姓,《河图》作通姓纪。

流讫纪《史记索隐三皇纪云:流讫纪当黄帝时,制九纪之问。

按《河图代姓纪》:太古者,生民之始也。男女垢精,以女生为姓。始三头谓之合雄纪生,号三世。合雄氏没,子孙相传,记其寿命,是谓叔命纪。通纪四姓,生子二世,男女众多,群居连通,是谓连通纪。生子一世,通纪五姓,是谓五姓纪。天下群居,以类相亲,男女众多,分为九头,各有居方,故号居方氏。生子三十二世,强弱相凌,欲生吞害,中有神人,提挺而治,故号提挺氏。生子三十五世,通纪七十二姓,故号通姓氏。通姓氏之后,有有巢氏,天下九头咸归而尊事之。有巢氏生燧人氏,燧人氏生伏牺。《河图》及《三五历》云:自人皇已后,有五龙氏、燧人氏、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卷须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元怀氏,而不知其姓氏世次。三坟载天皇、伏牺氏,《策辞》云:皇曰:命子襄居我飞龙之位,生我图文,代我咨告於四方上下,无或差戒。

后昊英氏进历於君曰:历起甲寅。皇曰:甲日寅辰,木王於卯,二月乃集众於传教台告民,示始甲寅。后女娲氏、元怀氏辅君之右,上相共工,下相皇亘。飞龙朱襄氏、潜龙昊英氏居君左右,栗陆氏居北,赫胥氏居南,昆连氏居西,葛天氏居束,阴康氏居下,九州之牧各统其人,群居於外。皇日:栗陆子居我飞龙之位,主养草木,开道泉源,毋或失时。日:大庭子主我屋室,视民之未居者,喻之借力,同创其居,无或寒玲。曰:阴康子主我水土,俾民居处无或漂流,勤於道陆。日:混沌子居我降龙之位,惟主於民。日:昆连子主我刀斧,无俾野兽牺虎之类伤残生民。皇曰:四方之君咸顺我辞则世无忧,惟爱於民则位不危。又曰.、子无怀安,惟安於民。民安子安,民危子危,其子念哉。以三坟之书考之,则伏牺氏为后天皇氏,女娲、元怀其后也,朱襄、.昊英其子也,共工、皇亘其相也,栗陆、赫胥、昆连、葛天、大庭、阴康、混沌,皆其神也。居内则其六卿分职以治其国,在外则为四方君长以牧其民,所谓九头者是也。然皆一时人,初无世代之异,而历代典籍所载,多列为先后,何也。意者伏牺氏没,其后嗣及其九`头之臣皆享遐龄,且迭为君主耶。不然,则其臣之子孙咸祚有国,因祖命氏耳。《韩诗外传》以为自古封泰山、禅梁甫者万有余家,仲尼观之,不能尽识。管子亦曰:古封泰山七十二家,夷吾所识十有二焉。其首有无怀氏,则知其伏牺之前帝王世代先后不可得而识者,盖亦多矣。《春秋华称自开辟至於获鳞凡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分为十纪。一日九头纪,二曰五龙纪,三日摄提纪,四日合雄纪,五日连通纪,六日叔命纪,七曰修飞纪,八日因提纪,九曰禅通纪,十日流讫纪。盖流讫纪当黄帝时,制九纪之问。今自周敬王之三十九年,《春秋》鲁哀公之十二年庚申西狩获麟,逆数至黄帝元年丁亥,才三千九百三十岁。.自黄帝推而上之,至於开辟,当有三百二十七万二千余岁,其问帝王年代莫

得而考,虽间见於诸子、图纬之书,然疑相传,无所折衷,今姑存而不论。

伏牺

太昊,姓风,木德。初造历,元年起甲寅。女娲继之,子孙相承四万五千六百年。

《河图代姓纪》云:伏牺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龙马负图,始画八卦,命飞龙氏造六书,命潜龙氏作甲历。伏牺制牛冶金成器,教民炮食,易九头为九牧,因龙出而纪官,因凤来而作乐,天下之民号日天皇太昊。伏牺时,老君降世,居荒野,号郁华子。唐纪云.□.庖牺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以道弘济,降迹为师,教之以画八卦,指之以分三才,助之以造书契之文,制.之以代结绳之政。

祝融

炎帝,姓姜,火德,起丙辰,始教民陶冶,故号炎帝。

按《礼记谧号记》,先祝融,后神农。余注则先神农,后祝融。切谓祝融为炎帝之祖,以火德王,铃不后於神农,今当以《礼记》为正。其高阳氏之子黎为火正,故亦号祝融,至今为南方司火之神。《月令》日: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则祝融为火德之祖明矣。时老君降济阴,号广寿字。

神农

连山氏,祝融之后,始教民耕种百谷,故号神农。子孙相承五百三十年。

《河图代姓纪》号为人皇。时老君降于济阴,号大成子,唐纪云:连山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救时屈己,下为帝师,付之於五运,分之於四时,助之以正万机,明之以辨百谷,变饮血茹毛之化,移块拌土鼓之音,毁穴焚巢,上栋下宇,范金合土,翻黍擘豚,制未耜以济兆民,作陶冶以利万物,天雨粟以呈瑞,地芒稼而彰稔。

黄帝

有熊氏,姓公孙,土德,起丁亥。子孙相承共一千五百二十年。《河图代姓纪》号为地皇。时老君降世,居于崆峒山,号广成子。唐纪云:有熊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隐身於崆峒之中,放心於杳冥之外。帝乃亲降笔辖,礼展师资,既枢衣以趋隅,遂屈膝而问道,当是时也,检冈凌虐,蚩尤作乱,化鱼鳖为兵士以助王师,变云霞为神只潜扶军阵,能弥兵於涿鹿,偃戈於阪泉。束游青丘之乡,北到洪堤之境,受丹经於玉室,登苍冥於鼎湖。屈轶既生,莫荚复出,若非大道,孰可致斯。按《玉纬经》有三种,三皇有前中后之异,.故称九皇。《洞神大有经》云:三皇治各三千六百年。又《小有经》云:三皇治各万八百岁。详此二说,《大有经》止论一代三皇,每一皇治三千六百年。《小有经》乃统论三代三皇,每一皇治万八百岁也。若通论三代九皇,则共经三万二千四百年矣。或言万八千者,盖百字误为千耳。今据《老子内传》所明,正与《大有》、《小有》相符。又前三皇、中三皇各经九千九百亿万岁者,乃计一劫之大数,非止言三皇之身也。所言后主皇者,传记所载亦多不同,如《洞神经》与项峻止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而三坟书以伏牺为天皇,神农为人皇,黄帝为地皇。而皇甫谧注《春秋运斗枢》,郑玄高诱注《吕览》,以庖牺、女娲、神农为三皇。《礼记镒号记》以伏牺、祝融、神农为三皇。孔安国韦昭、陶隐居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尚书大传》应邵、谯周以燧人、庖牺、神农为三皇。聊氏以有巢、燧人、伊析为三皇。《帝系谱、《中经》、《出塞记》、《濑乡记》以伏牺、神农、祝融为三皇。所见不同,难遽加雌黄也。而梁武帝以伏牺、神农、燧人为三皇,以黄帝、少昊、帝誉、帝挚、帝尧为五帝,谓舜非三五,亦非五帝,与三王为四代,其说尤所不通。历世纷纷,莫有定论也。

少昊

金天氏,黄帝之后,金德,起辛未。子孙相承共四百年。

老君复降于崆峒,号随应六一号太极先生。唐纪云:金天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乘九龙之笔,降以为师,号太极先生,说庄敬之典,教之顺时迎气,昭配神明,羽族呈休,命之乌官,理分九鸟,以统百师,景合璧以表灵,凤衔图而示肌。悉由至道,彰此帝模。

颛帝

高阳氏,姓姬,水德,在位七十八年,元年辛卯

老君降于衡山,号赤精子。唐纪云:高阳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教之解纷塞兑,治国安民,涤荡九黎,陆明八凯。有龙野紫髯之凶丑,有蛇身赤发之渠魁,力技不周,首触山碎,天低西北,致日月之西行,地亚束南,使江海而束注。追呼六甲,役御百灵,训之以微言之经,教之以大顺之道。乘苍此之迅驾,或适幽陵。御素璃以遐游,或臻蟠木。

帝誉

高辛氏,黄帝之后,木德,在位七十年,元年己酉。

老君降世,居于江滨,号录图子。唐纪云:高辛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敷道布化,济代为师,谈黄庭之妙言,隐日遁月,称录图之嘉号,返邑移城,制九州之命,作六英之乐,封勾芒以佐苍帝,敕萍收以翼白方,封岱岳而印金泥,照寰区而开玉镜,饮太活之井,游不夜之乡。

帝尧

陶唐氏,姓伊祈,火德,在位七十年,元年戊戌。

老君降世,居姑射山,号务成子。唐纪云:陶唐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暂垂至理,下降为师,讲玄德之经道以匡於玄化,应丹陵之瑞名冀列於丹丘,披庇裘以食砺撰,端拱於土阶,挂鹤氅而饮流霞,凝思於瑶圃。

帝舜

有虞氏,姓姚,土德,摄位三十年,在位五十年,元年戊申。

老君降世,居河阳,号尹寿子。唐纪云:有虞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谈无为之理,讲离合之经,三苗克恢,四罪咸服,百揆时序,五典馑微,怀明神之珠,赐照华之玉。按《孔子家语》季康子问日: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日:昔丘也闻诸老聘日:天有五行水火木金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为明王者,.死配五行。是以太嗥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嗥配金,颛帝配水也。康子日:太嗥之始以木,如何。孔子日:五行用事,先起於木。木,东方也,万物之.初出焉。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则以所生之行转相承也。康子日:吾闻勾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专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此五行之主而不得称日帝者,何也。孔子日: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五行佐成上帝□而称五帝,太嗥之属配焉,故亦云帝,从其号也。少嗥氏之子日重,为勾芒。曰该,为专收。曰修及熙,为玄冥。颛顼氏之子日黎,为祝融。共工氏之子日勾龙,为后土。此五者,各以其所能业为官职,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则称五祀,不得同帝也。康子日:陶唐、有虞、夏后、商、周独不得配五帝,意者德不及上古耶,将有限乎。孔子日:古之平治水土及播植百谷者众矣,维勾龙氏兼食於社,而弃为稷神,历代奉之无敢易者,明不可与等也。故自太嗥以降,逮为颛顼,应五行而王数非从五而配五帝,是其德不可以多也。宋朝刘道源《通镒外纪》於舜纪叔曰:《六经》皆不称三皇五帝三王,《易下系辞》日: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继世更王而无三五之数。或以庖牺至舜为五帝,孔子未尝道者,不可附会臆说也。《管子》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j谋得兵胜者霸。孔颖达谓《管子》书或是后人所录,非本书也。或谓《庄子》《列子》皆寓言诞妄,秦汉学者宗其文辞论议,故竞称三皇五帝,而不知古无其人。其论辫虽若可取,然考之实故,亦未为通论。又其所载帝王世数岁月,考之历代纪传及长历,皆抵捂不合,推之甲子又参差,抑传写者之误与,其固欲求异於人与,抑第究其大体而不暇计其细与,特未可知也。且如宰我问孔子以上世之传,孔子犹日略闻其说而已,况去古逾远而才不逮圣人者乎。至於季康子五帝之问,则对以昔闻之老聘云,未尝敢谓古无其人也。此亦见圣人信而好古之意。唯司马迁《帝纪表》日: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于

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彰矣,愿第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问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与浅见寡闻者道也。夫太史公博极群书,历访古透,其为良史宜矣。

夏禹

姒姓,金德,元年戊戌,建寅正月。子孙相承共四百三十二年。

老君降世,居商山,号真行子。唐纪云:夏后氏之王天下也,我太上克匡王道,爰作帝师,谈德行之经,行为国之法。

商汤

子姓,水德,元年庚戌,建丑正月,在位一十三年。子孙相承共六百一十三年。

老君降世,居于潜山,号锡则子。唐纪云:成汤之王夭下也,我太上权离左极,下为王师,说长生之经,体自然之道。

以上事逃,互见于《帝系谱》、《帝王世纪》、《洞神大有经》、《玉历经》、《出塞记》、《地理志》、谯周《古史考》、《神仙传》、《郡国图经》云。老君虽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透。

外丙元年癸亥,在位二年。

仲壬元年乙丑,在位四年。

太甲元年己巳;在位三十三年,号太宗,亦号祖甲。

沃丁元年壬寅,在位二十九年。

太庚元年辛未,在位三+五年。

小甲元年丙午,在位一十七年。

雍己元年癸亥,在位一十二年。

太戊元年乙亥,号中宗,在位七十五年。

仲丁元年庚寅,在位一十一年。

外壬元年辛丑,在位五年。

河直甲元年丙午,在位九年。

祖己元年乙卯,在位二十一年。

祖辛元年乙亥,在位一十六年。

沃甲元年辛卯,在位二十二年。

祖丁元年癸丑,在位二+二年。

南庚元年乙亥,在位二+九年。

阳甲元年甲辰,在位一十八年。

十七年庚申,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熙,托孕於玄妙玉女。

盘庚元年壬戌,在位二十九年。

小辛元年辛卯,在位二十一年。

小乙元年壬子,在位二+年。

武丁元年壬申,在位五十九年,号高宗。九年庚辰二月建寅十五日,商之二月望,今之上元节也。《通鉴外纪》云:自夏之前,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汤革、夏命,乃以建丑为正月也。老君降生。自阳甲十七年托孕,至此八十一年。刘向《列仙传》云老子生於商时。嵇康、皇甫谧云生商末。唐朝以生日为真元节。乐朋龟记云:商高宗御极.之世,周文王演易之初,神光流入於琼胎,瑞彩结成於金骨,不拆不副,诞弥於八十余龄,降世降生,过期者二万余昼。四十三年甲寅,老君降,乘白鹿,登庭桧之杪而飞升。今有升天鹿迸在亳州太清官。

祖庚元年辛未,在位一十七年。

祖甲元年戊子,在位一十七年。

直辛元年乙巳,在位六年。

庚丁元年辛亥,在位二十一年。

武乙元年壬申,在位四年。侮慢上天,暴雷击死。

太丁元年丙子,在位四年。

帝乙元年庚辰,在位二十七年。

辛纣元年丁未,在位二十七年,终癸酉。

二十一年丁卯,老君降于岐山之阳,号燮邑子。周文王为西伯,召为守藏史。世本云:老子在商为柱下史。郑玄注《论语》云:老彭,商之贤大夫也。孔颖达疏:言老是老聘。

周武王

姬姓,木德,建子为正月,起癸酉,灭商,即位九十六年。子孙继立者八百六十五年。

迁老君为柱下史。《史记》及刘钦《七略》皆云为周守藏史。葛洪及《内传》云:文王时为守藏史,武王时为柱下史。唯刘向《列仙传》云:生於商时,为周柱下史,转为守藏史。既生於商,其为两史,故当在文王之世。然或先或后,特未定尔。按扬雄《方言》云:尝闻伐辑轩之史,秦籍之书·皆藏於周、秦之室。又《庄子》云:孔子将西藏书於周室,子路谋日:由闻周征藏史有老聘者,藏室云者,皆考证於老子,故日征藏。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之。盖仲尼将藏书,以老子尝为史官,请知藏室,前言往行,故先访之也。按《周礼》王、太史、内史、外史、御史,几五史,诸侯亦有国史,故《礼记》君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左史书之。左史视礼,内史、太史为诸史之长,掌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藏之於室,故谓之守藏史。周幽王时有伯阳父,唐固注云:周柱下史老子也。烈王有太史借,修亦老子也。太史为周下大夫,谓五史之任总之太史,记言记事,尝在君前柱下,即史官所立之处,因为曹局之名。而韦昭云:伯阳为大夫者,谓职为太史官,即下大夫也。史记称张苍好书历,秦时为御史大夫,主柱下方书。据《周礼》,御史掌赞书及赞教,几其方书及内史所掌,此秦官不与周同也。世本云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盖文王以侯服事商,未得称一周耳,则先为守藏,后居柱下无疑矣。刘向之言,谓先聘为太史,以其静退,却为他史,当老子时,复更免归。烈王之时,又为太史,一居周世,时历数王。故亦遍参诸史,是以守藏、柱,下先后不同。班固云:老聘者,周之老史,游於柱下,以究高年。据固之言,则为累代史官,故称老史。隋内史薛道衡撰《祠庭颂》,其序云:爰自伏牺至於周氏,绵纪历代,见质变名。在文王、武王之时,居藏史、柱史之职,市朝累易,容貌不改。

成王

元年戊寅,在位四十七年。

老君仍为柱下史,号经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极大秦、竺乾等国,号古先生。按《老子内传》云:

伏牺时号郁华子,神农时号传豫子,祝融时号广寿子,轩辕时号广成子,颛帝时号赤精子,帝誉时号录图子,

唐尧时号务成子,虞舜时号尹寿子,夏禹时号宁真子,

作真行子商汤时号锡则子,又文王、武王,几为十二帝师。梁黄门侍郎萧子云撰《清虚馆》碑亦云:太虚辽廓,迸绝言象,应感攸通,缘物致称。伯阳降娠,垂发皓素。尧曰务成,舜曰尹寿,赤精当生於颛帝,录图出自於神农。得一含元,王资始。又日:遨神九天之上,道百精魏阙之下,巍巍荡荡,莫得而名云。旧记并以老君在神农时为大成子,帝誉时为录图子,此碑独谓录图出自神农,而《内传》又谓神农时为传豫子,谅未能无少误,要当以经传为正。抱朴子葛洪作《神仙传》,疑历代为帝师,谓皆见碎书,不出仙传正经。又谓不应背澄清而入臭浊,弃天官而受人爵。且日:有天地则有道衍,道卫之士世世有之,何叉常是一老子耶。皆由晚学之徒好奇尚异,欲推尊老子,故有此说耳。唐昊天观主尹文操尝着论驶之日:抱朴撰传,意在显迷。老君起自修成,将以训诱后人,令其勉力,故云若谓老子是得道之人,则人又勉力竞慕,若谓是神灵,则非可学也。斯其臆见耳,殊不知开辟之始,因学而得道者叉有自然圣降而为师,随机传受焉。《定志经》云:昔天尊造大慈之初,行应自然,暗与理合,自然玄悟,本无文字,撰集成经,以教将来尔。由是观之,则老君自然学道,而世世为师,亦何疑焉。既为大慈之父,亦何辞拾尊就卑,和光臭浊乎。老子谓关尹子日:上世以来,所更如沙尘,动则有载却,自惟甚苦勤。《太玄经》亦云:老子积学轮转,位登上圣,应接无方,不可称迷。近世出化,生乎殷末。虞宣《出塞记》云:老子凝神太玄之卿,分灵散景,世世下教。鹤山崔元《濑乡记》云:老子应见,代代有之。葛仙公云:开辟以前,下为国师,世世不休。文始、鬼谷、张辅汉并云:老君生乎太无之先,经历天地,不可称载。此岂谓碎书与晚学浅见道欤。稚川特未之思耳。

康王

元年乙丑,在位二十六年。

老君复归于周,号郭叔子,复为柱下史。

昭王

元年辛卯,在位五十年。老君去官归亳。

二十三年癸丑五月壬午,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或谓老君出关虽在周癸丑岁五月壬午,恐非昭王时。有言幽王时者,今检幽王庚申年立,十一年为犬戎所灭,其时无癸丑岁也。或谓宣王四十年癸丑五月十八日壬午者,推其岁月四十三年丙辰,老君在渭川,告宣王以周将衰。幽王二年三川震,老子日:周将亡。幽王即宣王之子。若宣王四十年出关,则四十三年不得尚在渭川,幽王时亦不得见三川震也。平王四十三年,岁亦在癸丑,而五月又无壬午,姚长谦《年帝记》谓景王十年丙寅为孔子师,敬王三十二年癸丑度关。夫孔子生於灵王之庚戌,至景王丙寅年方十七,未应往师老子也。况穆王西游,已闻尹真人遇老子,得道飞升。由是钦慕遗风,遂修楼观,置道士,以奉祠事。则知老子度关,次不在穆王之后也。惟《内传》之文与仙公之言符合,自余纷纭之论,终於理义乖违,固不可摭以为实。

二十四年甲寅,老子传道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即於喜宅南小山上升天。是时有五色光贯紫微,井水皆溢。自商高宗九年至此,凡二百七十四岁也。

二十五年乙卯,老君复分身降生於蜀国李太官家。前汉刘向《列仙传》云:老子生於商时,为周柱下史,转为守藏史,时称为隐君子。仲尼见之,知其圣人,乃师之。乘青牛车去入大秦,关令尹待而迎之。嵇康、皇甫谧皆云老子生於商末,葛孝先乃谓周时托神李母者,正谓降生於李太官家之时也。或为商祚将尽,周。祚已兴,所以商末时生,亦何言周时托化此胎,未铃然也。

二十七年丁巳,老君会尹喜於青羊肆,将去化胡。故唐纪云:青羊肆者,太上天皇大帝第二降生之所也。自商道否闭,周德陵夷,历藏史以同尘,弃柱史以隐述,束离魏阙,西度函关。又云:重为千日之期,再结一时之会,将离蜀土,欲化胡风,远适流沙,长移犷俗及身毒、属西胡雾布纤毛为之宾之国,教烦陀、阿柱之王。又魏明帝制《老君赞》云:深悯后世,托下於陈,为周柱史,经九百年无极之际。言归昆仑,化被胡域,次受属宾,后及天竺,於是遂迁。又《魏略西戎传》、《北史西域传》并云:于阗国西五百里有毗摩寺,云是老子化胡之所也。出见《唐通典》。二十八年戊午,老君同尹喜真人降于天水启灵山,今秦州有西升台、圣容殿俱存。

穆王

元年辛巳,在位五十五年,寿一百有五岁。

老君化胡已,即升天。

四年甲申,老君复降於中国,束游扶朵,会大帝,校集群仙。遂游西海,至苏邻国,号为大光明使,寻即复升天。穆王闻尹喜真人得道上升,乃为修楼观,立道士七人以奉祠事。见《穆王内传》及《楼观先生传》。

共王

元年丙子,在位一十二年。

懿王

元年戊子,在位二十五年。

孝王

元年癸丑,在位一十五年。

夷王

元年戊辰,在位一十六年。

老君与玄古三师降于蜀绵竹之三学山,授李真多以飞升之道,今号真多治。

厉王

元年甲申,在位三十六年。

二十一年甲辰,老君降于楼观,授道士宋伦以中景之道、通真之经并灵飞六甲素奏丹符。

周召共和

起庚申,时厉一流于免,太子幼,相和协共理国事十四年。厉王崩,乃立太子,是为宣王。

宣王

元年甲戌,在位四十七年。

四十三年丙辰,老君降于渭川,告宣王以岁星北迁,言周将衰。后二年而幽王立。今渭侧有伯阳川,是其处。见《地理志》。时有探薪行歌者,人莫能识,以问老君。老君日:此活国人,修习无上正真之道也。唐《历代应见图》。

幽王

元年庚申,在位一十一年。

第二年辛酉地动,泾、渭、洛皆震,老君言周将亡矣,不及十年,数之纪也。后果为犬戎所灭。出《史记》。

平王

元年辛未,在位五十一年,东迁洛邑。

三十三年癸卯十二月,老君复出关,开化诸国。遂至西海流、麟等洲,考校群仙。事讫复还中国。出《西升经》。

威王

元年壬戌,在位三十三年。

庄王

元年乙酉,在位一十五年。

九年癸巳四月建卯初七日夜,释迦佛生。释氏《瑞应经》云:四月八日夜半生。此用周正也。又《过去见在经》云:二月八日生。此用夏正也。老君时年六百一十四岁。释迦生於周庄王九年,乃《春秋》鲁庄公之七年,当夏四月,常星不见,夜明是也。至魏武定八年,凡一千二百三十七年云。出《魏书释老志》及《隋书经籍志》。《头陀寺碑》云:周、鲁二庄,亲昭夜景之鉴。见梁昭明太子文选》齐王巾作。梁邵陵王上表云:常星不见,周镒娠征,满月圆姿,汉感宵梦。见唐僧《法苑珠林》。

僖王

元年庚子,在位五年。

惠王

元年乙巳,在位二十五年。

襄王

元年庚午,在位三十三年。

项王

元年癸卯,在位六年。

匡王

元年己酉,在位六年。

四年壬子,佛入涅盘。释氏《金光明经》云:寿命短促,方八十岁是也。

定王

元年乙卯,在位二十一年。

王问老君以在世神仙,老君对以中岳有古先生,即予是也。出望祠宫张僧鉴、《浔阳记》。

简王

元年丙子,在位一十四年。

灵王

元年庚寅,在位二十七年。二十一年庚戌十月二十一日,孔子生。

景王元年丁巳,在位二十五年。

悼王立五月。

敬王元年壬午,在位四十三年。

十七年戊戌,孔子谓南官敬叔日:吾闻老聘博古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明年遂与敬叔俱至周,见老子。按《庄子》云:孔子行年五十,乃南之沛,见老子。计是此年也。其问礼及藏书等事,虽见《礼记》、《孔子家语》及《史记》而皆不系年月,故莫知其先后也。然《家语》所载子夏问於孔子日: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各有奇偶,气分不同,惟达德者能原其本也。天一地二人三,三三为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月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其余各从其类也。鸟鱼生阴而属阳,故皆卯生。鱼进於水,乌游於云。故立冬燕雀入海化为蛤介,鳞夏食而冬势,此吞者八窍而卯生,龃齲者九窍而胎生,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昼生类父,夜生类母,敢问其然乎。孔子日:然吾昔闻之老耻,亦如所言。由此观之,则孔子谓老耻博古该今,故无所不就学焉,何止问礼及五行五帝而已乎。

四十一年建壬戌,孔子卒。见《孔子家语》及《左氏传》。老子时年八百二十四岁。

北王

元年乙丑,在位八年。

正定王

元年癸酉,在位二十八年。

-表王

立三月。·

思王

立五月。

考王

元年辛丑,在位一十五年。

威烈王

元年丙辰,在位二十四年。

安王

元年庚辰,在位二十六年。

十八年丁酉,秦献公立。

夷烈王

元年丙午,在位七年。

二年丁未,老君还秦。秦献公授馆政礼,问於历数,老君遂出散关。出《史记》。

显王

元年癸丑,在位四十八年。

八年庚申,秦孝公立。老君束还,游赤城、蒙山,重过扶朵,较集群仙。已而隐于景山、太室、少室。出王子年《拾遗记》。

慎观王

元年癸丑,在位六年。

赧王

迁都西周,元年丁未,五十九年乙巳,尽献其邑於秦,西周遂亡。

九年乙卯,秦昭王立。老君与尹喜诸仙西游女几、鹞头、天柱,复出散关,遂升昆仑,还紫微上官。昭王闻之,乃於老君所经游处为置城邑,以表圣迹,故立老君停驿、尹喜城。馑按《老君本记》并诸史传记并云:老子以商武丁庚辰生於亳,寻乘白鹿而升天。后一百八年帝辛丁卯,降于岐周。今以长历推之,武丁元年壬申九年即庚辰也。传记云:老君以周文王时为守藏史,武王时迁柱下史。推武王以癸酉□受□□商自武丁庚辰至此癸酉,几一百七十四年也。传记云:老子以周昭王癸丑五月壬午将去周,七月十二日到函谷关,度尹喜。推昭王元年辛卯,二十三年癸酉,自癸酉至癸丑,几一百有一年,通前几二百七十四年,乃西度也。传记云:老子甲寅年四月,於楼观升入太微。次年乙卯,分身生於蜀。后二年丁巳,与尹喜会於青羊之肆,遂同往西域。至穆王元年,复还中夏,束过扶桑大帝之所,较集群仙。自昭王二十三年癸丑,至穆王元年辛巳,几二十八年,则老君化胡讫,复还中夏之时也。《史记》云:周幽王二年辛酉,三川震,老子言周铃亡。自穆王辛巳至此辛酉,几二百二十年,通前几五百二十二年也。平王二十三年癸卯,老君复出关,游西海,较集诸仙。《魏书释老志》云:释迦生时当周庄王九年,《春秋》鲁庄公七年四月辛卯,常星不见是也。按庄王元年乙酉,即九年癸巳也。自幽王辛酉至此癸巳,九十二年,通前几六百一十四年,而后佛生,至匡王四年壬子入灭。周灵王二十一年庚戌冬十月二十一日庚子,孔子生。自庄王癸巳至此庚戌,几一百三十七年,通前几七百五十一年也。景王十五年辛未,南官敬叔生,时孔子年三十五岁。敬王十一年壬辰,鲁定公即位,始命敬叔为大夫,辞以先人.遗命使事孔子。至定公七年戊戌,孔子年五十,乃南之沛,见老子。即老君应化诸方讫,复还中夏之时也。自灵王庚戌至此戊戌,几四十九年,通前几七百九十九年也。传记云:秦昭王闻老子过,为散关修城邑。据昭王立五十一年乃灭周,推周赧王元年丁未、九年乙卯,乃秦昭王即位之岁,是时老君将升於昆仑还紫微之时也。自敬王戊戌至此乙卯,几一百九十七年,通前计九百九十六年也。老君应感无方,变化莫测,或升或降,莫能究悉。今考传记并长历,推计自商武丁庚辰至周赧王乙卯,几出入隐显绵历九百九十六年,在商一百七十四年,在周八百二十二年,正与史传及诸经典相符。魏明帝赞云:为周柱史,经九百年。唐大学博士吴杨昊亦云:老君变通,灵应难测,既生商日,又仕周时,计其始终,乃立千载。此皆举其成数也。《史记》称或百六十岁,或云二百岁者,是据孔子时人斟酌老子之岁数云尔,不能知其实,是以每事言盖言或也。又《列仙传》云:去入大秦。又云:与尹喜俱游流沙,莫知所终。皇甫谧云:西之流沙,作《浮屠经》以化戎俗。《文始内传》云:老子出关,周游八十一国,后至属宾化胡。刘向赞日:德合元熙,寿同两仪。据诸传记说虽不同,莫不赞其长寿,盖儒者以长生升天之说为怪诞,故但云莫知所终,说其未尝死也。唐尹文操论云:老君乃积劫得道之大圣人也,故能寄惠人间,和光幽显,千变万化,今古常存。惟庄子假设秦失参号之说,将以逆荡几浅执生者耳。而梁武帝遂以老君为尸解之仙,谬矣。遍寻老子始终,竟无解蜕之进,而庄周独云尔者,亦犹云将、鸿蒙之类,并傲史之寓言。若以为实,则孔子见盗坏亦可为实事耶。按王子年《拾遗记》云:老子至周之末,居于景室之山,尝云我常在人问,不去须央。或为凡,或为圣,但流俗之人不知之。人行善恶,各有罪福,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若能思真念善,自可与我相遇。以此详之,尤明其不死审矣。又按《龙踏经》云:老子於大罗天明霞观中告九天丈人日:吾今应相,境界通身,上显诸天,下应万象,历劫演化,开度兆人,有道上贤,降为师授,或生下界,与物混冥,托质通凡,浮况莫辫,与道通化,应接有缘,潜行救度,不恃有恩。既其神通自在,世世随机降应,何生死之能累乎。儿曹以管窥天,果不足怪。或云老子受学於容城,或问道於常枞,此盖至人好贤乐善,以多问寡,亦将造端於师资以垂世立教耳,岂真有所授受耶。旧传记其子孙显仕继世不绝者,此又至人不欲索隐行怪以惊世骇俗,故示幻进以和光同尘耳。今虑后世贵纵之夫,认幻为真而托道为奸者,将授以藉口,故皆删之。至十六变之说,事述隐晦,亦无迷焉。

秦始皇

元年乙卯,在位三十六年,庚辰初并天下为皇帝。

二十八年壬午,封禅泰山,乃建老君祠於楼观之南,躬行飨祀。老君降于祠,授帝以《鬼林经》策使鬼神之符。出《楼观传》。

前汉文帝

元年壬戌。

老君先降于陕河之滨,号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帝亲访之,老君授以《道德经》也。今陕州府北有河上庙并文帝望仙台存焉。出《史记》及抱朴子《神仙传》。或作景帝,误矣。

成帝

河平元年癸巳。

河平二年甲午,老君降于琅琊郡曲阳渊,授干吉《太平经》。出《后汉书》。

后汉明帝

佛法初入中国。

章帝

元和元年甲申。

元和二年乙酉,老君再降,授干吉真人一百八十戒。

安帝

永初元年丁未。

永初三年己酉,老君降于泰山,召江夏史刘图较定天下簿籍,因示罪福报应之事。见唐《记圣赋》及《应现图》。

顺帝

永建元年丙寅,后六年改元阳嘉,又四年丙子改永和,又六年壬午改汉安,又二年甲申改建康。

汉安元年壬午,老君降于蜀之鹤呜山,授天师张道陵《正一盟威秘录》。五月再降,赐《秦清中经》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甲申,老君再降于阂州云台山,授天师三洞众经及超度九祖斋直之法。见《天师传》及《蜀图经》

桓帝

建和元年丁亥,后三年庚寅改和平,又一年辛卯改元嘉,又二年癸巳改永兴,又二年乙未改永寿,又三年戊戌改延熹,又九年丁未改永康。

水寿元年乙未,老君降于成都,授天师北斗削死注生之法。今成都府玉局化即其地。又降于鹿堂山,授以制六天斩邪文。见《天师传》及《蜀图经》。延熹八年,帝遣使诣陈祀老君,命边韶撰碑文,九年,帝亲祀老君於濯龙官,用郊天乐。并见《后汉记》。

灵帝

建宁元年戊申,后四年壬子改嘉平,又六年戊午改光和,又六年甲子改中平。

光和二年己未,老君降于天白山,授仙人葛玄《上清》、《灵宝》、《大洞》等经及三录七品斋法、《劝戒法轮》、《转神入定》等经。见《天台山记》及《太极仙舫传》。

魏陈图王#3

咸熙元年甲申#4,老君降于陇右临洮郡,谓王始日:天下不久当太平。见《晋书》。

晋安帝

隆安元年丁酉,后五年壬寅改元兴,又三年乙巳改义熙。

元兴元年壬寅,姚秦洪始五年也。老君下降,按行山岳,至华山,敕仙人成公兴,令移居嵩山,仍赐以仙药。见《后魏书》。

后魏明皇帝

永兴元年即位,十五年改元神瑞,又二年改元泰常。

瑞二年乙卯,晋安帝义熙+一年也。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戒》。泰常二年丁巳,老君再降,赐寇谦之符录七十卷。见《后魏道释志》。

太武皇帝

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谦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遂改元太平真君。出《魏书》。

隋炀帝

太业元年乙丑。

太业十三年丁丑,老君降于终南.山,语山人李淳风以唐公受命之符。出《金锁流珠记》。

唐高祖

武德元年戊寅。

武德二年己卯,老君降于羊角山,语吉善行,令奏闻云:我帝祖也,今唐得圣治,社稷延长。出《唐记》。瓦年壬午,老君再降于庙所,告以破贼之期。出《唐记》。

高宗

永徽元年庚戌,后七年丙辰改元显庆,又五年辛酉改元龙朔,又三年甲子改元麟德,又二年丙寅改元乾封,又二年戊辰改元总章,又二年庚午改元咸亨,又四年甲戌改元上元,又二年丙子改元仪凤,又三年己卯改元调露,又一年庚辰改元永隆,又一年辛巳改元开耀,又一年壬午改元永淳。

龙朔二年壬戌,帝幸洛阳官,建清庙於北邓治,以祠老君,设醮庆赞。老君降于殿上,二真人夹侍,光耀阶坛,众咸瞻仰。官闱令权大力等列状奏闻,照依所见图写为瑞像。见《洛阳录事》杨护师奏状。

乾封元年丙寅,帝封岱岳,驾至亳,朝谒老君,御制册文,上尊号日玄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出《唐书》。

仪凤三年戊寅,帝敕建斋於阳清庙。时老君降于坛上,祥光照映,乘白马,履坛石,皆有迹,众所瞻仰,登时奏闻。贺表云:金相玉毫,彩夺夜明之景。白驹丹鬣,迹留天驷之诞。见朝散大夫孙瑞奏状。

则天武后

嗣圣元年甲申,二月改元文明,九月又改光宅。摄位二十二年,乙巳改元神龙,元一十八年。

文明元年甲申。,老君降于号州皇天原,命鄗元宗,令传言武后,不可草命。出《唐书》。景龙四年庚戌,为平内难疑央,老君为白衣老父,卖卦於春明门外。象日:宜取天下,吉。利在三日内。后於其处立庙。出《洛中记异》。

玄宗明皇

开元元年癸丑。

后二十九年壬午改元天宝,又三年甲申改年为载。开元十七年,老君降于蜀州新兴寺,隐景於佛殿柱中,宛如刻画,削洗愈现。本路文武官及道、僧、俗、尼同状奏闻,有云:现於殿柱,杳疑作史之年。服彼佛祠,缅若化胡之日。见於益州长史张敬中奏状表。开元二十九年,老君降于丹凤门外,语田同秀日:我昔日入流沙,藏一金灵符在尹喜旧宅,可奏帝取之。帝遣使求得之於函谷关故墟。出《唐书》。

天宝二年癸未正月,上老君尊号日大圣祖玄元皇帝。十二月,帝幸华清官,老君降现于朝元阁上,遂改朝元阁为降圣阁。见《唐史》。

天宝七载戊子,上老君尊号日圣祖大道玄元皇帝。

九载庚寅,老君降于太白山,语山人王玄翼以宝仙洞有妙宝真符。上命刑部尚书王唾等往求,果得之。出《唐书》。十三载甲午二月癸酉,帝朝献太清官,加上老君尊号日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天元皇大帝。出《唐书》。

十五载丙申,.帝幸蜀,老君降于汉中郡黑水之侧。帝命刻石像於所见之处。又乘白鹿降于利州昌岭上,以示收山之兆。诏於所现之处立自然观。并出《唐书》。

肃宗

天宝十五年丙申改元至德,又三年戊戌改乾元,又二年庚子改上元。

至德二年丁酉,老君降于通化郡云龙岩,自地接天,仪相炳然。诏图其本。明皇御赞日:昼现珠相,空浮瑞色,道释人天,作礼瞻奉。申命藻绘,示诸郡国。见唐《太上皇瑞赞序》。

敬宗

宝历元年乙巳。

宝历二年丙午,老君降于太清官前御路,指示长安县郑剪陷井之处。见柳公权书韦处厚所撰碑。

懿宗

咸通元年庚辰。

咸通十年己丑,庞勋领三千余人欲劫夺太清官,时士庶数百余家在官避难,咸见老君乘空而行,须臾黑雾昏噎,贼迷路,自相蹂践,庞勋亦溺水死。见汴州节度李尉奏状。

宋真宗皇帝

祥符元年戊申。

大中祥符七年甲寅,驾幸亳州,谒太清官,亲奉册宝,上尊号日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出《宋朝事实》。

徽宗皇帝

政和元年辛卯。

政和二年壬辰,老君乘白马驾祥云,降于茅山玉晨观,授梁光映加句《天童经》。其余降现事迸,纪传不系时代者不迷。与夫放光、见瑞、示梦、传言、灵验等事,非化身下降者,亦复载于谱也。

混元圣纪卷之一竟

#1『 疏』字原作『 练J,据《重刊道藏辑要》尾集六《太上混元圣纪》(下简称《辑要》本)改。

#2『 人』 字原作『 入J ,据《 辑要》 本改。

#3 『 王』 字原作『 主J ,据《 辑要》 本改。

#4 『 甲申』 原作『 申甲J ,据《 辑要》 本改。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