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篱第三十一

凡作园篱法,于墙基之所〔1〕,方整深耕。凡耕,作三垅,中间相去各二尺。

秋上酸枣熟时〔2〕,收,于垅中穊种之。至明年秋,生高三尺许,间 去恶者,相去一尺留一根,必须稀穊均调,行伍条直相当。至明年春,剶敕传切去横枝〔3〕;剶必留距。若不留距,侵皮痕大,逢寒即死。剶讫,即编为巴篱,随宜夹,务使舒缓。急则不复得长故也。又至明年春,更剶其末,又复编之,高七尺便足。欲高作者,亦任人意。

非直奸人惭笑而返,狐狼亦自息望而回。行人见者,莫不嗟叹,不觉白日西移,遂忘前途尚远,盘桓瞻瞩,久而不能去。“枳棘之篱”〔4〕,“折柳樊圃”〔5〕,斯其义也。

其种柳作之者,一尺一树,初即斜插,插时即编。其种榆荚者,一同酸枣。如其栽榆与柳,斜直高共人等〔6〕,然后编之。

数年成长,共相蹙迫,交柯错叶,特似房笼。既图龙蛇之形,复写鸟兽之状,缘势嵚崎〔7〕,其貌非一。若值巧人,随便采用,则无事不成;尤宜作机。其盘纾茀郁〔8〕,奇文互起,萦布锦绣,万变不穷。

【注释】

〔1〕墙基: 指篱笆基脚。按: 园圃可以筑围墙代篱笆,但这里没有筑围墙,不能死板解释。而篱笆起着围墙的作用,所以不妨视种植篱笆的基脚地为“墙基”。

〔2〕酸枣: 鼠李科,学名Ziziphus jujuba。灌木或小乔木,多刺,俗名“野枣”,古名“棘”或“”。下文“棘”即指此。

〔3〕剶(chuán): 修剪,切断。

〔4〕枳: 古时兼指芸香科的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和香橙(Citrus junos)。这里指枸橘,常绿灌木而多刺,适宜作篱笆。

〔5〕“折柳樊圃”,《诗经·齐风·东方未明》的一句。“枳棘之篱”,未详所出,也许是当时的成语。

〔6〕各本都作“斜直”,仅金抄和《辑要》引作“斜植”。“斜直”指当初栽植时,柳枝是斜插的,榆的苗木是直栽的,都到长到一人高时编结起来,这样是可以解释的。如果是“斜植”,该读成“如其栽榆,与柳斜植”,考虑到这是榆柳混栽,似乎读成“斜直高共人等”好些。或者解作斜插的柳,直着长到一人高时编之,也勉强可以。

〔7〕嵚(qīn)崎: 山高峻的样子。

〔8〕茀(fú)郁: 山势曲折的样子。

【译文】

凡作园圃的篱笆,方法是: 先方方整整地整理出篱笆基脚,然后深耕。要耕出三条播种沟,沟与沟相距二尺。

秋天酸枣成熟时,收来,密密地播种在沟里。到明年秋天,酸枣苗长高到三尺左右时,就间隔着掘去不好的苗株,相隔一尺留一株,必须稀密均匀,株行距要整齐对直。到第三年春天,把横枝切掉;切的时候,必须保留基部的一小段。如果不保留而齐基部切光,那皮上的伤口太大,遇上冷天,便会冻死。切完了,随即编成篱笆,看怎样合适就怎样交叉绑缚起来,但必须绑得松活一些。因为太紧就不能长了。到第四年春天,又把末梢切掉,再编结起来,编到七尺高,就够了。如果要再高些,也可以随人喜欢。

〔这样作起来的篱笆,〕不但坏人看了惭愧地笑笑回头走了,狐狸和狼看见也觉得没有指望,只得掉尾回去。过路人看见,没有不赞叹的,在篱边徘徊观赏,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竟忘记向前赶远路,久久舍不得离开。〔古话说的〕“枳棘的篱笆”,〔《诗经》说的〕“折取柳枝来围护园圃”,都是这个意思。

如果扦插柳枝作篱笆的,相距一尺插一根。插时就斜着插下,插好就编起来。如果播种榆荚的,方法同酸枣一样。如果榆和柳混栽的,当时斜插的柳和直栽的榆等到长到一人高的时候,再混编起来。

几年之后植株长成了,株株彼此挤紧着,枝叶互相交错着,很像窗櫺的玲珑模样。看上去有像画着龙蛇蟠屈的图形,又有像描摹着鸟兽飞奔的状态,随着形势高昂奇特地展现着,形状有种种变化。如果遇着心灵手巧的人,就着它的形状顺势雕凿,没有什么作不出的,而尤其宜于作各种式样的小几和座子。它回旋盘曲,奇异的图文层出不穷,缠绕交织,像锦绣一样,千变万化,没有穷尽。

栽树第三十二

凡栽一切树木,欲记其阴阳,不令转易。阴阳易位则难生。小小栽者,不烦记也。

大树髡之〔1〕,不髡,风摇则死。小则不髡。

先为深坑,内树讫,以水沃之,着土令如薄泥,东西南北摇之良久,摇则泥入根间,无不活者;不摇,根虚多死。其小树,则不烦尔。然后下土坚筑。近上三寸不筑,取其柔润也。时时溉灌,常令润泽。每浇水尽,即以燥土覆之,覆则保泽,不然则干涸。埋之欲深,勿令挠动。

凡栽树讫,皆不用手捉,及六畜觝突。《战国策》曰:“夫柳,纵横颠倒树之皆生。使千人树之,一人摇之,则无生柳矣。”〔2〕

凡栽树,正月为上时,谚曰:“正月可栽大树。”言得时则易生也。二月为中时,三月为下时。然枣—鸡口,槐—兔目,桑—虾蟆眼,榆—负瘤散〔3〕,自余杂木,鼠耳、虻翅,各其时。此等名目,皆是叶生形容之所象似,以此时栽种者,叶皆即生。早栽者,叶晚出。虽然,大率宁早为佳,不可晚也。

树,大率种数既多,不可一一备举,凡不见者,栽莳之法,皆求之此条。

淮南子》曰:“夫移树者,失其阴阳之性,则莫不枯槁。”〔4〕高诱曰:“失,犹易。”

文子》曰〔5〕:“冬冰可折,夏木可结,时难得而易失。木方盛,终日采之而复生;秋风下霜,一夕而零。”〔6〕“非时者,功难立。”

崔寔曰:“正月,自朔暨晦,可移诸树: 竹、漆、桐、梓、松、柏、杂木。唯有果实者,及望而止;“望谓十五日。”过十五日,则果少实。”

《食经》曰:“种名果法: 三月上旬,斫取好直枝,如大母指,长五尺,内着芋魁中种之。无芋,大芜菁根亦可用。胜种核;核三四年乃如此大耳。可得行种。”

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7〕,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8〕。

崔寔曰:“正月尽二月,可剶树枝。二月尽三月,可掩树枝〔9〕。”“埋树枝土中,令生,二岁以上,可移种矣。”

【注释】

〔1〕髡(kūn): 修剪树枝。

〔2〕见《战国策·魏策》,除文句多有不同外,基本内涵亦异,“千人”作“十人”不说,而“柳”作“杨”,“摇”作“拔”,不知孰是。《韩非子·说林上》亦载此条,“千人”亦作“十人”。

〔3〕负瘤散,不明所指。《今释》说榆树叶芽都是小颗粒形,可能以此比拟作“负瘤”,“散”是舒展开来。但这三字似乎是连成一个名词的,则所指不明。

〔4〕见《淮南子·原道训》,仅个别字差异。高诱注“易”下有“也”字,大概也是被北方传本略去的。

〔5〕《文子》: 撰人失名。《汉书·艺文志》著录《文子》九篇,注说:“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后魏李暹说文子就是计然,范蠡师事之,其说无可考。书今存。

〔6〕见《文子·上德》,文句全同。注文虽不见于今本,仍疑是原有的。《文子》是杂录各书而成的托伪书,不少资料采自《淮南子》,故《淮南子·说林训》已载此条,文句“木方盛”以下有个别字差异而已。“结”,屈曲。《广雅·释诂一》:“结,曲也。”泰州市叶爱国同志提供。

〔7〕煴(yūn): 没有火焰只有烟气的火堆。

〔8〕启愉按: 《要术》此段文字最早记载了用熏烟法防霜,是简便有效的办法,直到现在还常采用。这较之《氾书》的刮霜法是一大飞跃。果树开花时,对低温极为敏感,最怕的是春季晚霜为害。熏烟法是烧着带湿的燃烧物不冒火焰,使烟雾上腾,在地面上形成烟幕,同时烟堆分布合适,时间掌握得当,就有提高果园气温的作用,能起到防霜的良好效果。但关键还必须预测哪一夜有霜。霜的形成条件是地面附近的空气湿度大,而气温突然下降,使水汽凝华而变成霜。现在雨后初晴,近地面空气湿度正大,而又转晴,水分蒸发多,因此水汽含量骤增,遇上北风冷空气吹得紧,气温急剧下降,正给凝华成霜创造了冷变条件,所以这一夜晚,必然会出现霜害。这是如响斯应的富于科学性的古代气象预报,是贾思勰观察入微的经验总结。

〔9〕掩树枝: 压树枝。即无性繁殖的压条法。

【译文】

凡移栽一切树木,都要记住它的向阳面和背阴面,栽下时不可改变它。改变原来的阴阳面,就不容易成活。小小的树苗移栽时,可以不必记它的阴阳面。

移栽大树,要把主侧枝适当地截短,如果不截短,风吹摇动着根部,就会死去。小树就不必截短。

先掘出一个深坑,把树栽下去,大量灌进水,让水把泥湿透成为稀泥,同时向东西南北四面摇动较长时间,摇过泥土就进入根里面,没有不活的;不摇的话,根里面空虚,往往死去。移栽小树,不必这样做。然后填入掘出的土,把土筑实。最上面的三寸土不筑,为的是松软保墒。常常灌水,保持经常湿润。每浇一次水,水渗尽之后,上面要盖一层细干土,盖过的就能保持湿润,不盖就会板结干涸。要栽得深,不能摇动它。

一切树栽好之后,都不能用手去捉摸,也不能让六畜去觝撞。《战国策》说:“柳树,直插、横插、倒插,都可以成活。但是一千人栽下的柳树,有一个人都给它们摇摇,就不会有活柳了。”

凡移栽树木,正月是上好时令,农谚说:“正月可以栽大树。”这是说时令合宜,容易成活。二月是中等时令,三月是最差的时令。不过,〔按照叶芽萌发的物候来掌握,那么,〕枣树是叶芽像鸡嘴时移,槐树像兔子眼时移,桑树像虾蟆眼时移,榆树像“负瘤散”时移,其他各种树,像老鼠耳朵、牛虻翅膀等,各按它们的物候来移。这些名目,都是叶芽萌发时所像的形状。在这时移栽,叶子都会随即长出。移得早了,叶子却出得迟。虽然这样,大致还是早些移为好,不可太迟。

树的种类很多,不能一一列举,本篇没有讲到的,移栽的方法,都可以按照上面说的去做。

《淮南子》说:“移栽树木,如果失去它原来的阴阳方向,就没有不枯死的。”高诱注解说:“失,就是改变。”

《文子》说:“冬天的冰可以折断,夏天的树枝可以屈曲,这样的时间难得而容易失去。树木正茂盛的时候,整天采摘叶子,它还会长出;秋风一起下了霜,一夜工夫全掉光了。”“这是说不在合适的时候,做事难得立功。”

崔寔说:“正月,从初一到月末之日,可以移栽各种树: 竹子、漆树、桐树、梓树、松树、柏树和各种杂树。只有果树,要在望日以前移;“望日是说十五日。”如果十五日以后移,结实就少了。”

《食经》种名果的方法说:“三月上旬,切取好果树的直长枝条,像大拇指粗细的,五尺长,插在芋魁中种下去。没有芋魁,用大芜菁根也可以。这样,比种果核强;种果核要三四年才长得同样大。这样,名果可以较快地推广开来。”

各种果树,花开得旺盛时遇到霜,便不能结实。应该常常在园里预先积蓄一些杂草枯叶、牲畜生粪,作为准备。雨后新晴,北风吹得紧,气温急剧下降,这一夜必然出现霜冻。这时就放火烧草堆,让它只冒烟,不发火焰,烟气熏着,就可以避免霜害了。

崔寔说:“正月到二月底,可以修剪树枝。二月到三月底,可以压树枝。”“把低下的树枝压埋在土中,让它发生新枝,两年以后,可以切取来移栽。”

种枣第三十三

 诸法附出

尔雅》曰〔1〕:“壶枣;边,要枣;,白枣;,酸枣;杨彻,齐枣;遵,羊枣;洗,大枣;煮,填枣〔2〕;蹶泄,苦枣;晳,无实枣〔3〕;还味,棯枣。”郭璞注曰:“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壶,犹瓠也。要,细腰,今谓之‘鹿卢枣’〔4〕。,即今枣子白熟。,树小实酢;《孟子》曰:‘养其枣。’〔5〕遵,实小而员,紫黑色,俗呼‘羊矢枣’〔6〕;《孟子》曰:‘曾晳嗜羊枣。’〔7〕洗,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8〕,子如鸡卵。蹶泄,子味苦。晳,不着子者。还味〔9〕,短味也。杨彻、煮填,未详。”

广志》曰:“河东安邑枣〔10〕;东郡谷城紫枣〔11〕,长二寸;西王母枣〔12〕,大如李核,三月熟;河内汲郡枣〔13〕,一名墟枣;东海蒸枣〔14〕;洛阳夏白枣;安平信都大枣〔15〕;梁国夫人枣。大白枣,名曰‘蹙咨’,小核多肌;三星枣;骈白枣;灌枣。又有狗牙、鸡心、牛头、羊矢、猕猴、细腰之名。又有氐枣、木枣、崎廉枣、桂枣、夕枣也。”

邺中记》〔16〕:“石虎苑中有西王母枣,冬夏有叶,九月生花,十二月乃熟,三子一尺。又有羊角枣,亦三子一尺。”

抱朴子》曰〔17〕:“尧山有历枣。”〔18〕

《吴氏本草》曰:“大枣,一名良枣。”〔19〕

西京杂记》曰:“弱枝枣、玉门枣、西王母枣、棠枣、青花枣、赤心枣。”〔20〕

潘岳《闲居赋》有“周文弱枝之枣”〔21〕。丹枣〔22〕。

按: 青州有乐氏枣,丰肌细核,多膏肥美,为天下第一。父老相传云:“乐毅破齐时〔23〕,从燕赍来所种也。”齐郡西安、广饶二县所有名枣〔24〕,即是也。今世有陵枣、幪弄枣也。

【注释】

〔1〕此处引录的是《尔雅·释木》关于枣部分的全文,“壶枣”前有“枣”字,余同。郭璞注原分注在各该枣名之下,《要术》综引在一起,因此重复了正文的枣名。

〔2〕填枣: 大概是一种蒸后晒干的枣,参见注释〔14〕。

〔3〕无实枣: 即今无核枣,亦名空心枣,果核退化为薄膜,可以连果肉一起吃,为我国特有的名贵品种,品质优良。今产于山东乐陵、庆云,河北沧县等地。

〔4〕鹿卢枣: 清郝懿行(1755—1823)《尔雅义疏》:“鹿卢,与辘轳同,谓细腰也。”即今葫芦枣(Ziziphus jujuba var. lageniformis),果实中上部有一缢痕,呈葫芦状,故名。品质上等。在北京及产枣区均有分布。

〔5〕见《孟子·告子上》郭注所引。“枣”,今本《孟子》作“棘”。

〔6〕羊矢枣: 即下文的枣,亦即软枣,也就是《说文》的梬枣,是柿树科的君迁子(Diospyros lotus)。浆果熟时由黄色变为蓝黑色,含鞣质,有涩味。虽有枣名,实非枣类。但郝懿行《尔雅义疏》认为羊枣味甜美(羊是善的意思),郭璞以为是羊矢枣,“恐误”。

〔7〕见《孟子·尽心下》郭注所引。“曾晳”,《要术》各本都误作“曾子”。按: 《孟子》原文是:“曾晳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曾子(前505—前436),名参,曾晳是他的父亲。嗜羊枣的是曾晳,不是曾参,据《孟子》和郭注原文改正。日译本《要术》承误未改。曾晳: 春秋时孔子学生曾参的父亲。

〔8〕猗氏县: 今山西临猗。

〔9〕还味:“还”读为“旋”,即不久,引申为短暂,即所谓“短味”,意谓淡薄少味。但郝懿行解释为俗名“马枣”者。马枣并不短味。

〔10〕安邑: 今山西安邑镇及夏县地。《史记·货殖列传》所称“安邑千树枣”,即其地。

〔11〕谷城: 属东郡的谷城,在今山东东阿。

〔12〕西王母: 古地名,在西陲边荒,见《尔雅·释地》。后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一“景林寺”有西王母枣记载。

〔13〕河内: 此泛指黄河之北。 汲郡: 晋置,有河南汲县(今为卫辉)、新乡等地,在黄河以北。

〔14〕蒸枣: 北宋苏颂(1020—1101)《本草图经》记“天蒸枣”称:“南郡人煮而后曝,及干,皮薄而皱,味更甘于它枣,谓之天蒸枣。”则《广志》所称的“蒸枣”和《尔雅》的“填枣”,大概只是一种蒸干的枣。

〔15〕《晋书·地理志》安平国有信都县,即河北冀县(今为冀州区)。该地好枣,魏晋以来文献记载颇多。

〔16〕《邺中记》: 东晋陆翙撰,二卷。十六国时后赵石虎(295—349)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该书所记皆石虎邺都事。书已佚,清人有辑佚本一卷。

〔17〕《抱朴子》: 东晋葛洪(284—364)撰,为神仙方药、禳邪却祸及论世事吉凶之书,其中炼丹及治病等记载,对化学和制药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18〕今本《抱朴子》已非完帙,所引不见于今本,当系佚文。

〔19〕《证类本草》卷二三“大枣”引《吴氏本草》只说明药效,“一名良枣”则见于《本草经集注陶弘景所加者,陶氏可能是采自《吴氏本草》。

〔20〕《西京杂记》卷一:“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摽奇丽 ……枣七 ……”凡七种,《要术》少一种“梬枣”。

〔21〕唐李善(约·闲居赋》此句引《广志》的传说称:“周文王时有弱枝之枣,甚美,禁之不令人取,置树苑中。”

〔22〕《文选》卷一六潘岳《闲居赋》无“丹枣”二字,也不可能有,这里有窜误,也许由《西京杂记》的“梬枣”窜入,而又误为“丹枣”。

〔23〕乐毅: 战国时燕国大将,公元前284年率军击破齐国,先后攻下七十多城,因功封于昌国,其地即在今益都附近。

〔24〕齐郡: 今山东中部及偏东一带,后魏时郡治在益都(今寿光南)。 西安: 县名,故治在今青州。 广饶: 县名,今山东广饶。二县均属齐郡。齐郡属青州。贾思勰是益都(寿光)人,与西安、广饶都是家乡邻县,所以他对二县所产乐氏枣知之甚稔。

【译文】

《尔雅》说:“有壶枣;边是要枣;(jī)是白枣;(èr)是酸枣;杨彻是齐枣;遵是羊枣;洗是大枣;煮是填枣;蹶泄是苦枣;晳是无实枣;还(xuán)味是棯(rěn)枣。”郭璞注解说:“现在江东将大而上端尖锐的枣叫作‘壶’;壶就是形状像瓠的意思。‘要’是细腰,现在叫作‘鹿卢枣’。‘’就是现在成熟时白色的枣。‘’是树小果实酸的枣,也就是《孟子》所说‘养其枣’的。‘遵’是果实小而圆的,果皮紫黑色,俗名‘羊矢枣’,就是《孟子》说的‘曾〔晳〕喜欢吃羊枣’的羊枣。‘洗’,现在河东猗氏县出的大枣,果实有鸡蛋大。‘蹶泄’,果实味苦。‘晳’是没有核的枣。‘还味’就是淡薄少味。‘杨彻’、‘煮填’,未详。”

《广志》说:“河东安邑的枣;东郡谷城的紫枣,有二寸长;西王母枣,像李核那么大,三月成熟;河内汲郡的枣,又叫墟枣;东海有蒸枣;洛阳夏熟的白枣;安平信都的大枣;梁国夫人枣。有大白枣,名叫‘蹙咨’,核小肉多;有三星枣;有骈白枣;有灌枣。又有狗牙、鸡心、牛头、羊矢、猕猴、细腰的名目。此外还有氐枣、木枣、崎廉枣、桂枣、夕枣。”

《邺中记》说:“石虎的王家园林中有西王母枣,冬夏都有叶,九月开花,十二月才成熟,三个枣子有一尺长。又有羊角枣,也是三个枣子一尺长。”

《抱朴子》说:“尧山有历枣。”

《吴氏本草》说:“大枣,一名良枣。”

《西京杂记》说:“〔上林苑中〕有弱枝枣、玉门枣、西王母枣、棠枣、青花枣、赤心枣。”

潘岳《闲居赋》中有“周文弱枝之枣”的句子。(丹枣?)

〔思勰〕按: 青州有一种乐氏枣,多肉细核,汁多肥美,为天下第一。父老相传说:“它是乐毅攻破齐国时,从燕国带来种下的。”如今齐郡的西安、广饶二县所产的著名好枣,就是这种枣。又现在还有陵枣、幪弄枣。

常选好味者,留栽之。候枣叶始生而移之。枣性硬,故生晚;栽早者,坚垎生迟也。三步一树,行欲相当。地不耕也。欲令牛马履践令净。枣性坚强,不宜苗稼,是以不耕〔1〕;荒秽则虫生,所以须净;地坚饶实〔2〕,故宜践也。

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斑驳椎之,名曰“嫁枣”〔3〕。不椎则花而无实;斫则子萎而落也。候大蚕入簇,以杖击其枝间,振去狂花。不打,花繁,不实不成。

全赤即收。收法: 日日撼胡感切而落之为上。半赤而收者,肉未充满,干则色黄而皮皱;将赤味亦不佳;全赤久不收,则皮硬,复有乌鸟之患。

晒枣法: 先治地令净。有草莱,令枣臭。布椽于箔下,置枣于箔上,以朳聚而复散之〔4〕,一日中二十度乃佳。夜仍不聚。得霜露气,干速〔5〕,成。阴雨之时,乃聚而苫盖之。五六日后,别择取红软者,上高厨而曝之。厨上者已干,虽厚一尺亦不坏。择去胮烂者〔6〕。胮者永不干,留之徒令污枣。其未干者,晒曝如法。

其阜劳之地〔7〕,不任耕稼者,历落种枣则任矣。枣性炒故。

凡五果及桑,正月一日鸡鸣时,把火遍照其下,则无虫灾。

【注释】

〔1〕“不耕”,各本只一“耕”字,与上句“不宜苗稼”矛盾,仅殿本《辑要》引有“不”字,《学津》本从之。“不耕”与上文“地不耕也”相符,“不”字必须有,据补。

〔2〕地坚饶实: 地坚实了结的果实多。启愉按: 实际是经过牛马反复践踏后,将地表的部分浮根踩断,使发生新根,根系下扎,增强树的抗旱抗寒能力,同时踩死杂草不致耗夺肥分,因而促使多结果实,不是把地踩坚实了会增加果实。

〔3〕嫁枣: 启愉按: 这样做的目的在破坏韧皮部,阻止地上部养分的向下输送,以促进开花和果实生长,因而提高座果率,增加生产。这和后来北方产枣区一直采用的“开甲”等技术相似,其原理与“环状剥皮”相同。但开甲的时机掌握在开花盛期进行,有时还不止一次,过早过迟都会失去阻止养分下行的时效。可《要术》早在正月初一进行,则被椎打破坏的地方到开花前就已愈合,实际已起不到阻止养分下行的作用,至少作用很微小,因之恐怕很难提高座果率。椎打只能打伤韧皮部,不能用斧刃砍伤木质部外围的新木质层,否则,会阻碍地下部的水分和无机养料的向上输送,果实就长不好,就会干瘪掉落。这是对的。

〔4〕朳: 木朳。晒谷物时摊开扒拢的一种农具,见图十七(采自《王氏农书》)。

图十七 朳

〔5〕干速: 干得快。夜间气温降低,有霜露气,而枣子经过一天曝晒,内热,枣子本身又呼吸生热,因此内温高于外温,枣子水分继续蒸发,所以必须摊着,促使干得快。

〔6〕胮(pāng): 膨胀,浮月中。

〔7〕明抄等作“阜劳”,他本作“早劳”、“旱涝”,都不好解释。有人疑是“阜旁”之误,即小山坡边上的地方,但小坡边地不是绝对不能种庄稼的。“阜劳”如果解释为高阜劳累之地,望文生义也未必正确。此二字存疑。

【译文】

常常选味道好的枣树,留着它的根蘖苗作为栽子,等到枣叶开始发芽时截取来移栽。枣树的特性坚硬,所以发芽迟;移栽过早,由于性硬,成活也迟。三步栽一株,株行距要对直不偏斜〔,成方形布置〕。地不耕的缘故。要让牛马在地面上践踏,把地踩干净。枣树根系的蔓延力强,树下不宜种庄稼,所以其地不耕翻;不耕翻草荒了容易生虫,所以要保持干净;地坚实了结的果实多,所以要牛马践踏。

正月初一在太阳出来的时候,用斧背在树干上花花驳驳无定处地捶打,叫作“嫁枣”。不捶打,就只开花不结实。如果用斧刃砍,以后果实便会萎瘪脱落。到大蚕上簇的时候,用杖子在树枝中间击打,震落过多的狂花。不打,花太多,不结实,就是结实也不是好果实。

枣子整个红了就收。收法: 天天摇晃树枝让它自然掉落最好。半个红时就收,肉还没有饱满,干后颜色黄,皮皱;快红时味道也不好;全红了长久不收,皮会变硬,而且还有被乌鸦鸟类啄食的害处。

晒枣的方法: 先把地面整治干净。如果荒草多,会使枣发臭。用椽木支架着席箔,枣放在席箔上,拿木朳扒拢作一堆,过一会又扒散开来,一天中扒拢又扒散二十遍才好。夜间仍然摊着不扒拢。夜间得到霜露气,干得快,这样就好。只有阴雨的时候,才扒拢堆起来,用苫子盖好。五六天之后,选择红软的,搁到高架上去晒。上到高架上的是已经干的,就是堆聚到一尺厚也不会坏。把膨烂软糊糊的剔出去不要。膨烂的永远不会干,留下只会污染好枣。还有没有干的,继续照样再晒。

高阜劳累(?)不好种庄稼的地,疏疏落落地栽上些枣树是会长成的。因为枣树耐旱耐热。

所有果树和桑树,在正月初一鸡鸣的时候,拿火把在树下通通照一遍,就没有虫灾。

《食经》曰:“作干枣法: 新菰蒋,露于庭,以枣着上,厚三寸,复以新蒋覆之。凡三日三夜,撤覆露之,毕日曝,取干,内屋中。率一石,以酒一升,漱着器中〔1〕,密泥之。经数年不败也。”

枣油法: 郑玄曰:“枣油,捣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形似油也。”〔2〕乃成之。

枣脯法: 切枣曝之,干如脯也。

《杂五行书》曰:“舍南种枣九株,辟县官,宜蚕桑。服枣核中人二七枚,辟疾病。能常服枣核中人及其刺,百邪不复干矣。”

种枣法: 阴地种之,阳中则少实。足霜,色殷〔3〕,然后乃收之。早收者涩,不任食之也。《说文》云:“梬枣也,似柿而小。”〔4〕作酸枣法〔5〕: 多收红软者,箔上日曝令干。大釜中煮之,水仅自淹。一沸即漉出,盆研之。生布绞取浓汁,涂盘上或盆中,盛暑日曝使干;渐以手摩挲,散为末。以方寸匕投一碗水中〔6〕,酸甜味足,即成好浆。远行用和米,饥渴俱当也。

【注释】

〔1〕漱: 喷润。或释漱为“洗”,失当。一石枣只用一升酒,“液比”为100 ︰ 1,如何洗得过来?实际洗到一部分时,酒已被枣子沾得干净了。就是喷润也不可能周遍,何况是洗?那“一升”就非改字不可。这也是以今况古强作“新解”的一例。

〔2〕郑玄的话,未详所出。《释名·释饮食》“柰油”的作法,与此条“枣油”完全相同(见本卷《种梅杏》注释),怀疑“郑玄”是《释名》被《食经》搞错的,而今本《释名》又误“枣”为“柰”。又,“枣油法”和“枣脯法”二条列在《食经》下面《杂五行书》前面,按贾氏写书体例,应仍是《食经》文。

〔3〕殷(yān): 黑红色。

〔4〕今本《说文》只是:“梬,梬枣也,似柿。”无“而小”二字;可《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樝梨梬栗”,李善注引《说文》“而小”下面还多“名曰”。段玉裁注《说文》即据《要术》和李善注补上“而小,一曰”五字。《说文》无“”字,段氏说因“”是“梬”的俗字,故不列。但二字读音不同,纵使同物,自是二字。

〔5〕(chǎo): 原指炒米炒麦磨成(或先磨后炒)的干粮。由于这种干粮为粉末状,因亦称干制的果实粉末为“”。

〔6〕方寸匕: 古代量取药末的计量单位。陶弘景《名医别录序例》:“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一方寸匕约合今2.74毫升。

【译文】

《食经》说:“作干枣的方法: 拿新采的茭白叶子,铺在庭院地面上,将枣子摊在上面,三寸厚,再用新茭白叶子盖在上面。经过三天三夜,撤去上面盖的,让枣子露出,整整晒上一天,到快干,搬进屋里来。大率一石枣子,用一升酒喷润过,盛到容器里,用泥密封着。这样,可以经过几年不坏。”

枣油的作法: 郑玄说(?):“枣油,是把枣子捣烂,和匀,涂在帛上,干后像油一样。”这样就作成了。

枣脯的作法: 把枣子切开来晒,干了就像肉脯似的成为果脯了。

《杂五行书》说:“在房屋南边种上九株枣树,可以辟除县官的骚扰,又对蚕桑生产好。吃下十四枚枣仁,可以避免生病。能时常吃些枣仁和枣树刺,一切邪恶都不能侵犯。”

种(ruǎn)枣的方法: 要种在背阴地上;如果种在向阳地,结实就少。受了足够的霜,果实变成红黑色之后,再采收。收得早了,味道涩,很不好吃。《说文》说:“就是梬(yǐng)枣,像柿子,但果形小。”

作酸枣的方法: 多收集红软的酸枣,摊在席箔上晒干。放入大锅里煮,水只要淹没枣面就够了。水一开就捞出来,放在盆里研烂。用没有经过煮练的生布绞得浓汁,涂抹在盘上或盆中。大热天在太阳底下晒干,用手指慢慢摩挲使散成粉末〔,收起来〕。抄一方寸匕的粉末投在一碗水里,又酸又甜,味道正够好,就成为一碗好饮浆。出门远行的时候,用来调和炒米粉,既解渴又充饥,两样都解决了。

种桃柰第三十四〔1〕

《尔雅》曰〔2〕:“旄,冬桃〔3〕。榹桃,山桃。”郭璞注曰:“旄桃,子冬熟。山桃〔4〕,实如桃而不解核。”

《广志》曰:“桃有冬桃,夏白桃,秋白桃,襄桃,其桃美也;有秋赤桃。”

《广雅》曰:“抵子者,桃也。”〔5〕

《本草经》曰〔6〕:“桃枭〔7〕,在树不落,杀百鬼。”

《邺中记》曰:“石虎苑中有句鼻桃,重二斤。”

《西京杂记》曰:“榹桃,樱桃,缃核桃,霜桃,言霜下可食;金城桃,胡桃,出西域,甘美可食;绮蒂桃,含桃,紫文桃。”〔8〕

【注释】

〔1〕“种桃柰”,金抄、明抄同,明清刻本无“柰”字。按: 本篇内容并没有提到“柰”,下面另有《柰林檎》篇记述柰的种法,此“柰”字应是衍文。

〔2〕见《尔雅·释木》。郭璞注分列在各该条下,“而”下多“小”字,“小”字似应有。

〔3〕冬桃: 今陕西商州、扶风等地所产冬桃,果实在初期生长极慢,至立秋后始渐肥大,到十一、十二月成熟。

〔4〕山桃(Prunus davidiana): 蔷薇科,野生。果圆形,果肉薄,不堪食。可用作桃的砧木。

〔5〕《广雅·释木》却是:“栀子,桃也。”按: 《广雅》无“ ……者 ……也”例,《要术》“者”疑是“”的残文。“肴”错成,而又误“栀”的残文为“抵”。栀子别名“桃”,但和桃不相干,而《要术》引之,可能贾氏所用《广雅》已错成这样。

〔6〕《类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及《御览》卷九六七都引到《本草经》这条。据《证类本草》卷二三所录,这条是《神农本草经》和陶弘景《集注》的综合。

〔7〕桃枭: 桃子被桃褐腐病侵害,在树自干不落。其病原为桃褐腐核盘菌,使果实变褐色,腐败而僵化,悬挂枝头,如枭首状。又名桃奴。

〔8〕此条与《种枣》引《西京杂记》在同一项内,作“ ……桃十 ……”《要术》少一种“秦桃”,次序亦异。

【译文】

《尔雅》说:“旄(máo)是冬桃。榹(sī)桃是山桃。”郭璞注解说:“旄桃,果实冬天成熟。山桃,果实像桃,但肉不脱核。”

《广志》说:“桃有冬桃,夏白桃,秋白桃,襄桃,它的桃子好;又有秋赤桃。”

《广雅》说:“抵子(?),是桃(?)。”

《本草经》说:“桃枭,在树上不脱落,可以杀百鬼。”

《邺中记》说:“石虎的园林中有句鼻桃,一个有两斤重。”

《西京杂记》说:“〔上林苑中〕有榹桃,樱桃,缃核桃,霜桃—是说下过霜才可以吃;金城桃,胡桃—出在西域,甜美可吃;绮蒂桃,含桃,紫文桃。”

桃,柰桃,欲种,法〔1〕: 熟时合肉全埋粪地中。直置凡地则不生,生亦不茂。桃性早实,三岁便结子,故不求栽也。至春既生,移栽实地〔2〕。若仍处粪地中〔3〕,则实小而味苦矣。栽法: 以锹合土掘移之。桃性易种难栽,若离本土,率多死矣,故须然矣。

又法: 桃熟时,于墙南阳中暖处,深宽为坑〔4〕。选取好桃数十枚,擘取核,即内牛粪中,头向上;取好烂粪和土,厚覆之,令厚尺余。至春桃始动时,徐徐拨去粪土,皆应生芽,合取核种之,万不失一。其余以熟粪粪之〔5〕,则益桃味。

桃性皮急,四年以上,宜以刀竖 其皮〔6〕。不者,皮急则死。

七八年便老,老则子细。十年则死。是以宜岁岁常种之。

又法: 候其子细,便附土斫去;枿上生者,复为少桃: 如此亦无穷也。

桃酢法: 桃烂自零者,收取,内之于瓮中,以物盖口。七日之后,既烂,漉去皮核,密封闭之。三七日酢成,香美可食。

《术》曰〔7〕:“东方种桃九根,宜子孙,除凶祸。胡桃、柰桃种〔8〕,亦同。”

【注释】

〔1〕“桃柰桃欲种法”六字,各本同,但有问题。按:“柰桃”古时有这名称,下文引《术》就有。据唐孟诜食疗本草》:“樱桃,俗名李桃,亦名柰桃。”“柰桃”虽是樱桃的异名,但下文已有樱桃及其栽植法,而且栽植法和桃不同,这里不应异法混举。篇中亦无一字提及“柰桃”。据此,此二字应有窜误或是衍文。上文引《西京杂记》少一种“秦桃”,引文后紧接着就是种桃法的正文,怀疑是“秦桃”误窜入此,而“秦”字残烂后也容易错成“柰”字。这一情况,跟《种枣》引《西京杂记》少一种“梬枣”而引《闲居赋》多出一种“丹枣”很相像。总之,此二字不宜有,那只剩下“桃欲种法”四字,指桃宜“种”(直接种核),不宜“栽”,与下篇“李欲栽”相对,“欲”字没有错。

〔2〕实地: 比较肥沃的熟地,生长良好。但如果一直留在粪地中生长,又会受肥害,果实小而味苦。

〔3〕“粪地”,原无“地”字,《四时纂要·三月》采《要术》作“既移不得更于粪地,必致少实而味苦”,据补。

〔4〕“深宽为坑”,据下文“即内牛粪中”,坑中应先放入牛粪,《四时纂要·七月》采《要术》这句下面就有“收湿牛粪内在坑中”句。《要术》应有脱文。

〔5〕“其余”,疑应作“其后”。

〔6〕这是采用“纵伤法”以促进生长旺盛。《多能鄙事》卷七:“至六年以刀剺其皮,令胶出,可多活五年。”

〔7〕《术》: 《要术》引用不少,但不见各家书目,未知何书。从所引录的内容看来,当是杂采辟邪厌胜之术而成的书。

〔8〕柰桃: 樱桃的异名。

【译文】

桃是要种的,种法是: 桃子成熟时,连肉带核整个地埋在多粪地里。如果径直埋在一般的地里,不大会发芽,就是发芽也长不茂盛。桃树结实早,三年便结实,所以用不着找树栽移栽。到明年春天发芽之后,移栽到实地里。如果仍然留在粪地里,果实小,味道也苦。移栽的方法: 用锹连同泥土一起挖出来移栽。桃树容易种,难栽,如果离开生根的本土,大多会死去,所以必须带土移栽。

又一方法: 桃子成熟时,在墙壁南面向阳温暖的地方,掘一个又深又宽的坑〔,里面放入牛粪〕。选得几十个好桃子,擘取桃核,随即放入牛粪里面,核头向上,再拿烂熟的好粪同泥土相和,覆盖在上面,盖到一尺多厚。到明年春天,桃叶开始萌芽的时候,轻轻拨去上面的粪土,桃核都应已经出了芽。这时,连同核壳取出来种下去,万无一失。以后用熟粪粪上,桃子的味道会更好。

桃树的特性是树皮紧,四年之后应该用刀竖向地划破它的皮。不划破的话,树皮紧绷着,树会死去。

七八年树便老了,老了果实就细小。十年便死去。因此,该年年种些依次替补。

又一方法: 等到果实变细小的时候,贴地面斫去老树,〔保护好根颈部,〕让它蘖生新株,又是少壮的新桃树了。这样也可以保持较长年岁。

作桃醋的方法: 桃子烂熟自己掉落的,收来,放入瓮子里,用覆盖物盖好瓮口。七天之后,完全烂了,漉去皮和核,严密地封闭着。过二十一天,醋已作成,味道香美。

《术》说:“东方种桃树九株,宜子孙,辟除灾祸。种胡桃或柰桃也一样。”

樱 桃

《尔雅》曰〔1〕:“楔,荆桃。”郭璞曰:“今樱桃。”

《广志》曰〔2〕:“楔桃,大者如弹丸,子有长八分者,有白色肥者,凡三种。”

礼记》曰〔3〕:“仲夏之月 ……天子 ……羞以含桃。”郑玄注曰:“今谓之樱桃。”

博物志》曰:“樱桃者,或如弹丸,或如手指。春秋冬夏,花实竟岁。”〔4〕

《吴氏本草》所说云:“樱桃,一名牛桃,一名英桃。”〔5〕

二月初,山中取栽,阳中者还种阳地,阴中者还种阴地。若阴阳易地则难生,生亦不实: 此果性,生阴地,既入园圃,便是阳中,故多难得生。宜坚实之地,不可用虚粪也〔6〕。

【注释】

〔1〕见《尔雅·释木》,正注文并同。

〔2〕“《广志》”,原作“《广雅》”,误。《广雅》是训诂书,《广志》是方物志,此条记樱桃种类,应出《广志》,《类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御览》卷九六九“樱桃”引均作《广志》,据改。

〔3〕见《礼记·月令》。今本郑玄注作:“含桃,樱桃也。”《吕氏春秋·仲夏纪》高诱注作:“含桃,桃,鸟所含食,故言‘含桃’。”《初学记》卷二八、《御览》卷九六九引高注则作:“含桃,樱桃,为鸟所含,故曰‘含桃’。”

〔4〕今本《博物志》佚此条。所云“春秋冬夏,花实竟岁”,可疑。《白帖》卷九九、《类聚》卷八六引《博物志》均无此说。另外,《御览》卷九七一“橙”引有《博物志》另一条佚文是:“成都 ……六县,生金橙,似橘而非,似柚而芬香。夏秋冬,或华或实。大如樱桃,小者或如弹丸。或有年,春秋冬夏,华实竟岁。”则所指为金柑(Fortunella spp.),《要术》很可能由《博物志》的金橙条割裂错入。

〔5〕《本草图经》说:“谨按书传引《吴普本草》曰:‘樱桃,一名朱茱,一名麦甘酣。’今本草无此名,乃知有脱漏多矣。”《类聚》卷八六引《吴氏本草》作“一名麦英,甘酣”,《本草图经》“麦”下疑脱“英”字。《要术》“牛桃”,《御览》卷九六九引作“朱桃”,“牛”应是“朱”字之误,盖谓樱桃朱色也。“所说”二字无意义,疑衍。

〔6〕“虚粪也”,疑应作“虚粪地”,指疏松粪熟之地。

【译文】

樱 桃

《尔雅》说:“楔是荆桃。”郭璞注解说:“就是现在的樱桃。”

《广志》说:“楔桃,有大的像弹丸大小的,有果实八分长的,有白色而多肉的,一共有三种。”

《礼记》说:“仲夏五月 ……天子 ……美食用含桃。”郑玄注解说:“现在叫作樱桃。”

《博物志》说:“樱桃,或者如弹丸,或者如手指。春秋冬夏(?),一年到头开花结实(?)。”

《吴氏本草》说:“樱桃,又名〔朱〕桃,又名英桃。”

二月初,到山里找野生树苗拿回来栽,长在向阳地的还是栽在向阳地,长在背阴地的还是栽在背阴地。假如阴阳改换了方位,就难得成活,就是活了也不结实: 这是它的生活习性。原来长在阴地的,移到果园里来,便是到了阳地,所以往往难得成活。又,宜于栽在坚实的地里。不可栽在疏松的粪〔地里〕。

蒲 萄

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蒲萄实,于离宫别馆旁尽种之。西域有蒲萄,蔓延,实并似〔1〕。

《广志》曰“蒲萄有黄、白、黑三种”者也。

蔓延,性缘不能自举,作架以承之。叶密阴厚,可以避热。

十月中,去根一步许,掘作坑,收卷蒲萄悉埋之。近枝茎薄安黍穰弥佳。无穰,直安土亦得。不宜湿,湿则冰冻。二月中还出,舒而上架。性不耐寒,不埋即死。其岁久根茎粗大者,宜远根作坑,勿令茎折。其坑外处,亦掘土并穰培覆之。

摘蒲萄法: 逐熟者一一零叠一作“条”〔2〕摘取,从本至末,悉皆无遗。世人全房折杀者,十不收一。

作干蒲萄法: 极熟者一一零叠摘取,刀子切去蒂,勿令汁出。蜜两分,脂一分,和,内蒲萄中,煮四五沸,漉出,阴干便成矣。非直滋味倍胜,又得夏暑不败坏也。

藏蒲萄法: 极熟时,全房折取。于屋下作廕坑,坑内近地凿壁为孔,插枝于孔中,还筑孔使坚,屋子置土覆之〔3〕,经冬不异也。

【注释】

〔1〕: 即葡萄科的薁(Vitis adstricta),落叶木质藤本。浆果小球形,紫黑色。

〔2〕“一作‘条’”,这是校刻《要术》不同本子的校注,跟卷八《作酱等法》的“一本作‘生缩’”一样,均北宋本原有,说明是北宋初刻《要术》时所校不同本子的异文。“条”字仅金抄有。“零叠”指零星小串,不同于整穗的“全房”。“零叠”一本作“零条”,意思相同。

〔3〕“屋子”,很难解释。从“置土覆之”看来,置土覆在坑口上,必须有承托之物,“屋子”应是承托覆土之物,但未悉何字错成。

【译文】

葡 萄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宛,带回来葡萄种实,于是在离宫别馆的旁地上全都种上。西域有葡萄,它茎的蔓延和果实都像薁。

《广志》说:“葡萄有黄、白、黑三种。”

葡萄枝茎蔓延开来,生性攀援别物,不能自己直立生长,所以要作棚架把它支撑起来。叶子稠密荫蔽厚,可以在下面乘凉。

到十月里,离开根一步左右,掘一个坑,把葡萄枝蔓收拢卷起来,全埋在坑里面。近枝茎薄薄地放些黍秸更好。没有黍秸,直接放上燥土也可以。不宜受潮湿,湿了会结冰冻坏的。到明年二月里,再整理出来,舒展理直,搭上架去。葡萄天性不耐寒,不埋便会冻死。年岁久些根粗茎壮的,该离根远些掘坑,免得把枝茎硬弯过来折断。坑外边也要掘些燥土,连同黍秸一起培壅覆盖着。

摘葡萄的方法: 依次把成熟的一一作零星小串摘下来,从头到尾都不要有遗漏。一般人却是整穗地折断下来,十成收不到一成。

作干葡萄的方法: 选极熟的葡萄,一一作零星小串摘下来,用刀子切去蒂尖,不要弄破皮让汁流出来。用两分蜜一分油脂和匀,倒入葡萄里,煮四五沸,漉出,阴干,便成功了。这样,不但味道加倍的好,而且可以过夏不会败坏。

鲜藏葡萄的方法: 葡萄极熟的时候,整穗地折取下来。在房子地下掘一个阴坑,坑的四壁近地面的地方,凿出许多小孔,把果穗的柄插进孔里,再用土筑坚实,坑口用〔椽箔支撑着〕,堆上土覆盖着。这样,可以过冬还同新鲜的一样。

种李第三十五

《尔雅》曰:“休,无实李。痤,接虑李。驳,赤李。”〔1〕

《广志》曰:“赤李。麦李,细小有沟道。有黄建李,青皮李,马肝李,赤陵李。有糕李,肥黏似糕。有柰李,离核,李似柰。有劈李,熟必劈裂。有经李,一名老李,其树数年即枯。有杏李,味小醋,似杏。有黄扁李。有夏李;冬李,十一月熟。有春季李,冬花春熟。”〔2〕

《荆州土地记》曰〔3〕:“房陵、南郡有名李。”〔4〕

《风土记》曰:“南郡细李,四月先熟。”〔5〕

西晋傅玄《赋》曰〔6〕:“河、沂黄建〔7〕,房陵缥青。”

《西京杂记》曰〔8〕:“有朱李,黄李,紫李,绿李,青李,绮李,青房李,车下李〔9〕,颜回李,出鲁,合枝李,羌李,燕李。”

今世有木李,实绝大而美。又有中植李,在麦后谷前而熟者。

【注释】

〔1〕这是《尔雅·释木》“李”部分的全文,“接”原作“椄”。按: 《说文》:“椄,续木也。”即今嫁接。郭璞注“无实李”说:“一名赵李。”按《尔雅》“无实枣”例,疑是果核退化的无核李。又注“椄虑李”说:“今之麦李。”赤李,即与李同属的红李(Prunus simonii),又名“杏李”。

〔2〕《类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御览》卷九六八都引有《广志》此条,详略不一,李的种类多少和李名亦有互异。“黄扁李”、“夏李”、“冬李”,《御览》引有“此三李种邺园”句。邺园,指后赵(319—350)石虎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时所建的林苑,则《广志》作者郭义恭应是东晋时人。《要术》“赤陵李”疑应作“房陵李”,“李似柰”的“李”,《御览》也有,虽可解释,有些多余,如“杏李,似杏”例,疑是衍文。

〔3〕《荆州土地记》: 不见各家书目,惟《类聚》、《御览》等有引到。但相同内容《要术》引作《荆州土地记》者,《类聚》、《初学记》、《御览》或引作《荆州记》,则该书亦简称《荆州记》。《初学记》引有刘澄之《荆州记》,《御览》引用书目有范汪、庾仲雍、盛弘之三种《荆州记》。胡立初据《荆州土地记》所记郡县设置时期和隶属关系考证,认为此书不出范、庾、刘三种《荆州记》,而不是盛弘之《荆州记》,因盛书为刘宋时书,为后出也。《要术》又引有《荆州地记》〔卷一〇“(九五)”〕及《荆州记》〔卷一〇“甘(一五)”〕,或亦《荆州土地记》的省称。但另引有“盛弘之《荆州记》”,则是盛书。书均已佚。

〔4〕《类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均引作《荆州记》,前者少“南郡”,后者作“南居”,“居”是“郡”的残文错成。房陵,今湖北房县。南郡,郡名,约有今湖北东部和南部地区。

〔5〕《类聚》引《风土记》是:“南郡有细李,有青皮李。”《初学记》、《御览》引同《要术》,但“南郡”都误作“南居”。

〔6〕据《初学记》及《御览》所引,此为傅玄《李赋》。引文同。傅玄(217—278),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学问渊博,精通音律,诗擅长乐府,并对当时玄学空谈进行了批判。原有集,今佚,后人辑本仅其少部分。《要术》卷一〇“枣(八)”又引其《枣赋》,“木堇(一二二)”引其《朝华赋序》。

〔7〕沂: 指沂水,即今山东沂河。

〔8〕今本《西京杂记》记录“李十五”,《要术》少三种,名称也有不同。类书所引,亦有互异。

〔9〕车下李: 即郁李(Prunus japonica),与李同属。参见卷一〇“郁(二五)”。

【译文】

《尔雅》说:“休是无实李。痤是接虑李。驳是赤李。”

《广志》说:“有赤李。麦李,果实细小,有一道纵沟。有黄建李,青皮李,马肝李,赤(?)陵李。有糕李,肉肥而黏,像糕。有柰李,肉离核,形状像柰。有劈李,成熟后总是自己裂开。有经李,又名老李,其树几年就枯死。有杏李,味道有点酸,形状像杏子。有黄扁李。有夏李;冬李,十一月成熟。有春季李,冬天开花,春天成熟。”

《荆州土地记》说:“房陵、南郡有名李。”

《风土记》说:“南郡有细李,四月就成熟。”

西晋傅玄《〔李〕赋》说:“河、沂的黄建李,房陵的缥青李。”

《西京杂记》说:“有朱李,黄李,紫李,绿李,青李,绮李,青房李,车下李,颜回李—产在鲁国,合枝李,羌李,燕李。”

现在有木李,果实极大,味道也好。又有中植李,在麦熟后谷子熟前成熟。

李欲栽。李性坚,实晚,五岁始子,是以藉栽。栽者三岁便结子也〔1〕。

李性耐久,树得三十年;老虽枝枯,子亦不细。

嫁李法: 正月一日,或十五日,以砖石着李树歧中,令实繁〔2〕。

又法: 腊月中,以杖微打歧间,正月晦日复打之,亦足子也。

又法: 以煮寒食醴酪火着树枝间〔3〕,亦良。树多者,故多束枝,以取火焉。

李树桃树下,并欲锄去草秽,而不用耕垦。耕则肥而无实;树下犁拨亦死之。

桃、李大率方两步一根。大穊连阴,则子细而味亦不佳〔4〕。

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5〕

韩诗外传》云〔6〕:“简王曰:‘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种蒺藜,夏不得采其实,秋得刺焉。’”〔7〕

《家政法》曰:“二月徙梅李也。”

作白李法: 用夏李。色黄便摘取,于盐中挼之。盐入汁出〔8〕,然后合盐晒令萎,手捻之令褊。复晒,更捻,极褊乃止。曝使干。饮酒时,以汤洗之,漉着蜜中,可下酒矣。

【注释】

〔1〕三岁便结子: 三年便结实。由于实生苗要通过阶段发育的胚胎和幼龄阶段,所以开花结实年龄都比较迟。但树栽已经过幼龄阶段,它的“发育年岁”带过来继续有效,所以可以缩短结果年龄而提前结果。凡属自根营养繁殖的扦插、压条、根蘖分株等法,都能提早结果。

〔2〕“以砖石”两句: 启愉按: 用砖石压在树杈中,因韧皮部被压紧或受伤,有阻碍有机养料向下输送的作用,不过受压面积偏于一面而有限,多结果的效果不可能怎样满意。但另一方面,如果树枝还没有长粗硬,则可使树枝向外散开,有利于通风受日,增进光能利用,增加醣类等有机养料的制造;同时树枝倾斜角度加大,生长速度比直枝减慢些,则醣类等养分消耗也较小,就有可能存留起来供给结果的需要。下文两个又法,一是用杖子击伤,略同“嫁枣法”,一是用柴火灼伤,同用砖石压伤,方法有异,作用相同。

〔3〕寒食: 旧时节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醴酪: 一种饴糖杏仁麦粥,卷九有《醴酪》专篇。 火(tiàn): 这里是从灶膛里抽出来的燃烧着的柴枝。

〔4〕“大穊连阴”两句: 枝叶荫翳相连,这是培养果树最忌的。通风不好,阳光荫蔽,光能作用恶劣,枝叶难以合成果实所需要的有机物质,结果自然果实少而小,味道也差。而且荫翳还是病虫害的潜藏渊薮,为害更大。上文桃李树下不宜种庄稼,以避免庄稼施肥使树过于荫茂,其理相同。

〔5〕见《管子·地员》。《要术》是节引。

〔6〕《韩诗外传》: 西汉韩婴撰,今本十卷,有残缺。其书杂述古事古语,而以《诗经》诗句印证之,非阐释《诗经》本义者。韩婴,汉文帝时任博士,齐、鲁、韩“三家诗”中“韩诗”的开创者。其“韩诗”已亡,今仅存《外传》。三家诗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以阐说其诗学。

〔7〕见《韩诗外传》卷七,“简王”作“简主”(赵简主)。《要术》是节引。蒺藜,蒺藜科的Tribulus terrestris,一年生草本。果实被刺。

〔8〕盐入汁出: 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高浓度的钠会破坏植物体内的正常代谢而出现外渗现象,大量渗出液汁,而使果实萎瘪,俗称“拔水”。腌菜,盐渍生菜等,同此作用。

【译文】

李是要取树栽来栽的。李树天性坚强,结实迟,五年才结实,所以要利用树栽来栽。栽的三年便结实。

李树生性耐久,有三十年寿命;老树虽然有着枯枝,但果实并不变细小。

“嫁李”的方法: 正月初一日或十五日,用砖头石块压在李树树杈中间,可以使它多结果实。

又一方法: 腊月中用木杖在桠杈间轻轻敲打,正月末日再打一次,也可以多结果实。

又一方法: 用寒食节煮醴酪的火,搁在树枝中间,也是好的。李树多的,特意多束些柴枝烧着,以取得足够的火。

李树、桃树下面,都必须锄去杂草,但不可以耕翻种庄稼。耕种了树长得荫茂,但结实少;树根被犁拨伤,也会死。

桃树、李树,大致两步见方栽一株。太密时枝叶荫翳相连,果实就细小,味道也不好。

《管子》说:“五沃的土地,宜于种梅树李树。”

《韩诗外传》说:“简王说:‘春天种桃李,夏天可以在树下遮荫,秋天可以得到果实。春天种蒺藜,夏天不能采得果实,秋天只得到刺。’”

《家政法》说:“二月,移栽梅树李树。”

作白李的方法: 用夏熟李。李皮变黄就摘下,放在盐里揉搓。盐渗进去,李汁也外渗出来,再连盐一并晒到萎软,用手捻扁。再晒,再捻,到极扁才停止。然后晒干。饮酒时,用热水洗净,捞出来放进蜜里,就可以下酒了。

种梅杏第三十六

杏李麨附出

《尔雅》曰:“梅,柟也。”“时,英梅也。”〔1〕郭璞注曰:“梅,似杏,实醋。”“英梅,未闻。”〔2〕

《广志》曰:“蜀名梅为‘’,大如雁子。梅杏皆可以为油、脯。黄梅以熟作之。”

《诗义疏》云:“梅,杏类也;树及叶皆如杏而黑耳。实赤于杏而醋,亦可生噉也。煮而曝干为〔3〕,置羹、臛、齑中。又可含以香口。亦蜜藏而食。”

《西京杂记》曰:“侯梅,朱梅,同心梅,紫蒂梅,燕脂梅,丽枝梅。”〔4〕

按: 梅花早而白,杏花晚而红;梅实小而酸,核有细文,杏实大而甜,核无文采。白梅任调食及齑,杏则不任此用。世人或不能辨,言梅、杏为一物,失之远矣。〔5〕

《广志》曰:“荣阳有白杏,邺中有赤杏,有黄杏,有柰杏。”〔6〕

《西京杂记》曰:“文杏,材有文彩。蓬莱杏,东海都尉于台献〔7〕,一株花杂五色,云是仙人所食杏也。”

【注释】

〔1〕引文见《尔雅·释木》,均无“也”字。柟(nán),即楠字,是樟科的楠木(Phoebe zhennan),别名“梅”,但不是蔷薇科的梅(Prunus mume)。

〔2〕今本郭璞注“英梅”是“雀梅”,跟《要术》引作“未闻”不同,可注意。雀梅即郁李(Prunus japonica)。

〔3〕“”,字书没有此字,《御览》卷九七〇引《诗义疏》及《初学记》卷二六引《毛诗草木疏》均作“蘇”。《永乐大典》卷二八〇八“梅”字下引《要术》亦作“蘇”。清末吾点疑是“”字之误,左边的“木”错成“禾”,右边的“尞”错成“昔”,又左右倒错了变成“”。“蘇”也是由右边错成“魚”而倒错。按:“”,《说文》:“干梅之属。”《周礼·天官·笾人》有“干”。这里正是“煮而曝干”,应是“”字之误。郝懿行《尔雅义疏》引《要术》转引《诗义疏》作“腊”,则是根据《初学记》卷二八引《诗义疏》作“腊”来的。

〔4〕《西京杂记》记载是“梅七”,《要术》少一种,名称也有不同。

〔5〕贾思勰对植物种类的鉴别,有独到的正确见解。梅和杏不容易分辨,古人往往混为一物,就是现在也常有人混淆。贾氏就形态、性状等方面予以辨别,指出花色、花期、果味、用途等方面二者不同,特别是核外形的差异,尤为正确。他说,梅的核上有细纹,杏核则无“文采”。按: 杏核核面平滑无纹,没有斑孔,是杏在植物分类上的重要特征,也给贾氏抓住了。他的这种细心观察精神值得称道。

〔6〕《御览》卷九六八“杏”引《广志》无“黄杏”,余同。“荣阳”,应是“荥阳”之误。《王氏农书·百谷谱六·梅杏》引《广志》作“荥阳”。

〔7〕“东海都尉于台”,《御览》卷九六八引《西京杂记》同,但今本《西京杂记》作“东郭都尉干吉”,则东郭干吉是人名,有不同,但今本可能是错的。都尉,郡的高级武官。东海,汉时东海郡,郡治在今山东郯城北。

【译文】

《尔雅》说:“梅,就是柟。”“时,是英梅。”郭璞注解说:“梅,像杏子,果实酸。”“英梅,未闻。”

《广志》说:“蜀人把梅称为‘’(lǎo),有雁蛋那么大。梅杏都可以作‘果油’和果脯。黄梅用熟作成。”

《诗义疏》说:“梅是杏一类的;树和叶子都像杏,不过颜色黑些。果实比杏子红,味道酸,也可以生吃。煮过晒干成为〔〕,可以加在鱼肉菜肴中调味,也可以作成调味的齑菜。又可以含在口里使口气变香。还可以用蜜腌渍着吃。”

《西京杂记》说:“〔上林苑中〕有侯梅,朱梅,同心梅,紫蒂梅,胭脂梅,丽枝梅。”

〔思勰〕按: 梅花开得早,花是白色的,杏花开得晚,花是红色的;梅的果实小,味道酸,核上有细纹,杏的果实大,味道甜,核上没有花纹。白梅可以调和菜肴和作齑菜,杏子却没有这种用途。可现在的人有分辨不清的,说梅和杏是同一种植物,就错得远了。

《广志》说:“〔荥〕阳有白杏,邺中有赤杏,有黄杏,有柰杏。”

《西京杂记》说:“〔上林苑中〕有文杏,木材有花纹。蓬莱杏,东海都尉于台所献,一株树上有五种颜色的花,说是仙人所吃的杏。”

栽种与桃李同〔1〕。

作白梅法: 梅子酸,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矣。调鼎和齑,所在多入也。

作乌梅法: 亦以梅子核初成时摘取,笼盛,于突上熏之,令干,即成矣。乌梅入药,不任调食也。

《食经》曰:“蜀中藏梅法: 取梅极大者,剥皮阴干,勿令得风。经二宿,去盐汁〔2〕,内蜜中。月许更易蜜。经年如新也。”

作杏李麨法: 杏李熟时,多收烂者,盆中研之,生布绞取浓汁,涂盘中,日曝干,以手摩刮取之。可和水为浆,及和米,所在入意也。

作乌梅欲令不蠹法: 浓烧穰〔3〕,以汤沃之,取汁,以梅投中,使泽。乃出蒸之。

《释名》曰:“杏可为油。”〔4〕

【注释】

〔1〕这句含义不清楚。《要术》桃要种,李要栽,那么梅、杏与桃、李相同,究竟是种还是栽?还是二者或种或栽都可以?现在通常繁殖法,梅是嫁接,也可播种,杏则常用嫁接。

〔2〕“去盐汁”,应有先经盐渍的过程,通常“经二宿”上应有“盐汁渍”字样,但《食经》文常是这样想当然。

〔3〕“浓烧穰”,不好讲,“浓”字疑应在“取”字下作“取浓汁”,上条即作“绞取浓汁”,传抄中上窜致误。

〔4〕《释名·释饮食》无此句,今本有误。今本有如下记载:“柰油,捣柰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柰油亦如之。”问题就出在“柰油亦如之”,因为与上文重出,决非原文,错在“柰油”是“杏油”之误。《要术》引作“杏可为油”,正是根据“杏油亦如之”引述的。《御览》卷八六四“油”引《释名》正作:“柰油 ……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永乐大典》卷八八四一“油”字下引《释名》也是“杏油”。又,“柰油”的作法,与《种枣》引郑玄的“枣油法”完全相同,怀疑郑玄是《释名》之误,而被《食经》误题。“枣”字残烂后容易错成“柰”字,今本《释名》乃误“枣油”为“柰油”。毕沅《释名疏证》也认为可疑。

【译文】

梅杏栽种的方法与桃李相同。

作白梅的方法: 酸梅子在核刚长成的时候摘下来,夜里用盐汁浸渍着,白天在太阳底下晒。这样夜浸日晒,一共浸上十夜,晒上十天,便作成了。用来调和鱼肉厚味,或者加入齑菜中,样样都用得上。

作乌梅的方法: 也是在梅核刚长成的时候摘下来,用笼子盛着,放在烟囱上熏,把它熏干,就作成了。乌梅只作药用,不能调和菜肴。

《食经》记载蜀人藏梅的方法说:“拿极大的梅子,剥去皮,阴干,不要让它见风。〔浸入盐汁中。〕经过两夜,去掉盐汁,浸入蜜里面。一个月左右,再换蜜浸渍。这样,可以经过一年还同新鲜的一样。”

作杏麨、李麨的方法: 杏子、李子成熟时,多多收集熟烂的,在盆中研糊了,用未经煮练的生布绞得浓汁,涂在盘子上,太阳底下晒干后,用手指摩散刮下来。可以用来和水作成饮浆,以及和入炒米粉里,随人喜欢,都合口味。

作好的乌梅使它不生虫的方法: 烧黍秸成灰,用热汤灌进去,绞得浓灰汁,拿乌梅泡在里面,让它吸汁润泽,然后取出,蒸过。

《释名》说:“杏子可以作成‘杏油’。”

神仙传》曰〔1〕:“董奉居庐山,不交人。为人治病,不取钱。重病得愈者,使种杏五株;轻病愈,为栽一株。数年之中,杏有十数万株,郁郁然成林。其杏子熟,于林中所在作仓。宣语买杏者:‘不须来报,但自取之,具一器谷,便得一器杏。’有人少谷往,而取杏多,即有五虎逐之。此人怖遽,檐倾覆,所余在器中,如向所持谷多少。虎乃还去。自是以后,买杏者皆于林中自平量,恐有多出。奉悉以前所得谷,赈救贫乏。”〔2〕

《寻阳记》曰〔3〕:“杏在北岭上,数百株,今犹称董先生杏。”

《嵩高山记》曰〔4〕:“东北有牛山,其山多杏。至五月,烂然黄茂。自中国丧乱,百姓饥饿,皆资此为命,人人充饱。”〔5〕

史游急就篇》曰:“园菜果助米粮。”〔6〕

按杏一种,尚可赈贫穷,救饥馑,而况五果、、菜之饶,岂直助粮而已矣?谚曰〔7〕:“木奴千,无凶年。”盖言果实可以市易五谷也。

杏子人,可以为粥〔8〕。多收卖者,可以供纸墨之直也。

【注释】

〔1〕《神仙传》: 东晋葛洪(284—364)撰,叙述古代传说中的各个神仙故事。十卷,今存。

〔2〕与今本《神仙传》有异文,如“不交人”作“不种田”等。《类聚》卷八七“杏”所引极简略,《御览》卷九六八“杏”所引稍简。“于林中所在作仓”,二书均引作“于林中所在作箪食一器”(《类聚》脱“作”字),则以箪作为量器,即以一箪谷换一箪杏。又“董奉”下《御览》多“字君实”(鲍崇城刻本。中华影印本作“君异”)。

〔3〕《寻阳记》: 《隋书·经籍志》不著录,时代撰人不详,书已佚。另有张僧鉴浔阳记》是另一书,因寻阳之作浔阳,始于唐初。寻阳,即今江西九江市。

〔4〕《嵩高山记》: 《隋书·经籍志》不著录,时代撰人不详,书已佚。《要术》卷一〇“槃多(一一四)”引有《嵩山记》,同是此书。嵩高山,即嵩山,在河南登封北。

〔5〕《类聚》卷八七、《御览》卷九六八都引到这条,文同,惟末后多“而杏不尽”句。

〔6〕见《急就篇》卷二,文同。

〔7〕“谚曰”,各本均作“注曰”,惟张步瀛校作“谚曰”。启愉按: 《急就篇》只有唐颜师古注,不但颜注无此注,中间隔着贾氏按语,也联系不上,而且贾氏也无由用颜注。《四时纂要·五月》正作“俗曰”。今从张校作“谚曰”。

〔8〕卷九《醴酪》有“杏酪粥”。

【译文】

《神仙传》说:“董奉隐居在庐山,不和人来往。给人治病,不要钱。重病治好了的,叫他栽上五株杏树;轻病治好了的,栽上一株。几年之中,累计有杏树十几万株,郁郁苍苍成为大片杏林。杏子成熟时,在杏林里到处作着仓囤。告诉来买杏子的人说:‘不必当面来说,自己去拿就是了,带着一个容器的谷来,就换得同一容器的杏子去。’有人带少量的谷去,拿了多量的杏子,就有五只老虎来追。这人吓慌了赶快跑,担子也倾倒了,里面剩下的杏子,刚好跟原来带去的谷一样多,虎也就回去了。从这以后,买杏的人都在林中自觉地平心量取,唯恐多拿去。董奉就把所有的谷全都赈济给贫困的人。”

《寻阳记》说:“杏树在〔庐山〕北岭上,有几百株,现在还称为‘董先生杏’。”

《嵩高山记》说:“嵩山东北有座牛山,山上杏树很多。到五月,杏子成熟了,一片黄澄澄的茂盛得很。自从‘中国’战乱以来,百姓挨饥受饿,都靠这杏子来活命,个个都能吃饱。”

史游《急就篇》说:“园菜、果、可以辅助米粮。”

〔思勰〕按: 一种杏子,尚且可以赈济贫困,救活饥民,何况五果、、菜之类,那么丰饶,岂是仅仅饥荒代粮而已的?〔谚语〕说:“木奴千,无凶年。”这就是说果实可以在市场上直接换得五谷呀!

杏仁可以作粥。多收集起来卖去,可以供给纸墨的费用。

插梨第三十七

《广志》曰〔1〕:“洛阳北邙张公夏梨〔2〕,海内唯有一树〔3〕。常山真定 〔4〕,山阳钜野〔5〕,梁国睢阳〔6〕,齐国临菑〔7〕,钜鹿〔8〕,并出梨。上党楟梨〔9〕,小而加甘。广都梨〔10〕—又云钜鹿豪梨—重六斤〔11〕,数人分食之。新丰箭谷梨〔12〕,弘农、京兆、右扶风郡界诸谷中梨〔13〕,多供御。阳城秋梨、夏梨〔14〕。”

三秦记》曰〔15〕:“汉武果园,一名‘御宿’,有大梨如五升,落地即破。取者以布囊盛之,名曰‘含消梨’。”〔16〕

《荆州土地记》曰:“江陵有名梨。”

《永嘉记》曰〔17〕:“青田村民家有一梨树〔18〕,名曰‘官梨’,子大一围五寸〔19〕,常以供献,名曰‘御梨’。梨实落地即融释。”

《西京杂记》曰:“紫梨;芳梨,实小;青梨,实大;大谷梨;细叶梨;紫条梨;瀚海梨,出瀚海地,耐寒不枯;东王梨,出海中。”〔20〕

别有朐山梨;张公大谷梨,或作“糜雀梨”也。〔21〕

【注释】

〔1〕《御览》卷九六九“梨”引《广志》多有异文,《初学记》卷二八所引,略同《御览》,《类聚》卷八六所引,极简,有误字。“豪梨”,《御览》作“膏梨”,《初学记》作“稾梨”,“豪”有“大”义,据“重六斤”,二书均形近致误。又《文选卷一六·潘岳〈闲居赋〉》李善注引《广志》“张公夏梨”下有“甚甘”二字。

〔2〕北邙: 即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北。

〔3〕海内: 犹言“国内”。

〔4〕常山: 郡名,治真定县,故城在今河北正定南。

〔5〕山阳: 郡名,属县有钜野,故城在今山东巨野南。

〔6〕梁国: 见《晋书·地理志》,属县有睢阳,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

〔7〕临菑: 即临淄,《晋书·地理志》有齐国,属县有临淄,即今山东临淄区。

〔8〕钜鹿: 《晋书·地理志》有钜鹿国,辖钜鹿县,在今河北平乡。

〔9〕上党: 郡名,有今山西东南隅地区。 楟(tíng)梨: 山梨。

〔10〕广都: 县名,属于蜀郡,故治在今四川双流。

〔11〕重六斤: 约合今3斤。今四川苍溪的苍溪梨,平均果重2斤,大的达3斤,山西万荣的金梨还要大,大的可达4斤。

〔12〕新丰: 县名,故治在今陕西临潼东。

〔13〕弘农: 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灵宝南。 京兆: 郡名,郡治在今陕西长安西北。 右扶风郡: 汉右扶风地,三国魏改扶风郡,晋因之,故治在今陕西泾阳西北。“右”,金抄作“左”,他本作“又”,均误。按: 汉三辅只有右扶风、左冯翊,《广志》沿称其旧名(右扶风亦称“右辅”,唐李商隐《行次西郊》诗尚有“右辅地畴薄,斯民尝苦贫”之句),《御览》卷九六九及《王氏农书·百谷谱六·梨》引《广志》均作“右”,是。

〔14〕阳城: 这里可能指古阳城县,在今河南登封。

〔15〕《三秦记》: 《隋书·经籍志》不著录,时代撰人不详(仅类书引作辛氏《三秦记》),书已佚。据各书所引,似为记秦地风土及秦汉旧闻佚事之书。汉时五升,约合今1升。

〔16〕《类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御览》卷九六九均引有《三秦记》(后二书题为“辛氏《三秦记》”)此条,以《类聚》所引较佳:“汉武帝园,一名樊川,一名御宿,有大梨,如五升瓶,落地即破。其主取者,以布囊承之,名‘含消梨’。”《要术》“盛”,似宜作“承”,“瓶”亦宜有。

〔17〕《永嘉记》: 《隋书·经籍志》不著录,类书有引作郑缉之《永嘉记》,又引作《永嘉郡记》。郑缉之是刘宋时人。原书已佚。永嘉郡郡治在永宁,在今浙江温州。各本落“曰”字,据张步瀛校加。《类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御览》卷九六九均引有《永嘉记》此条,前二书简略,《御览》特详,“子大一围五寸”下是:“树老,今不复作子。此中梨子佳,甘美少比。实大出一围,恒以供献,名曰御梨。吏司守视,土人有未知味者。梨实落至地即融释。”

〔18〕青田: 山名,在今浙江青田西北。青田县始置于唐。

〔19〕一围五寸:“一围”是度量物件粗细的名称,约为一尺,宋王得臣麈史·辨误》:“围则尺也。”即两手拇指食指所围合一环的约数。一围五寸是说梨大周围有一尺又五寸。魏晋一尺五寸约合今一尺多点,这样大的梨算是大梨,但也并不稀奇,浙东的“散花梨”就有,而青田正属浙东。或以一围作一周解释,译成“很大,周围有五寸”,五寸合今尺才三寸五六分,那就太小了,与“很大”大相径庭。

〔20〕《西京杂记》记载“梨十”,《要术》所引少“缥叶梨,金叶梨”二种,次序亦异。瀚海,通常指北方大沙漠。

〔21〕此条是贾氏另录他书梨名而不再烦引书名,非《西京杂记》之文。“朐山梨”,《御览》卷九六九引左思《齐都赋》有“果则朐山之梨”。朐山: 此指山东朐山,在山东临朐东南。张公大谷梨: 《文选·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刘良注:“洛阳有张公,居大谷,有夏梨,海内唯此一树。”即《广志》所记的“张公夏梨”。

【译文】

《广志》说:“洛阳北邙山的张公夏梨,海内只有这一株。常山的真定,山阳的钜野,梁国的睢阳,齐国的临菑,以及钜鹿,都出梨。上党的楟梨,果实小,但特别甜。广都梨—又说是钜鹿豪梨—有六斤重,可以供几个人分着吃。新丰的箭谷梨,以及弘农、京兆、右扶风郡界上许多山谷里的好梨,大多是进贡皇家的。阳城有秋梨、夏梨。”

《三秦记》说:“汉武帝的果园,又名‘御宿’,有大梨,有五升大,落到地上就破了。摘取的人,先用布袋盛着再摘,名为‘含消梨’。”

《荆州土地记》说:“江陵有名梨。”

《永嘉记》说:“青田的村民家有一株梨树,名为‘官梨’,梨子很大,周围有一围五寸,常常进贡给皇家,所以叫作‘御梨’。梨子落到地上就破碎到不可收拾。”

《西京杂记》说:“〔上林苑中〕有紫梨;芳梨,果实小;青梨,果实大;大谷梨;细叶梨;紫条梨;瀚海梨,出在瀚海地方,耐寒不枯;东王梨,出海中。”

此外还有朐(qú)山梨;张公大谷梨,有人叫“糜雀梨”。

种者,梨熟时,全埋之〔1〕。经年,至春地释,分栽之,多着熟粪及水。至冬叶落,附地刈杀之〔2〕,以炭火烧头。二年即结子。若穞生及种而不栽者〔3〕,则着子迟。每梨有十许子,唯二子生梨,余皆生杜〔4〕。

插者弥疾〔5〕。插法: 用棠、杜〔6〕。棠,梨大而细理;杜次之;桑,梨大恶;枣、石榴上插得者,为上梨,虽治十,收得一二也〔7〕。杜如臂以上,皆任插。当先种杜,经年后插之。主客俱下亦得;然俱下者,杜死则不生也。杜树大者,插五枝;小者,或三或二。

梨叶微动为上时,将欲开莩为下时。

先作麻纫汝珍反缠十许匝;以锯截杜,令去地五六寸。不缠,恐插时皮披。留杜高者,梨枝繁茂,遇大风则披。其高留杜者,梨树早成;然宜高作蒿箪盛杜,以土筑之令没;风时,以笼盛梨,则免披耳。斜攕竹为签〔8〕,刺皮木之际,令深一寸许。折取其美梨枝阳中者,阴中枝则实少。长五六寸,亦斜攕之,令过心,大小长短与签等;以刀微梨枝斜攕之际,剥去黑皮。勿令伤青皮,青皮伤即死。拔去竹签,即插梨,令至处,木边向木,皮还近皮〔9〕。插讫,以绵幕杜头,封熟泥于上,以土培覆,令梨枝仅得出头。以土壅四畔。当梨上沃水,水尽以土覆之,勿令坚涸。百不失一。梨枝甚脆,培土时宜慎之,勿使掌拨〔10〕,掌拨则折。

其十字破杜者,十不收一。所以然者,木裂皮开,虚燥故也。

梨既生,杜旁有叶出,辄去之。不去势分,梨长必迟。

凡插梨,园中者,用旁枝;庭前者,中心。旁枝,树下易收;中心,上耸不妨〔11〕。用根蔕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丑。〔12〕

《吴氏本草》曰:“金创,乳妇,不可食梨。梨多食则损人,非补益之物。产妇蓐中,及疾病未愈,食梨多者,无不致病。欬逆气上者,尤宜慎之。”〔13〕

凡远道取梨枝者,下根即烧三四寸,亦可行数百里犹生。

藏梨法: 初霜后即收。霜多即不得经夏也。于屋下掘作深廕坑,底无令润湿。收梨置中,不须覆盖,便得经夏〔14〕。摘时必令好接,勿令损伤。

凡醋梨,易水熟煮,则甜美而不损人也。

【注释】

〔1〕把整个梨果埋在地里,使种子在地里顺利地通过后熟和春化过程,以提高发芽力。方法简便,没有种子的分离、浸洗、干燥和贮藏保管等一系列的繁细手续,而且果肉腐烂后留着水分和养料。前文种桃也采用整个全埋法,今关中有些地方种桃仍有采用全果埋种者。据果农经验,发芽早,生长快,结果大而多。

〔2〕附地刈杀之: 意谓贴近地面割去苗秆,现在叫“平茬”,有促使根系发育和提早萌生新枝的作用。再用炭火烧灼伤口,有使新条萌发较早、生长较快的作用,同时抑制“伤流”外溢,防止伤口腐变。下文对远地梨枝的烧灼处理,也是防止伤口腐变。

〔3〕“穞”(lǚ),各本均作“橹”,元刻《辑要》同,误;吾点最早校改为“穞”,殿本《辑要》同,据改。

〔4〕余皆生杜: 其余都长成杜梨。由于异花受粉而形成种子的杂种性,多数栽培果树的种子变异性很大,而栽培梨的种子尤其不易保纯,种下去只有十分之二长成梨,其余都变成杜梨,所以贾氏强调嫁接繁殖。现在也是这样。

〔5〕插者弥疾: 用嫁接法繁殖,结果更快。这涉及植物的阶段发育问题。多年生果树的发育有它本身的阶段性,只有完成了阶段发育,才能生殖生长,开花结实。假如梨的实生苗是五年结果,现在进行嫁接繁殖,如果接穗是满足了二年的发育年龄的,那只要三年便结果实,因为它的“发育年龄”带过来保留着有效,因而使新个体缩短了相应的结果年限。

〔6〕古人多以为棠就是杜,《要术·种棠》指出二者不同。梨属的杜梨(Pyrus betulaefolia)、豆梨(P. calleryana)和褐梨(P. phaeocarpa),都有棠梨的异名,而褐梨又别名棠杜梨。

〔7〕梨和枣、石榴不同科,亲缘很远,但仍有一二成的成活率,而且品质上等,说明古人善于探索试验,嫁接技术也高。梨和桑也不同科,上文桑砧的梨很坏很坏,但后代文献有相反记载,说是很好,而且结果早(见南宋温革《分门琐碎录》及《本草纲目》卷三〇)。

〔8〕攕(jiān): 削。

〔9〕木边向木,皮还近皮: 木质部对准木质部,韧皮部对准韧皮部。这是嫁接成活的关键问题。必须使接穗和砧木的伤口密接,尤其是二者的形成层必须密接,否则必然失败。二者的形成层互相密接后,产生愈合组织,并分化产生新的输导组织,使接穗和砧木的营养物质得以互相传导,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共同体,成为新个体。这共同体保持着二者的优点,因而形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新果品。同理,刮黑皮时不能伤及含形成层的绿色皮层,否则,嫁接必然失败而死亡。

〔10〕掌(chēng): 碰动。“牚”(撑)的别体。参看卷五“种榆法”注释〔2〕。

〔11〕启愉按: 接穗的着生部位(旁生枝或中心枝)和接活后树型的高矮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虽然枝条的顶端优势因着生部位而有不同),贾氏所见,也许是偶然的巧合。但在1 400多年前能提出这样的“枝变”问题来,值得注意。

〔12〕根蔕小枝: 近根部的小枝条。由于它还处在幼龄阶段,拿它作接穗,结果较迟,但树形保持着正常生长形态,舒畅好看。 鸠脚老枝: 斑鸠脚爪样的结果枝。实际是指短果枝群,长一次结一个疙瘩的,本身已经难看,但由于结果枝是二年生枝,缩短它相应的幼龄期,所以可以提早二年结果,但树形畸形难看。

〔13〕《吴氏本草》此条不见类书及本草书引录。《名医别录》有“金疮,乳妇,尤不可食”,可能采自《吴氏本草》。

〔14〕便得经夏: 便可以过夏。启愉按: 《要术》的栽培梨是北方白梨(Pyrusbretschneideri)系统的品种,一般耐贮藏,秋收后可以贮藏至来年四至六月。当然有机械损伤和病虫伤害的果实都不好贮藏。今华北、西北栽培梨的重要品种,绝大部分属于白梨系统。《要术》引《永嘉记》的青田梨应是南方沙梨(Pyruspyrifolia)系统的品种。

【译文】

梨的繁殖如果采用种法,可以在梨子成熟时把它整个地埋在地里。经过一年后到春天土地解冻时,分出种苗来移栽,多用些熟粪作基肥,多浇些水。到冬天落叶之后,贴近地面割去苗秆,用炭火烧灼茬口。这样,再过两年,就结果实了。如果是野生苗,以及不移栽的实生苗,结实都迟。每个梨有十来颗种子,但只有两颗种子长成梨,其余都长成杜梨。

用嫁接法繁殖,结果更快。嫁接的方法: 用棠梨或杜梨作砧木。用棠梨作砧木的,梨子大,果肉细嫩;杜梨作砧木的次之。桑树砧木的梨子很坏很坏。枣树和石榴树上接得的是上等好梨,不过嫁接十株,只能成活一两株。杜梨有臂膀以上粗的,都可以接。应该先种杜梨,经过一年到第三年再接。杜梨砧木带着接好的梨穗同时移栽定植也可以;但同时移栽定植就怕杜梨栽不活,那梨也就跟着死了。杜砧粗大的,可以接上五枝;小的接上三枝或两枝。

嫁接的时间,叶芽开始萌动是最好的时令,快要展开长叶是最晚的时限。

预先作好麻绳,在树桩上缠扎十来道,用锯子在缠扎的上缘锯断,让杜砧离地五六寸高。不缠扎的话,怕插接穗时树皮被插破。杜砧留得高的,梨的枝叶茂盛,但遇上大风接合处会被披裂。杜砧留得高的,梨树长得比较快;但接时该用蒿草围裹在杜砧外围,围内用土填满筑实,把砧面盖没掉;刮风时,再用竹笼围护梨穗,可以避免披裂。拿竹片斜削成一条尖形竹签,刺入砧木上的皮层和木质部之间,刺进一寸左右深〔,就这样插着,给接穗开好这个插口〕。切取好梨树上向阳面的枝条作为接穗,背阴面的枝条结实少。五六寸长,也斜削成一面倾斜的尖条,要通过木质部的中心削出头,〔使形成层以斜面露出,〕尖条的大小长短都和竹签相等;再在尖条开始斜削的那个地位上,环绕着轻轻地切割一圈,把圈以下的表层黑皮剔去。可不能剔伤〔含形成层的〕绿色皮层,绿色皮层受伤便接不活了。这时拔去插着的竹签,就插进梨穗,插到切割一圈那儿为止,要让砧木和接穗二者的木质部对准木质部,韧皮部对准韧皮部〔,使形成层密接〕。插好后,用丝绵蒙住砧面接口,再拿熟泥封在上面,又用泥土培覆着,让梨穗仅仅露出个头。然后再在杜砧四周用土培壅起来。对着梨穗浇上水,水吸尽了,再盖上细土,不让泥土干涸坚硬。这样的接法,接一百株活一百株。梨树很脆,培土时要小心,不要碰动它,碰动了就会夭折。

如果采用横竖两刀把砧木劈成十字形的接法,接十株也活不了一株。所以会这样,是砧木开裂,树皮也会开破,里面空虚干燥的缘故。

梨树既已接活,杜砧边上有叶长出,就该去掉。不去掉,养分被分耗,梨树必然长得慢。

凡嫁接梨树,砧木在园圃中的,要用旁生枝作接穗;在院子里的,要用中心枝作接穗。用旁生枝,树型低矮,容易采收果实;用中心枝,树型向上高耸,长在院子里不占低空,不碍事。用近根部的小枝条作接穗,树形好看,但要五年才结果实;用斑鸠脚爪样的结果枝作接穗,三年便结果实,但树形难看。

《吴氏本草》说:“刀箭所伤的疮,哺乳的妇人,都不可吃梨。梨吃多了对人有损害,不是补益的东西。产后坐月子的妇女,病没有好的人,多吃梨没有不发病的。咳嗽喘急冲气的人,尤其要谨慎。”

凡从远地取梨枝作接穗的,剪下后随即在剪口一端三四寸的地方烧一下,也可以走几百里路还能成活。

藏鲜梨的方法: 经过初霜后随即收摘。受霜次数多了,就不能过夏。在屋子地下掘个深深的阴坑,坑底要干燥。就把梨放进坑里,不必覆盖,便可以过夏。摘时一定要好好接着,不能让它受损伤。

凡是酸梨,换过水煮熟,味道就甜美,而且吃了不会伤人。

种栗第三十八

《广志》曰:“栗,关中大栗,如鸡子大。”〔1〕

蔡伯喈曰〔2〕:“有胡栗。”〔3〕

《魏志》云:“有东夷韩国出大栗,状如梨。”〔4〕

《三秦记》曰:“汉武帝果园有大栗,十五颗一升。”〔5〕

王逸曰:“朔滨之栗。”〔6〕

《西京杂记》曰:“榛栗;瑰栗;峄阳栗,峄阳都尉曹龙所献,其大如拳。”〔7〕

【注释】

〔1〕与《类聚》卷八七、《御览》卷九六四“栗”引《广志》有异文。

〔2〕蔡伯喈: 即蔡邕(132—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3〕此条不见今十卷本《蔡邕集》中。《类聚》卷八七、《御览》卷九六四均引有蔡邕《伤故栗赋》,是为有人伤折蔡氏祠前栗树而作,《赋》中并无“胡栗”,可《初学记》卷二八却引作《伤胡栗赋》,该是错字。不过《要术》引作“有胡栗”,当出蔡氏别的文章,不能说是“故”字之误。栗产于我国辽宁以西各地,王逸《荔枝赋》有“北燕 ……之巨栗”,如果“胡”作胡地讲(不作“大”字讲),其产地正属“胡”地。

〔4〕韩国,今本《三国志·魏志》和《后汉书》均作“马韩”。马韩为古代三韩之一,在今朝鲜半岛南部。《三国志·魏志》卷三〇记载马韩“出大栗,大如梨”。《后汉书·东夷传》亦载“马韩 ……出大栗如梨”。“出”,金抄作“生”,他本只剩半字作“山”,据《魏志》、《后汉书》及类书引改正。

〔5〕《类聚》卷八七、《初学记》卷二八、《御览》卷九六四均引到《三秦记》此条,文字基本相同,惟“一升”《类聚》引作“一斗”,《初学记》凡二引亦作“一斗”。启愉按: 汉1升约合今2合,只有200毫升,15颗栗只装满200毫升,这是小栗,而《广志》等所载有如梨如拳的大栗,此既云“大”,似应作“一斗”。“果园”,仅金抄如文,他本均作“栗园”,似是实误。《类聚》等三书均引作“果园”,《插梨》引《三秦记》亦作“汉武果园”。

〔6〕据《类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御览》卷九六四所引,这是出自王逸《荔枝赋》,文作:“北燕荐朔滨之巨栗。”(《初学记》误作“果”)朔滨,朔方边境,据王逸《荔枝赋》所指“北燕”,是今河北北部等地。

〔7〕《西京杂记》记载“栗四”,《要术》少一种“侯栗”。“峄阳都尉”,《御览》卷九六四引作“峄阳太守”,都有问题。启愉按: 峄(·地理志》“东海郡下邳县”),在今江苏邳州西南。汉制,都尉是郡的佐贰官,掌武职,东海郡都尉治所在费县(今山东费县),而峄阳非郡名,不得称“峄阳都尉”或“太守”。何况《种梅杏》引《西京杂记》已有“东海都尉于台”,这里又有“峄阳都尉曹龙”,而峄阳山非东海都尉驻地,汉武帝“初修上林苑时”,各地官员都赶在那时献名果,则东海郡有于台和曹龙两个都尉,尤为可疑。

【译文】

《广志》说:“关中的大栗,像鸡蛋那么大。”

蔡伯喈说:“有胡栗。”

《魏志》说:“东夷韩国出大栗,形状像梨。”

《三秦记》说:“汉武帝果园中有大栗,十五颗装满一〔斗〕。”

王逸说:“朔滨的巨栗。”

《西京杂记》说:“〔 上林苑中〕有榛栗;瑰栗;峄阳栗,是峄阳都尉(?)曹龙所贡献,结的栗子有拳头大。”

栗,种而不栽。栽者虽生,寻死矣。

栗初熟出壳〔1〕,即于屋里埋着湿土中〔2〕。埋必须深,勿令冻彻。若路远者,以韦囊盛之。停二日以上,及见风日者,则不复生矣。至春二月,悉芽生,出而种之。

既生,数年不用掌近。凡新栽之树,皆不用掌近,栗性尤甚也。三年内,每到十月,常须草裹,至二月乃解。不裹则冻死。

《大戴礼·夏小正》曰〔3〕:“八月,栗零而后取之,故不言剥之。”〔4〕

《食经》藏干栗法:“取穰灰,淋取汁渍栗。出,日中晒,令栗肉焦燥。可不畏虫,得至后年春夏。”

藏生栗法〔5〕:“着器中;晒细沙可燥〔6〕,以盆覆之。至后年二月〔7〕,皆生芽而不虫者也。”

【注释】

〔1〕出壳: 指自总苞开裂自然脱落。启愉按: 出壳不是剥出来,应是老熟后苞裂自落,即戴德所说“栗零而后取之”。《本草纲目》卷二九“栗”引《事类合璧》:“其苞自裂而子坠者,乃可久藏;苞未裂者,易腐也。”现在群众叫“拾落果”。

〔2〕板栗怕干,怕热,怕冻。种子干燥容易失去发芽力,温度过高容易霉烂,受冻容易僵死。所以贮藏时必须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要术》说埋在湿土中,《食经》说保藏在有一定湿度的细沙容器中,都是为了避免“三怕”。现在各地采用层积沙藏法,最为稳妥。《要术》、《食经》还进一步就此催芽。

〔3〕《大戴礼》: 亦称《大戴记》、《大戴礼记》,相传西汉戴德编纂。今残缺。

〔4〕《大戴礼记·夏小正》篇“八月”:“‘栗零’。零也者,降也;零而后取之,故不言剥也。”“栗零”是《夏小正》本文,“零也者”以下是戴德的解释,即所谓《大戴传》。“零”指栗老熟后自总苞发育而成的壳斗中自然脱落,即所谓“降也”。由于《夏小正》上一条是“剥枣”(击枣),所以这里申明不是像枣那样要“剥打”,而是拾取。

〔5〕“藏生栗法”仍是《食经》文,《四时纂要·九月》引《食经》正有沙藏栗法,《王氏农书·百谷谱七·栗》也引作《食经》文。

〔6〕“晒细沙可燥”,仅金抄如文,他本讹脱殊甚。“可”是“好”、“合适”的意思,意即沙晒到合适、恰好的程度。这是沙藏保鲜法,沙不要求晒到极燥,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卷一八“栗”说:“栗欲干,莫如曝;欲生收,莫如润沙中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要术》、《食经》都进一步催芽,《要术》讲埋在“湿土中”,《食经》讲埋在有合适湿度的细沙中,其理相同。《食经》有它自己的习用语,“可”即其一例,贾氏则常用“好”字,如“好溜”、“好熟”等等。“可”不是错字,《王氏农书》改为“令”,晒使燥,却错了。

〔7〕明抄等作“二月”,金抄等作“五月”。这是催芽播种,汉魏六朝的“后年”常指后一年,即明年,据上文“至春二月,悉芽生,出而种之”,故从明抄。

【译文】

栗树要种,不能栽。栽的虽然也能成活,但不久便会死掉。

栗子成熟自总苞开裂自然脱落,就〔拾取来〕放在屋里用湿土埋着。必须埋得深些,不要让它冻坏。如果从远地取种的,要用皮袋盛着带回来。栗子停搁着两天以上,以及遇上风和太阳晒,便不能发芽了。到来春二月间,都已发了芽,就拿出来种下。

已经长出的苗株,几年之内都不能〔让人畜〕碰撞它。凡属新栽的树,都不能碰撞,栗树尤其如此。三年之内,每到十月,常常要用草包裹着,到明年二月解掉。不裹便会冻死。

《大戴礼·夏小正》说:“八月,栗子自总苞中自己脱落下来,然后才拾取,所以不〔像枣子那样〕说要打落。”

《食经》藏干栗的方法:“拿秸秆灰〔用热水〕淋取灰汁,浸泡栗子。再捞出来,在太阳底下晒,晒到栗肉完全干燥,可以不怕虫害,而且还能保存到明年春天到夏天。”

保藏鲜栗的方法:“把栗子放入容器里;拿细沙晒到合适的程度,〔和入栗子里,〕再用盆子覆盖在容器口上。到明年二月里,都发芽了,而不生虫。”

榛〔1〕

《周官》注曰:“榛,似栗而小。”〔2〕

《说文》曰:“榛,似梓〔3〕,实如小栗。”

《卫诗》曰:“山有蓁。”〔4〕《诗义疏》云〔5〕:“蓁,栗属。或从木。有两种: 其一种,大小枝叶皆如栗,其子形似杼子〔6〕,味亦如栗,所谓‘树之榛栗’者。其一种,枝茎如木蓼〔7〕,叶如牛李色〔8〕,生高丈余;其核中悉如李,生作胡桃味,膏烛又美〔9〕,亦可食噉。渔阳、辽、代、上党皆饶〔10〕。其枝

茎生樵、爇烛〔11〕,明而无烟。”

栽种与栗同。

【注释】

〔1〕榛: 桦木科的榛(Corylus heterophylla)。果实为小坚果,像橡子,可食用,亦可榨油。但栗为山毛榉科,《诗义疏》说榛属于栗一类,古人因某些相似而混淆,不足为怪。

〔2〕这是《周礼·天官·笾人》的郑玄注文,非《周礼》本文,原无“注”字,殿本《辑要》引有,据加。

〔3〕“榛”,古亦作“”,《说文》“,实如小栗。从木,辛声。”没有“似梓”的说法。但“”字横写就变成了“梓”,“从木辛”也可以讹合为“似梓”。

〔4〕见《诗经·邶风·简兮》,“蓁”作“榛”。邶风、鄘风可泛称为“卫诗”。

〔5〕《御览》卷九七三“榛”引《诗义疏》与《要术》相同而稍简;又引有“陆机《毛诗疏义》”,则内容大不相同。《诗经·简兮》孔颖达疏引陆机《疏》,亦与《诗义疏》大异。《御览》二书并引,其自为二书甚明,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绝不是佚名的《诗义疏》。而清儒总认为后者就是前者,段玉裁谓“贾氏引《草木虫鱼疏》,皆谓之《诗义疏》”,说得很确定。今人亦多承袭其说。胡立初批评为“昧于考索”,试就二书所记细作对比,亦属确评。又,“树之榛栗”是《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的一句。“悉如李”疑应作“悉如栗”,承上文“牛李”误书。

〔6〕杼子: 也叫橡子,即山毛榉科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的果实。别名有栩、柞、栎。西晋崔豹古今注》:“杼实曰橡。”

〔7〕木蓼: 未详。

〔8〕牛李: 鼠李科的鼠李(Rhamnus davurica)。

〔9〕膏烛: 将苇、麻茎、松木片之类缠扎成束,灌以植物或动物性油脂,或掺以植物种子等含油脂的耐燃物质,作成火炬式的“烛”,古称“膏烛”,也叫“庭燎”。

〔10〕渔阳: 郡名,治渔阳县。故治在今北京密云。 辽: 指辽河地区。 代: 郡名,治代县,在今河北蔚县。 上党: 已见上篇。

〔11〕爇(ruò): 烧。

【译文】

《周礼》注说:“榛像栗子,但果实小。”

《说文》说:“榛,像梓树(?),果实像小的栗子。”

《诗经·邶风》的诗说:“山中有蓁。”《诗义疏》解释说:“蓁是属于栗一类的。字也从木写作‘榛’。有两种: 一种,树的大小、枝叶都像栗树,果实形状像杼子,味道也像栗子,就是《诗经》所说‘栽种榛栗’的榛。另一种,枝茎像木蓼,叶子颜色像牛李,树一丈多高;果壳里面完全像李(?),新鲜时有胡桃仁的味道,用来作膏烛很好,也可以吃。渔阳、辽、代、上党都很多。它的枝茎拿来烧火,或者点着当‘烛’,明亮而没有烟。”

榛的栽种方法和栗相同。

柰、林檎第三十九

《广雅》曰〔1〕:“橏、、,柰也。”

《广志》曰〔2〕:“柰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柰〔3〕,酒泉有赤柰〔4〕。西方例多柰,家以为脯,数十百斛以为蓄积,如收藏枣栗。”

魏明帝时〔5〕,诸王朝,夜赐冬成柰一奁〔6〕。陈思王《谢》曰〔7〕:“柰以夏熟,今则冬生;物以非时为珍,恩以绝口为厚。”诏曰〔8〕:“此柰从凉州来〔9〕。”

《晋宫阁簿》曰〔10〕:“秋有白柰。”

《西京杂记》曰:“紫柰,绿柰。”〔11〕

别有素柰,朱柰。〔12〕

《广志》曰:“里琴,似赤柰。”〔13〕

【注释】

〔1〕《广雅》,原作《广志》,误题。罗列各字指说同一事物,正是《广雅》的体例,事实上也正见于《广雅·释木》,文作:“、、,也。”故为改正。王念孙《广雅疏证》说此条与柰无关,四字指的都是“死木”,由于“柰”俗也写作“”,故误认死木的“”为果树的“柰”。惟《玉篇·木部》也有“,柰也”的解释,如果《玉篇》采自《广雅》,则《广雅》原作“柰也”。

〔2〕“《广志》曰”,原作“又曰”,由于上条已误题为《广志》,因此本条题作“又曰”,其实本条才是《广志》文,今改正。此条《类聚》卷八六、《初学记》卷二八、《御览》卷九七〇都有引到,详简不一。

〔3〕张掖: 郡名,治所在今甘肃张掖。

〔4〕酒泉: 郡名,治所在今甘肃酒泉。

〔5〕魏明帝: 曹叡,曹魏第二主,227—239年在位。曹植死于232年。

〔6〕“冬成柰”,仅金抄如文,他本均作“东城柰”。据下文“冬生”及曹植称“冬柰”,故从金抄。又《类聚》卷八六引梁刘孝仪《谢始兴王赐柰启》称:“子建畅其寒熟。”“寒熟”亦即“冬成”。

〔7〕《曹子建集》(《四部丛刊》本)卷八载有《谢赐柰表》,是:“即夕殿中虎贲宣诏,赐臣等冬柰一奁 ……”以下同《要术》,末后有“非臣等所宜荷之”。

〔8〕《初学记》卷二八、《御览》卷九七〇都引到此诏(有错字),并说“道里既远,来转暖,故柰变色”。

〔9〕凉州: 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10〕《晋宫阁簿》: 《隋书·经籍志》不著录,各类书亦无引录,但另引有《晋宫阁名》、《晋宫阁记》等不少,当是同类之书,但原书已佚,无可查考。《御览》卷九七〇引有《晋宫阁名》,是:“华林园有白四百株。”华林园在西晋都城洛阳。后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一“景林寺”条记载华林园有“柰林”。

〔11〕《西京杂记》记载是“柰三”,《要术》少“白柰”一种,可能因上项资料已有引到而省去。

〔12〕此条是贾氏掇举柰的不同名目。“素柰”有左思《蜀都赋》的“素柰夏成”(见《文选》卷四)。“朱柰”有《初学记》卷二八引孙楚《井赋》的“沉黄李,浮朱柰”。

〔13〕“里琴,似赤柰”,仅金抄如文;明抄等误作“理琴以赤柰”,遂使有人误解为用赤柰来理琴瑟。“里琴”或“来禽”都是林檎的异名,“以”必须是“似”,《类聚》卷八七、《御览》卷九七一“林檎”引《广志》均作“似”。

【译文】

《广雅》说:“橏(zhǎn)、(yǎn)、(ōu),都是柰。”

《广志》说:“柰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各地大都产柰多,各家都作成柰脯,几十到百斛地积蓄着,像收藏干枣、栗子一样。”

魏明帝时,各封王来朝见他,夜间每人赏赐了一匣冬成柰。陈思王曹植《谢赐柰表》说:“柰是夏天成熟的,现在竟然冬天还新鲜的;像这样过了时令的东西才很珍贵,而陛下割舍着来赏赐,恩情更是隆厚。”回答的诏书说:“这柰是从凉州来的。”

《晋宫阁簿》说:“秋天有白柰。”

《西京杂记》说:“ 〔 上林苑中〕有紫柰,绿柰。”

另外还有素柰、朱柰。

《广志》说:“里琴,像赤柰。”

柰、林檎不种〔1〕,但栽之。种之虽生,而味不佳。

取栽如压桑法。此果根不浮秽,栽故难求,是以须压也。

又法: 于树旁数尺许掘坑,泄其根头,则生栽矣。凡树栽者,皆然矣。

栽如桃李法。

林檎树以正月、二月中,翻斧斑驳椎之,则饶子。

作柰法: 拾烂柰,内瓮中,盆合口,勿令蝇入。六七日许,当大烂,以酒淹,痛抨之,令如粥状。下水,更抨,以罗漉去皮、子。良久,清澄,泻去汁,更下水,复抨如初,嗅看无臭气乃止〔2〕。泻去汁,置布于上,以灰饮汁,如作米粉法〔3〕。汁尽,刀〔4〕,大如梳掌,于日中曝干,研作末,便成。甜酸得所,芳香非常也。

作林檎法: 林檎赤熟时,擘破,去子、心、蒂,日晒令干。或磨或捣,下细绢筛;粗者更磨捣,以细尽为限。以方寸匕投于碗水中,即成美浆。不去蒂则大苦,合子则不度夏,留心则大酸。若干噉者,以林檎一升,和米二升〔5〕,味正调适。

作柰脯法: 柰熟时,中破,曝干,即成矣。

【注释】

〔1〕柰: 即苹果。 林檎: 即沙果,也叫花红。《广志》的“里琴”,即林檎,古又名“来禽”。

〔2〕此下疑有脱文,因为在瓮中吸去水分、割成薄片又拿出来很不方便,这时该倾倒在大盆中沉淀,做上项操作就很方便。下文说“如作米粉法”,卷五《种红蓝花栀子》“作米粉法”正是“贮出淳汁,着大盆中”,然后再澄清、去水、吸湿、刀割“如梳(掌)”。所以,这下面宜有“贮出,着大盆中,清澄”,而被脱漏。

〔3〕见卷五《种红蓝花栀子》“作米粉法”。

〔4〕“刀”,各本讹作“刀郦”或“力”、“刀剔”,《王氏农书·百谷谱七·柰林檎》引《要术》作“刀”,是。

〔5〕“米”,各本均作“米面”,米面不能生吃,《种枣》“酸枣法”有“远行用和米”,《种梅杏》“杏李法”有“及和米”,据改。

【译文】

柰和林檎都不用种子种,而只是用栽子栽。种的虽然也能成活生长,但果实的味道不好。

取得栽子的方法,可以采用像桑枝一样的压条法。这两种果树近地面的侧根难得发生根蘖苗,所以天然的树栽难得,必须采用压条的方法取得树栽。

还有一个取栽的方法: 在离开树旁几尺的地方掘个坑下去,〔切断侧根,〕露出根头,〔促使伤口萌发不定芽,〕长成根蘖苗,就可以切取来作新栽了。凡是不易取栽的树,都可以采用这个办法。

移栽的方法和桃李一样。

林檎树在正月、二月里,用斧背花花驳驳地在树上搥打,会多结果实。

作柰的方法: 拾得烂柰,放入瓮子里,用盆子把瓮口盖严,不要让苍蝇进去。六七天后,便会大烂,倒进酒去淹没着,用力搅拌抨击,让它成为稀粥那样。加水,再用力抨击,拿筛罗漉去果皮和籽子。过了很久,澄清之后,倒去上面的清汁,又加水,再像原先一样的抨击,一直到嗅着没有臭气才停手。〔然后倒出来在大盆里盛着,让它澄清。〕再倒去上面的清汁,用布盖在上面,〔布上〕加灰使吸去水液,像作米粉的做法。水液吸干了,用刀划成像梳把的薄片,在太阳底下晒干,研成粉末,便成功了。这种柰,甜酸合适,又很芳香,不是寻常的东西。

作林檎的方法: 林檎红熟的时候,摘来劈破,去掉种子、果心和蒂,在太阳底下晒干。把它磨碎或捣碎,用细绢筛子筛下粉末;粗的再磨再捣,到全都弄成细粉为止。抄一方寸匕的粉末投入一碗水里,便成了好饮浆。不去掉果蒂味道太苦,连着种子不能过夏,留着果心太酸了。如果要吃干的,用一升林檎,和上二升米,味道正合适。

作柰脯的方法: 柰成熟时,拿来中半破开,晒干,便成功了。

种柿第四十

《说文》曰:“柿〔1〕,赤实果也。”

《广志》曰:“小者如小杏。”〔2〕又曰:“枣,味如柿。晋阳,肌细而厚,以供御。”〔3〕

王逸曰:“苑中牛柿。”〔4〕

李尤曰:“鸿柿若瓜。”〔5〕

张衡曰:“山柿。”〔6〕

左思曰:“胡畔之柿。”〔7〕

潘岳曰:“梁侯乌椑之柿。”〔8〕

【注释】

〔1〕《说文》作“”,今写作“柿”。

〔2〕《御览》卷九七一“柿”引《广志》作:“柿有小者如杏。”

〔3〕本条《御览》引于卷九七三“枣”。枣,即柿树科的君迁子。君迁子是嫁接柿的主要砧木,贾氏即用以嫁接柿。晋阳,今山西太原。“肌”,各本误作“脃”或“肥”,据《御览》引改正。

〔4〕《御览》卷九七一引作王逸《荔支赋》,是:“宛中朱柿。”“宛”是地名,即今河南南阳。“宛”、“苑”古通,《要术》写作“苑”,仍指南阳。《本草衍义》:“华州有一等朱柿,比诸品中最小,深红色。”《要术》“牛柿”,疑应作“朱柿”。

〔5〕《御览》卷九七一引作李尤《七款》,文同。“若”,各本均误作“苦”,据《御览》引改正。惟“七”是一种文体,称“七体”,《后汉书·李尤传》称其著有《七叹》等篇,“七款”疑是“七叹(歎)”的形似之误。

〔6〕“山柿”,出张衡《南都赋》,《文选》卷四载该赋:“乃有樱、梅、山柿 ……”

〔7〕“胡畔之柿”,左思魏都、蜀都、吴都《三都赋》中不见此句,未详所出。

〔8〕见潘岳《闲居赋》(《文选》卷一六)。乌椑(bēi),即椑柿,果汁可染渔网、漆雨具等,又名漆柿,即柿树科的油柿(Diospyros kaki var. sylvestris),是柿的变种。

【译文】

《说文》说:“柿是果肉全红的果子。”

《广志》说:“小的像小杏子。”又说:“枣,味道像柿子。晋阳枣,果肉细厚,是进贡皇家的。”

王逸说:“宛中的〔朱〕柿。”

李尤说:“大柿像瓜那样大。”

张衡说:“有山柿。”

左思说:“胡畔的柿。”

潘岳说:“梁侯乌椑的柿。”

柿,有小者,栽之;无者,取枝于枣根上插之,如插梨法。

柿有树干者,亦有火焙令干者〔1〕。

《食经》藏柿法:“柿熟时取之,以灰汁澡再三度。干令汁绝,着器中。经十日可食。”

【注释】

〔1〕干: 启愉按: 这里“干”是指脱涩,本草书上多称脱涩为“干”。《王氏农书·百谷谱七·柿》:“又有烘柿,〔烘后〕器内盛之,待其红软,其涩自去,味甘如蜜。”柿有甜柿、涩柿两大类。甜柿在树上自然脱涩,成熟后摘下来就可以吃,这就是《要术》说的树上干的一类。涩柿必须经过人工脱涩才能吃,这就是《要术》说的火焙干的一类。下文引《食经》浸泡在灰汁中,也是一法。目的都在破坏果皮的细胞组织,使不能行正常呼吸作用,经过一定的日子后,使果肉完成由可溶性单宁转化为不可溶性单宁的过程,就达到脱涩的目的,可以吃了。

【译文】

柿的繁殖,有现成的小树,就掘来移栽;没有,就切取枝条在枣近地面的短截桩上嫁接,像接梨的方法一样。

柿子有在树上自然干的,也有用火焙干的。

《食经》藏柿的方法:“柿子成熟时,拿来在灰汁中再三次浸泡过。〔拿出来,〕到灰汁全干时,再放入盛器中。经过十天,就可以吃了。”

安石榴第四十一

陆机曰:“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涂林,安石榴也。”〔1〕

《广志》曰:“安石榴有甜酸二种。”

《邺中记》云:“石虎苑中有安石榴,子大如盂碗,其味不酸。”

《抱朴子》曰:“积石山有苦榴。”〔2〕

周景式《庐山记》曰〔3〕:“香炉峰头有大磐石,可坐数百人,垂生山石榴。三月中作花,色如石榴而小淡,红敷紫萼,烨烨可爱。”〔4〕

《京口记》曰〔5〕:“龙刚县有石榴。”〔6〕

《西京杂记》曰有“甘石榴”也〔7〕。

【注释】

〔1〕《类聚》卷八六、《御览》卷九七〇及《本草图经》均引作陆机《与弟云书》,文同(“石”《类聚》作“熟”),惟“涂林”不重文,重文“涂林”是安石榴的异名,不重文则是地名。《本草纲目》卷三〇引《博物志》:“汉张骞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安石国即安息国,在今伊朗东北部,张骞赴西域时为全盛期,领有伊朗高原全部及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安石榴,即石榴,传说得自西域安石国,故名。

〔2〕此条不见今本《抱朴子》。积石山: 在青海东南部,延伸至甘肃南部边境。“苦榴”,各本同。《本草纲目》卷三〇“安石榴”说:“实有甜、酸、苦三种。《抱朴子》言苦者出积石山,或云即山石榴也。”前此之本草医书无苦石榴记载,李时珍也未必得见有“苦榴”这条的《抱朴子》,当是根据《要术》演为此说。惟石榴亦名“若榴”,“若”、“苦”二字相差极微,《要术》中每有彼此互误,“苦榴”是否“若榴”之误,已无可查证。

〔3〕《庐山记》: 各家书目不著录,书已佚。周景式,字里未详。惟《御览》卷九一〇“猴”引有周景式《孝子传》说“余尝至绥安县”云云,据胡立初就绥安置县时期考证,周当是南朝宋齐间人。庐山,即今江西庐山。

〔4〕《初学记》卷二八、《御览》卷九七〇都引到《庐山记》这条。“三月”,仅金抄如字,二书引同,他本作“二月”,太早,盖石榴入夏始花也。

〔5〕《京口记》: 《隋书·经籍志二》著录“《京口记》二卷,宋太常卿刘损撰”。但新旧《唐书》艺文志撰人均作“刘损之”,而《类聚》又引作刘祯,《御览》又引作刘桢,莫可究诘。书已佚。惟《京口记》可疑,也许是《襄国记》之误,见下注。

〔6〕《京口记》此条,类书未引,可疑。启愉按:“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镇江,为刘裕世居籍里。自刘裕称帝(宋武帝),京口遂成重镇,《京口记》乃记其里闾山川胜迹之书。《御览》引其记北固山,即在京口城北,“京口”不可能有属县“龙刚县”。且龙刚县始置于晋,属桂林郡(见《晋书·地理志下》),与京口根本不相干。《御览》卷九七〇引有:“《襄国记》曰:‘龙岗县有好石榴。’”与《要术》此条内容相同。襄国即今河北邢台,为后赵石勒所都,石虎迁都于邺,改为襄国郡。据《晋书·地理志》称,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各国所建郡县,“并不可知”,《襄国记》和《邺中记》都是后赵的京都志,则后赵曾在襄国京畿建置有龙岗(刚)县,而史志不载,当亦为作史者所未审。“襄国”二字残烂后,很容易错成“京口”,怀疑《京口记》很可能是《襄国记》之误。

〔7〕《西京杂记》只有“安石榴”三字。

【译文】

陆机说:“张骞作为汉使出使外国十八年,得到涂林。涂林(?),就是安石榴。”

《广志》说:“安石榴有甜酸两种。”

《邺中记》说:“石虎园林中有安石榴,果实有茶缸或饭碗那么大,味道不酸。”

《抱朴子》说:“积石山有苦榴。”

周景式《庐山记》说:“香炉峰顶上有一块坚厚而平的大磐石,可以坐几百人,上面长着山石榴,向下面斜挂着。三月中开花,颜色像石榴花,稍微淡些,红色的柎,紫色的萼,灿灿可爱。”

《京口记》说:“龙刚县有石榴。”

《西京杂记》说的〔上林苑中〕有“甘石榴”。

栽石榴法: 三月初,取枝大如手大指者,斩令长一尺半,八九枝共为一窠,烧下头二寸〔1〕。不烧则漏汁矣。掘圆坑,深一尺七寸,口径尺。竖枝于坑畔,环圆布枝,令匀调也。置枯骨、礓石于枝间,骨、石,此是树性所宜。下土筑之。一重土,一重骨石,平坎止。其土令没枝头一寸许也。水浇常令润泽。既生,又以骨石布其根下,则科圆滋茂可爱。若孤根独立者,虽生亦不佳焉。

十月中,以蒲、藳裹而缠之。不裹则冻死也。二月初乃解放。

若不能得多枝者,取一长条,烧头,圆屈如牛拘而横埋之〔2〕,亦得。然不及上法根强早成。其拘中亦安骨石。

其根栽者,亦圆布之,安骨石于其中也。

【注释】

〔1〕烧下头二寸: 《要术》对插条或接穗采用烧下头二三寸的方法有不少处。石榴的繁殖方法,现在也多采用扦插法。插条中贮藏营养物质的多少和动态,与插条的再生能力有密切关系,烧下头据说可以防止养分的走失,现在果农仍有采用者(烧截断的主根)。另外,可以防止微生物的侵害。

〔2〕圆屈如牛拘而横埋之: 将插条盘成一圈的横埋扦插法,现在叫“盘状扦插”或“盘枝扦插”,西北等地在繁殖石榴时仍有采用。

【译文】

栽石榴的方法: 三月初,切取像拇指粗细的枝条,截成一尺半长,八九枝作为一窠,每枝都将下头二寸烧一下。不烧的话,液汁就会漏掉。在地里掘一个圆坑,一尺七寸深,口径一尺。拿枝条竖立在坑边缘,环绕着坑周围布放插条,让它们排列均匀。在插条中间放入枯骨和砾石,枯骨和砾石,这是和树的生长习性相宜的。然后填进土,筑实。一层土,搁一层枯骨砾石,到平坑口为止。填进的土,让它盖没枝条上端一寸左右。浇水,时常保持润泽。成活长出之后,又用枯骨砾石布放在根旁边,科丛就围成圆形,滋长茂盛可爱。如果是一根孤枝单独插植的,就是成活了也长不好。

十月中,用蒲草或藁秆缠裹着保暖。不缠裹便会冻死。到二月初,再解掉它。

假如不能得到许多枝条的,可以取一根长枝条,也烧过下头,盘曲成圆形,像牛鼻圈一样,横埋在地里,也可以。然而不如上面方法的根系强壮和长成得早。圈里面也要放置枯骨和砾石。

如果斫取根蘖苗来栽的,也在坑里作圆形布置,中间放进枯骨和砾石。

种木瓜第四十二

《尔雅》曰:“楙,木瓜。”〔1〕郭璞注曰:“实如小瓜,酢,可食。”

《广志》曰:“木瓜,子可藏;枝可为数号,一尺百二十节〔2〕。”

《卫诗》曰:“投我以木瓜。”〔3〕毛公曰:“楙也。”《诗义疏》曰:“楙,叶似柰叶,实如小瓜,上黄,似着粉,香。欲啖者,截着热灰中,令萎蔫,净洗,以苦酒、豉汁、蜜度之,可案酒食。蜜封藏百日,乃食之,甚益人。”〔4〕

【注释】

〔1〕见《尔雅·释木》,正注文并同《要术》。木瓜,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长椭圆形,淡黄色,味酸涩,有香气。学名未统一,或以为就是榠樝(Chaenomeles sinensis),也有认为榠樝是另一种。

〔2〕“枝可为数号,一尺百二十节”: 启愉按: 节是“策”的意思,如果泥于枝上的节,不但不可能,文意也不连贯。《淮南子·主术训》:“执节于掌握之间。”高诱注:“节,策也。”段玉裁注《说文》“策”字:“曰算,曰筹,曰策,一也。”“策”就是古时用以计算的筹子,“数号”就是计数的筹码。一根筹子为一策,所以“百二十节”就是一百二十根筹子。“一尺”,指一百二十根筹子叠起来的高度,夸张其片薄积多的情况。

〔3〕《诗经·卫风·木瓜》句。毛《传》作:“木瓜,楙木也。”

〔4〕《御览》卷九七三引《诗义疏》较简而多误。《诗经》孔颖达疏、《尔雅》邢昺疏常引陆机《疏》云云,但“木瓜”均无引,今本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亦无此条。释“木瓜”二书一有一无,说明二书并非等同。而丁晏即以《要术》此条辑入陆机《疏》,清儒多认为《诗义疏》就是陆机《疏》,其实不妥。

【译文】

《尔雅》说:“楙(mào),是木瓜。”郭璞注解说:“果实像小瓜,有酸味,可以吃。”

《广志》说:“木瓜,果实可以渍藏;树枝可以作算筹,一百二十根筹子叠起来只有一尺高。”

《诗经·卫风》的诗说:“赠给我木瓜。”毛公解释说:“木瓜就是楙。”《诗义疏》说:“楙的叶子像柰叶,果实像小(lián)瓜,上面黄色,像敷着粉,有香气。要吃的话,横切开来埋在热灰中,让它变萎软,拿出来洗干净,在醋、豉汁和蜜调和的液汁里浸泡过,可以下酒食。用蜜封藏一百天,再吃,对人很有益。”

木瓜,种子及栽皆得,压枝亦生。栽种与桃李同。

《食经》藏木瓜法:“先切去皮,煮令熟,着水中,车轮切。百瓜用三升盐,蜜一斗渍之。昼曝,夜内汁中。取令干,以余汁密藏之〔1〕。亦用浓杬汁也〔2〕。”

【注释】

〔1〕“密藏”,各本均作“蜜藏”,误;金抄原亦作“蜜”,后校改作“密”。

〔2〕杬: 杬木,当是山毛榉科栎属(Quercus)的植物。其树皮浸出液富含鞣质,红色,可以渍藏果子防腐和腌咸鸭蛋。

【译文】

木瓜,种种子和取栽来栽都可以,压条也能成活。栽种的方法与桃李相同。

《食经》藏木瓜的方法:“先切去皮,煮熟,横切成圆片,放在水里面。一百个瓜用三升盐、一斗蜜浸着。白天漉出来晒,夜间仍然浸在汁里。最后让它干萎,再用剩下的汁紧密封藏。也可以用浓的杬皮汁浸渍。”

种椒第四十三

《尔雅》曰:“檓,大椒。”〔1〕

《广志》曰:“胡椒出西域。”

范子计然》曰:“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2〕

按: 今青州有蜀椒种,本商人居椒为业,见椒中黑实,乃遂生意种之。凡种数千枚,止有一根生。数岁之后,便结子〔3〕,实芬芳,香、形、色与蜀椒不殊,气势微弱耳。遂分布栽移,略遍州境也。

【注释】

〔1〕见《尔雅·释木》。

〔2〕《类聚》卷八九、《御览》卷九五八“椒”及《证类本草》卷一三“秦椒”都引到《范子计然》此条,文较详。《要术》的椒是芸香科的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蜀椒、秦椒: 或说都是花椒,因产地不同而分名。本草书以秦椒为花椒,而蜀椒又名川椒、巴椒,另列一目。《尔雅》的“大椒”,或说就是秦椒,以其果实较大。又有以为蜀椒、秦椒是与花椒同属的竹叶椒〔Z. armatum(Z. planispinum)〕,为常绿灌木(花椒是落叶灌木),果实似花椒,可作花椒的代用品,但气味较劣。武都,山名,在今四川绵竹。天水,郡名,汉置,有今甘肃天水等地。天水之名始于汉,春秋时的“范子计然”无由知之,则其书似为伪托。

〔3〕花椒雌雄异株,单株无由结实,则传说只长出一株,不确。

【译文】

《尔雅》说:“檓(huǐ),是大椒。”

《广志》说:“胡椒出在西域。”

《范子计然》说:“蜀椒出在武都,秦椒出在天水。”

〔思勰〕按: 现在青州有蜀椒的种,原来是有一商人囤积蜀椒做生意,看见椒中的黑色种子,便转念头要种它。一共种了几千颗,只长出一株树苗。几年之后,便结出果实;果实芬芳,香气、形状、色泽都跟蜀椒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势头稍微弱一些。此后分布引种开来,差不多遍布了青州一州。

熟时收取黑子。俗名“椒目”。不用人手数近捉之,则不生也〔1〕。四月初,畦种之。治畦下水,如种葵法。方三寸一子,筛土覆之,令厚寸许;复筛熟粪,以盖土上。旱辄浇之,常令润泽。

生高数寸,夏连雨时,可移之。移法: 先作小坑,圆深三寸;以刀子圆 椒栽,合土移之于坑中,万不失一。若拔而移者,率多死。

若移大栽者,二月、三月中移之。先作熟蘘泥,掘出即封根,合泥埋之。行百余里,犹得生之。

此物性不耐寒,阳中之树,冬须草裹。不裹即死。其生小阴中者,少禀寒气,则不用裹。所谓“习以性成”〔2〕。一木之性,寒暑异容;若朱、蓝之染,能不易质?故“观邻识士,见友知人”也。

候实口开,便速收之。天晴时摘下,薄布曝之,令一日即干,色赤椒好〔3〕。若阴时收者,色黑失味。

其叶及青摘取,可以为菹;干而末之,亦足充事。

《养生要论》曰〔4〕:“腊夜令持椒卧房床旁,无与人言。内井中,除温病。”〔5〕

【注释】

〔1〕“不用人手数(shuò)近捉之,则不生也”: 启愉按: 花椒种子只能阴干,不宜曝晒,否则会使种子油分挥发,影响发芽力。但种子的外壳也多含油质,不利于水分的透入,现在有的地方种前还要加以碱水浸泡,用手搓洗的脱脂处理,使之易于透水发芽。《要术》所说即使确实有手摸了不发芽的事情,也只能是和其他原因凑合在一起,恐怕不是手摸之过。

〔2〕习以性成: 启愉按: 生物的遗传性有保守性的一面,就是生物在长期生长发育中逐渐同化外界条件所形成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它的对立面,就是变异性的一面,就是生物体因外界条件的变化,因而产生与自己不完全相似的变异。“习以性成”虽然包含着这两方面的情况,但这里是突出变异性的一面的。贾氏认为“性”是可变的,卷三《种蒜》列举的大蒜、芜菁、豌豆、谷子的种种变化现象,都是变异性的很好例证。这里再就椒树的变异加以分析说明。所谓“习”,指的就是椒树从幼龄期就得到寒冷环境的锻炼,所谓“性成”,就是因锻炼而形成了与原来不同的增强抗寒能力的特性。形成这种特性的原因是阴冷的气候条件,《要术》明显指出此特性是后天获得的,不是先天固有的,正说明环境变化可以产生变异。

〔3〕这是花椒果实采收和保质保量的合理措施,所说完全正确,在今天也是不能违背的。

〔4〕《养生要论》: 《隋书·经籍志》不著录,但医方类著录有《养生要术》一卷,无撰人姓名,未知是否同一书。书已佚。

〔5〕《四时纂要·十二月》、《类聚》卷五、《御览》卷三三“腊”都引到这条,但书名互异。“卧房床旁”,三书都引作“卧井旁”。“温病”,金抄、明抄同,他本作“瘟病”。

【译文】

花椒成熟时,收取里面黑色的种子。俗名“椒目”。不要让人用手常常捉摸它,那会不发芽的。四月初,畦种育苗。作畦,浇水,同种葵的方法一样。三寸见方下一颗种子,筛细土盖在上面,盖一寸左右厚;再筛上熟粪盖在土上。旱时就浇水,常常保持润泽。

苗长到几寸高,夏天遇到连雨的时候,可以移栽。移栽的方法:先掘个小圆坑,口径和深都是三寸;用刀子在秧苗周围绕圈切割下去,连同宿土一并挖出来,移栽到坑里,万无一失。如果拔出来移栽,大多会死去。

要是移栽大株的栽子,在二月、三月里移栽。先作好用稿秆和熟的泥,植株掘出来后,就用这种和熟的泥封裹根部,连泥埋到坑里。这样封裹过的树栽,可以搬运一百多里还能成活。

花椒这种植物本性不耐寒,原来长在阳地上的树,冬天必须用草包裹。不裹便会冻死。长在比较阴冷地方的树,从小经受了寒冷的锻炼,就不必包裹。这就是所谓“习惯形成本性”。一棵树的性质,由于寒温的环境不同,植物耐寒能力的表现也不同;正像布帛放入红色或蓝色的染液里,能不改变颜色吗?所以,“看邻居可以推知某人的品质,看朋友可以推知某人的为人”〔道理是一样的〕。

等到果实裂开了口子,便赶快收获。趁天晴时摘下来,薄薄地摊开着晒,要尽一天之内晒干,这样颜色就红,品质也好。如果在阴天摘下,颜色会变黑,香味也会失去。

花椒叶子趁青嫩时采摘来,可以腌作菹菜;晒干研成粉末,也可以作香料供食。

《养生要论》说:“腊日的夜里,叫人拿着花椒,睡在卧房床边,不要同人说话。〔早晨起来〕丢进井里,辟除温病。”

种茱萸第四十四

食茱萸也;山茱萸则不任食。〔1〕

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处。凡于城上种莳者,先宜随长短掘堑,停之经年,然后于堑中种莳,保泽沃壤,与平地无差。不尔者,土坚泽流,长物至迟,历年倍多,树木尚小。

候实开,便收之,挂着屋里壁上,令荫干,勿使烟熏。烟熏则苦而不香也。

用时,去中黑子。肉酱、鱼鲊〔2〕,偏宜所用。

《术》曰:“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饮此水者,无温病。”〔3〕

《杂五行书》曰:“舍东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

又《术》曰:“悬茱萸子于屋内,鬼畏不入也。”

【注释】

〔1〕食茱萸: 芸香科,学名Zanthoxylum ailanthoides,与花椒同属。果实为裂果,红色,味辛香,供食用。又名“子”。 山茱萸: 山茱萸科,学名Macorcarpium officinalis。核果红色,甘酸,果肉供药用,不作食用。

〔2〕鱼鲊(zhǎ): 一种鱼肉中糁以米饭,经过乳酸发酵酿制成的荤食品,带有酸香味。卷九有《作鱼鲊》专篇,各种鲊全用茱萸调味。

〔3〕此条与本节末尾引《术》文,类书均未引。此条中“温病”,金抄、明抄同,他本作“瘟病”。

【译文】

这指的是食茱萸;山茱萸是不好吃的。

二月、三月里移栽。宜于栽在旧城墙、堤岸、土丘等比较高燥的地方。凡是栽在城墙上的,先要随着需要的长短掘一条坑沟,搁着过一两年之后,再移栽到沟里。这样,沟里保住了墒,土也肥沃,与平地没有差别。不然的话,地土坚硬,水分也流失了,植株生长很慢很慢,经过许多年岁,树木还是小小的。

等到果实裂开时,便收回来,挂在屋内墙壁上,让它阴干,但不能被烟熏。烟熏了味道变苦,又没有香气。

食用时,去掉里面的黑子。用在肉酱、鱼鲊中,特别相宜。

《术》说:“井边上宜于种茱萸;茱萸的叶子落到井中,饮用这种井水的,不害温病。”

《杂五行书》说:“房屋东边种三株白杨、三株茱萸,延年益寿,可以辟除祸害。”

又《术》说:“在屋里挂着茱萸子,鬼害怕不敢进来。”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