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亨 几夥

何如曰那亨。方氏《通雅》云即晋人“宁馨”之转。今人或云能亨,或云那向。盖“馨”转为“亨”,“亨”又转为“向”也。又谓“几何”曰“几夥”,见《正字通》。夥音祸,多也。今呼如“虾”去声。

宁可 能可

俗呼宁可作寧可。案,《说文》:“寧,愿词也。”徐铉云:“今俗言‘宁可如此’为‘寧可’。”则五代时已然。又呼作能可,读“能”作上声。按《广韵·四十三等》有“能”字,注:“夷人语,奴等切。”太白《游洞庭》诗:“耐可乘流直上天。”又,《秋浦歌》:“耐可乘明月。”耐,古能字。见郑氏《礼记注》、师古《汉书注》。 明田汝成谓杭人言“宁可”曰“耐可”,音如“能可”,本此。

忒杀 色界反

太甚曰忒杀,见《辍耕录》:“秀州有金方所作诗云:‘尔家忒煞欠扶持。’”煞与杀同。 袁子让《字学元元》引《唾玉集》:“俗语切脚云‘忒杀’曰‘大’,盖犹‘不可’为‘叵’之类。”元人传奇有“忒风流”、“忒杀意”等语。

无谓

无益曰无谓,见范雎《献秦王书》:“若将不行,则久留臣无谓也。”

黄六

事不的曰黄六。张萱疑耀》云:“勾栏诨语,绐人曰‘黄六’,以黄巢行六而多诈也。”

杜园

王勉夫《野客丛书》云:“观杜田、杜园之说,杜者,犹言假也。”今吾俗有杜田王、杜园物之称。

欺谩

小儿被人欺,曰欺谩,见《史·始皇本纪下》:“慑伏谩欺以取容。”《汉·朱博传》:“谓功曹曰:‘欺谩半言,断头矣。’”扬子《方言》:“楚郢谓欺谩为眠娗。”东坡《和子由蚕市》诗:“野人喑哑遭欺谩。”又,《调水符》诗:“欺谩久成俗。”《次韵感雨》诗:“空腹容欺谩。”《说文》“谩”注:“欺也。”

夯声 打夯

大言相恐曰夯声。按,《字汇》:“夯,呼讲切,近‘壑’上声。人用力以(坚)〔肩〕举物也。”吕云孚《六书辨正》云:“夯,音烘。北人以大木丈余,平其两端,中凿数十孔,众手举以实土,曰夯。”今俗筑基钉桩作“儿郎伟”声曰打夯。楼攻媿云:“儿郎伟犹言儿郎懑。” 言夯声者,盖为力未用而先发声之意。

毄力

劳碌曰毄力。案,《广韵》“勤苦用功曰毄”,音吃。《汉书》:“攻苦毄淡。”字本作 。

逃走

逃窜曰逃走,见《韩诗外传》:“孔子曾子曰:‘小捶则待笞,大杖则逃走。’”亦见《家语·六本篇》。 又,《汉书·王夫人悼后传》:“媪即与翁须逃走,之平乡。”本以“逃”字为句。翁须,悼后小字。 《宋书·朱龄石传》:“父绰,逃走归桓温。”《北史·齐神武(记)〔纪〕》:“今年孙腾逃走。”

相打

手搏格斗曰相打,见《晋书·诸葛长民传》:“夜眠中,每惊起跳踉,如与人相打。”《宋书·黄回传》:“于东阳门外与人相打。”

告示

官府出晓谕曰告示,见《荀子》:“仁者好告示人。”《汉书·谷永传》注:“丁宁,谓再三告示。”

交代

交卸物与人,曰交代;官府新旧接授,亦曰交代,见《汉书·盖宽饶传》:“及岁尽交代。”宽饶时为卫司马。 山谷有《劝交代张和父酒》诗。

告老 告终养

致仕曰告老,见杨炯《伯母李氏墓志》:“及公乞骸告老。”铭云:“公之告老,返维桑兮。”乐天诗:“年衰须告老。”苏明允《君奭书义》云:“召公之意,欲告老而归也。”蔡传云:“召公告老而去,周公留之。”亲老乞归曰告终养,见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丁艰 丁忧 起复

亲丧曰丁艰。案,隋薛 《寄弟书》:“吾幼丁艰。”酷似泛言之。潘岳《怀旧赋序》:“余既有私艰。”五臣注:“家难。”谓所遭父丧也。傅咸《赠何劭王济诗序》云:“历试无效,且有家艰。”刘滔母孙氏作《悼艰赋》。《世说》:“袁耽时居艰。”皆谓父母丧也。《梁书·顾协传》:“自丁艰忧,遂终身布衣蔬食。”又,《萧琛传》:“母忧去官,又丁父艰。”潘岳作《杨仲武诔》云:“德宫之艰,同次外寝。”案,《诔》序谓妻死于德宫里。是“艰”字亦可用之妻也。俗亦曰丁忧。“忧”字本《尚书》“宅忧”之文。《梁书·张率传》:“丁所生母忧。”秦少游《与参寥书》云:“莘老寿安,君竟不起,子实遂丁忧。”服满即吉,及病痊就官,曰起复,此相沿之误。古所谓起复,即夺情也,详王勉夫《野客丛书》。

当家

职掌家事曰当家,见《史·始皇本纪》:“百姓当家则力农。”《北史·房豹传》:“兄子彦询病卒,豹以为失当家之宝。”乐天诗:“当家美事堆身上。”盖即《曲礼》“当室”之意。任渊注《山谷》诗“故应当家有季子”云“当”字去声,未知何据。

当官 官司

以事役于官曰当官。案,《左传》:“当官而行,何强之有?”本指居官者言。《梁书·到洽传》:“当官从事,介然无私。”庾肩吾诗:“治粟善当官。”庾信文屡用“当官”字。《纥干弘碑》:“窦宪当官。”《贺娄公碑》:“孝友当官。”《赵公墓志》:“项梁以名将当官。”《哀江南赋》:“用论道而当官。” 吕东莱《官箴》:“当官之法有三,曰清、慎、勤。”皆言居官也,俗以为轮值差徭之称。讼事曰官司。案,《左传》:“臧僖伯曰:‘官司之守。’”司谓有司也。殆以讼于有司,“官”遂谓之打官司矣。

作家

勤俭曰作家,见《晋书·食货志》:“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私蓄。”

行李

出门衣装曰行李,见《左传》:“行李之往来。”又,“不使一介行李。”杜注:“行人也,亦作行理。”《国语》:“行理以节逆之。”《左传》:“行理之命,无月不至。”孔氏《正义》:“李、理通。”方杓《泊宅编》云:“人将有行,必先治装。如《孟子》之言‘治任’,理亦治也。”李济翁《资暇录》以“李”为“使”字之讹,古文“使”作“ ”,与“李”相似云云。盖本杜预注“行人”、贾逵注“理”当为“吏”之说。肇法师《答刘遗民书》曰:“冀行李数有承问。”亦谓行使也。山谷《送张天觉》诗:“因来叙行李。”用此。

串头 七折钱

钱数曰串头。按,《文字指归》:“支取货契曰 。”《广韵》引作“ ”。音腕。 《正字通》云:“今官司仓库收贴曰串子。邑俗,通用七十钱为百,谓之七折钱。”按,梁武帝时减钱陌,因有足陌之称,即今所谓足百也。唐末以八十为陌;五代汉隐帝时,王章又减三钱,因有省陌之名。今过江而上,则五十当百曰小钱,以足百为大钱。近邑俗,与吏胥钱用五十串,即省陌也。

安家

濒行,料理家中曰安家。二字见《汉·路温舒传》:“父子夫妻戮力安家。”《晋·阮种传》:“宁国安家,非贤无以成也。”《文中子中说》:“安家者,所以宁天下也。”

四至

卖田契写东南西北所至处,谓四至。按,《尔雅·释地》有“东至”、“西至”、“南至”、“北至”之文。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每县皆八到或六到。”四至外有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晋杨绍买冢地契有云:“东极阚泽,西极黄滕,南极山背,北极于湖。”此今文契写四至之始。《尔雅》“四极”,即“四至”也。陆放翁《笔记》载:“长安民家契券四至,有云:‘某处至花萼楼,某处至含元殿。’” (1) 宋凌万顷《玉峰志》有“四至八到”,若《左传》“东至海,西至河”,此一国之四至。《文选》载宣德皇后令,所谓“地狭乎四履也”。

上头 外头

汉《陌上桑》曲:“夫婿居上头。”卢思道诗:“遥居最上头。”老杜诗:“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太白诗:“崔颢题诗在上头。”顾况诗:“无限神仙在上头。”刘梦得《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俗语“上头”亦有出。外曰“外头”。见王建《宫词》:“乍到宫中忆外头。”古乐府《企喻歌》:“前头看后头,齐著铁 。”此“前头”、“后头”之所出。

横头 边头

元微之诗:“招我上华筵,横头坐宾位。”“横头”字见此。边头,本边塞之称。杜诗:“边头公卿仍独骄。”姚合《行〔穷〕边词》:“行人不信是边头。”今以为旁边之称。

一张 一科

物一枚曰一张,见《南史·鱼弘传》:“有眠床一张。”萧统陶渊明传》:“蓄无弦琴一张。”草木曰“一科”,见太白《赠盖寰》:“昔日万乘坟,今成一科蓬。”

一顿

一度食曰一顿,见《世说》:“罗友尝伺人祠乞食。往太早,主人问:‘何得在此?’曰:‘欲乞一顿食耳。’”又,“吴领军留客作食,日已中,使婢卖狗供客,比得一顿食,殆无人色。”宋晏殊《与兄手帖》云:“家间仆吏等,直至今两日内破一顿猪肉。”用此。杜诗:“顿顿食黄鱼。”苏诗:“上人顿顿食薯芋。”袁桷诗:“午顿炊难熟。”皆本之。 若《隋·炀帝纪》:“每之一所,辄数道置顿。”此以贮食为顿,犹今所云打尖,非食一次之谓。又,《释氏宝鉴》:“香阇黎谓游客云:‘檀越等常自噉饭,未曾与香,今日须餐一顿。’” (2) “一顿”字又见此。

一泼

一番曰一泼。案,李翊《俗呼小录》:“雨一番一起为泼。”今俗,凡事一起皆曰“一泼”,雨则云“一阵”。

一遭

一番亦曰一遭,见《涌幢小品》:“时嘲用《中论》幸售者,曰:‘只好这一遭。’”

一搭

一处曰一搭,见卢仝《月蚀》诗:“当天一搭如煤炲。”

一把

一握曰一把,见《韩诗外传》:“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不为之加多。”梅尧臣《时鱼》诗:“一把铜钱趁桨牙。”

一寣 音忽

睡一觉曰一寣,音作忽,见《广韵·十一没》“寣”注:“呼骨切,睡一觉也。”毛初晴《韵学要指》云:“越人语暂睡而觉曰寣。”《礼部韵》无有。

陆伸《侬渠录》云:“北人谓鼾睡声曰打呼,南人则曰打 涂。”疑“ 涂”即“呼”字之反切,如“孔”为“窟 ”,“团”为“突栾”之类。

胡卢

语不清楚曰胡卢,见《阚子》:“周客掩口胡卢而笑。”一本作“卢胡” (3) 。东坡诗:“满堂坐客皆卢胡。”

滑㳠

行路欲颠仆,曰打滑㳠,见皮日休《吴中苦雨》诗:“藓地滑㳠足。”亦可作滑汰。东坡《秧马歌》:“耸踊滑汰如凫鹥。”《说文》:“汰,滑也。”《广韵》“㳠”注:“泥滑。”又,“跶”注:“足跌。”

干瘪 音鳖

寄园寄所寄》载张士诚败,吴人为十七字诗云:“丞相做事业,专用黄菜叶,谓张士诚信用王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也。 一朝西风起,干瘪。”案,《龙龛宝鉴》“瘪”字注 (4) :“枯病。”亦作“鳖”。《广韵》作“瘪”。刘辰《国初事迹》载此谣作“干别”。

流落

漂泊无依曰流落。见太白《上韩荆州书》:“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东坡诗:“流落初坐此。”又,“江湖流落岂关天。” 《霍去病传》作“留落”:“诸宿将留落不耦。”注:“留谓迟留,落谓坠落。”今俗取物不尽,则曰留落。

穷忙

老学庵笔记》载:“元丰时,京师语曰:‘户度金仓,日夜穷忙。’”俗自称烦冗曰穷忙,见此。

随意

不一定曰随意,见曹子建《桂树行》:“去留随意所欲存。”陆士龙《答车茂安书》:“昔秦始皇离宫别馆,随意所居。”庾信《荡子赋》:“细草横阶随意生。”隋王胄诗:“庭草无人随意绿。”王维诗:“随意春芳歇。”王昌龄诗:“随意清枫白露寒。”皆用之。李善注《头陀寺碑》云:“菩萨能变化生死,随意住生。”

随分 随便

随意亦曰随分。李端《长信宫词》:“随分独眠秋殿里。”陆放翁《小园》诗:“山家随分有园池。” 又曰随便,见《公羊·宣五年》疏:“双双之鸟,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随便而偶。”后周武帝诏:“愿往淮北者,随便安置。”

打算

《宋·谢枋得传》:“贾似道行打算法,欲害诸阃臣。”宋无《啽呓集》亦云。今俗算计曰打算,见此。

得法

作事恰好曰得法,见《鲁语》:“宣公曰:‘是良罟也,为我得法。’”又,《国策》:“蒙谷献典,五官得法。”又,《晋书·葛洪传》:“洪就郑隐学,悉得其法焉。”东坡诗:“朱瑶唐晚辈,得法尚雄深。”方岳诗:“酿方传得法。”

道地

物之佳者曰道地。按,《本草》注:“药出某地者佳。”药肆招牌必曰“道地药材”,他处亦称“地道”,是本为药材之称。又,《汉书·田延年传》:“霍将军召问延年:‘欲为道地?’”此犹今云“地步”。

狼犺

物大而无当者曰狼犺。案,《山海经》:“犺狼,兽名。”一本作狼犺。盖借兽形言之。

鲫溜

《西湖志余》:“杭人有以二字反切一字以成声,如‘鲫溜’为‘秀’是也。”则鲫溜即伶俐之意。吴梅村《咏凉枕》词:“眼多唧溜为知音。”作唧溜。

挪移

借用曰挪移。按,《周官》:“以待邦之移用。”明郎兆玉注云:“移,那也。”“那”即“挪”字。此语当起于明初。

谦虚

自谦曰谦虚,见《后汉·杨秉传》:“秉儒学侍讲,常在谦虚。”《晋书》:“张宾谦虚敬慎,开怀下士。”庾子山《答移市教》云:“圣德谦虚,未忘喧湫。”虚,即实若虚之意。山谷《谢陈适用惠纸》云:“君侯谦虚不自供。”

作难

孙绰《碧玉歌》:“感郎不作难。”“作难”字见此。太白《忆旧游》诗云:“回山倒海不作难。” (5)

私房

瞒父母私蓄曰私房。案,《北史·韦孝宽传》云:“所得俸禄,不入私房。”本言己之房屋,后遂以为蓄积之称。

白字

讹字曰白字,见《日知录》,亭林先生以“白”为“别”之转音。《后汉·儒林传》云:“谶书多近鄙别字。”近鄙者,犹今俗用字。别字者,本当此字,而讹为彼字也。

闲书

稗官小说曰闲书,见李建勋诗:“惟称乖慵多睡者,掩门中酒览闲书。”

笔脚

李戒庵《漫笔》谓今人称所写字曰笔脚。案,柳子厚《酬刘梦得家鸡》诗云:“柳家新样元和脚。”“脚”字本此。宋童宗说《柳诗注》云:“元和间有书名‘元和脚’者,指公权也。” (6)

那边

彼处曰那边,见太白《相逢行》:“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杨诚斋诗:“叠嶂双溪阿那边。”马臻诗:“记得西峰阿那边。”或训“阿那”为“婀娜”,未是。

隔壁

住居左右曰隔壁,见《宋书·范蔚宗传》:“果得隔壁遥望。”唐李康成《题河阳女》诗:“运命倘不谐,隔壁无津梁。”康成辑《玉台后集》自载之,亦载《刘克庄集》。 东坡《和子由病酒》诗:“隔壁闻三咽。”案,《南齐·刘琎传》:“兄 ,夜隔壁呼共语。”《南史·乐颐之传》:“遇病,与母隔壁,忍病不言。”则一家中亦可称隔壁也。

对门

说苑》:“行不修,礼不敏,则对门不通矣。”“对门”字见此。太白诗:“洛阳女儿对门居。”

切脚

开列居址曰切脚。案,袁子让《字学元元》引《唾玉集》有“俗语切脚”,盖为字音之反切。脚,字脚也。后借为居处著实之谓。

风闻

官府不由告发,察访行查曰(叫)风闻。按,《汉书·尉陀传》云:“风闻老夫父母墓已坏削。”此“风闻”二字之缘起。《晋书·顾和传》:“何缘采听风闻,以为察察之政。”沈约《弹王源》云:“风闻东海王源,嫁女与富阳满氏。”又云:“与风闻符同。”魏任城王澄表云:“御史之体,风闻是司。”《唐·百官志》云:“御史台不受讼,有诉可闻者,略其姓名,记以风闻。”则风闻乃御史之事。《国语》:“风听胪言于市。”贾逵注:“风,采也,采听商旅之言也。”

新闻

王明清挥麈录》云:“朝报外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衷私小报,率有漏洩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亦见赵升朝野类要》。 “新闻”二字见此。

喝道

官人出,皂隶喓喝,谓之喝道,见唐路德延《孩儿》诗:“排衙朱榻上,喝道画堂前。”“喓喝”二字见欧阳公《憎蚊》诗序:“蝇可憎矣,尤不堪蚊子自远喓喝,来咬人也。”喓,《集韵》亦作吆。

唱喏 音如“惹”,“唱”作“仓”去声

长揖曰唱喏。何孟春余冬序录》云:“唱喏者,引气之声也。”或古人相揖作此声。宋人记《虏庭事实》云:“揖不声,名曰哑揖。”宋以前揖皆作声,元以后都不作声,而唱喏之名犹存。程哲《蓉槎蠡说》引谢承伯诗“麻霞啰喏官通显”,云“啰喏”,相助为声也。“麻霞”亦声也。小说有“声诺”,即“声喏”也。

打躬

《周官》“九拜”:“四曰振动。”《正字通》云:“如仪礼之揖厌。推手曰揖,引手曰厌,今谓之打躬。” (7) 俗以揖不至地曰打躬,见此。九拜之空首即唱喏也。

敛衽拜

女拜称敛衽。按,古为男子之通称。《国策》:“江乙说安陵君曰:‘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史·留侯世家》:“郦生曰:‘楚必敛衽而朝。’”东坡《题王维吴道子画》诗:“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又,《夜过舒尧文戏作》云:“作客敛衽谁敢侮?”又,《舟中听大人弹琴》诗:“敛衽窃听独激昂。”元熊禾《题东坡集》云:“东坡称天人,再拜当敛衽。”则是时犹未专属女人。

百拜

与父师书札称“百拜”,不知起何时。黄榆《双槐岁抄》载韩都宪雍莅两广总督时,少司徒薛公与书称“远百拜奉书永熙都宪年兄行台”,邢太守书称“侍生宥百拜奉书都堂先生执事”,则百拜且施之贵官。

背书

塾童师前背立,讽所诵书,曰背书。按,《周官·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郑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昌黎《韩滂墓志》“滂读书倍文”注:“谓背本暗记也。”则当为倍书,背与倍通。今呼背作如字,以其背转书也。

理书 温书

温习所读书曰理书,亦有出。《颜氏家训·勉学篇》云:“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此“理”字所本,盖犹理丝之意。亦曰温书,见王右丞《与裴迪书》:“足下方温经。”盖本“温故知新”之语。

徧数

读一过曰一徧。徧字亦古。《黄庭经》末章云:“入室东(西)〔向〕诵玉篇,约得万徧义自鲜。”梁丘子注:“徧数既足,功多则义自明。”《晋·董遇传》:“令弟子先读书百徧,云:‘多读则其义自见。’”昌黎《张中丞传后叙》云:“吾于书,读不过三徧。”又,《与大颠书》曰:“如此读来一百徧,不如亲面而对之。”裴松之《魏志·贾逵传》注云:“最好《春秋左传》,自课诵之,月常一遍。”《梁·陆倕传》:“所读一遍,必诵于口。”遍,俗徧字。

学书

塾童习写字曰学书,见《说文》“幡”字注:“书儿拭觚布。”徐铉云:“觚,八棱木,于上学书已,以布拭之,俗呼幡布。”觚,即今所谓简版也。

上学忌双

童子初入塾,以五岁七岁,有“男忌双,女忌单”之说。按,《北齐书·李浑传》:“弟绘,六岁自愿入学,家人以偶年俗忌,约而弗许。”则是时已有此说。

上大人丘乙己

乡学书儿描写红字小本,有“上大人丘乙己”之文。按,叶文庄《水东日记》云:“诸暨陈儒士洙尝见金华宋学士晚年以眼明自夸,细书小字,曾及‘上大人丘乙己’等文。”盖一时信笔,择其字画之简者。后人以便于童蒙而遍行之。金华门人郑楷撰公行状云:“先生视近甚明,一黍上能作十余字,皆可辨点画。”又,郎瑛《类稿》谓:“尝见公自书诗四册,字小如芝麻。”是则公故自夸眼明者。 王弇州《与赵汝师书》云:“弟尚未曾描写‘上大人’,将来或得小小实用。”则知此风起于明初。然《续传灯录》:“僧问蕴良禅师:‘如何是接初机句?’曰:‘上大人。’”则宋时有此语,特未施之学书尔。又,初入塾,读《百家姓》、《三字经》,识日用杂字,见陆放翁《剑南集》诗云:“儿童冬学闹比邻。”自注云:“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书,谓之村书。”《百家姓》系宋初钱唐老儒所作,时钱俶据浙,故首赵,次钱,孙乃淑妃,李谓南唐主,次列国之大族。

八股

俗轻古学,尚时文,盖为科名起见。“时文”二字,始见《唐国史补》目录:“叙时文所尚。” 盖言是时所行之文也。按,八股之体,相传谓自王荆公始。然荆公只罢诗赋、帖经、墨义,兼取《论》、《孟》发题,在熙宁四年。 非有所谓八股也。朱子《贡举私议》有云“今之为经义者,不问题之大小、长短,必分为两段,仍作两句对偶破题,其后但反覆敷演破题之意而止”。则是时已行比偶体。元王充耘《书义矜式》有破题、接题、小讲、大讲、后讲、结尾,凡十余项,似即今时文滥觞。亭林先生谓:“时文始于成化以后、天顺以前,其文或对或散,初无定式。”毛奇龄谓“始于元仁宗之延祐二年”,非是。仁宗皇庆二年,《四书》专用朱注,移在经义前,自后遵为定式,未尝改定文体也。 吴修龄乔《围炉诗话》云:“六经至诗余,皆自说己话,未有代他人说话者;有之,自元人作剧始。八比文非注非疏,与契丹扮夹谷之会及关壮(穆)〔缪〕唱‘大江东去’无异,皆代人说话也。”亭林先生云:“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有以哉!《黄氏日抄》有云:“学者作时文,亦是少年一厄,过此当留心学问。”是知“时文”二字,从古患之。

尝以修龄之说质之卢抱经先生,云:“今之务时文者,并非关公‘大江东’可比,直是小丑杂剧尔。”近见袁简斋大令《与戴敬咸进士论时文书》,亦有“优伶”之论,与修龄言盖暗合。若常熟顾景范所云:“秦坑儒不过四百,八股坑人极于天下后世。”未免过激已。

————————————————————

(1) 《老学庵笔记》卷二:“长安民契券,至有云‘某处至花蕚楼,某处至含元殿’者,盖尽为禾黍矣。”未有“四至”语。

(2) 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三五:“香阇梨者,莫测其来。以梁初至益州青城山飞赴寺,欣然有终志。时俗每至三月三日,必往山游赏,多将酒肉共相酣乐,前后劝喻,曾未能断。后年三月,又如前集。例坐已了,香令人于座穿坑方丈,人莫知意。谓人曰:檀越等恒自饮噉,未曾与香,今日为众须餐一顿。诸人争奉肴酒。随得随尽,若填巨壑,识者怪之。至晚曰:我大醉饱,扶我就坑,不尔污地。及至坑所,张口大吐。鸡肉自口出,即能飞鸣。羊肉自口出,即驰走。酒食乱出,将欲满坑。鱼 鹅鸭,游泳交错。众咸惊嗟,誓断宰杀。”

(3) 《后汉书·应劭传》:“昔郑人以干鼠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缇 十重。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俗,无乃类旃。”

(4) 《龙龛宝鉴》,疑为《龙龛手镜》之误。

(5) 孙绰《碧玉歌》此句,《玉台新咏》作“感郎不羞难”,《乐府诗集》作“感郎不羞郎”。李白诗此句诸本均作“回山转海不作难”。

(6) 《柳诗注》指《河东集注》,该语见卷四二。

(7) 《正字通·手部》“拜”:“振动,如《仪礼》之揖厌。推手曰揖,引手曰厌,今谓之打躬连拱手。”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