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守真(1881~1960年),字礼庭,竹山县竹坪乡人。自幼学业有成,1901年始教私塾。1928年,弃教拜江湖名医李会初为师,主攻《温病条辨》一书。擅长内科、妇科,以温病最为精通。1939年大旱,草木枯萎,民不聊生,瘟疫流行。病人头痛、高烧继而抽搐,危及生命。陈翻山越岭义务诊病,运用“大定风珠汤”佐以它药救治,使许多病人转危为安。一日深夜,为救一垂危病人,到十华里以外的药铺取药,并煎熬汤药守护病人通宵达旦,病人得救,可他的长子却被狼活活咬死。其后,他强压失子之痛,更坚定了为民除病的信念。他深研医技,勤勉终身,常年巡回于乡间。他为病人看病开方,分文不取,当地一周姓财主以高薪聘请他坐堂开药铺
陈延之,生卒年月不详,南北朝宋齐间医家。五世纪后期撰成《小品方》(又名《经方小品》)十二卷。重视对伤寒、温病等热性疾病治疗。其治温病方药,已体现清热解毒、消阴生津等多种治则。治妇科病提出人工流产、断产等多种方法及适应症。组方用药,主张根据病人年龄、体质、病情、病程辨证施治。《小品方》对隋唐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是唐代官颁医学教材之一。原书已佚,其佚文多保存于《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心方》等。近年在日本前田育德会遵经阁文库发现有此书卷一的卷子抄本。
陈言(约1121—1190),南宋医家。字无择,号鹤溪道人,青田 (今浙江青田)人。精于方脉,治病多效。绍兴辛巳(1161年)曾集方六卷,名《依源指治》。该书分八十一门,论病因病理,集注《脉经》,并附方若干,然未刊行。陈言长于对中医学术进行理论归纳,执简驭繁。淳熙甲午(1174年),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将病因分作外因六淫,内因七情及不内外因三类。陈言三因学说源于《金匮要略》,但多有发挥。以三因分类各种复杂的疾病,虽不免过于局限,但他抓住病因以推究疾病诊治的作法,对后世中医病因病理学有一定的影响。陈言极力倡导用“名体性用”四字归纳医药学内容,认为以此四字可以读脉经、看病
陈渠珍(1882年9月22日-1952年2月8日),原名陈开琼,1882年9月22日(光绪八年八月十一日)生于湖南凤凰厅镇竿城(今凤凰县),祖籍江西德安县。明末清初其先祖迁徙至湖南浏阳,后又迁徙于麻阳龙家堡,在祖父陈宏文时期,迁徙到湘西凤凰的镇竿城。陈渠珍的祖父陈宏文曾中秀才,在镇竿城的茶叶坡开设一家药铺,生意兴隆后迁至岩脑坡,原配郭氏于1809年去世,续弦许氏,生二子,次子名陈茂林。陈茂林早年在镇竿衙门当差役。咸丰年间太平军从广西进军湖南,陈茂林随清军征讨,在援驰长沙、防守南京等历次战役中,均立下军功,职务由守备、游击、副将,到总兵、重庆镇使,授三品武功将军。同治末年,陈茂林回到湘西苗疆
程颐(1033年9月11日—1107年10月5日)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字正叔。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世称伊川先生。世族出身。生于父程珦的任所黄陂县(今湖北),童年时代随父任辗转。十五六岁时受学于周敦颐。一生多从事教育活动。24岁时游太学,主持者胡瑗处以学职。权贵吕公著的儿子吕希哲首以师礼从学于程颐,随之“四方之士,从游者日益众”。以后的30年中,除在京师开封从事学术教育活动外,还到汝州、许州、洛阳、关中等地讲学。曾与当时著名学者张载切磋学术,接纳了游定夫、吕大临、周纯明等许多学生,也代为一些权贵写了许多奏章、表文。50岁时,由司马光、吕公著推荐,得到西京国子监教授、秘书省校书郎、崇政殿
蔡鞗[ tiáo ],莆田仙游人。蔡京的第五子。为驸马都尉。其妻即是茂德帝姬[即宋徽宗的女儿赵福金]。官至宣和殿待制。后在宋靖康元年(1126年)与其妻赵福金首当其难被扣押在金国,赵福金改嫁完颜宗望。
陈与义(1090年—1139年1月1日)宋代诗人。字玄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登政和三年(1113)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不久,谪监陈留酒税。金人入汴,避乱湖北、湖南,南逾五岭,经广东、福建,于高宗绍兴元年(1131)到达当时朝廷所在地绍兴府。历官中书舍人、吏部侍郎,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六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兴七年为参知政事。次年提举临安洞霄宫,十一月卒。 陈与义是宋代著名诗人。诗学杜甫,风格清婉。尝以《墨梅绝句》得宋徽宗称赏。靖康之难发生,在流离颠沛之中,他深切体会到杜甫诗歌里所描写的安史之乱的境界,加深
蔡伸(1088—1156)宋代词人。字申道,号友古居士,仙游(今属福建)人,蔡襄裔孙。政和五年进士,释褐将仕郎、为太学正,出为京东提举学事司干当公事。人为太学博士。知潍州北海县,徙江淮发运司干当公事,通判徐州。靖康间,人高宗幕府。出通判真州,擢知滁州。秦桧忌其与赵鼎相友善,罢职,主管台州祟道观。绍兴九年,起知徐州,金人渝盟,中道改知德安府、和州。久之,为浙东安抚使司参谋官。秩满,复奉祠。二十六年以疾卒,年六十九。蔡伸早年与从兄蔡佃、蔡佩蜚声太学,时号“三蔡”。擅长书法,字画遒劲,又通晓音律,工词。其词有一些感慨壮志难酬之作,如《水调歌头》“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
岑参(公元715年—769年),江陵人,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少年孤贫,历经人生曲折,终于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以第二名进士及第,步入仕途,这时已年届30了。岑参为官20多年,一直远离故乡,最后病逝于蜀中。这位荆楚才子浪迹天涯,沉浮宦海,从未中断过对故乡的思念,“独鹤唳江月,孤帆凌楚云”,表达了独在异地的诗人情萦故里,魂系楚天。友人赴江陵作官,勾起他对故乡的怀念,以致“悔系腰间绶”。晚年在四川,“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曲)”,“此曲弹未半”,就使“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了。然而岑参怀念故乡并不是甘作毫无鸿鹄之志的燕雀,而是由对故乡的爱恋,激发起男儿的情怀。他“送费子归武昌”,发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