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道人(约790~850年),唐代骨伤科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是一位很有学问的道家,精于骨伤科的理论和治疗技术,热衷于为伤折者服务。九世纪中,唐室日趋衰竭,统治者试图解决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决心改变“不务农桑,空谈彼岸”的“僧徒日广,佛寺日崇”的状况,于公元845年下令佛僧道尼二十六万多人还俗生产,拆寺四千六百余所,收上田数千万顷,这个措施虽有一定积极意义,但破坏了当时僧、道人士和寺院的医疗救治活动。蔺道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由长安逃避到江西宜春县钟村,怀着悲观厌世的思想,盖茅屋、种田亩、隐名埋术,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一次,经常帮助耕耘的彭老头,对他讲起儿子因砍材坠折颈椎、肱骨,因为得不
郦道元(466或472~527年)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约生于北魏天安元年(466)。父亲郦范,曾任青州刺史、尚书右丞。郦道元少喜读书及游览。成年后,曾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御史中尉、冀州(河北省冀县)镇东府长史、鲁阳郡(河南省鲁县)太守、东荆州(河南省唐河县)刺史和河南尹等职。对任职之地的山川都作过详细的考察。任职期间,“做官清刻”,受豪强、皇族忌恨。北魏延兴二年,赴任关右大使,路上被叛官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时年62岁左右。 郦道元的一生,主要贡献在于《水经注》一书。书中对一千二百多条河流的发源地、流经地、支渠分布及河道变迁等
镏洪,号瑞泉野叟。金代都梁(今江苏盯眙) 人。生平未详。推崇名医刘完素, 尝敷演刘氏之说。所编《伤寒心要》约成书于1234年。所论伤寒, 大体以热病为主, 所用方药也多系寒凉之剂。尤其对双解散、小柴胡汤、凉膈散的运用更为灵活纯熟。如书中指出: “夫伤寒者, 前三日在表当汗, 可用双解散, 连进数服必愈。” “若不解者, 病已传变, 后三日在里,法当下, 殊不知下之太早则表乘入里, 逐成结胸、虚痞、懊、斑疹、发汗之证, 轻者必危, 危者必死, 但当以平和之药, 宜散其表和解其里, 病势或有汗而未愈, 或无汗而愈, 当用小柴胡、凉膈、天水三药合而服之。”并认为“双解、凉膈、白虎、泻心、此理伤寒
刘良弼(1531—1583),字赉卿,号肖岩,南昌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金坛知县。隆庆三年(1569)选云南道御史,六年(1572)官福建巡按。万历二年(1574),在福建刻印明王宗沐撰《敬所王先生文集》三十卷。半叶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单边,单鱼尾。上方记书名,下记刻工名。卷前有万历元年(1573)张位、刘良弼和万历二年贺一桂的序。他们均是王宗沐的门人。每卷均题“门人翰林编修张位选集,翰林检讨习孔教编次,福建巡按刘良弼校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11册中《敬所王先生文集》即据此影印。其著作,今存《刻中丞肖岩刘公遗稿》十卷,今台北傅斯年图书馆存明万历十二年(1584)刊本。
林白水(1874年1月17日—1926年8月6日),近代著名报人和记者。 福建闽侯人。1874年 1月17日生。原名獬,又名澥、懈,后改名万里,字少泉,一作肖泉,号宣樊,中年以后自号白水,笔名宣樊子、白话道人、退室学者等。早年在福州读私塾。1894年到杭州教私塾。1898年任杭州蚕桑学堂教习。1899年返榕创办福州蒙学堂。1901年任杭州求是书院总教习,并为6月创刊的《杭州白话报》主持笔政,撰写《论看报的好处》为发刊词。同年冬赴上海。1902年与蔡元培等组织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创办社刊《学生世界》并为《苏报》撰写时评。1903年春留学日本,同年夏为“拒俄”事回国从事革命宣传。12月在上海
李秀成(1823年-1864年8月7日),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将领。或作寿成,原名以文,广西藤县新旺村人。早年家贫,种山、帮工为生。约于1841年参加拜上帝会。1815年9月参加太平军,初属晃军,定都天京(今南京)后,累升四监军。旋随石达开赴安徽安民,1854年春镇守庐州(今合肥),动员捻军张乐行率部参加太平军,擢殿右二十指挥,旋升二十二检点、地官副丞相。1856年,随秦日纲解镇江之围,破江南、江北大营。“杨韦事变”后,镇守安安徽桐城,封合天侯,地官正丞相。及石达开率精锐二十万负气出走,时李为其所部,为顾全大局,拒绝同行。封副掌率、合天义。与陈玉成同主军政,拱卫天京。7月5日与陈玉成等召开枞阳
良忠,日本净土宗学僧。俗姓藤原氏,字“然阿”。石见国三隅人。十三岁投出云鳄渊寺,师事信暹、圆信,学习天台、俱舍等,后又从良遍、荣朝、道元、俊芿等学法相、禅、律等。不久回故乡修习不断念佛法门。嘉祯二年(1236)至筑后拜谒圣光房辨长,翌年悉受一宗之秘要。仁治元年(1240)曾入镰仓,执权北条经时为其建莲华寺居住,此寺后改为光明寺。建治二年(1276),第二次至京都,后宇多天皇从其受戒。弘安九年(1286)回到光明寺,翌年七月入寂。敕谥“记主禅师”,被推为日本净土宗第三祖。门下弟子中良晓(白簱流)、性心(藤田流)、礼阿(一条流)、慈心(木幡流)、尊观(名越流)、道光(三条流)等六人各成一个流派
刘敦桢(1897年9月19日—1968年5月10日),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字士能,湖南省新宁县人。1897年9月19日生,1968年4月30日卒于南京。早年就读于长沙楚怡学校。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22年回国后,在上海华海建筑师事务所工作。1925年任教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1927年,该校和东南大学等合并成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改称国立中央大学,柳士英、刘敦桢、刘福泰等在中央大学创立中国最早的建筑系。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刘敦桢有志于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1928年,发表《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
李石岑(1892-1934),原名邦潘字石岑,后以字行。湖南醴陵人。1915年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与潘培敏、丘夫之等创设学术研究会,并编发《民铎》杂志。后被日政府查封,旋移国内刊行。1919年返国,在上海主编过《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又入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尊重各种学术”的口号下,主张调和主义,大量介绍西方各派哲学。其主办的《民铎》杂志编辑出版“尼采专号”“柏格森专号”等,颇具影响。曾笃信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认为柏氏哲学“可谓取杜威、罗素两人的长处,去掉他们的短处”(《杜威与罗素之批评介绍》)。亦赞赏实用主义、尼采哲学思想。后陆续受聘为大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