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纪,生卒年不详,字铭勋,号铭廷,又号理斋,奉天承德(今辽宁沈阳市)人。其先世居山西,前明徒辽东。父常国材。乾隆甲子科(1744年)举人,丁丑科(1757年)进士。选四川西充知县,复迁崇庆知州。乾隆辛卯年(1771年),金川藩部会降蛮叛乱,常纪提刀迎击,身遭十余处而死。遂入祀昭忠祠,荫一子,立祠浣花溪岸,祀同死难者。著有《爱吟草》、《爱吟前草》。其所荫之子常承武为其父二诗集有请于王尔烈。王尔烈序并刊之。
陈恒庆(1844—1920),字子久,潍县城里(今潍城)松园子街人。清同治十二年中举,光绪十二年进士,在京都工部任都水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屯田司郎中,升兵科给事中,掌河南道监察御史等,后外放任锦州知府,宣统二年辞官归里,晚年在家写下了《谏书稀庵笔记》,于民国六年(1917)出版。 陈恒庆是潍县陈大观家族的第十八世孙。祖父陈官贤与清道光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陈官俊是堂叔兄弟,嘉庆二十一年(1816)丙子科举人,任馆陶县教谕,署临清学正。父介侯,咸丰元年(1851)恩科举人,任滨州训导。大哥孚庆、字筠轩(又字希颜),同治十二年(1886)由府学拔贡,授惠民训导,主讲武定、惠民两书院十余年
陈夔[kuí]龙(1857年—1948年),清朝直隶总督。字筱石。号庸庵。贵筑县(今贵阳)人。光绪元年(1875)中举人。光绪十二年,中进士,以主事用。光绪二十年,在李鸿章手下办理外交电文翻译,得到重用。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发生,持反对态度,参与杀害“六君子”。光绪二十六年,出任顺天府府尹。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办理慈禧“承德山庄”避难事宜,参与签订《辛丑条约》。次年奉旨署理漕运总督,兼任淮安副监督,征收运河南北商税。为报恩慈禧太后,捐银重修被庚子事变毁坏的北京正阳门城楼。光绪二十九年,调任河南巡抚、江苏巡抚。不久升任四川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发生,参
陈赣一(1892-1953),一作甘簃,字藻青,号颖川生,别署睇向斋主人。撰有《睇向斋闻见录》,《新语林》。1932年11月15日,《青鹤》创刊于上海,每月出版二期(半月刊)。1937年7月30日,因七七事变爆发而停刊,共出版114期。陈赣一担任《青鹤》的总编纂,《青鹤》之名,出自《拾遗记》:“幽州之墟,羽山之北,有善鸣之禽名青鹤。”这本杂志以“青鹤之善鸣”自喻,借吉祥之禽之名,“唤醒并世士大夫之迷梦”。《世说新语》云:“青鹤鸣,时太平。”这本杂志还有一层含义,经历了一二八事变的上海,日寇炸毁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兵燹书厄之后,创办《青鹤》杂志的同人希冀天下太平。
陈邦贤(1889-1976年2月5日),医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医学史、疾病史、医学家传记、二十六史医学史料之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系中国医学通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医史教育的倡导者。他的努力,为中国医学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陈邦贤,字冶愚、也愚,晚年自号红杏老人,江苏镇江市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6岁开始读书,13岁即开始攻读中医学。曾拜江苏丹徒名医李冠仙(如眉老人)为师,受其影响,陈邦贤自幼对祖国医学之悠久历史便有了较深的了解。1907年,陈邦贤赴江苏省简易师范学习,毕业之后,仍不断攻读中医学,并开始接触、学习普通生理卫生等西医学著作。为了学有所树,陈邦贤欲往医学讲习所深造
曹安,生卒年不详,字以宁,号蓼庄。明学者。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博学工文。著有《谰言长语》、《取嗤稿》、《蟋蟀》。正统九年(1444)举人,官安丘县教谕。曹安博学能诗文,素负才名,著述甚富,其诗文集等均已佚失。
查继佐(1601—1676),本名继佑,因应县试时误写,遂沿用。生当乱世,累更字号:初字三秀,更字支三,又字伊璜、敬修,号与斋,又号左隐、方舟、发标、钓玉、兴斋、晚号东山钓叟。海宁袁花人。幼时家贫多病,好学不倦。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南明鲁王时,曾任兵部职方主事,积极抗清。参加保卫钱塘江的武装斗争,曾督兵在赭山(海宁西南)打败过清军,又从御史黄宗羲出师渡海,驻扎谭山。明亡后,更名省,字不省,还把“查”字写成“楂”。归乡辟敬修堂,聚众讲学,并编撰明史。清康熙二年(1663),因庄廷明史案被牵连入狱,经粤提督吴六奇奏辩得免。出狱后改名左尹,号非人氏,隐居于硖石东山,仍聚徒讲学,人称东山先
曹昭(元末明初人),字明仲,松江人。父曹真隐博雅好古,收藏大量法书、名画、彝鼎尊壶以及古琴、古砚。他幼年随父鉴赏古物,并悉心钻研,鉴定精辟,撰有《格古要论》三卷,对古铜器、书画、碑刻、法帖、古砚、古琴、陶瓷、漆器、织锦和各种杂件,论述其源流本末,剖析真膺优劣,古今异同,共13类。书成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为存世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历代文物鉴赏家均甚重视。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经王佐增补为13卷,名为《新增格古要论》。
陈澹然(1859—1930)字静潭, 亦字剑潭,号晦堂。安徽桐城人。九岁,操笔为文。家贫,艰苦力学。初应童子试,“其文特风力骞举,冠其曹”(金天翮《皖志列传稿》本传)。受业于方宗诚,执弟子礼。光绪十九年(1893),举于乡。官中书科中书衔。刘坤一总制两江时,为之撰《江淮忠义录》。生平慕马、班之言,“好议论,下笔千言”,“尝酒酣作豪语” (同上)。“虽少长桐城,顾于桐城诸 先德,一不当意。虽以古文自鸣,顾 时时好纵横游侠”。又值“海事棣 通,盖恣求欧罗巴人新说”(同上)。 故“其文之至者,权奇动宕,恣肆自 喜,不尽守桐城义法”(刘声木《桐城 文学渊源考》本传)。著有《晦堂文稿》六卷、《晦堂诗
陈于陛(1536年-1596年),明神宗时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西汉时期,有一个叫韦贤的人,原是一名小官吏,后来官至丞相。好象是命运的安排,韦贤的儿子韦玄成从小喜欢读书,后来做官也做到了丞相的位置。这在西汉时被传为美谈。历史的长河流淌了1500多年后,到了明朝,又出现了父子两人先后做宰辅的人家,这就是终明一世仅有的一家——南充陈于陛和他的父亲陈以勤。父子两人都以正直闻名,而且名垂青史。 陈于陛,字元忠。出身于名门仕宦的家庭。祖籍四川南充。他的父亲陈以勤,字逸甫,隆庆元年(1567)出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是一个才力过人的正直大臣。但在当时党派互相倾轧中,无法施展才华,于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