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之,生卒年不详,南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字行甫。王象之仲兄。淳熙进士。尝官大理司直,熟于两汉史事及制度。著有《汉官总录》,已佚,今存《永乐大典》辑本,《西汉年纪》三十卷及《职源撮要》。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二年进士,调婺州观察推官,改宣州州学教授。大观三年,提举江南西路学事司干当公事。除九域图志所编修官,改宣教郎,迁著作佐郎、符宝郎。宣和初,受时相王黼忌害,出通判宣州,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家晋陵近八年。钦宗即位,召为屯田员外郎,进太常少卿、起居舍人。建炎元年,试中书舍人,擢给事中,迁兵部侍郎兼侍讲,直学士院。四年,拜翰林学士,转朝议大夫,于时诏令多出其手。绍兴元年,出知湖州,移抚州,罢为提举江州太平观,复命修日历。八年,上所修日历八百册,除显谟阁学士,知徽州。十二年,知泉州,徙宣州、镇江府。十
王行,生卒年不详,明代诗文作家,画家。字止仲。吴县(今属江苏)人。从小跟其父在药店为店主卖药,记诵药物,应对如流。晚上,为店主妪演说稗官词话,背诵至数十本。店主异之,授其鲁论,翌日已成诵,乃令遍阅所藏书。年未弱冠,辞别药店,授徒为生。张士诚占据吴地,隐居教授。洪武初,延为经师,弟子以五经杂进问难,肆应不穷,人皆叹服。他是“北郭十友”之一。洪武五年(1372),与高启、王彝等人同游苏州狮子林,他们之间常有唱和之作。晚年,凉国公蓝玉延请他教其子孙。他颇喜谈兵。洪武二十八年,蓝玉以谋叛罪被斩,他以西塾连坐,并其子阿定一起伏诛。他著作繁富,确为一代奇才。作品有《半轩集》14卷、《楮园集》15卷、《
吴子良(1198—1257?),字明辅,号荆溪,临海县城(今临海市)人。先师从陈耆卿,后学叶适。叶适称其“文墨颖异,超越流辈”。南宋宝庆二年(1226)进士,历国子学录、司农寺丞。淳祐二年(1242)除秘书丞,提举淮东。四年再除秘书丞。五年为两浙转运判官。八年以朝散大夫除直敷文阁、江南西路转运判官兼权隆兴府,寻为湖南转运使。以太府少卿致仕。居官有节,因忤权相史嵩之罢职。寻卒。 刘克庄作挽诗曰:“水心文印虽传嫡,青出于蓝自一家。尚意祥麟来泰畤,安知怪鹏赋长沙。忤因宫妾头无发,去为将军手汙鞾。他日史官如立传,先书气节后辞华”(全祖望《跋休笔杂钞》),表明他是当时“直节侍臣”。幼时从陈耆卿
万经(1659—1741),字授一,号九沙,鄞县县城人。万斯大子。早年随父及伯叔承黄宗羲学,及长博通经史。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时侍郎方苞以文字狱被株连下狱,廷臣莫敢保奏,他毅然为之辩诬,使方苞得以开释。任山西乡试副考官,参编《康熙字典》。嗣督学贵州,及还奉命修通州城,鬻产以应,家无剩遗,以卖字维持生计,后定居杭州。雍正八年(1730)纂修《宁波府志》,次年告成,十一年刊刻,内容详备,系宁波最后一部府志。续补其父《礼记集解》、《春秋定哀二公》各数万言。又重修万斯同《历代纪年》,续纂兄万言《尚书说》、《明史举要》,以成万氏史学、经学。乾隆初,举博学鸿词科
王道,生卒年不详。南宋武士,著有《古文龙虎经注疏》。自题“保义郎差充恩平郡王府指挥使”。据此书原序,王道称自己志学之年,喜闻道家内丹外丹之学,曾依丹方炼外丹未成,后遇真师指点而悟出修丹之理法,但因家贫,不能采丹材铸鼎器专心修炼,以一介武弁,隶职王府。因后来阅读《龙虎经》 (即 《古文金碧龙虎大丹经》,下文 《金碧经》同此),发现行世之本谬误为多。所以他以自己心得,为《龙虎经》分章定句而作注,又以魏伯阳《参同契》证其义,引申而为疏。以辨药材之真伪,金石之异同。自序称本不想以此书传于后世,但因其故友太乙宫养素庵道士周真一印证后上奏给朝廷,他也因此受到皇帝诏见,所以此书也流传于世。据其序知此书成
王同轨,明代诗文作家。字行父。黄冈(今属湖北)人。王廷陈之从孙。以贡生为江宁知县,后迁南太仆主簿。曾从吴国伦出游,与王世贞等人友善。生卒年已不详,大约生活在明隆庆至万历年间。著有诗文集《兰香集》、笔记《耳谈》15卷。他作诗尚能注意构思与炼句,如《赤壁楼上同弟绥父陪刘维芳雨集》:“登楼披秀色,尊酒暂从君。槛集千峰雨,窗流满榻云。鱼龙寒自蛰,鸿雁暮为群。共醉空明上,人间世界分。”属对颇为工巧。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曾说他“作诗不多,自有风格,不欲寄诸公篱下。今观其诗,所言有些过誉,诗作的创作个性并不突出。他的笔记《耳谈》,主要是纂集异闻、有些成为小说家材料来源。
温睿临,生卒年不详,清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字邻翼,一字令贻,号哂园。约生于顺治末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举人,官内阁中书。擅长诗、古文,且熟于史。与鄞县万斯同交善。万氏在史馆纂修《明史》时,他以应礼部试止京师,得时过从,多所参论。万斯同对温睿临说:形势变革之际,南京、福州。广州的南明政权变迁20多年,“遗事零落”,何不“辑而志之,成一书乎?”《明史》把福王、唐王、桂王、鲁王附记于怀宗,“纪载寥寥,遗缺者多”,如果“专取三朝,成一外史”,“故老犹存,遗文尚在,可网罗也。”如徘徊数十年,“遗老尽矣,野史无刊本,日就零落”,后人提出隆武、永历的历史,就一无所知了。如今正在“开史局时,已奉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