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霖,生卒年月不详,清医家。字子雨,号石林旧隐。江苏扬州人。同治、光绪(1862—1908)年间名医。尝为门人论四时阴阳伏气之理,撰成《伏气解》一卷(1897年)。又深研《难经》,谨考经文,寻其意旨,旁采群籍,质以诸贤笺释,撰成《难经正义》六卷(1895年)。此时西医学说已传入中国,故诠释脏腑部分,杂采西说为证,以正其义。另撰有《脉学》(1889年)、《痧疹辑要》,并增补参订王邦傅《脉诀乳海》、张鹤腾《增订伤暑全书》等书。门人甚众,子鎔承其学。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永嘉(今温州鹿城区)人。祖籍处州龙泉,曾祖公济迁居瑞安,13岁随父定居永嘉,数年之中,住过永强、楠溪、“随僦随迁,凡迁二十一所”。 自幼好学,10岁能属文,14岁从毛崇学于城南茶院寺学塾。家贫,16岁即赴乐清白石北山蒙学执教,历时三年。此后游学婺州,客居乌伤(今义乌)。南宋淳熙元年(1174),上书签书枢密院事叶衡,畅论天下大势,主张“先定国是于天下,然后收召废弃有名之士,斥去大言无验之臣,辟和同之论,息朋党之说”,然后实施各种有利国计民生政策。不报。三年,授徒乐清雁荡山僧舍。次年,因翰林学士周必大以门客名义推荐参加两浙东路转运使司类试,得
岳甫嘉,明代医家,生卒年月不详,字仲仁,号妙居士。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初业儒,因病而嗜医药,遂专攻岐黄之术。自疗获效,复疗家人亦效,遂四方求治者甚众。诊治不报酬,贫病就医者尤多。崇祯四年(1631年),其子登甲榜,迎养于官署。见有专操堕胎术而牟利者,以为与“天地好生之德”相悖,遂汇集二十余载之心得,撰成《妙一斋医学正印编》(1635年),现仅存《医学正印子编·男女科》,论述影响男子不育、女子不孕的证治。
俞桥,生卒年月不详,明代医家。字子木,号溯洄道人。海宁(今浙江海宁)人。少举业,潜心于理学,兼涉岐黄术。嘉靖(1522~1566年)以名医被征,官至太医院院判。于方书无所不悉,更博访名家,搜集古今秘方,曾得刘完素、张洁古、李东垣等名医未刊刻之手稿。虽居京城,以侍奉权贵为耻,对贫家则尽心医治。 著《医学大原》,已佚。另著《广嗣要语》,谓天地之气尚且可以转移,人体更可以摄养调理,使身体强健而延续子嗣。
袁珙[gǒng](1335年~1410年)元末明初术士,精善相术,为明成祖宠臣。字廷玉。鄞(今浙江鄞县) 人。他的高祖袁镛为宋末进士,元兵至,不屈,其家十七口人残遭杀害。其父袁十元,为翰林检阅官。据史载,他生而具有异采寻常的天赋,好学能诗。曾经游海外洛伽山,遇有一异僧别古崖、得其传授相人之术。据说此僧先令他仰视皎月,目尽眩,然后入暗室中,让他分辨出放置其中的一粒赤黑豆。又在窗外悬挂五色丝缕,在月光的映照下,让他分辨丝缕的颜色。等到都能准确无误之后,才能相人。他相人时,常于夜中燃两只蜡蚷,视人形状气色,并参核其人所生年月。他的相术极精善,能致于百无一误。在元时他已有盛名,所相士大夫数十百人。
杨向春,生卒年月不详,字体仁,号野厓,普洱人。是书推衍《皇极经世》旧说, 立占卜之法,惟论干支生克,五行制化。盖方技家言,非说《易》之书也。自称六卷而隆庆二年邓世芳序称八卷,与此本合。据世芳序,是书一刻于大理,再刻于京师。及在武定,又集前刻之未备者刻之。盖自序乃初刻时作,此则增定之本 耳。 【野崖先生传】 吾滇僻处西隅,而山川灵秀,不减中州。云邑虽弹丸小邑,实得坤维正气,乃土金相生过气之所,向南行五日则极热,向北行五日则极寒,此其验也。邑中灵气所锺,代有伟人而必以向春先生为冠。先生少而颕悟志在道德,不慕声华,为邑增广生员,潜心易学,上绍五圣心传,近接尧夫正派,盖先天后天之数固已
杨惟德,生卒年不详,宋代宫廷天文学家。最细致地描述了1054年的超新星。宋至和元年五月巳丑日-1054年7月4日,杨惟德注意到了天空中一颗奇怪的星的出现,日出前几分钟,一颗陌生的星升起到地平线上,比金星或天空中能见到的任何星都明亮得多。这位皇家天文学家称之为“客星”,并记录下来,他向皇上报告,并解释说这是一个吉祥的预兆,然后继续仔细地观察。他所发现的这颗超新星就是现在的蟹状星云。
炎帝,又称赤帝,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姜姓部落的首领,一说炎帝即神农氏,约生于距今5500—5600年,出生地是今宝鸡市南郊的姜水。其具体生卒年、死因不可考。据说在位120年,传说的炎帝陵在陕西宝鸡、湖南炎陵县等地。炎帝部落原居渭水中游,后迁往四方,有一支发展到中原,经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之战,炎帝姜姓部落与黄帝姬姓部落联合,炎、黄被认为是各族的共同祖先。 炎帝生于姜水,因而以姜为姓,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从渭河流域到黄河中游,是古代羌人活动的地方。所以,炎帝可能是古羌人氏族部落的宗神。羌人以游牧为主,主要驯养羊群,当时正是母系社会末期:姜字的象形字好象女性管理羊群之意
杨循吉(1456—1544)明文学家、藏书家。字君谦,一作君卿,号雁村居士。又号南峰,世称南峰先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好读书,每有心得,手舞足蹈,不能自禁。弱冠即登成化甲辰进士科,授礼部主事,旋即致仕。杨循吉少年时即名扬吴中,曾与祝允明以文才并称“杨祝”。后因病辞官,结庐于支硎山下,以读书著述为事。武宗驻跸南京,召他作《打虎曲》,又作乐府,小令等,不授官而祝他为俳优,他以此为耻辱,不久辞归。嘉靖中,曾献《九庙颂》和《华阳求嗣斋仪》,晚岁寂寞冷落,更洁身自好。卒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八十九岁。 文学上对于诗的创作,在《朱应辰诗序》文中王张:“予观诗不以格律体裁为论,惟求直吐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