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即魏文帝。 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毫县) 人。曹操妻卞氏所生长子。少有逸才,6岁知射,8岁能属文。 少诵诗论,博通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又善骑射,好击剑。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217),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220)嗣曹操位为丞相、魏王,接着取汉自立,改元黄初,国号魏,都洛阳。他效法汉文帝施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立“九品中正法”,并两次亲征孙吴,不果而还。黄初七年(226)病卒。 曹丕青年时代在邺下文人集团中度过,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刘勰说他:“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文心雕龙·时序》),道出了他的重要
陈襄(1017~1080)北宋学者、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先驱者之一。福州侯官(今属福建)人,字述古,学者称古灵先生。年少而孤,能自立,游于乡校,与郑穆、陈烈、周希孟为友。时学者沉溺于雕琢之文,四人首倡知天尽性之说,守之不变,俗从而化,俗称“四先生”,又称“古灵四先生。”陈襄气行高古,以天下为己任。庆历二年进士,调建州浦城主簿,摄县令。移台州仙居县令。皇祐三年,知孟州河阳县,徙知彭州濛阳县。嘉祐二年,富弼举荐,召试,充秘阁校理。三年,判尚书祠部,编定昭文馆书籍。六年,出知常州,浚湖兴学。治平元年,为开封府推官。三年,入为三司盐铁判官。神宗即位,奉使契丹,使还知明州。熙宁初,召修起居注,寻知谏院
陈抟[ tuán ](871年11月25日—989年8月25日)五代宋初道士,养生家。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属安徽毫县)人。生于唐末,早年读经史百家之言,有拨乱济世之志。后唐长兴(930—933)中,举进士不第,遂不仕,隐居武当山,后移华山云台观,少华石室,研习《易经》和养生术。与华阴隐士李琪、关西逸人吕洞宾为友。他善解人意,知人祸福,又善睡,常百余日不起。他以山水为乐,屡辞征召。显德三年(956),后周世宗召为谏议大夫,他固辞不受。宋太平兴国(976—984),他曾两度至京城,宋太宗恳求济世安民之术,他建议宋太宗远招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万民,重赏三军,为太宗所赏识,赐号希夷先生。
陈廷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清圣祖时文渊阁大学士。字子端,号说岩,另号午亭,山西泽州(今属山西)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选庶吉士。初名敬,是年科馆选举时,又有通州陈敬,帝为加“廷”字以别之。康熙初,累迁翰林院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十四年,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改翰林院掌院学士,教习庶吉士。与学士张英日值弘德殿,圣祖器之。滇南平,命拟撰朝会燕飨乐章,下所司肄习。迁礼部侍郎。调吏部,兼管户部钱法。疏请改钱制,杜私铸,产铜之地,宜停收税,听民开采。擢左都御史,疏请衣冠、舆马、服饰、器用应严申定制,不得踰越。又请严肃吏治,考察督抚等,皆下部议行。二
陈诗(1864—1943)字子言,号鹤柴。安徽庐江人。诸生。家贫,少时曾居广州。后归皖,交同邑吴保初,年长于吴而师事之,相与和歌。年三十,事举业未就,乃游南北,寓吴下,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居上海。与范肯堂、陈三立、朱祖谋、吴昌硕讲论诗学,文廷式极赏之。与俞明震交尤挚,宣统三年(1911)俞为甘肃提学使时,邀其作万里游,入甘佐幕。次年秋返沪。吴保初卒后,为之珍护遗书,辑佚传刻。晚年入狄葆贤所办有正书局,从事安徽文献整理。知名士如沈曾植、陈三立、冒广生、陈衍、夏敬观、李宣龚等咸与之交。生平无他嗜好,唯耽诗,“屏绝世务,冥心孤往,一意苦吟”(陈衍《石遗室诗话》)。夏敬观题其诗云:“晚诗皆学
陈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中举。十一年,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十七年,旅居上海。二十四年,入张之洞幕。从日本人河濑如侗学日语、经济学、数学。编《商务》杂志,译日本著作。著《戊戌变法榷议》,主张各省设陆军学堂,实行印花税,发展农业,翻译西方著作。二十七年,著《货币论》,译日本《商律》。次年,应经济特科试,未中。三十三年,任官报局总编、学部主事。宣统二年(1910),与赵熙等在北京结诗社。1913年回乡结秋社。晚年曾任厦门大学、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教授,在家乡组织说诗社。论诗史创“三元”说,即以唐玄宗开元时期、唐宪宗元和时期与宋哲宗元祐时期为
蔡居厚(?—1125)字宽夫,北宋杭州人 ,临安(今属浙江)人。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至顺镇江志》卷一八)。 北宋杭州人,一说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人,字宽夫。第进士。历太常博士、史部员外郎。大观初,为右正言,上疏盛赞神宗变法,迁起居郎、右谏议大夫,力论东南兵政之弊,改户部侍郎、知秦州,因事罢职。政和中,历知沧州、应天府等。御史蔡承禧之子。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历官太常博士、史部员外郎。大观初年,升为右正言,上疏赞扬王安石变法:“神宗造立法度,旷古绝儗,虽符、祐之党力起相轧,而终不能摇者,出于人心理义之所在也。”,升迁为起居郎、右谏议大夫。政和八年(1118年)由郓州卸
陈锐(1859~1922),字伯弢,一字伯涛,号袌(bào)碧,湖南武陵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石公桥人。其父春坞是读书人,曾为谭延闿、谭延泽兄弟塾师。陈锐是长子,从小聪明,深得父亲宠爱,经常被带在身边,教习诗文。陈锐少年时诗词就有相当功力,其父曾对门生谭延闿说:“吾诗不如吾儿,汝可为讲习”。之后,陈锐又在其父的介绍下,师从晚清拟古诗派的泰斗王闿运。光绪十一年(1885),陈锐和时已46岁的父亲分别以拔贡和优贡的身份,同时被考选人京。不久,陈锐先后出任湘潭训导、桂阳州学正,又应聘充湖北学使赵尚辅、浙江学使李荫銮的学幕。光绪十九年(1893),乡试中举。翌年,拣选知县加同知衔,候补江宁(今南京)
陈辅,生卒年不详,宋代文学家,字辅之。金陵(江苏南京)人,侨居丹阳(今属江苏)。自号南郭子,人称南郭先生。少负俊才,不事科举,与王安石、苏轼、邹浩、沈括等交游。善属文,文辞雄伟,尤工于诗,诗有闲逸之趣,尝题所居云:“湖水山云绕县斜,茂林修竹野人家。宿酲过午无人问,卧听东风扫落花。”陈辅为诗,有风致,有神韵。他有《访建康杨德逢题壁》绝句:“北山松粉未飘花,白下风轻麦脚斜。身似旧时王谢燕,一年一度到君家。”体物精微,情思窈眇,平淡之中又带有谐谑的意味。据说是陈辅访杨未遇而作这首诗,杨后来见诗后,吟咏不已,称于王安石,王安石却说此诗正是笑杨为平常老百姓。这首诗后人也很赞赏,清代王士禛《香祖笔记》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