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济(1678年——1720年),清代诗人。字屋源,一字沃园。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内阁中书。康熙五十年戴名世《南山集》案发生,牵连其父方登峰,式济随父流放黑龙江卜魁城。几年后死在那里,年仅40岁。他曾据出塞后所见所闻,撰成《龙沙纪略》1卷,记述黑龙江一带山川地理,时令风俗,饮食物产等等,体例适当,而文笔亦雅洁。他的诗歌相当一部分也作于流放以后,或纪录出塞历程,或表现塞外风情,吐露出满腔的幽怨。而作于流放之前的部分则多酬赠之作。沈德潜说他的作品“诗格清真,乐府尤矫然拔俗”(《清诗别裁集》卷22)。代表作有《远行曲》、《采萱》、《城上乌》、《陇头水》等。其作品
傅玄(217年-278年)魏晋之际思想家。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自幼孤贫。博学。善属文,通音律。曹魏时曾任弘农太守,典农校尉。西晋,又历任散骑校尉,驸马都尉等职。曾被封鹑觚男,故又被称为傅鹑觚。魏末曾任著作郎,参加曹魏一代史书的编写工作。历弘农太守、典农校尉等职。司马炎任晋王后,为散骑常侍,职掌谏议。屡上疏议政,为武帝所赏识。后累迁司隶校尉,监察京师百官。性刚直,从不容人之短。咸宁四年(278)卒,终年62岁。傅玄一生著述丰富。《晋书·傅玄传》载:傅玄“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名为《傅子》,为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并《文集》
傅振商(1573~1640)明将领。字君雨,汝阳(今汝南) 人,万历三十五年 (1607年) 进士。选庶吉士,改江西道御史,出按畿南,注意整饬学政,建书院3所。迁太常卿,巡抚赣南,捕获当地农民起义首领丘囊。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劾魏忠贤党羽怀宁侯孙承荫摧残军民之暴行。崇祯十三年(1640年)病故,赠太子太保,谥号“庄毅”,谕祭营葬于坟堂傅氏祖茔,葬于今汝南县西南80里处(参考汝阳县志)。同时改赠祖父、父亲为正议大夫,兵部尚书。祖孙入祀乡贤祠。
冯兆张,生卒年月不详,清代医家。字楚瞻,浙江海盐人。十三岁习医,从师访道十载,以医名于两浙等地。著有《锦囊秘录》(1702年),历时三十载,汇选各家精要,结合己见,包括内、外、妇、儿等科病证,及药物、脉诊,并采集民间效方,内容丰富,流传颇广。该书传入越南,被视为重要医籍,兆张因之被尊为越南所供奉的名医中之上位。冯兆张继承明薛立斋等之温补说,推崇赵献可之命门理论,且善于化裁古方,曾仿钱乙六味地黄丸,加减衍为十方,以变通应用。其于内、外、妇、气功等科皆有研究,尤长于儿科痘疹。诊病主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尤重小儿先天禀赋之厚薄,后天之虚实而辨证施治,曾归有三法、四因、五治、六淫、八要等等,条理
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其先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后迁蜀华阳(今四川成都)。宝元元年进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二),释褐为新安主簿。宋绶留守西京,召入国子监,使教诸生。召试学士院,除馆阁校勘,充编修《唐书》官。除直秘阁,为开封府推官。擢起居舍人,知谏院,兼管勾国子监。改集贤殿修撰、判刑狱,同修起居注,除知制诰。迁翰林学士,充史馆修撰,为右谏议大夫。英宗即位,迁给事中,除翰林侍读学士。神宗即位,迁礼部侍郎,复为翰林学士,兼群牧使,勾当三班院。《仁宗实录》书成,迁户部侍郎,知通进银台司。王安石变更法令,范镇屡上疏争之,不报,即上疏乞致仕。熙宁三年,以户部尚书致仕。哲宗即位,迁
方千里,宋代词人。生卒年月不详,衢州信安(今浙江衢州)人。尝官舒州签判。著有《和清真词》一卷,皆和周邦彦词。共九十三首,编次与陈元龙注《片玉集》相同,自第一卷首篇《瑞龙吟》起,至第八卷末《满路花》止,逐阕和作。其第九、十两卷及第八卷之《归去难》、《黄鹂徙碧树》两阕则付阕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云:“邦彦妙解声律,为词家之冠,所制诸调,不独音之平仄宜遵,即仄字中上、去、入三音亦不容相混,所谓分刌节度,深契微芒,故千里和词,字字奉为标准。”近人杨易《周词订律》取方千里、杨泽民、吴之英、陈允平诸同调词汇校其四声,龃龉者盖甚少。方千里刻意摹拟清真,为协律而造情,故有依样画葫芦之憾,虽字斟句酌,
范梈[ pēng ](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人称文白先生,临江清江(今属江西)人。家贫,少孤,赖母亲教育成人。三十六岁入京师,即有声名,被荐为左卫教授,迁翰林院编修,擢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所至兴学教民,雪理冤狱,迁江西湖东,选充翰林应奉,改擢福建闽海道知事。不久因病归故里,天历三年(1330)病卒,年五十九。他为官廉正淡泊,能为民兴利除弊,理学家吴澄称他为“特立独行之士”。《元史》说他“耽诗工文,用力精深”,但他的散文今不多见,据说有秦汉风。他论诗重教化,《苍山感秋》说:“机关系风化,词语特细事。”对当日“雅颂日凋弊”的诗风深为不满,要“举手遏颓波”,有意纠正这种诗风。
丰坊(1492年-1563年),字存礼,又字存叔、人翁,晚更名道生,别号南禺外史,鄞县城西隅马园(今属海曙区)人。丰熙子。少警敏好学,喜书法。明正德十四年(1519)中乡试第一(解元),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礼部主事。次年随其父偕廷臣谏“大礼仪”事(反对立嘉靖帝之父为太上皇),受廷杖,出为南京吏部考功司主事,再降为通州同知。后罢职归里,家居11年。曾设道醮祈灭倭寇、伪禅伪学、蛇虎蚤虱,闻者无不大笑。十六年,其父死戍所。次年,至京师求官,竟背父意上书请建明堂,加兴献王庙号。继献《卿云颂》,然终无进擢。仕途失意,遂归里刻意著述,深研书法。亦更目空古今,滑稽玩世,徜徉自恣。好藏书,尤嗜碑帖
傅山(1607.8.11-1684.8.2)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艺术家,字青主,號真山、公他、石道人、朱衣道人等。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少任侠,原为明诸生,曾为救援被阉党诬陷的山西提学袁继咸,反对巡抚张孙振,约会百余名诸生赴京上书。三上三阻,仍不屈服,草《辨诬公揭》,投大小各衙门及中官厂卫缉访者,卒获胜。袁继咸雪冤,张孙振入狱。明亡后,变服黄冠,不臣服清。有人控告他私通南朝赧帝,下狱后不少屈。后被荐博学鸿词科,以死拒绝,保持了坚贞的民族气节。在学术思想上,傅山反对理学,接近老庄,认为世儒之礼不过是“治世之衣冠,而乱世之疮也”。主张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他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愤懑情绪。
冯梦龙(1574一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别署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毅宗崇祯三年(1630)举贡生,授丹徒县训导,后升任福建寿宁知县,任满回故里。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冯深致不满,著《甲申纪事》。南明唐王在福州成立小朝廷,冯出而任职,撰《中兴伟略》,以期明朝复兴,积极宣传抗清。梦龙少有文才,与兄画家梦桂,弟名诗人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为人旷达,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因言行多违名教,并一度寄情歌场青楼,被时人目为“狂生”、“畸士”。曾参加复社,被尊为“同社长兄”。又为曲坛“吴江派”中坚,其曲论重音律,提出评价戏曲的准尺:词学三法,即调、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