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三户(今河南淅川西北)人,越国著名军事家。初为楚国贤才,因政治腐败,不被重用,遂假装癫狂。楚平王时,范蠡受到宛令文种的知遇,两人先后弃楚赴越,被越王封为大夫。越王勾践即位初年,不听范蠡劝阻,兴兵伐吴,兵败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被围于会稽山,面临亡国之灾。范蠡提出暂时屈辱求全的策略,实现吴越和议。从此,范蠡辅佐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振兴越国,并提出“按师整兵,待其坏败,随而袭之”的灭吴方针,多次阻止勾践提前攻吴。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8年),范蠡随勾践兴师伐吴,大败吴军于笠泽(水名,在今苏州南部由太湖东流入海),
费著(生卒年不详),元代史学家。华阳(今成都双流县)人,进士出身,授国子助教,曾任汉中廉访使,后调重庆府任总管。官至太史院都事、翰林学士,编有大量史著,整理编纂有《岁华纪丽谱》、《蜀锦谱》、《笺纸谱》、《褚币谱》、《氏族谱》、《器物谱》、《蜀名画记》等。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宋代诗人、地理学家。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府(治今江苏苏州)人。成大少年时连遭亲丧,孤贫自励,隐居山中十年,自号“此山居士”,在居无住所,只能寄居寺院的艰难情况下,毅然负起嫁妹抚弟的重任。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其后历任徽州司户参军、圣政所检讨官兼敕令所枢密院编修、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著作佐郎等职。乾道二年(1166),除吏部员外郎,为言者所阻,请祠归里三年起知处州五年,宰相陈俊卿荐为国史院编修,擢起居舍人兼侍讲,又兼实录院检讨六年夏,以虞允文荐,被命为祈请国信使,使金,归,迁中书舍人七年,因缴驳张说除签书枢密院制,自
范致明(?—1119年)字晦叔,北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北宋末年奉议郎官员,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范致虚兄。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徽宗崇宁三年(1104),以宣德郎谪监岳州酒税。因为人刚正,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岳州监酒税。著有《岳州风土记》一卷,对郡县沿革、山川变易、古迹存亡,考证甚详。关于范致明的籍贯问题,目前有两说。一说建安人。据《岳州府志·宦迹列传》载:范致明,字晦叔,建安人(今福建建瓯市)。监岳州酒税。元符三年(1100)中进士第二。穷传经史贯百家,数以重道不容于时,三谪江湖,四出外官,所至必览山川,考古今历代人物风俗,在郡撰风土记行世。一说婺源人。据清代陶澍、万年淳撰《洞庭
法显(公元约337—约422年),中国信徒前往印度求法的先驱之一。本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东晋僧人。3岁出家,20岁受大戒。法显感慨律藏之残缺,誓志西行求法,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和同学慧景、道整等从长安出发,西度流沙,越葱岭,遍历五天竺,前后凡14年,历尽艰险,游历30余国,带回很多梵本佛经。后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共译出《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祇律》、《杂藏经》等。又把他自己的旅行见闻写成《佛国记》(即《高僧法显传》),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诸国历史和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据《高僧传》载,法显原有兄长三人,都在童年夭折,父母怕他重演悲剧
方以智(1611年-1671年)明清之际学者。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早年曾主盟复社,文名声誉动天下。崇祯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受权宦诬陷,辗转浙江、福建、广州一带。明亡后,改名吴石公,别号愚道人。在南明桂王朝廷任少詹事、翰林院侍讲学士,数召为东阁大学士,力辞不就。南明亡,避清兵搜捕出家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药地、极丸、浮山、愚者大师等。后为吉安青原山净居寺主持,被人告发,死于解往广州的路上。著作有《物理小识》、《通雅》、《浮山文集》、《东西均》、《药地炮庄》、《易余》、《青原志略》、《一贯问答》、《岑外稿》、《愚者智禅师语录》等。 方以智学识渊博,凡天文、礼、乐、律数
范希曾(1899~1930),著名目录学家,字耒研,号穉露。1899年生于江苏淮阴(今称淮安市)清河区,幼孤力学。1919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师从史学大师柳诒徵,与景昌极、缪凤林、张其昀、陈训慈等为同学。 1923年毕业后,去当中学教师。由于他认为“空文无用玷教席”(柳诒徵:《书目答问补正·序》),便辞职归家,专事著述,对校雠、目录之学尤为留心,曾先后撰著了《南献遗征笺》、《评〈清史稿·艺文志〉》、《天问校语》等,深为柳诒徵赏识。1927年,柳诒徵为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他被邀入馆编目。柳诒徵除了让他协助编修《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外,让他集中时间,从事《书目答问》的研究、补正
樊绰,懿宗时,任安南都护经略使蔡袭属吏。咸通三年(862),奉袭命率健卒二十人潜入南诏地区侦查军事虚实。四年二月,南诏攻陷交阯,蔡袭战死,樊绰于城陷时携带印信,浮水渡富良江而脱难,留居郡州待命。六月,南诏复进攻郡州,他遂奔藤州,转长安。后任夔州都督府长史。著有《蛮书》(又名 《云南志》)一○卷,记载南诏山川城镇、风俗物产、民族疆界及典章制度 等,系统详细,为研究唐代云南地区政治文化之重要典籍。今人向达有 《蛮书校注》、赵吕甫有《云南志校释》,考订均较细致。事迹据《蛮书校注序言》所考。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其子世民进军渭北,玄龄拜谒,两人一见如故,署玄龄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每至一地,众人皆取珍宝,玄龄独揽人才至秦王幕府,因玄龄善交猛将谋士,故人人愿效死力。玄龄在秦王府掌管军符、文告、军机之事,每书军令,马上即得,不拟文稿。 太子建成与秦王世民有矛盾,秦王召玄龄问计,玄龄曰:国家有难,惟圣人克之;大王功盖天下,此不仅是人谋,而且得神助。引杜如晦协助秦王判定大计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