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伦,生卒年不详,南宋经学家。字彝卿。福州闽县(治今福建福州)人。乾道四年(1168)太学两优释褐,授太学录。历官秘书丞、著作郎、军器少监。研治《尚书》,考探五代帝王遗书奥旨,颇有发挥。著有《尚书精义》。
洪灵菲(1902—1934),现代作家。笔名林曼青、林荫南、李铁郎等。广东潮州人。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六岁开始体力劳动。后来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今中山大学)读书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在“沙基惨案”中做了不少组织和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因在广东政府海外部工作,遭到反动派的通缉,被迫流亡到新加坡和暹罗(今泰国)。后到上海,曾先后在地下党沪西区委、江苏省委宣传部和全国反帝大同盟工作,还在党领导下的中华艺术大学任教,同时,与戴平方、杜国庠等人组织我们社,出版《我们》月刊。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七个常务委员之一,也曾参与过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的主要工作。1933年,从上海调北京工
何道全,元明之际全真道高士,号松溪道人、无垢子,元朝末年出生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多年在陕西关中一带化行,又在圭峰(秦岭终南山山脉, 在西安市鄠邑区)修真成道,明洪武三年(1370年)羽化于长安医舍。何道全其人奉修全真正宗,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坚定不移地继承着祖师重阳真人的精神,被道友评价为“达性命之理”、“天性纯笃”。著作有《随机应化录》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 、《太上老子道德经述注》 。
黄六鸿,字思湖,清江西新昌(今江西宜丰)人。康熙九年(1670年)以举人为山东郯城县令,改河北东光县令。后入朝为谏官,寻致仕。顺治八年进士,曾任山东郯城、直隶东光知县,官至礼科给事中。有《福惠全书》32卷。
胡朴安(1878—1946),著名报人和近代经学、训诂学家。安徽泾县人。原名有忭,学名韫玉,字仲明,后改字朴安,笔名颂民、朴庵。早年加入南社,曾任该社庶务、干事,为南社重要骨干。1912年3月28日,戴季陶主办的《民权报》在上海创刊,曾参与筹办。4月1日,叶楚伧主编的《太平洋报》在上海创刊后,加入该报并但任专电编辑。11月10日,《学艺杂志》在上海创刊,亲撰《发刊词》。1916年1月22日,叶楚伧、邵力子主持的《民国日报》在上海创刊,应邀担任该报主笔。后继叶为该报负责人。1920年,在上海与汪子实发起“鸥社”,出有《鸥社集》。1923年与柳亚子一起发起成立新南社,任该社编辑主任兼会计,并主
黄庶(1019~1058),字亚父,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父。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初入长安幕。庆历末,徙凤翔幕,后随宋祁为许州幕,又随晏殊为长安幕。受知于文彦博,皇祐五年,文彦博知青州,辟庶为通判(《光绪益都县图志》)。至和中,摄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一。黄庶平生刻意为诗文,时当西崑体盛行,故有意于矫其流弊,杨亿鄙薄杜甫诗歌,黄庶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学杜者之一;西昆体文风靡丽,黄庶散文则“古直简劲,颇具韩愈规格”(《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其《过箕山说》、《读子胥传》文辞简洁,立意高远,具有古文风范。古体诗虽不及黄庭坚雄阔,使事用典亦不如黄庭坚工巧,而生新矫拔,不蹈袭陈迹,与
华广生,字春田,清代俗曲家。生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所编选的《白雪遗音》清道光八年(1828年)刊印成书,共4卷,收小曲歌词780首,有马头调、满江红、岺儿调、湖广调、银纽丝、九连环、剪剪花、起字呀呀哟等曲牌的曲词,为清代流行的小曲总集。由于他精于音律,采集甚广,该书按调编排,易于查阅。曲词多为小市民写作,在当时中小城市流行甚广,对研究清代民间俗曲有着重要价值。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