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年,号方斋, 金末元初缙云 (今浙江缙云南) 人。元至元十七年至二十年 (1280—1283) 以西台御史的身份巡视云南。著有《大理行记》一书,记述了元初大理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状况以及山川、风物等,是研究西南丝路的重要参考文献。
龚璛[sù](1266—1331),元代诗人、书法家。字子敬。镇江(今属江苏)人,寓居平江(江苏苏州)。南宋亡国,他的父亲绝食而死,使他悲痛异常。他感叹说:“国亡家破,吾兄弟不能力振门户,独不可为儒以自奋邪!”于是笃志于学,名宿戴表元、仇远、胡长孺等都很器重他,并成为忘年交。他弟弟龚理也有文名,并称为“两龚”。曾为廉访使徐琰的幕僚,并历任和靖、学道两书院的山长,调宁国路儒学教授,迁上饶主簿,改宜春县丞,以江浙儒学副提举致仕。至顺二年(1331)去世,享年66岁。著有《江东小稿》,但未见传本。今存诗集《存悔斋稿》1卷(还有补遗1卷)。《元诗选》二集选入他的诗53首。龚璛诗格伉爽,颇能自出清新
顾栋高(1679年~1759年),清代学者、诗人。字复初,一字震沧,又自号左畬。无锡(今属江苏)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授内阁中书。雍正时,以奏对越次被罢官。乾隆十五年(1750),授国子监司业,以年老未就任,赐司业衔,后又加祭酒衔。少时即与蔡德晋、吴鼎等人潜心研读经术。曾排比春秋列国诸事,成《春秋大事表》50卷,又对旧说详加考证辨伪,成文凡131篇。《清史列传·儒林传》称它“条理详明,议论精核,多发前人所未发”。他能文,多为序跋、碑志、祭文、书札等,可惜文采不足。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说:“栋高长于治学,而短于属文,长篇者尤病芜冗。殁后逾二百年,而无人为刊行是集,非无故矣。”他的
高斯得,字不妄,蒲江(今属四川)人,稼子。入太学,登绍定二年进士第,授利州路观察推官。越二年,辟差四川茶马司干办公事。李心传辟为检阅文字,助修《国朝会要》。端平末,再辟史馆检阅,助修四朝史。寻迁史馆校勘,又迁军器监主簿。因冬雷上封事忤史嵩之,迁太常寺主簿,出为绍兴通判。淳祐三年,添差通判台州。五年,召为太常博士,迁秘书郎。六年,以言事出知严州。八年,迁浙东提点刑狱,改江西转运判官,为侍御史周坦劾罢新任。移湖南提点刑狱、湖南转运判官。以尚右郎官召,改礼部郎中。十二年,权左司,兼侍立修注官,极论时事,为监察御史萧泰来论罢。宝祐二年,出为福建路计度转运副使。三年,召为司农卿。四年,改秘书监。六年
高自约 (1906 — 1959),名昌隆,是贵阳大坝子高家自江西吉安迁人贵阳后的第15世孙,高廷瑶的玄孙。1906年旧历7月出生于贵阳。自幼进私塾读书,14岁考人贵阳模范中学。1926年就读于上海国民大学。后赴法国留学,因故折返,未能终其行。从1927年起,曾先后就职于漳州禁烟处、汕头警备司令部政治处、广州第八路总指挥政治部。1932年,在上海市政府秘书处任科员。1937年,任广东省民政厅秘书。1939年底,出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海外部总干事。1941年,任中央党部秘书处专门委员。1946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秘书。 高自约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他反对内战,渴望和平,爱国进步。在国民
贯休(832年-912年),唐末五代间诗人、高僧。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7岁于本邑和安寺出家,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时人颇为惊异。唐昭宁乾宁初年,谒吴越王钱鏐,献诗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句,钱鏐有称帝之意,命他改“十四州”为“四十州”,贯休说:“州亦难改,诗亦难改。”遂离吴越往游荆南。值荆南节度使成汭生日,众人献诗百余章,贯休之诗被幕僚郑准评为第三,贯休怒曰:“藻鉴如此,其可久乎!”成汭又向他请教书法,贯休答道:“此事须登坛而授、岂容草草。”因而触怒成汭,被放逐黔中。天复年间入蜀,受到蜀帝王建礼遇,其献诗中有“一瓶
顾从义,明书法家、藏书家。字汝和,因得米元章砚,自号砚山。今上海人(上海黄浦区人)。父亲顾定芳,兄顾从礼。嘉靖二十九年(1550),诏选天下端行善书者,他以第5名中选,授中书舍人。隆庆初以修国史有功,擢大理寺评事。与兄顾从礼创议筑上海城墙(今上海古城墙)。他学识渊博,精于鉴别书画及碑帖。工书法、善绘画,是闻名吴越间的风雅之士,为王世贞、文徵明等所器重。家有“露香园”,擅水竹花石之胜。 精鉴赏,喜藏书,性好收藏石艺,建有“研山斋”。其所藏名家书画、金石鼎彝、古砚甚丰。尤爱法帖,家藏有宋拓本《淳化阁帖》,请文徵明父子摹刻,刊印有《顾氏淳化阁帖》10卷,“摹刻精审,字画差肥”,为当今收藏中
今释澹归(1614—1680年),法名性因。俗姓金,名堡,字道隐,号卫公。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崇祯九年(1636年)参加乡试中举,27岁时进士及第,曾任明临清知州。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清兵陷杭州,遂与里人姚志卓于余杭起兵抗清。旋兵败,入闽,隆武帝授礼科给事中。隆武亡,改事永历帝,上《时政八失疏》,有“直臣”之称,授兵科给事中。时朝臣树党相争,他为楚党,与袁彭年、丁时魁、刘湘客、蒙正发号为“五虎”,屡上疏攻讦。后为吴贞毓等所倾,下狱拷讯致残,经严起恒等力救免死,谪戍清浪卫,移居桂林。永历四年(顺治七年,1650),桂林陷
高儒,字子醇,号百川子,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明弘治嘉靖间。涿州(今属河北)人。父荣字邦庆,先任尚宝丞,后转锦衣卫,积阶至镇国将军。儒承祖荫,亦身至武弁。两世皆喜藏书,不啻万卷。高儒的武艺老师是折桂,字天香,别号月蜜,乃文武全才。高儒在父亲、老师的教育和影响下,虽跻身戎伍,却颇好读书,并锐意访求图书。或抄之于士大夫,或购之于市肆。经辛勤搜求,图书大增,连床插架,难于检阅,故十分重视整理和编目,认为“书无目,犹兵无统驭,政无教令,聚散无稽矣。”遂启家中先世之藏,发自己数年之积,开始编纂《百川书志》。经过六年努力,三易其稿,此书乃成。到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编成家藏书目,曰《百川书志》二十卷,撰
顾仲,清代医家。字中村,号浙西饕士。浙江嘉兴人。素重养生,倡饮食必洁且熟,有理有节,遵生颐养,以和于身。取杨子建辑《食宪》,录其有关饮食内容,结合己验,撰《养小录》三卷(1818年)。 《养小录》是顾仲取杨子建辑《食宪》,采录有关饮食方面的内容,结合自身的体验编撰而成的。在本书中,顾仲反对“哺餟之人”和“滋味之人”的做法,提倡饮食养身,而且标准也很具体,好用好水好吃粮,取寻常食物,不追求山珍海味;追食物求鲜、洁、熟,求烹饪得法。《养小录》分为“卷之上”、“卷之中”、“卷之下”三卷,包括饮之属、酱之属、饵之属、蔬之属、餐芳谱、果之属和佳肴篇七个部分,二十二个类别、二百七十余种饮料和食物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