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秀,东平(今属山东)人,曾为东平府学生员,早卒。都下人号为“小汉卿”。东平府学乃元宪宗二年(1252)东平路行军万户严忠济创建,宪宗五年落成,生员多至百人,高文秀亦当在其中。由此推断其生活年代,约在公元1240——1290年之间。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自《(康熙)山阴县志》卷一八发现一做县尹之高文秀,认为此即元曲家高文秀。但钟嗣成直言其“早卒”,贾仲明为高氏所补吊词亦曰:“花营锦阵统干戈,谢管秦楼列舞歌,诗坛酒社闲谈嗑。编敷演,刘耍和。早年卒,不得登科。”可知高氏因早卒而很少做官之可能。高文秀亦为元杂剧之高产作家之一,今知其所作杂剧共三十二种,现存者四种:《须贾大夫谇范睢》、《刘玄德独赴
宫天挺,字大用,生卒年不详,大名开州(今河北大名县)人。《录鬼簿》卷下说他“历学宫,除钓台书院山长。为权豪所中,事获辨明,亦不见用。卒于常州。”他写过六本杂剧,今存两种:《死生交范张鸡黍》、《严子陵垂钓七里滩》。《七里滩》剧,只存《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却无撰者名氏。贾本《录鬼簿》张国宾名下著录此剧。曹本《录鬼簿》、《今乐考证》与《曲录》等书于大用名下著录《严子陵钓鱼台》剧。据王国维《古今杂剧三十种叙录》考订,《七里滩》即《钓鱼台》剧,应是宫天挺作。《叙录》云:“各书均未著录,惟(曹本)《录鬼簿》宫大用所撰杂剧有《严子陵钓鱼台》。此剧文字,雄劲遒丽,有健鹘摩空之致,与《范张鸡黍》定山一手
谷子敬,名号不详,金陵(今江苏南京市)人。约生活于元末明初。元末曾官枢密院掾史,明洪武初,戍源州。其作品中有涉于明洪武二十四年事,可知其卒年当在此年之后。谷子敬多才多艺,明《周易》,通医道,口才捷利,乐府隐语,盛行于世。所作杂剧五种,其中《枕中记》、《闹阴司》、《借尸还魂》、《一门忠孝》皆佚,仅存《城南柳》一剧,据马致远《岳阳楼》改作。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评此剧:比较原作工致,场面实在写得很好,曲辞文采绮丽。但此剧并不蹈袭原作之辞,独自凝思,当可推为明初压卷之作。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推其曲为“昆山片玉”,并评曰:“其词理温润,如镠琳琅玕,可荐为郊庙之用,诚美物也。”谷子敬除杂剧外,尚
高茂卿,生卒年不详,今河北涿州市人。约洪武中前后在世。其作品仅存《翠红乡儿女两团圆》一种,见著于《录鬼簿续编》。此剧是武汉臣《老生儿》杂剧的改作本,与高茂卿约同时的杨文奎、杨景贤也分别作了一本《两团圆》,可见该剧题材在当时很受欢迎,而高剧得以流传,足见其有可取之处。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评此剧说:“《儿女团圆》比《老生儿》结构复杂。《老生儿》是叙一个家庭的波澜,《儿女团圆》是使两个家庭交错起来。……此剧写农村人情风俗,极有曲折波澜。事虽造作,可是连络得很好,一点儿也不觉得不自然,场面始终保持紧张,结构的巧妙,更凌驾《老生儿》。”
关汉卿(1219-1301年),号已斋叟,一作一斋叟,名不详,汉卿乃其字,大都(今北京)人。生于金朝末年,卒于元朝大德年间或稍后。关于其籍贯另有三种说法:《析津志》言其为“燕人”。《元史补遗》称之为“解州人”。《祁州志》则又说为“祁州伍仁村人。”关于其身份,或称其为金遗民,或言其为太医院尹(一作户)。他具有滑稽幽默的性情,史载其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对声律与戏曲艺术甚为精通,除编写剧本外,并可面敷粉墨登台演出。他多才多艺,自称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他一生主要活动范围在大都,晚年曾到过杭州等江南地区,写有《杭州
顾大典(1540—1596)明文学家。字道行,号衡宇、恒嶽。吴江(今属江苏)人。少孤,依母家周氏读书,过目成诵。善古文词。隆庆元年(1567)举人,二年进士。授绍兴府学教授, 迁处州推官。万历二年(1574)擢刑部主事,改南京兵部,久之,转吏部郎中。万历十二年升山 东按察副使,改福建提学副使。为官清正,遭忌 者追论其为郎时放于诗酒,遂自免归。再起开 州,不就,与沈璟等诗酒流连,作香山济社之游。家有谐赏园、清音阁,池台清旷,宾从觞咏不辍。又妙解音律,颇蓄歌妓,自为度曲,不入公府。为吴江派戏曲作家。著有诗文集《清音阁集》、《海岱吟》、《闽游草》、《园居稿》等。传奇今知有《青衫记》、《义乳记》、
管淓,生卒年不详,字春洲,安康县长枪铺人。咸丰八年 (1858) 举人,九年己未联捷成进士。授主事。同治二年(1863) 奉上谕回籍督办乡团。时太平军陈得才由汉中率部东下援皖北,川匪曹背时扰镇安,淓令团总杨炘、王重良等团防安康西北各关隘,炘有勇,重良有谋,二人充团长,审地势设伏要隘,遍布旗帜作疑。适敌酋蓝大顺,亦由周至溃窜安康境内,淓率团聚而歼之。是役也,蓝大顺授首,妻妾被俘,叙功炘与重良俱授守备,赏戴蓝翎。淓以 调度有方,记名道员候补,赏换花翎。嗣后又参赞左宗棠戍幕,以关陇肃清,左宗棠保荐升布政使。
高濂,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养生学家、藏书家,字深甫,号瑞南道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以戏曲名于世。约生于嘉靖初年,生活于万历(1573-1620)年前后。曾在北京任鸿胪寺官,后隐居西湖。能诗文,兼通医理,更擅养生。所作传奇剧本有《玉簪记》、《节孝记》,诗文集《雅尚斋诗草二集》、《芳芷栖词》,其养生著作《遵生八笺》是中国古代养生学的集大成之作,另有《牡丹花谱》《兰谱》传世。 高濂曾在北京任鸿胪寺官,后隐居西湖。明史无传,精通音律,“能度曲,每开樽宴客,按拍高歌以为娱乐”,“又尝聚邻人为说宋江故事”。所谓诗词歌赋,鉴赏文物,无所不涉,琴棋书画,茶酒烹调,无所不通。家境富裕,隐居西湖,徜徉
顾景星(1621年~1687年)明末清初诗文作家。字赤方,号黄公。蕲州(今属湖北)人。明末贡生。南明弘光时考授推官。明亡,隐居于澱湖。入清后屡征不出。康熙十八年(1679)荐举博学鸿词科,被迫来到京师,却称病未试。与张仁熙、胡承诺、吴骥等称“江汉逸民”。 顾景星少有神童之誉,6岁即能作赋,八九岁时遍读经史。他才气纵横,记诵广博。在京师时与方孝标、邵长蘅、周亮工、施闰章等皆有交游,名重一时。他的诗文俱工,与杜濬齐名,时称“杜顾”。其诗多反映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表现一代兴亡及战乱中百姓的疾苦,透露出故国之思与黍离之痛,如《扬州钞关》,描写史可法牺牲的壮烈;《吴易擒》写明末义军领袖吴易被诱
葛士浚(1848-1895),字季源,号子源,上海人。肄业于上海龙门书院,沉潜好学,留心世务。时人称其“家学甚伟,又克自奋励与同志诸子日夕讨究,好谈经济,不屑为章句诂训之学。”其主要贡献在于编辑《皇朝经世文续编》。他认为魏源、贺长龄编于1828年的《皇朝经世文编》“迄今六十余年,世局既有变迁,论议因之日积”,原有的许多内容已不敷时用,有必要推出新的续编之作。他突破了《皇朝经世文编》分学术、治体及吏、户、礼、兵、刑、工八纲的体例,另增洋务一纲20卷,收录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大吏谈论洋务的奏疏和文章,以及冯桂芬、薛福成等洋务思想家的论议,郭嵩焘、姚文栋等外交官员的论述。他还选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